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筆記:鼓浪嶼美在何處

廈門筆記:鼓浪嶼美在何處

梁東方

鼓浪嶼大名鼎鼎,名聲在外,慕名而來者和一來再來者都絡繹不絕。所有上過島甚至沒有上過島的人,幾乎都認為鼓浪嶼很美。美在何處呢?

我在人山人海寸步難移之中下了渡船登上鼓浪嶼,滿街道滿滿的人流,與逆向而來要離開鼓浪嶼的人流交匯,形成了很多瘀滯地帶,沒有縱覽全局的提前視角是很難避開那些擁堵點的。我一拐彎兒,進了山洞。驟然走進山洞,外面溫熱的氣氛突然變得清涼,多少有點不大適應。鼓浪嶼而有如此高大寬敞的山洞,以前怎麼從來沒有聽人說起過呢!

山洞不僅僅是戰時的避難場所,更在日常生活中作為溝通了山體兩邊的往來通道而時時發揮著巨大的交通疏導的作用。這個山洞、防空洞大約是所有這類性質的戰備設施中,發揮日常功用最為顯著的所在。

雙向的人流連接不斷,使人忘記了這是山洞而完全是一條陰涼的街道,加上兩側擺放的長椅,就更有點觀光隧道的意味了。鼓浪嶼能將這樣一條山洞做到這樣的極致狀態,固然和這山洞作為交通要道的地位有關,顯然也得益於這裡旺盛的人氣。在山洞沒有了外在的建築和風景的環境裡,人們的互相觀看就顯得很自然很純粹:遊客和本地居民幾乎是一目瞭然的,而很多拉著板車的工人正在吃力地走過,滿滿的生活物資,從水泥到礦泉水,都是這樣靠著人力來拉著從碼頭到商家的。鼓浪嶼上沒有汽車,人力車依然一統天下。

廈門筆記:鼓浪嶼美在何處

逢到上坡,拉車的人用極大的傾角撒著汗水渾身用力的姿態,在別的地方的日常生活裡基本上屬於已經消失了的古老景象了。在鼓浪嶼卻還保持著一種常態,它在讓遊人先覺著新鮮而盯著看的同時,隨即便會意識到人力時代裡的無所不在的艱辛。這樣的艱辛固然是現代化所要跨越的,但是也充滿了人類既往的記憶。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鼓浪嶼一直呈現著一種特殊的氣氛,而且隨著外面的世界的車輛增多,鼓浪嶼這種獨有的沒有汽車的氣氛就越發顯得珍貴。你儘可以在任何位置上放心漫步,永遠不必擔心後面突然有車輛出現,孩子可以撒手,老人可以一直緩步,而你也可以走走停停,在任何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位置上站定了端詳。

端詳手機是可以的,端詳林立的店鋪和滿街的行人也是可以的。在遊人和本地居民之間、遊人和遊人之間的這種互相端詳之中,大家普遍感覺到的就是外面的世界,非鼓浪嶼的世界裡很少有的那種從容淡定與周詳耐心。這也正是很多人慕名而來之後一來再來的原因,儘管遊人眾多已經成為一種審美觀感的妨礙因素,但是在人流盡頭,在住下來以後的海濱的晨昏之間,在小巷裡裝飾得很有情調的店鋪裡坐下來慢慢地面對時光的時候,依然還是有諸多其他地方很難有的享受的。

廈門筆記:鼓浪嶼美在何處

鼓浪嶼的優勢是,島嶼本來不大,四面環海,處處都能很容易就走到最近的海濱;而每一處海濱都有與島上街道與民居的狹促相對的廣闊與遼遠。它將窄小和廣袤有機結合起來,輔以無所不在的從容。在從容之上生長出來的音樂、鋼琴則是這種嫻靜悠然的生活狀態之中開出來的自然而然的花。

有人說鼓浪嶼是鋼琴之島,經常可以在路上聽到琴聲,聽到著名的南音演奏,這固然是因為島上的人們愛著音樂,因為沒有車輛的喧囂阻斷音樂的傳播,但更主要的還是這個島嶼上的環境狀態使人們普遍有用音樂抒發人生的內在需要。而這樣的人生狀態,就應該是島外的人們嚮往的魅力所在,是吸引力所從來之的源泉。

什麼是最好的生活,什麼是既審美又可以從身心勞役中自我解放出來的途徑?在怎樣的環境里人才能活得常有自然賦予人的心靈慰藉?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大約總是圍繞著現代化的物質條件與古遠的環境狀態的結合的範疇。鼓浪嶼在相當程度上就實現了這樣的理想之境。

廈門筆記:鼓浪嶼美在何處

人們到鼓浪嶼來應該不單單是為了去日光巖排著隊照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不單單是為了在海濱棧道上看看哪裡都能看到的日落,不單單是為了在環島隨處可見的沙灘上解脫束縛縱情一遊;除了人云亦云隨大流的盲目性的跟風之外,還有很多人尋找的是這樣心安之處的審美收穫。

在鼓浪嶼漫長而充滿了怡然陶然氣息的海岸線上,人們漫步,人們在沙灘上奔跑,人們圍在一起跳舞,人們推著嬰兒車讓新生的眼睛目睹周圍最純正的世界;在大家共同營造的這種不無浪漫氣息的整體環境裡,廈門當地人鼓浪嶼當地人普遍文明有禮的人生狀態也起著關鍵的支撐作用。在一個當地人不急躁、不歇斯底里、不竭澤而漁甚至大都淡定乃至禮貌的環境裡,那些抱著可能在別的地方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的念頭來尋找夢中的理想人居景象的遊人,終於有了到達目的地的舒心暢意之感。

這大約就是包括鼓浪嶼在內的廈門一系列景點,讓人願意一來再來的最核心的原因吧。天地賦予人類山水,人類鑲嵌進去珍珠一樣的閃光的點綴,只有兩個要素都到位了,才會有如夢如幻的人居之美。儘管誰也帶不走,但是哪怕是再短暫的度假體驗或者遊覽抵達,也已經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實現。

它實現了人們心中的一個疑惑:這個世界上的確有,而不是沒有可以生活得像是天堂一樣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