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界“狼來了”?獐子島扇貝集體暴斃,畝產不到5公斤

海鮮界“狼來了”?獐子島扇貝集體暴斃,畝產不到5公斤

“又是一年冬來早,又見獐子島,今年扇貝沒有跑,個個全撂倒。”今年雙十一期間,霸佔熱搜榜的除了“買買買”,就數“獐子島”了。

說起由頭,獐子島原本只是遼寧大連長山群島最南端,風景如畫的幾座小島。但它更為大眾所熟知的另一個身份,是大連一家海產品養殖公司,AKA“A股的奧斯卡獎獲得者”,其代表作品包括“扇貝跑路”“扇貝餓死”等精彩劇集。

由於隔三岔五就能導出一部扇貝動作大片,獐子島一躍成為深交所的重點關注對象。獐子島海底的扇貝生存或是毀滅,也深深牽動著股民的心。

果然,前幾日,獐子島又發佈公告稱,經過現場抽測,發現自家的底播蝦夷扇貝在近期出現大比例死亡,其中部分海域死亡貝殼比例約佔90%以上,隨之蒸發的是近3億元產值。

深交所必然一臉懵:不對呀,10月底剛給您發了關注函,您還說“平均畝產25.61公斤”,“目前並未出現異常,不存在減值風險”呢?

獐子島的扇貝,為何總是死得恰是時候?

獐子島扇貝,海鮮界的“狼來了”

網友們的疑惑也不小:

“怎麼獐子島的扇貝又雙叒跑了,難道動物都不許成精,獐子島扇貝除外?”

“獐要貝死,貝不得不死,獐子島恐怕是壓倒扇貝的最後一勺蒜蓉。”

“扇貝怕不是淹死的,太可憐了。”

“這個問題,需要交給《走近科學》。”

央視主持白巖松總結,“大家都已經無法用理智來思考這個問題了”。微博上大範圍地抖起了機靈,好像是為死去扇貝奏響的鎮魂曲。

“扇貝是剛死的。”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倒是非常迅速地通過媒體做出回應,“我想這麼大的海洋沒有人有這個本領,能使扇貝想叫它活就活,想叫它死就死。更何況我們不會、也沒有這個能力,用它來調節我們的利潤。”

話是事實,卻不是大眾想要的真相。

從11月初發現扇貝死亡跡象,到11日發佈公告,再到今天,專家一直在前往調查原因的路上,獐子島也只發布了最新檢測公告稱,非正常死亡情況可能還將持續。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薛定諤的扇貝,與獐子島的貓,都將成為歷史遺存的難題,不過這個世界偏偏存在多種多樣的巧合。

比如說,一般兩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顯示的淨利潤為負值的股票會被ST(特別處理),如果連續三年虧損,一家上市企業將會收到退市預警。

誒,這麼巧,扇貝的生長期也是3年。誰知道看似複雜的利潤統計表中,又暗藏什麼巧合呢?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讓我們先把時間倒回2014年,那是獐子島扇貝的處女秀。

10月,獐子島發佈公告,“因北黃海遭到幾十年一遇異常的冷水團,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穫期的蝦夷扇貝絕收。”

受這波強勁的冷水團影響,前三季度一直預告盈利的2014年,終由虧損11.89億元畫上句號。

有媒體報道,當年年底獐子島董事會還通過了《公司總裁辦公會成員自願降薪與公司共渡難關的議案》,董事長兼總裁吳厚剛自2014年12月起月薪降為1元。

自然災害給“靠天吃飯”的企業帶來嚴重打擊,好,信你一次。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3年零4個月過後,獐子島再次發佈公告,“因降水減少導致扇貝的餌料生物數量下降,養殖規模的大幅擴張更加劇了餌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溫度的異常,造成高溫期後的扇貝越來越瘦,品質越來越差,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的扇貝沒有得到恢復,最後誘發死亡。”

死亡原因之深奧,讓只知道扇貝可以加蒜蓉粉絲清蒸的網友們目瞪口呆。連“美食博主”MC拳王都忍不住為扇貝創作了一篇科幻小作文。

作文中,他以日本漁民的口吻,為獐子島扇貝編撰了跑路的理由:

這些扇貝都是產自北海道的帆立貝,我們每年秋天會出口貝苗到中國大陸,養殖在大連的海域。好像叫做獐子島。

北海道最大的秘密,就來自於西海岸的扇貝……其秘而不宣的核心是共振。

扇貝到了每年初冬,會因為發情而扇動貝殼,由於通過繩索相連,很快就形成了共振。不要小看這共振,雖然西海岸遠離地震帶,不至於形成地震,但是每天凌晨,超過50萬隻扇貝產生的共振波,還是能夠沿著海底地殼傳播到很遠的地方,比如中國東北。

扇貝是對振動極其敏感的生物,所以我們日本一直在研究用扇貝預報地震。而正是基於此,大連的扇貝能夠感受到從北海道傳來的振動波,對於它們來說,那是故鄉的呼喚。

本來是網友們在小打小鬧開玩笑,可獐子島卻再一次抓錯了重點——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無論是開不起玩笑還是試圖避重就輕,獐子島這一招都顯得不合時宜。

這是第二次了。我們所關心的,難道真的是扇貝能不能游到北海道嗎?公司不發展向好,股票不漲,我們的錢天天虧,才是大問題。

比獐子島避重就輕回應網友更“騷”的操作,還體現在他們“扭虧為盈”的漂亮財報上。看一組數據,2018年年報顯示,獐子島2018年全年營收27.98億元,其中淨利潤只有3211萬元,同比增長104.44%。

再看一組數據,2018年獐子島收到的政府補助金額就達到了3044萬元,佔公司全年淨利94%。

還可以吧?扇貝都餓死了還能有扣非淨利576萬元?

不哦,在對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或核銷處理後,獐子島還順便把相關金額全部計入2017年度損益。

2017年虧7.23億元沒關係,只要2018年贏利一分錢,退市危機再續期3年。

所以,在今年年初獐子島的相關報道下,已有網友學聰明瞭:“扇貝跑了第3季準備上映。”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獐子島股民:騙我可以,注意次數。/圖蟲創意

他們不願連上三次“狼來了”的當:“獐子島2019不可能贏利,2019再贏利,簡直是難為公司財務。如果2019要做到贏利,那2020就必須出走10億以上的扇貝才能補窟窿。”

就在今年7月,董事長吳厚剛還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向股民們示好,稱對不起股民。

“我們用代價換來了兩點:一點就是對風險的認知和敬畏;第二點,就是識別了我們這片海。只要能挺住,這個代價可以通過未來的努力換回來。”

這不,扇貝又努力地死了一回。

2

揭開扇貝鍋蓋,獐子島熬的是一鍋亂粥

自從2014年那團莫名其妙的冷水團光臨,獐子島似乎就沒過幾天好日子,5年中有3年業績都出現了大幅虧損。

央視針對雙十一“扇貝暴斃”做了一期節目,質問道,“扇貝死了,還是上市公司不想好好活?”

其中深圳一家投資公司的董事長接受採訪表示,無論是股東,還是經營管理層,似乎並沒有把心思放到公司的實際運營上,上市公司淪為了工具。企業“基因”出了問題,債務日漸高築,日後再扭轉將越來越難。

獐子島管理中存在的“基因”問題,顯然不是冷水團帶來的。

今年7月,證監會給出了對獐子島立案調查的結果,並下發了《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多家媒體報道,獐子島及相關人員涉嫌財務造假、涉嫌虛假記載、涉嫌未及時披露信息等,證監會依法擬作出行政處罰及採取市場禁入措施。

被採取市場禁入措施的包括董事長,也包括陪伴扇貝熬過兩次生死劫,但在近日提交了辭職報告的董事長秘書。

早在2012年,每日經濟新聞便有報道,獐子島價值2600萬元的扇貝遭內部人盜竊。據爆料稱,“主謀”獲得了300餘萬元的回扣,企業高管也涉及其中。

同一篇文章中,還有匿名人士爆料內部人貪汙苗種。向個體戶收苗的時候,每個筐中都壓有磚頭——這可能是扇貝界特有的“水分”。所以投入海底的扇貝苗本來就少於公開的數據,兩三年後減產也不足為奇。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看來很多扇貝都不是自己跑的。/unsplash

如果扇貝本來就是一個並不實際存在的幌子,撈不到扇貝,那企業能靠撈什麼贏利呢?

據第一財經報道,像2014年扇貝出現災情後,長海縣便立即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和補助政策。

政府同意免收獐子島深水底播受災海域的部分海域使用金,並同意對此次已確認的災害區中2015年新轉為常規的海域給予深水開發優惠政策。

另據中新經緯報道,2016年與2018年獐子島之所以能夠實現扭虧,變賣資產與政府補助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是一種撈錢方式。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這種撈錢方式並不“酷”。

據新京報報道,為改善公司財務狀況,獐子島在2019年7月曾計劃,以2億多元出售其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大連新中海產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權和新中日本株式會社90%股權。

這是第二種撈錢方式,但可惜因為獐子島收到了《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交易沒有成功。

還有一種撈錢方式,更加“喪心病狂”。

獐子島多年來一直延續有“大雪配採參”的傳統習慣,因為這時候的海參個頭大,捕捉難度低。

但為了彌補前三季度3402.69萬元的虧損。有媒體報道,獐子島在伏季休漁期就開始捉海參。這不僅涉嫌違規採捕,也是向“海參銀行”貸起款來。

行,海參移動速度不如扇貝快,遊不到北海道去。建議獐子島日後可以多養海參,扇貝太野了。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海參:我做錯了什麼?

一邊獐子島看起來像為撈錢都要撓破頭皮,另一邊說好的“總裁辦公會成員自願降薪與公司共渡難關,直至公司淨利潤恢復至不低於2.66億元”——

利潤還沒扇貝苗大呢,總裁辦公會成員們率先恢復了年薪。

獐子島在2018年年報中說了,2014年薪酬方案將終止,計劃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薪酬激勵方案。

有財經媒體收到了獐子島的回覆,他們說過去五年我們降的不是高管的年薪,我們降的是他們的績效。現在恢復了績效,根據公司業績發放,並不會對中小股東利益形成影響。

績效,一個比扇貝更好用的名詞。

3 獐子島,桃花源還是禁閉島

大連有名的富裕鎮,遍佈全島的歐式建築,白牆紅瓦,一座座二層小樓隨山就勢地掩映於青山綠水間,街道寬闊,規劃整齊,背倚青山面臨大海,一派舒爽典雅,頗有法國普羅旺斯的影子,特別富有異國情調……

這向來是一個被形容成“桃花源”似的地方,尤其是1958年獐子島集體公社成立,集體所有制延續至今,獐子島與當地居民的利益緊緊掛鉤。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美麗的地方,也總是叫人失望。/圖蟲創意

2007年,吳厚剛帶來了“日本來的先進技術”海洋底播養殖,領著鄉親們把5分錢一枚的貝殼往海里扔,成功養殖出市場價兩倍的扇貝。

隨著獐子島公司項目的壯大,海洋牧場的現代化發展,當地居民除了手握股票,還享受了免費的醫療,免費的教育,免費的養老。

獐子島戶籍登記有14000多人,而常住人口只有8000多人。不少到大城市打拼的人,仍把戶口留在獐子島,每年可以領取股權收益金和生活補助。

但依照如今獐子島的走勢來看,這些補助能有多少?

面對央視記者的採訪,當地居民憤懣地說:“海里根本就沒有東西,一直都在過量採捕!”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人類的過度捕撈,讓海洋麵對更大壓力。/圖蟲創意

當年蝦夷扇貝是從日本遠道而來,80年代開始培育,2000年後開始形成規模,扇貝的養殖範圍不斷倉促地擴大、向深。

或許是因為處於寒暑海水交界的神奇北緯39度,獐子島一直都給出了不錯的品質與產量。但一派向好的狀況似乎在2011年就出現了轉折——

當年單位畝產一直瘋狂上漲的蝦夷扇貝,一下降到了歷史最低,僅80公斤。公司給出的解釋是由於養殖深度增加,敵害海星大面積爆發引致。

但這只是一場小災,很快被人們遺忘過去。到了2014年的“第一次跑路”事件後,獐子島董事長秘書告訴媒體,公司採取的辦法是“引入新的苗種,大西洋深水貝來應對這一情況”。

我們不敢設想,比冷水團來襲,比偶爾的海溫變化,比獐子島管理層頻頻拿扇貝當藉口騙人,都要可怕的狀況——

是不是這片海域已經無法支持這麼大量扇貝的養殖了?

村民當年對底播養殖技術“生不見貝,死不見殼”的懷疑,會不會一語成讖?

海鲜界“狼来了”?獐子岛扇贝集体暴毙,亩产不到5公斤

一輛輛的漁船,曾是島民的生活希望。/圖蟲創意

知乎上,一位自稱當地人的匿名用戶寫道:

我們這些年輕人,看不到什麼未來的希望,也紛紛遠走他鄉,近的已經去了大連謀發展,遠的不知走到了哪裡,現在島上只有折騰不動的老年人,整個小島從一個充滿活力的孩童變成了一個日薄西山的老朽。

江南皮革廠倒閉了,黃鶴才欠了3.5個億,那好歹還給工人留下可以賣了的皮包吧。但是吳厚剛他們已經把整個獐子島的大海毀了,是毀了你們知道嗎,大海能不能復原我真的不知道,但是我們的獐子島,是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在董事長的百度百科頁面上,他的經典語錄還包括:“大海是我的家,藍色的大海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我們的發展過程要與大海和諧共生。”

扇貝的生死,與島上居民、股民的利益緊緊捆在一起,他們就像海面上單薄的一片木筏,辨不清方向,只能隨著波濤浮浮又沉沉沉沉沉沉……

或許有人曾以為自己能操縱方向,或許有人早早上岸,但這片海域即將掀起怎樣的浪,他們一概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