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劉秀從農民逆襲到千古一帝,3個成功的關鍵因素

文|小熊

淺談劉秀從農民逆襲到千古一帝,3個成功的關鍵因素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從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統一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開始,到清朝末代最後一任小皇帝宣統遜位,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徹底終結。期間形形色色的君王多如過江之鯽,真正有所作為的也是屈指可數,而能夠符合如今道德標準又在歷史上留下濃重正面色彩的帝王,更是少之又少。功績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奠定了華夏延續又不被世人詬病的,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便是首屈一指的一個。

但作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今天的知名度卻顯然不高。

為啥?因為皇帝也要做點吸引眼球的事增加曝光度啊!比方說有的皇帝焚個書坑個儒,有的挖個大運河,有的就去懟一懟匈奴,再或者有的沒事就喜歡“發彈幕”到處蓋章。

而劉秀同志呢,貫徹了社會主義方針,安安靜靜地做了個美男子。不好大喜功,不窮兵黷武,不濫殺功臣,沒事就愛搞搞學術,提升自我修養,對感情還忠貞不二,簡直就是位社會主義·好皇帝

光武年九歲而孤,養於叔父良。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

美男子劉秀是個家道中落的皇室後裔,而他本來是個沒有野心的人,相反他的大哥劉縯卻是個喜歡招攬俠士的人,還常常嘲笑安分種田讀書的弟弟跟高祖的兄弟一樣懦弱。後來天災人禍不斷,種田也沒法好好種了,遍地揭竿而起的山大王,27歲的劉秀乾脆也和大哥一起混了。

(光武)性勤於稼穡,而兄伯升好俠養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比之高祖兄仲。

義軍的隊伍打出了很響亮的旗號:“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

淺談劉秀從農民逆襲到千古一帝,3個成功的關鍵因素

王莽篡漢

常常有人調侃:縱然王莽穿越,奈何劉秀開外掛啊!

來看看他的開掛人生:起兵到稱帝用了三年,稱帝到統一全國12年,當時國家政權的分裂程度和東漢末年諸侯各方割據時期比起來毫不遜色,當時還存在傷腦的“綠林”“赤眉”兩大主力軍,在這種情況下,居然完成了統一。

其實劉秀奪取天下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

有學者認為劉秀“百戰以定天下”,小編對此深以為然。戰爭意味著很多時候命懸一線,劉秀征戰天下一定會碰到很多危急情況,那麼對於他建功立業的關鍵“戰局”有以下三個:

昆陽被圍一戰成名,為劉秀奪取政權奠定了基礎

劉秀兄弟帶領著舂陵軍在南陽郡起兵,那時候的他們裝備很差,要啥啥也沒,連一匹馬都沒,初上戰場的時候劉秀騎著一頭牛,不愧是農夫出身,在牛坐騎的加持下一下子就殺死了新野尉,對方的軍資也就被繳獲了。

打了幾場勝仗,隊伍是越來越強,裝備也逐漸好了,但是朝廷開始慌了,派四十萬大軍來圍剿“叛軍”,劉秀等人身處的昆陽被包圍了。

這時候的義軍是9000人。

九千對四十萬,怎麼聽都覺得是以卵擊石啊,義軍們就開始慌,"憂念妻子”“各欲散歸”

劉秀對危局也有十分清醒的認識:“昆陽即破,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

淺談劉秀從農民逆襲到千古一帝,3個成功的關鍵因素

昆陽之戰

於是為了鼓舞士氣,劉秀帶著13個人趁著夜色,偷摸的突圍出去,找到了一萬多的援兵;在敵我懸殊巨大的情況下,為了鼓舞士氣,“光武奔之,斬首數十級”又親自帶著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讓士氣大增。

劉秀的膽識過人在這次危急情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恰恰是“劉秀之勇”才取得昆陽之戰的勝利。

有了解情況的讀者可能會說,這次戰役主要是“天降流星雨”的功勞,雖然也是存在“天助我也”的情況:敵軍準備圍城打援時,突然天降流星雨,敵營被天意砸得損失慘重。

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那我們做個假設:如果一開始就繳械投降,各奔東西,還會有後來因流星雨才獲勝的嗎?不戰而逃直接就將所有的可能性化為0。(流星雨這個天意也有為了動搖軍心編造出來的可能)

第二點:“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最容易打勝仗,縱然是運氣好有了“天意”,運氣也是一種軟實力啊。

這場戰役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同時決定了未來數百年中原王朝的國運。(王莽同志苦心孤詣建立的新莽政權,只存在了十六年便土崩瓦解了。)

化解外界壓力:壓抑兄長功高蓋主被殺之痛,消除更始帝的猜忌

昆陽一戰成名之後,劉秀正忙著南下攻城略地,而此時傳來一個噩耗:劉秀的大哥(大司馬劉縯)成功引起了更始帝劉玄的猜忌(西漢宗室劉玄是綠林軍擁立的皇帝),無故被殺。

淺談劉秀從農民逆襲到千古一帝,3個成功的關鍵因素

漢更始帝

這無疑是由於“功高蓋主”“戰功顯著”引起的戲碼,劉秀當時就面臨著一個難以言說的困局:第一,劉秀和大哥感情極好,大哥出事,身為弟弟自然也是免不了受牽連;第二,昆陽之戰劉秀也早就聲名遠揚,更始帝自然不會放過他。

而朝廷也確實將目標瞄準了一族,時刻關注著劉秀的動態,身處死地的劉秀沒有衝動,選擇了“忍”(那會沒法跟朝廷抗衡),在眾人面前不敢流露出一點悲傷和恨意,只敢在單獨睡覺時偷偷哭泣。

光武因復徇下潁陽。會伯升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馳詣宛謝。

光“忍”肯定是不夠的,劉秀在大哥被殺後,主動向更始帝謝罪,尋求諒解。“馳詣宛謝”的“馳”充分說明了急迫的求生欲和慌張的應對,而“謝”字也是掩人耳目的消除更始帝的猜忌和疑慮。才會把這個“死局”變成一個“生局”。

在夾縫中求生的劉秀,小心翼翼的活著:一則不跟大哥的舊部有所往來,二則閉口不提昆陽之戰的功績,三則不為大哥服喪。

司徒官屬迎吊光武,光武難交私語,深引過而已。未嘗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為伯升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

也正是這種謙卑的態度,讓更始帝暫時沒有猜忌,劉秀也開始韜光養晦。(此時的劉秀已經有了自危找後路的行動。)

用寬厚仁愛化解內部的隱患

在新莽王朝剛覆滅的時候,黃河以北的個州郡都是觀望的態度,並沒有歸附更始政權。各方勢力的割據嚴重影響到了更始帝的政權命運,於是劉秀就被派去鎮慰各州郡,也有了獨自發展的機會。

淺談劉秀從農民逆襲到千古一帝,3個成功的關鍵因素

多方勢力割據

當時的局勢是“趙國已東,至於遼左,皆從風而靡”,而稱帝的王郎也是正在懸賞殺劉秀,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劉秀的屬下們毫無信心,內部開始出現“賓客多去者”的分裂局面。

劉秀深知“立君之道,唯德與義”,貫徹樹立一個賢德之主的樣子,有危險的時候冷靜沉著,對待部下都是仁慈大度,有意識的用“道義和真誠”來化解不穩定的軍心。

光武料敵明,遇敵勇,豁達大度,善御諸將

降者猶不自安,光武知其意...自乘輕騎,悉將降人分配諸將

也正是因為劉秀優待降臣(銅馬軍隊),數十萬的士兵忠心耿耿,為劉秀爭奪天下奠定了底氣和資本。

總結

淺談劉秀從農民逆襲到千古一帝,3個成功的關鍵因素

光武中興

在劉秀奪取政權的道路上,他的智慧和寬厚是不可抹殺的。而在自己統一天下後,軍事上:為了讓戰亂期間的破壞得到恢復和發展,不再軍旅;主張和平的休養生息模式;經濟上:輕徭薄稅,興修水利,大大減少了百姓的負擔,人口也開始達到了“十二有存”(增加了一倍的人口);政治上:善待開國功臣、嚴懲貪官,精簡地方機構,尤其是抑制豪紳貴族勢力讓社會生產力大力提高,開創了“光武中興時代”,同時也為東漢前期的“明章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2.《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3.《劉秀四次化解關鍵性危局的心理與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