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4的科幻小說《摘星》,思考3種意識的前生今世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遠處觀望壯麗星空已然讓我們感動,你能想象有一天人類去“摘”星嗎?

現在科學技術雖未達到上九天摘星的高度,但想象力先一步到達。《摘星》這部小說中就講述了在遙遠的九千萬光年之外的蟲洞,有一個名叫“Paradox”的行星,它內部無法解析的高維時空吸引了人類的注意,人類決定將它“摘”回銀河系。

《摘星》的作者付強是北京大學的物理學博士,也是一名高級工程師。在他的作品中,他始終用科研的態度對待科幻,用打磨實驗的精神來打磨作品。這並不是付強的第一部作品,此前,他的代表作品《時間深淵》和《孤獨者的遊戲》都獲得過不錯的口碑,他也被第四屆浙江青年電影節評為“未來潛力新星”。

豆瓣評分9.4的科幻小說《摘星》,思考3種意識的前生今世

書的封面,圖片來自豆瓣

科幻小說成功的標誌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塑造的具有真實感的未來

《摘星》是一本硬科幻小說,它的故事情節需要依靠科學技術向前推動。作者付強成功地讓故事中的技術與已出版的科學成果結合。書中處處可見的是物理學知識和嚴密的邏輯推理。

科幻小說的藝術性體現在作者講故事的方式和小說想要傳達的科學精神和思想。這部小說中主人公的意圖明確,就是摘星,但作者卻設置了一系列的懸念,並用偵探推理的方式給出了答案。

除了作品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摘星》中最為精彩的部分便是作者對意識的思考,這可以分成三個主體:星際文明、人類文明和宇宙

豆瓣評分9.4的科幻小說《摘星》,思考3種意識的前生今世

一、星際文明作戰策略的選擇本質上基於自身材料特性的思考,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大多數科幻作品中,外星生命都與人類有著相似的外觀和品性。而這部小說星際文明成為一個晶體。它們大量微觀物質單位(原子、離子、分子等)按一定規則有序排列的結構。在摘星過程中,作為“Paradox”行星的守護者,它們開始了與地球防衛軍摘星小隊的鬥智鬥勇。

首先是具有月球一般體積,尖端卻是原子,主要成分是六硼化鑭的巨型場發射電子槍,之後的敵人又變成能任意變換形態、任意組合的超導體,第三個敵人是一個能控制無規則運動的熱運動的原子,第四個對手是具有行星尺度的石墨烯,第五個敵人是行星量級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而後攔截人類的最後一道城牆是一顆

反物質恆星,它直接將高雲、方慧和瀾逼入目標行星體內,進入了一個無限的平行宇宙,過上了一種無限輪迴的生活。

超導材料: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

石墨烯:是由單層碳原子排列成六邊形晶格的一種異形體(形式),它能夠能有效地傳導熱和電,也是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薄、最堅硬的納米材料。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夸克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夸克與夸克之間通過色場相互作用,膠子是夸克間作用的傳遞子,就如光子之於電磁相互作用。常態下夸克是禁閉的。理論物理學家認為,在宇宙大爆炸的初期,因為物質密度和溫度都非常高,夸克禁閉被打開,從而夸克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在較大的尺度內運動。這是一種新的物質形態,即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反物質:一般而言,反物質是一種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而反粒子則是普通粒子的鏡像。

豆瓣評分9.4的科幻小說《摘星》,思考3種意識的前生今世

石墨烯

隨著摘星行動的深入,晶體文明越來越難以觀測,其能量卻越來越強、作戰的策略也越來具有迷惑性,但它們依然遵循著唯物論的基本思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物質晶體文明是基於材料的特性來制定作戰策略。比如超導體的作戰策略就是偽裝成“Paradox”行星的地表。

晶體真的會有人的意識嗎?在《詩意的原子》這本書中,作者·施塔格告訴我們,人的其實就是一堆做布朗運動的原子,做著永不停歇的熱運動,從而提供了生命的運動基礎,傳遞著神經信號,而構成人體的原子其實是古老恆星的爆炸後的殘骸,而後原子運動又形成了地球獨特的環境。

試想一下會不會有這樣一個地方,原子構成了晶體,又為他們提供了適宜生存的環境呢,並且讓它們意識覺醒,只是現階段人類無法感知微觀物質的這種意識交流。

星際文明是有意識的微觀物質這種設定十分地巧妙和神秘,畢竟夸克-膠體等離子體和反物質都是人類的猜測,含量極少難以觀測。微觀物質的未知性,更為它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豆瓣評分9.4的科幻小說《摘星》,思考3種意識的前生今世

原子世界

二、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知識的恩澤和意識的主動

面對強大的對手,人類文明也需要不斷進步,而推動人類文明向前運動的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意識,它高度依賴認知水平

主人公方慧是一個具有超強的科學知識及技術能力的年輕科學家。她並非一開始就這麼厲害,一次機緣巧合方慧“竊取”了六個人的記憶,這六個人有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物家等。因為他們的幫助,方慧才開發了全部機動兵器和ASH系統(量子糾纏態複製技術,基於這種技術人們可以重生)。

豆瓣評分9.4的科幻小說《摘星》,思考3種意識的前生今世

如果星際文明我們討論的是晶體是否具有意識,那麼人類文明考慮的就是如何能讓我們的意識能更加強大。心理學家榮格曾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大部分人被潛意識牽著鼻子走卻不自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深入思考我們做每件事的深層動機。

然而,當人類開始主動地有意識地瞭解潛意識,讓潛意識被呈現,人類的命運就被改寫。方慧與腦海中記憶的對話更像是一種與潛意識對話,這讓方慧不斷去探索廣闊的世界,拓寬“我”的認知。

人類文明意識的進步依賴於認知不斷融合的六個人的知識讓方慧不斷追求知識,深刻人的理性,純邏輯性地去探究更加深層的規律。知識會讓人上癮,讓人有一種窺探造物主的快感。人類對知識的貪慾其實是一種恩澤,它不斷鼓勵著人類探求自我,擴充著自己的宇宙。

豆瓣評分9.4的科幻小說《摘星》,思考3種意識的前生今世

三、 宇宙是一個意識體,我們都是宇宙的分意識

攔截人類的最後一道城牆是一顆反物質的恆星,高雲、方慧、瀾進入了一個無限輪迴的小鎮,不論他們今天做了什麼,第二天這個小鎮的東西一切恢復原樣,晝夜交替,無限循環,他們進入了一種無限的生命中。

而最終帶他們走出來的是對無限的認知。自我意識是複雜系統在建立從自我到自我映射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體驗。宇宙本身是宇宙中最為複雜的系統,它也曾經有過自我意識,卻不能一一映射,它的自我意識是不完美的,而當有一天宇宙自我意識消失,人類文明也變成殘片,逐漸消失。

豆瓣評分9.4的科幻小說《摘星》,思考3種意識的前生今世

想要讓宇宙完成自我到自我的完美映射,就需要無窮宇宙的存在。但這並不是無懈可擊,解決方式就是讓它變得無限大直至無法確定,直至迷失自我,不再存在自我意識。這顆反物質恆星因不確定喪失了自我意識,三人終於在十四萬年後迴歸地球。

這種用無窮大來破解無限時空的方法類似奇異博士用時間循環來囚禁有智慧、有心智的多瑪姆,讓他無法忍受,只好放棄地球,更有點像在數學計算中用分數表達可以相互約分,但轉換成數字就會變成無限循環的小數點。

宇宙是一個意識體,我們是其中的分意識,因宇宙的存在,意識才會無窮無盡,當宇宙毀滅,缺少載體的意識也終將走向毀滅

豆瓣評分9.4的科幻小說《摘星》,思考3種意識的前生今世


只有當你意識到自己擁有太陽時,你才不會畏懼黑暗。一旦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也就沒什麼可畏懼的,因為我們的力量原本就無窮無盡。

《摘星》這部小說的精彩之處是將星際文明想象成充滿奧秘的微觀物質,關注那令人捉摸不透的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晶體文明意識高低依賴於材料的特性,人類文明中意識的進步離不開對知識的探求,而這一切存在根基是靜默無言的宇宙。直到故事的最後,我們才明白,意識是一種過程,而不是實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