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的治理變革——上海:審批制度再創新,營商環境再升級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編者按: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的一項全黨的重大戰略任務。上海,是十九屆四中全會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考察的地方。總書記在考察時強調,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推進服務辦理便捷化,優化辦事流程,減少辦理環節,加快政務信息系統資源整合共享。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來,上海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也展開了一場先行先試的探索,以制度創新為主攻方向,打出了一套“多規合一、多審合一、多測合併、多驗合一、多證合一”審批流程改革組合拳,切實優化了營商環境,激活了市場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10月24日,世界銀行發佈《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我國營商環境總得分為77.9分,排名躍居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其中,上海辦理建築許可排名由去年的第121位上升至第33位,創下了世界銀行測評歷史上單一指標年度最大升幅記錄。這是上海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也是上海推進自然資源改革、加快審批流程再造的優異答卷。

打出審批制度改革“組合拳”

上海市以制度創新為主攻方向,刀刃向內、先行先試,打出了一套“多規合一、 多審合一、多測合併、多驗合一、多證合一”改革組合拳,實現了整合審批資源、提高審批效率、降低審批成本。

建設“多規合—”的“一張藍圖”。上海市以上海2035”總體規劃為基礎,在同一空間基準上統籌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涉及國土空間的各類規劃,形成空間數據庫的“一張藍圖”,並依託市“一網通辦”平臺向市、區兩級有關行政管理部門開放,實現各類規劃和項目數據的信息共享。

建立完善“多審合—”機制。按照審批環節和審批時間“雙減半”要求,上海市將能夠用徵求相關部門意見方式替代的審批事項,調整為內部協作事項,讓規劃部門主動問、建設單位少跑路,解決了部分單位對在線徵詢不熟悉、重複徵詢等問題,進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

實現“多測合併”。

上海市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為數據底版,以技術標準、成果規範、管理規程、信息平臺建設為支撐, 整合規劃、土地、房產等各行業測繪成果需求,實行“一家委託、一次測繪、一套成果、數據共享”,實現同一階段只測一次, 減輕了建設單位負擔。

推動“多驗合一”。上海市在新流程中將竣工規劃驗收、土地核驗和城建檔案驗收整合為竣工規劃資源驗收,同步開展地質資料匯交和地名核驗。將竣工驗收階段一次性提交城建檔案資料、開展檔案驗收,改為項目建設過程中全程歸集、 一鍵歸檔,驗收階段限時承諾、容缺受理,驗收結束後按期移交。

實現“多證合一”。10月24 日, 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按照“多驗合一”要求通過竣工規劃資源驗收,標誌著上海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再次提速。據悉,上海將劃撥用地、出讓用地、自有用地核定管理條件等各類審批形式整合為統一的規劃土地意見書,在合併辦理劃撥用地項目規劃選址意見書、用地預審意見的同時,合併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批准書,統一核發新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並在批准文件中整合劃撥決定書管理要求,實現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國有建設用地劃撥決定書、建設用地批准書“三證合一”。

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心劑”

前不久,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趙清從上海局工作人員手中拿到《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在外高橋郵輪總裝項目中,上海局參照帶方案出讓模式,提前對設計方案開展技術諮詢服務,創新性地在核定設計要求時同步開展設計方案審查,將方案審查意見一併納入設計要求。從提交申請到取得《規劃土地意見書》只用了一個星期,極大地壓縮了規劃審批時間、保證了項目設計質量,也為後續3個工作日內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奠定了基礎。

從“兩個多月”壓縮到“10個工作日”,“上海速度”絕非偶然。這背後是上海規劃和自然資源系統在制度創新方面的自我加壓,是上海規劃和自然資源改革先行先試的智慧探索。

在本輪機構改革工作中,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堅持以“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處室負責”為原則,建立了一套內部職能運行體系。以規劃資源服務“一門進、一門出、一門清”為目標,實行項目全過程管理,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市場生活的直接干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通過加強職能統籌、優化職能配置、強化和完善基礎管理等職能,確保各內設機構各司其職、有序協同,以規劃資源系統深度融合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健全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統,是上海審批流程改革的又一助推“利器”。

在上海市政府大力推進“一網通辦”平臺上,每個項目自立項後就擁有一個代碼作為唯一“身份證號碼”, 錄入到政府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作為重要的綜合業務協調部門,將所有行政審批事項納入市政府“一網通辦” 平臺,確保全市統一入口、統一登錄、數據共享。目前,已實現工程建設項目規劃審批事項全部網上在線辦理及電子證照、電子簽章,避免了體外循環。

同時,上海市以信息系統融合整合為目標,以現有數據資源和信息系統為基礎,針對“數據為單部門系統服務”“一個部門一個系統”“不同渠道獲取不同信息結果”等問題,以點帶面地探索跨部門、跨條線、跨環節的數據治理、應用整合、服務增效的模式。截至9月底,在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協助下,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多規合一”平臺已陸續為市、區兩級行政管理部門開通800多個用戶端口,並進一步依託市政府辦公廳行政協助系統,對各管理部門行政協助的效率、效能做好行政監督。

作為一座超大型城市,其標配應是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在行政審批環節,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圍繞“簡”字做文章。改革後,規劃用地環節的受理材料從 131件次精簡至76件次,每個審批事項從原來法定的 20~30個工作日全部壓縮至5~10個工作日。特別是不動產登記,5個工作日辦結,極大提升了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

此外,針對建設體量大、建設週期短、投產任務緊的產業項目,上海除推行新增產業用地項目帶方案出讓、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批准書”在簽訂出讓合同時同步申領等措施外,還在容積率、高度等規劃指標調整方面定製了“快車道”,探索實行 “容缺辦理”,為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上海考察時提出的殷殷期盼,也是對上海一系列改革探索的充分認可。10 月10日,自然資源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簽署了《部市共同推進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事項戰略協議書》,進一步下放規劃資源管理權限給上海。對於上海而言,當好規劃和自然資源改革先行者的定位更加清晰了。

改革從不止步,創新永在路上。這就是上海“加速度”的核心動力。

一場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的治理變革——上海:審批制度再創新,營商環境再升級

一場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的治理變革——上海:審批制度再創新,營商環境再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