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歌急盼降低傳唱門檻,把“怪怪的”變成“怪好聽的”

湖北民歌急盼降低傳唱門檻,把“怪怪的”變成“怪好聽的”

周耘(右二)在天門採風

“美學家劉綱紀曾給予楚藝術兩點評價,一是精彩絕豔,二是詭譎怪異。” 武漢音樂學院教授、“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耘表示,“專業人想記錄它們都有困難,大眾想要模仿、學習、還原更不易。只有通過創作者不斷挖掘,把它們作為素材進行創作,才更容易成功傳播。”

詭譎怪異築起了傳唱“門檻”

“高亢、悠長,旋律優美,適合抒情,多少還有些蒼涼感,這是中華民族音樂審美的共性,這使得西北地區的民歌如信天游、花兒,內蒙古長調超越了地域,受到全國聽眾的喜歡。”周耘介紹道,類似風格的湖北民歌,也在全國範圍內經久不衰。

不過,精彩絕豔之外,還有大量流傳在湖北地區的傳統音樂,則散發著詭譎怪異的獨特氣質。以久負盛名的土家族“撒葉兒嗬”為例,“它的舞蹈造型比較怪異,世界範圍內的舞蹈大都讓肢體向上空伸展,黃河流域的舞蹈是在中空發展,而‘撒葉兒嗬’一開始的動作,就像是人抱著一個罈子,兩膝向下踱地,身體是往下的,緊貼大地甚至想鑽進大地。一般人想要模仿它還不易。”還有湖北興山地區流傳的民歌中,大量不和諧的“減三度”音程,也對該地區民歌的流傳築起了“門檻”。

湖北民歌急盼降低傳唱門檻,把“怪怪的”變成“怪好聽的”

民歌更需要“生態保護”

記者在目前主流的音樂平臺上輸入“湖北民歌”搜索,雖有零散的歌曲,但並未顯示有正式專輯可供聆聽。

2010年,在青歌賽上摘得原生態唱法金獎的“撒葉兒嗬”組合領唱譚學聰表示,“可能有一些自媒體零星地推廣,或者短視頻平臺有限的傳播。各縣市非遺展演中心,也會定期邀請各級非遺傳承人錄製,但這些因為涉及知識產權等問題,也僅僅作為資料入庫並未對外傳播。”

相比之下,依靠旅遊的發展,讓來往遊客將當地民歌帶出去,成效似乎更為顯著。

趙延琦曾在廣西旅遊時,對當地不斷上演的各種體裁的《劉三姐》印象深刻,“流傳廣泛的民歌大多誕生並傳播於商貿交往頻繁的地區。民歌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不是靠學院、藝術傳播出來的,而是依靠人的流動來傳播。”

但比起被更多人聽到,對傳統音樂真正的保護,可能更重要的是“保護其背後的生態”。“目前省內部分地區,正計劃打造以本地民歌為特色的主題小鎮”,周耘表示,“民歌往往誕生於一個鄉或一個村,是屬於當地人的,本就是小眾的。如果一味追求傳播的廣與快,讓大眾喜歡,民歌與它原有的生態和背景割裂,原汁原味的東西很快消散了,它的價值也很快就完了,對於保護當地民歌則起到相反的作用。”

周耘在恩施採風時發現,土家族人的喪葬儀式“撒葉兒嗬”,在如今也有了女性參與者。“藝術家、傳承人等局內人,對於傳統文化要有眼光,要去開發,當地人也要敢為人先。撒葉兒嗬這種形式原本是不允許女性參與的,但現在他們通過接納女性,使得這種民俗生態更加開放、得到擴大。”周耘認為,“對於民歌誕生地的生態保護,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這片生態在,更有甚者還能將它不斷擴大,民歌的傳播也不再困難。”

觀點>>>

傳統是天然創作素材

湖北民歌急盼降低傳唱門檻,把“怪怪的”變成“怪好聽的”

湖北民歌素來在傳統音樂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不同於鄂西南地區音樂的高亢、嘹亮,湖北其他地區更偏重優美的民間小調,也曾在全國掀起熱潮。

“上世紀50年代風靡一時的《幸福歌》, 就把江漢平原的音調挖掘得很好。歌詞通俗易懂,旋律琅琅上口,歌曲熱情活潑的風格,很容易傳唱。還有《洪湖水浪打浪》,它的旋律主幹歷經三代傳承,歌詞變了但旋律流傳至今,家喻戶曉。”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湖北對於民間歌曲的收集和整理曾走在全國前列。但目前,湖北民間音樂的推廣和傳播則沒有跟上來。”周耘表示,“創作者在挖掘上,不要只關注精彩絕豔的音樂素材,那些詭譎怪異的東西,在原汁原味的狀態下比較難流傳開,但把它作為藝術家創作的素材,是很容易成功的。無論是專業的創作者,還是身處鄉野的民間藝人,都還可以更大膽,比如組建自己民族的樂隊之類的。大家苦尋創作素材而不得,不妨扎進傳統音樂裡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