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這個地方有古代版的‘攀巖運動 ' 遺址

沒有爬山如履平地的本事還真不敢再去郴州丹霞山。不過,這又低估了在郴州丹霞山區生活的本地人。

  11 月 2 日,在郴州永興縣太和鎮樣下村,45 歲的李日國沿著古人鑿的臺階,飛簷走壁般掠過高 10 米的丹霞陡壁。而我只能一個屁股一個坑地慢慢騰挪,手腳直冒汗,腦袋也不聽使喚了。對於長期生活在城市的我來說,放在古代恐怕一步也跨不過這些丹霞屏障。

  但郴州本地人卻想出了辦法,而且肯動腦筋。

  樣下村的穿眼回水利工程就是在一面丹霞陡壁上鑿穿而成的。這一頗具眼光的創舉,使得被丹霞阻隔的 100 畝沼澤地被疏通為良田,解決了上塘、下塘兩個自然村的口糧。

  同樣的發明創造在丹霞山區比比皆是。如此行我們調查的郴州甦仙區高椅嶺村丹霞古道有 900 多個臺階,在陡峭的單面山上雕琢而成。村民尹文忠的爺爺輩,就是依靠此路進出村莊,“ 挑公糧也走這條路 ”。

  而郴州永興北寨採硝採鹽懸壁遺址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可謂古代版的 “ 攀巖運動 ” 遺址。在距離地面 80 米的垂直陡壁上,竟然懸著木板,一個個鑿洞是用來安放木樁用的。遙想當年攀爬而上的 “ 蜘蛛人 ”,不禁為他們捏一把汗。這麼搏命,是為了求生存,在崖壁上採到鹽與硝。

  這種用生命與勇氣在丹霞絕境中開鑿生存空間的行為讓人佩服與感動。南嶺盤亙的郴州自古被稱為南蠻之地,但即使在這險象環生的丹霞絕壁中也存在著生活的樂園。郴州本地人開發丹霞山的歷史,與北方漢人向南遷移的歷史浪潮是同步的。是什麼讓這些人選擇偏安一隅?他們在坦洞中又有著怎樣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有窯洞,南方有福建土樓,而在湘南郴州有以丹霞山洞為屋簷的 “ 坦 ” 屋。與前兩者相比,郴州坦屋更加原始,可以說是古代穴居的 “ 現代改良版 ”。這些住人的坦數量很多,用途也不一。有藏土匪的土匪坦,有駐兵的兵坦,闢為學校的學堂坦。每一個坦都有自己的故事與傳說。而位於郴州永興縣便江西岸的採硝坦,則有不多見的古代攀巖奇觀。從這裡最能看到古代郴州人在丹霞絕境中開拓生存空間的勇氣與智慧。

郴州這個地方有古代版的‘攀巖運動 ' 遺址

▲郴州永興北寨,典型的丹霞地貌,十分有利於組織專業的戶外攀巖。 圖 / 記者錢燁

  沿著一條剛剛開闢的公路我們去尋找北寨的寨牆。這處屹立在永興縣便江西岸的丹霞山寨,遠離城市,藏身深山,需要費一番辛苦才能抵達。

  採鹽、採硝,一不小心就摔個粉身碎骨

  一路沿途考察,最讓我們吃驚的還是遺留在北寨境內的採鹽採硝遺址——一處被廢棄的坦洞。

  北寨距離永興縣城 3 公里,是一處丹霞風光極好的地方。修建北寨水庫以後,兩岸丹霞陡壁如刀削斧砍,垂直挺拔,山頂竹林鬱鬱蔥蔥,在水面的倒映下,相互掩映,十分漂亮。

  水庫上行 200 米,有一處天然坦洞,洞內右上方有一夾縫,夾縫內竟然密集排列著木樁,為當年採鹽採硝留下的 “ 腳蹬 ”。木樁懸空倒掛在頭頂上方,真不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爬上去的。而在坦的左側崖壁上還有一片攀巖痕跡,舉目而望,可以看到距離地面 80 米的絕壁上殘存著坑眼、斧鑿的痕跡,最頂端殘存一塊懸空的木板,顯然是供腳踏用的。站在如此高的崖壁上,在底下看著就夠膽戰心驚了,別說再去採硝。

  同行的湖南省博物館原副研究員謝武經認為,保存如此完整的採鹽採硝絕壁遺址,這在全國都是罕見的。崖壁下的坦洞還有熬硝的灰堆,說明這裡人不僅採硝,還在這裡炮製。

  “ 這裡是古代版的‘攀巖運動 ‘ 遺址。”11 月 2 日,站在北寨熬硝坦洞外,謝武經高興地說,“ 如果本地人能夠利用好這處人文資源,舉辦一場國際攀巖比賽,與古代人展開競技,那可真是精彩紛呈。”

  謝武經的提議並非不可取。環顧北寨四周丹霞地貌,屬於十分典型的 “ 頂平、身陡、麓緩 ” 的丹霞方山。這些像一塊塊豆腐一樣錯落有致的山體,其赭黑、平直的崖壁十分有利於開展攀巖運動,不過在本地人看來,與現代攀巖高手相比,祖先們的技術更勝一籌。

  在北寨採硝坦洞口的崖壁上,留有兩排清晰的坑眼,每個坑眼的直徑約有 10 公分。這些坑眼傾斜地排列在坦洞口上方,慢慢向崖壁頂端延伸。可以想見,當年攀爬至此的採鹽、採硝人僅僅只依靠一排直徑 10 公分的木樁就可以爬到距離地面 70 米高的崖壁上,其勇氣與技術之高超,讓人心悅誠服。而一不小心,摔下來就是粉身碎骨。

  既然如此兇險,為何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攀爬崖壁呢?當地村民曹國元曾聽他父親講幹這行營生的多是被生活所迫。另一位村民肖萬全告訴我,他在小時候曾經爬到水庫對面的另一處坦洞內查看採硝痕跡,“ 是個穿坦,洞內有光,很陡,很嚇人 ”。現在這些坦,大部分已經荒棄了。

郴州這個地方有古代版的‘攀巖運動 ' 遺址

北寨採硝遺址,木樁都是採硝留下的。圖 / 曾湘榮

  採硝、採鹽與農民起義、粵鹽斷銷有關

  這些人爬到這麼高的地方採硝用來幹什麼?曾在丹霞山調查人文遺蹟 3 年的謝武經在北寨茶園村新村組尋訪到曹流山老人,這位曾經在十幾歲時幫人熬過鹽與硝的老人透露了一點有關郴州丹霞山採硝、採鹽的不為人知的往事。

  據曹流山講,郴州丹霞山境內採硝、熬硝的行為自古就有。這些黑色的礦物質,往往分佈在坦或者陰暗的岩石縫隙之中。出礦的位置也往往距離地面幾十米高,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毅力才能爬上去開鑿。

  他自己沒有采過硝,自嘲沒有那個本事,但是幫助採硝的人熬過硝。熬硝用古法。先用稻草燒成灰,泡在水裡成鹼水,過濾後裝在大桶裡,然後把從巖壁上鑿下來的硝石放在水裡泡。泡出來的水放在大鍋裡熬,熬時還要放 “ 老水 ”(前次熬硝時留下的水)作引子。

  大鍋內的水熬到一定程度後,倒入盆中,等待自然冷卻。冷卻過程中,要用一竹篾筐放入盆中,水中的硝就會慢慢凝結在竹篾上。而水中的鹽會凝結在盆的兩邊。硝呈牙狀,鹽是灰色。鹽刮下來就可以吃。盆底是黑色的鹽滷,沒有用,就倒掉,成為熬硝的灰堆。

  在北寨採硝坦內,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灰堆。其他坦也見過類似的場景,如資興程江口附近的骷髏坦,也是一處採硝遺址,那裡的灰堆更大,坦洞也較深,坦內有鑿痕,有刻字。還有一口棺材停放在坦口,據說是採硝官兵的遺體。該坦名骷髏坦,在 10 月 10 日,湖湘地理記者第一次踏足郴州丹霞山就已經探訪了此地。(相關鏈接:徐霞客曾在這裡喝了假酒,如今這裡已經是 “90 歲 ” 的老年丹霞)

  曹流山稱北寨熬出來的硝主要作為火藥用。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製作的流程也不難,一硝二硫三木炭。木炭可就地取材,硫黃也易得。加上丹霞山峭壁上採煉的硝,威力巨大的火藥就製成了。

  曹流山稱,永興本地製作火藥還細分幾種。用來打槍、做松樹炮(本地土炮),要少放一點硫黃;用來炸石頭,開山的就多一點。日常貯存硝時要注意防潮,製作火藥前,必須經太陽曬乾,或者炒幹。

  哪些人需要這麼多硝呢?據曹流山講,本地獵戶上山打獵需要火藥。寨民修築的寨堡內安放的松樹炮也需要火藥。對硝的需求最大的還是太平天國在郴州活動時期,很多熬硝坦與兵坦都是那個時候留下的。

  此外,由於熬硝可順帶產鹽,在粵鹽難以行銷的時節也可解燃眉之急。由於湖南在古代不產鹽,湖南人皆食粵鹽。清代道光以後,清廷被迫開放口岸,作為一口通商之地的廣州地位下降,連接內陸的湘粵古道也變得冷清起來。粵鹽進不來,郴州丹霞山境內的本地人就自己想辦法,就地取材,這才催生了民間勇士不懼風險,以命搏鹽的無奈之舉。永興北寨的採硝坦可能也與這段歷史有關。

  (來源:撰文 / 瀟湘晨報記者錢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