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折下的中國

經濟轉折下的中國

01 全球需求萎縮,國內經濟增長承壓

改革開發以後,中國這匹黑馬一直在狂奔,曾經一度GDP增速在10%以上。而近年來,這個增速逐漸下降,上行壓力很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第三季度全國GDP的增長率為6%,創今年曆史新低,但網絡上更有人調侃,今年雖然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有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經濟轉折下的中國

對中國來說,經濟規模達到一定規模後,增速放緩是必然的,這是經濟增長的規律,今天上漲10%的增量跟10年前上漲10%的增量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現在我們更應該擔憂不是今天下滑6%這個數字,而是未來會不會失速,會不會加速下跌。這就需要我們去挖掘經濟增長率降低背後的原因。

放眼全球市場,基本上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都面臨著經濟增長乏力的局面,似乎整個全球經濟陷入困境,直觀來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需求放緩。但究竟為什麼全球需求會放緩?需求邊際降低?老齡化?經濟週期?劉易斯拐點?種種原因都有可以解釋的地方。

面對全球經濟放緩的局面,發現各國也沒有什麼好的招式,又重新操起2008年的舊業——量化寬鬆,我們看到今年以來,美聯儲、澳大利亞、印度等幾十個國家的央行紛紛降息,以此來迎接經濟增長放緩的局勢。面對10年前相似的問題,似乎人類社會並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而經濟學這十年的發展,也沒有找到良方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回到中國,經濟目前的表現及內在原因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02 失速的兩駕馬車——投資與進出口

驅動中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進出口。

今年前三季度社會總體投資低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61204億元,同比增長5.4%。這個增長水平是低於GDP增速的,說明投資給經濟增長拖後腿了。為什麼一直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卻變得不那麼給力?我來把投資分解來看看,目前國內固定投資主要是基建和房地產投資。

有一個基本認知,我們現在都知道中國的基建能力很強,世界上基建的技術難關都一一被攻克。基建很多時候被看著一個公共設施投入,似乎不用看經濟效益。其實不然,對於一項重大的基建工程一樣也要看建設它到底劃不划算(除了特殊的戰略意義外),不然我們可以在中國邊遠山區到處修路、架橋、建高鐵,以釋放基建的產能來拉動經濟增長,就不用跑到國外做這些事情了。基建投資的底線應該是在其生命週期內,為社會創造財富(效益)超過其投資與後期維護成本。



經濟轉折下的中國

實際上,經過這麼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基建的潛力被挖掘的比較透徹了,基建產能過剩或是一個常態,那麼產能輸出就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房地產。房地產的問題我之前也講了很多,今天簡單講述一下。目前中國造房子的能力也一樣很強,品牌開發商單個項目每年的竣工面積能夠達到10-20萬平米,只要有土地供應,房子就會很快刷刷建起來,可是建了這麼多房子如果沒人住豈不是白忙活了,到處的新城與空城就是最好的例證。2018年中國的人均居住面積39平方米,大家可以想想39平方米是一個什麼概念?

目前來看,中國的房子是絕對夠住的,只是部分城市存在結構性的供需不平衡。從這個維度來看,房地產的產能一樣也是過剩的。

另一方面,就是把中國房地產跟國際發達國家比較,發現中國也出現當前日本類似的情況,賣掉北上廣深的房子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從下圖中可以看出,中國房產總市值達65萬億美元超美國、歐盟與日本總和,相形見絀卻是中國的股票市場。如果房地產出現了問題,銀行就完了,金融系統就崩潰了。

經濟轉折下的中國

但未來中國房地產的增長空間在哪裡?還能成為經濟重要支柱嗎?

進出口就不用多說了。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放緩,前三季度僅增長2.8%。出口仍然保持了5.2%的增長,但進口額卻有所下滑(因為中國需要進口的產品主要來自美國),因此毋庸置疑的是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但是從國際經濟的角度來看,長期順差也不一定是好事。

03 扶不起來的阿斗——消費

讓經濟增長由投資轉向拉動內需驅動,在中國提了好多年,但似乎效果欠佳,難道消費市場真是扶不起的阿斗?中國人就不願意多消費點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點?

我們還是先看看數據。

應該說2019年,消費還是為經濟發展做了重要支撐,起碼增速是高於經濟增速的。2019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674億元,同比增長8.2%,扣除汽車後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1%。這樣看來,汽車消費是拖後腿了。汽車消費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都是香餑餑,但是沒辦法,受到市內道路里程的限制以及龐大的存量,汽車消費未來會持續低迷。汽車消費未來的空間在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以及低端車向高端車的升級。

網上零售額持續上漲,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7777億元,增長20.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9.5%。我們都知道網上消費仍然是以3C、家電和日用品為主,是否意味著真正能體現消費升級的零售在下降?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拼多多的崛起讓大家對“消費降級”進行大篇幅的討論。

看完2019年的數據,我們覺得好像還不錯。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整體數據。國內消費增長最穩定是2001-2013年,每年的增速均高於10%,而且是一路走高的。2013年是一個拐點,消費增速開始放緩,這個過程跟房價加速上漲過程接近,也與居民槓桿率走勢接近。這是巧合,還是有內在聯繫,我認為多少有些聯繫,房價上漲、居民槓桿率上升,負債增加,哪有人還敢大量消費?另外一組數據,是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情況。我們能看到,城鎮居民消費增速下滑更快,這個國內最具消費升級的群體如果都不敢消費,還有指望誰來消費?

經濟轉折下的中國

經濟轉折下的中國

理性去看待國內消費一直似乎達不到預期的原因還是有很多,居民收入雖然有所提高,但是房價上漲更快,使得家庭財富大量沉澱在房產裡,沒錢消費。另外,目前整體社會保障體系雖然在不斷完善,但是還是有相當大一部分無法保障到或是保障不夠全面,導致這部分人必須儲蓄養老而不敢消費。第三,中國長期是一個“儲蓄型”的社會,消費習慣的變革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寫到最後,總之經濟轉型下的中國會遭遇重重困難,就看政策工具箱到底還有多少東西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面對長期困難的心態。寫出我們的擔憂還是希望經濟能夠真正轉型成功,中國能夠發展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