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大哲學家也有讀不懂的哲學著作

哲學家有時連自己寫的東西都讀不懂。

哲學著作都很難讀懂,人們常會有這種印象。不僅是初涉此領域的初學者,即使是多年從事此領域的專業人士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很難讀懂;黑格爾的《邏輯學》就更難讀懂了,不僅對於當代人如此,就是在黑格爾在世時,他的寫作方式也受到了廣泛的嘲笑;胡塞爾的《邏輯研究》不易讀懂;就更不用提海德格爾的著作了,尤其是其後期的著作,簡直就不知所云。這不但對漢語讀者如此,就是對以德語為母語的人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就是哲學家自己寫的東西,有時連自己都讀不懂!聽起來好像是笑話,但現象學的創始人,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的確表達過這種情況。有次胡塞爾在筆記中記到,即使是他本人寫下的文字,過後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就連他自己也很難讀懂。大哲學家尚且如此,何況外行呢?

原來大哲學家也有讀不懂的哲學著作

胡塞爾

摩爾與雅斯貝爾斯的坦白。

那麼哲學家之間都能讀懂彼此的著作嗎?未必!英國哲學家摩爾與伯特蘭·羅素是好友,同為分析哲學的代表人物。摩爾就曾透露過,他從未讀懂過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而維特根斯坦則是羅素的學生與“小朋友”,算起來還是摩爾的晚輩。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也是海德格爾的早年好友,雖然後來因為海德格爾加入納粹而變得疏遠,但在兩位哲學家年輕的時候關係很是親密,共同組成了對抗大學教授們的僵硬哲學的聯盟。當時海德格爾常到雅斯貝爾斯家做客,二人促膝長談,共同籌劃著未來的新哲學。雖然雅斯貝爾斯很喜歡與海德格爾聊天,但後來他曾表示,他從來就沒有讀懂過海德格爾的著作。

原來大哲學家也有讀不懂的哲學著作

雅斯貝爾斯

海德格爾也有讀不懂的書。

再來說這位海德格爾,別人讀不懂他的著作,那麼其他哲學家的著作海德格爾就能輕易地讀懂嗎?當然不會。在《我進入現象學之路(1963年)》(收入在文集《面向思的事情》中,商務印書館“海德格爾文集”版,陳小文、孫周興譯,中文版106頁,邊碼93頁)這篇文章中,海德格爾就提到,1909到1910年的冬季學期,還在弗萊堡大學修習神學的他,在業餘時間還學習哲學。在第一學期就從圖書館借來了兩大卷的胡塞爾的著作《邏輯研究》,並將其放在自己宿舍的案頭。這部現象學的開山之作可謂是深深地迷住了這位年輕的神學系大學生,以至於一再地延長借期。但是,要想讀懂這部著作可沒那麼容易。海德格爾回憶當時的情況說到,在幾年的時間裡,他反覆地讀這本書,但始終未得其旨。還是後來,當他作了胡塞爾的助手後,親得胡塞爾的傳授與指點,這才真正地踏上了現象學之路。

原來大哲學家也有讀不懂的哲學著作

海德格爾

與哲學家談戀愛?

關於哲學家是如何被哲學著作所困擾的軼事我們就說到這裡。從中可以看出,學習哲學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傍”上一位哲學家!就像學習語言一樣,學哲學也需要有相應的環境。記得好像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出版家鄒韜奮先生,曾對要學習外語者推薦過兩條“捷徑”:一是到國外的幼兒園裡,與說外語的小朋友們交流,因為即使你說錯了,小朋友也不會笑話你;二是與說這門外語的人談戀愛。相比,要想學習哲學,估計到幼兒園裡向小朋友請教是不會奏效的了;至於與哲學家談戀愛是否會奏效,這裡只提示兩點:據說熱戀中的人的智商都會很低;再者,纏綿情話也很少涉及哲學。其實對於學習哲學,或說是任何一門學科和技藝的比較好,也是比較可行的方法就是:找一部相關方面的比較專業的百科全書,或是辭典。這樣每遇不解的事情或是詞語,就可以隨手翻開尋找答案了,也可已作為親炙哲學家的代替。

原來大哲學家也有讀不懂的哲學著作

紀年鄒韜奮先生的郵票

為什麼能讀懂小說卻讀不懂哲學?

但是,上面所說的都是外在的助緣,實際下功夫的還是我們自己。就像學習外語一樣,即使身在國外,如果不自身用力,也學不成外語。雖然有有利的環境會更容易些。然而問題是,為什麼親自與哲學家交流就比讀書更容易理解哲學思想呢?就像上面所說的海德格爾親自受教於胡塞爾一樣。下面我們就逐步地做個分析,看看我們出於什麼原因才難以讀懂哲學著作,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卻能夠讀懂一些其他的文字,比如小說或是新聞之類的。在作這個分析前,我們先提問一個問題,以對我們所接受的信息做個簡單的分類。因為閱讀哲學著作也無非是在接受信息而已。問題是:唐朝的第一個皇帝是誰?熟悉歷史的您肯定很快就回答出來了:當然是唐高祖李淵。沒錯,很簡單的問題。但對於不太熟悉中國歷史的人(比如外國人)來說,也許並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在知識水平上,後者就低前者一等嗎?

原來大哲學家也有讀不懂的哲學著作

哲學著作

容易獲得的經驗知識。

或許有人會這樣認為,並且以自己豐富的歷史知識而自豪。那我們在提一個問題:我昨天晚上9點鐘在幹嘛?您可能會想,這算是什麼問題呀,誰在乎你昨天晚上在幹嘛,我又不在你身邊,我怎麼會知道。的確如此,這個問題的答案根本算不上任何的知識,而不知道這個答案也只是因為您當時沒有和我在一起,也就是沒有經歷過當時的事情。但是,從種類上來講,此類知識,或說是信息,和上面唐朝開國皇帝是誰的知識並沒有什麼不同。不知道這問題答案的人,也許只是沒有讀過唐史而已,如果讀過,或是聽人說過,那麼也會很容易就知道。當然,這兩個問題還是有所不同的。唐朝皇帝的問題屬於公共領域的歷史知識,而我昨晚做什麼的問題也只能說為是一個信息,而根本就不是什麼知識。雖然如此,二者依然同屬於經驗類知識。

原來大哲學家也有讀不懂的哲學著作

知識與智慧女神雅典娜

哲學知識雖被給予,我們依然難以理解。

這兩個問題的對比說明了什麼問題呢?說明有一類知識或是信息(無論其等級的高低),我們很容易就能夠獲取到,或說是很容易就能夠學習到。此類知識即使我們知道得再多,於我們的智慧也不會有所增加;知道得再少,於我們的智慧也無所損失。而有一類知識或是信息,即使我們通過某種途徑接觸到(比如讀書,或是直接有人告知),卻依然不能輕易地獲得,或說是學習到、理解、弄懂。沒錯,哲學即屬於此類知識。那麼同樣是被給予的信息,為什麼就不能像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一樣,我們能夠徑直地就理解呢?這正是我們的問題:我們為什麼就讀不懂哲學著作呢?雖然這些信息已被傳遞給我們,被給予了我們,但我們為何就不理解呢?我們將在明天的文章中,對此問題展開逐步的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