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1978年,在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0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它重達2567公斤,由65個大小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目前為止,這套編鐘僅奏響過三次:1978年出土時,文化部的音樂家趕到隨州,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週年,湖北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1997年為慶祝香港迴歸,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也有人置疑香港迴歸所奏的“曾侯乙編鐘”非原品)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隨著演奏的增加,受擊較多的鐘,尤其是下層的幾個大鐘,其正鼓部表面黑色的氧化膜漸漸被擊去,黃白色的原銅露了出來。一些老百姓及文物愛好者發出了自己的心聲:

“香港迴歸的時候,電視臺播放了編鐘演奏,當時看有人用力的敲擊編鐘,我特別擔心給敲壞了。”

“普通人覺得真是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疼,跟王剛老師(國寶守護人)一樣想近距離看卻不敢呼吸。還是敲複製品吧。”

“沒有臺灣迴歸,不要請出編鐘了,其他的事不夠格。不是開疆拓土這樣的大功業,怎麼能請這祖宗輩的大神出馬。”

“編鐘已經存在了兩千四百年,我希望再下去兩千四百年還有這件東西給子孫觀賞。”

可見,大家對曾侯乙編鐘也是視為珍寶,不忍看到它有那麼一丁點的損傷。

關於編鐘又叫歌鐘,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樂器。它將樂鍾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編組,懸掛在鍾架上,用木槌敲擊演奏,故而得名。最初為陶製,後來隨著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鍾改為主要由青銅鑄成。它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古代由於銅的產量少,而且冶煉金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所以精美的青銅器具並不是平民百姓可以擁有的,它同時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通俗的講:長柄,有掛環的是甬鍾;沒有長柄,只有掛環的叫鈕鍾。不管是甬鍾還是鈕鍾,還是甬鍾加鈕鐘的組合,一套掛起來統稱編鐘。鐘體上鑄有一枚枚乳狀突出,叫鍾枚,鈕鍾無枚,小甬鍾枚較短小。

最下排中間垂直懸掛的是鎛鍾,這一枚是楚惠王贈送的鎛,即“楚王鎛”。 鎛鍾是一種古代大型單體打擊樂器,形制如編鐘,只是口緣平,器形巨大,有鈕、可特懸(單獨懸掛)在鍾懸上,又稱‘特鍾’。它相對編鐘言,後者為編懸,前者為特懸。始見於殷末,盛行於東周。按史籍記載,它應當是用來指揮樂隊、控制整體節奏的樂器。貴族在宴饗或祭祀時,常將它同編鐘、編磬相配相和,以槌叩之而鳴。“鐘鳴鼎食”就描述了古代帝王諸侯宴食的宏偉場面,鼎用以盛載食物,鍾則用來演奏音樂。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鐘的各部位都有著特定的名稱,上部稱為鉦,下部謂之鼓,鐘口兩角為銑,鍾唇曰於,鐘頂名舞。(具體見上圖)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曾侯乙編鐘,網友: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痛

曾侯乙編鐘中、下兩層的立柱,每層都為三個銅質佩劍銅人,以頭、手託頂樑架,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鍾架可以拆裝,鍾筍、鍾鉤、鐘體共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內容有編號、銘記、標音及樂律。編鐘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整個編鐘給人以莊重肅穆,精美壯觀的感覺。

目前,曾侯乙編鐘僅複製了五套,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演奏廳除了週一閉館,每天都會有編鐘表演。由於時間匆忙,沒有觀看,實在是遺憾,去參觀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

曾侯乙編鐘作為國家的一級保護文物,已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相信它一定會被好好呵護,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長存於世。

圖片拍攝於湖北省博物館(2019.10、Lio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