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太寬河風光

我的家鄉夏縣泗交鎮下秦澗村位於中條山深處的太寬河畔,是由許多自然村組成的行政村。生我養我的小村是刻在生命裡的記憶,她的山山嶺嶺、溝溝坎坎、草草木木、河流巨石、旮旮旯旯,鄉里鄉親,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那麼親切。當然“五龍廟”和“土地廟”也是非常熟悉之列了。

然而,許久以來,也許沒有認識到“五龍廟”和“土地廟”所承載的歷史吧,一直沒有深入關注過。最近經過調查走訪,郝然發現這兩座古蹟遺蹟很不簡單。

首先說一說“土地廟”。土地廟位於下秦澗和上秦澗自然村中間,彎自然村的對面。在家記憶裡,土地廟根本不是作為一座廟宇存在的,而是一座學校。這裡原來是一座五年制小學,童年的時候就在這裡求學,如今學校已撤銷。當時對外稱為下秦澗小學,當地都稱作土地廟學校。

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教室就在土地廟的大殿裡。當時根本不知道這是土地廟的大殿,房子高大寬敞。大殿正對面是戲臺。當時戲臺空餘殘牆斷壁,那牆壁都是石塊砌築,白石灰勾縫。大殿左右是兩排廂房,大都也作為教室。那戲臺還唱過好多次戲。每次唱戲,都是用玉米秸稈在戲臺的臺基上搭起草棚,用氣燈照明,戲臺上有棵大核桃樹,燈就掛在樹枝上。記得唱過楊家將、卷席筒等許多劇目。

最近調查得知,這土地廟原來是一座規模較大,佈局嚴整的廟宇。這廟究竟建於何時,目前已不知其詳。據村裡的老人回憶,這古廟香火一直很盛,建築保存也很好,令人氣憤的是1941年農曆四月十三日,日本侵略者進攻下秦澗的駐軍騎兵連,縱火燒燬土地廟,廂房和戲臺全毀,大殿大部被毀。解放後經過修建改造,大殿被修復,廂房重建,這裡作為下秦澗小學的校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校又進行了重建,基本上看不到土地廟的原貌了。這廟宇究竟建於何時,我不由得想起當年學校大門口一塊被鋪在臺基上的石碑,那塊殘碑,是青石材質,上面很光整,留有文字,隱約記得是清代的碑刻,可惜的是這塊碑如今不知所蹤。當年我們經常在碑上面用粉筆和石筆練習寫字。據此推斷,這土地廟最晚也應該是清代的建築。如今土地廟背後那棵見證歷史的大橡樹依然聳立在那裡,樹幹要幾個人才能合抱。陪伴我們度過童年歲月,當年相傳這裡有鬼神的很怕人的地方,如今空餘遺憾。如果古蹟能保存下來,應是家鄉一處文物景點,會造福一方。

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太寬河風光

這五龍廟位於廟前自然村東太寬河畔,從王家坡山溝裡流下來的小河從廟的山門前流過。據村裡老人介紹,這廟也是被日本人燒燬,時間也是1941年農曆四月十三日。當時廟宇大部被毀,殘存部分“破四舊”時被毀,包括多通珍貴碑刻也被砸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修建了簡易的龍廟正殿三間,近些年已坍塌。這五龍廟始建於何時,已經無法考證。但是五龍廟有關傳說故事起源於明代天啟年間,原來廟裡還有兩座鑄造於清代重達三百餘斤的大鐵香爐(後被盜),據此推斷,這五龍廟最早應該始建於明代,最晚也是清代的建築。這廟宇依山而建,氣勢不凡。在清末民初,這裡每年都舉辦規模很大的廟會。河南、陝西等地的客商也會齊聚這裡。遺憾的是如今空餘斷壁殘垣。

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五龍廟殘存

關於五龍廟的傳說流傳很廣。話說這太寬河,發源於夏縣柳仙洞爺廟灘,在夏縣境內流長10公里, 流域面積53.2平方公里,入平陸縣曹川鄉,於小龍潭入黃河。雄奇壯美的瀑布潭黑龍潭就位於太寬河的中游。這五龍廟就和黑龍潭有關。

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太寬河風光

傳說故事大致是這樣的:話說下元三品水官洞陰大帝掌管著普天下江河湖海的水府大事。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是水官解厄盛會,屆時各大江河湖海的龍王都要親臨敬拜慶祝。卻說這一年,黃河水府龍王帶領三太子崇龍前來參加解厄盛會。這崇龍三太子初來這洞天府地,但見亭臺樓閣高聳入雲,金碧輝煌,雲霧裊繞,仙鶴漫舞,仙樂縹緲,各種奇寶珍玩光彩奪目,令人眼花繚亂,驚歎連連。

崇龍沉醉於美景,到處轉悠。沒想到東海龍王敖廣的七龍女也是第一次來此仙境,也完全沉醉於這曼妙仙境,到處轉悠。二人不期在洞陰大帝的後花園相逢。就在雙目相對的一剎那,兩個年輕人的心絃被某種美妙的情愫撥動了,愛情就在瞬間降臨了。說不盡的天長地短,倒不盡的情思綿綿。然而,在洞陰大帝眼裡這是犯戒的,慧眼看到之時,早已怒髮衝冠,即刻傳旨將二人捉拿至玉清寶殿,每人杖責二百,貶到凡間,經受磨難。

說來也巧,從前太寬河一帶,漁舟唱晚,沃野良田,人們過著富足的生活。這一帶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陰陽先生,平素友愛鄉鄰,濟弱扶貧,深得人們愛戴,小崇龍就投胎到這家,排行老五。 老人彌留之際,在五個兒子的強烈要求下,老人才為自己選了塊墳地,並再三叮嚀相關注意事項。五兄弟把老人下葬在那塊特殊的穴地並謹守百日裡嚴禁出門的遺訓。苦熬到第九十九天,弟兄們商議無論如何要到城裡辦點祭品,祭奠祭奠慈父亡靈。勤勞節儉的兄弟五人每人順便挑了擔乾柴。到城下時,天氣尚早,城門還沒有開,只好靠在牆根休息。突然五道紅光,驚動了守城士兵,仔細一看原來城牆根柴捆下隱然五條龍。這可非同小可,官府緊急捉拿五人,嚴刑拷問,追查究因。官府也把太寬河的老百姓集中起來,一旦追查不出原因,全部都要被處死。年幼體弱的老五,跪拜蒼天,願以自己性命換一方百姓平安,說出原因,並凜然指引父親墳墓。官府刨挖墳墓並斬殺兄弟五人,雖饒了百姓的性命,但還是搶掠了百姓大量財物。據說是地脈被破壞,太寬河變成了細流,沃野良田也變成了縱橫的溝壑。鄉親們感念老五義舉,便在山間蓋了一座五龍廟,老五塑像位於中間,四個哥哥分立兩側,敬稱五龍廟,四時八節時時祭拜。崇龍深知自己磨難未盡,便在深山中尋一處幽境,修身養性,凝練精氣,苦練造福一方的本領。這裡便成了人們心目中神聖的龍潭。真是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一線滄桑,千年傳風流。


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黑龍潭


自從被貶下凡間,痴情的崇龍也無時無刻不想念自己的心上人,同樣苦命卻一樣痴情的小龍女。可洞陰大帝就是刻意折磨這對有情人,茫茫人海,到哪裡去找親愛的人呀。崇龍找遍了中條山的山山嶺嶺溝溝坎坎的所有村莊農舍,始終找不見心上人。每每月圓之夜,傷情萬分的崇龍登臨黑龍潭周邊最高的山頭—蓮花臺上,千萬遍地呼喚著親愛的姑娘,愴然泣血。然而,林濤草浪奔湧的莽莽山岡,只有自己孤獨的回聲。如此傷情的七年過去了,他的痴情感動了當地的土地,點化他去峨嵋嶺上去找尋。

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蓮花臺

涑水河畔峨嵋嶺上東張南確有一戶大戶人家,戶主姓李名福海,人們都尊稱他李員外。耕讀傳家的詩書門第,不僅家景富裕,而且扶弱濟貧,古道熱腸,深得鄉鄰愛戴。這個李員外,膝下有一子一女,男孩名叫李俊秀,天資聰穎,自幼飽讀詩書,金榜題名只是時間問題。女孩名喚李東仙,性情溫和賢淑,聰明過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容貌十分醜陋。這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她的婚姻大事。儘管父母託親託友,婚姻大事仍然沒有眉目,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拖到二十多歲。似乎冥冥之中在等一個人。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正值一年春暖花開,從中條山上下來一個揹著褡褳的年輕人,他來到李員外家裡,說:“我叫黃崇龍,家境貧寒,想在這裡當長工,不知是否可以?”樂善好施的李員外見小夥子很實誠,想都沒有想就答應了下來。話說這個小夥子一到李家不管粗活細活,不管屋裡地裡,有啥活就幹,而且樣樣都是行家裡手,深得李家信賴。轉眼間就到了麥收時節,儘管李家的麥子只有六七成熟,崇龍卻建議提前收割麥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處於對小夥子的信任,李家當即開鐮收割。剛剛顆粒歸倉,風起雲湧,電閃雷鳴,雞蛋般大小的冰雹從天而降,足足下了一個時辰。別人沒有收穫的麥子損失十之七八。從此李員外對崇龍更加信任,屋裡屋外都交給他打理,自己作起了撒手掌櫃。

李家上下有一個人對崇龍格外熱情,那就是李東仙姑娘。不僅熱心地端茶送飯,問寒籲暖,又不時拆拆洗洗,縫縫補補。一來二去,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溫。令人稱奇的是有一次李姑娘吃了崇龍從大山裡帶來的野果子後,奇蹟發生了,她的頭髮慢慢地變黑了,面容也越變越俊,最後竟出落成如花似玉的大美人。

不知不覺,已到了第三年春天。李員外特意吩咐嶺上的十畝高粱地苗要留得稠一點,因為那是塊旱地。崇龍小夥子可能是想撂一手,帶領夥計們,把十畝地的高粱苗間剩下五苗,四個地角各一苗,中間留一苗。就連一向對崇龍十分看重的李員外也非常生氣,李姑娘也是疑惑不解,權當這十畝地沒有種吧。

秋天到了,崇龍特意吩咐李員外多準備馬車布袋,要去嶺上收高粱。李員外根本不相信高粱還有什麼收成,理也不理他。無奈的崇龍只好自己帶著眾夥計去嶺上收割。每到一棵高粱前,崇龍就拿著杆子敲打,高粱象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落到口袋裡。裝了一袋又一袋,拉了一車又一車,把李家的大倉小囤都裝滿了。目瞪口呆的李員外匆匆趕到地裡,但見那崇龍大聲喊:“員外,夠了嗎?”“夠了,滿夠了”員外忙不迭地答到,說來也怪,立刻就沒有顆粒落下來了。

第二天早上,崇龍不見了,奇怪的是東仙姑娘也不見了。村裡村外,親朋友好家裡都找了個遍,哪裡有二人的影子。最後心急火燎的李員外夫婦在東仙姑娘的閨房的窗欞上發現了一根紅線。一家人順著紅線,翻峨嵋嶺,登上中條山,穿過五龍廟前,沿太寬河河道,來到黑龍潭。大家終於明白了東仙姑娘和崇龍結了婚,這對有情人終於修成正果。李員外夫婦無奈地抱頭痛哭一場,回家了。

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假寶山

這黑龍潭還演繹出許多祈雨故事。光緒十八年,以及民國年間的夏縣大旱,時任縣令均在黑龍潭祈過雨,夏縣有關史志資料均有記載。祈雨儀式最早起源於東張南。據介紹大致的儀式是這樣的:

首先是東張南村推選出三名雨官。

然後這三名玉館赤身跣足,戴上雨帽,懷抱用絲線封了七七四十九層的雨瓶,鳴鑼開道,翻山越嶺,來到黑龍潭邊,下跪祭拜並開讀祭文:“姑父姑母,多憐多念,久旱不雨,民眾遭難,眼看麥苗就要枯乾。緣屬至親,前來求援。姑父姑母,法力無邊,甘霖普降,解民倒懸。送臺好戲,送把雲傘,志心朝禮,至誠至虔。”讀畢,將祭文燒灰灑入潭中,並用雨瓶汲水再拜而歸。

村裡送別雨官後,搭臺唱戲,鋪設雨壇,焚香準備接雨。迎接雨官的人們一直接到中條山前。回到村裡雨壇後,隆重祭奠。

據傳,每逢禹都夏縣大旱,每次祈雨,東張南祈雨最靈。

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五龍廟正對面的布崖

時空悠悠,歲月滄桑,這五龍廟是否可以考證重建,這祈雨儀式是否可以作為民俗文化旅遊的一部分,發揮更多的作用呢?我真的希望家鄉能延續更多的文化記憶,能更多的留存古蹟遺蹟,造福一方。

家鄉如今已經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寬河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部分,祈願有著豐厚民俗記憶的小山村有著幸福的明天。

毀於日寇侵略戰火的夏縣兩座古廟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