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為什麼福利國家並不總是受到歡迎?

想要了解相關專題可以專注我看更多精彩內容。

我們上一講的主題是政府幹預,這一講我們來探討福利國家。自由市場經濟會導致貧富分化,這是一個常識。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社會中,總有一部分收入很低的人、失業的人、年老體弱的人,甚至還有喪失勞動力的殘障人士。問題是,一個社會應該怎樣對待這些弱勢群體呢?

今天,你容易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福利國家。但實際上,一直到19世紀上半葉,歐洲還沒有達成建設福利國家的共識。那麼,後來,這種向福利國家的戲劇性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從《舊濟貧法》到《新濟貧法》

拿英國來說,早在1601年,英格蘭就制定了《濟貧法》,史稱《舊濟貧法》。到1802年為止,英國總共建立了3700多個濟貧院,還有很多人獲得院外救濟。總的來說,這種救助相當有效。

美國名人本傑明·富蘭克林到英格蘭遊歷後,甚至這樣說:“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像英國這樣慷慨地對待窮人。”當時,英國濟貧院的主食是奶製品與麵包,還經常供應魚類和肉食。有記錄說,英國東南部城市布萊頓的一家濟貧院甚至還提供啤酒。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9世紀上半葉,由於工業革命的推進,英國已經成了著名的“世界工廠”。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英國於1834年通過了又一部《濟貧法》,史稱《新濟貧法》。

聽到這裡,你可能容易認為,這應該是一部建設福利國家的法律吧?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儘管是一部新濟貧法,但它卻是一部非常嚴苛的濟貧法。它並不是一部支持福利國家的法律,而是一部反對福利國家的法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英國社會的主流觀念認為,過分慷慨的社會救助與福利政策,並不是一項好政策,反而是一項壞政策。

  • 一種意見主要是基於勞動力市場的考慮。有人提出來說,如果濟貧院的貧民都生活得很好,工廠就無法管理那些收入微薄的工人了。過分慷慨的救助政策,還會鼓勵下層民眾的懶惰行為。
  • 另一種意見主要是出於人口質量的考慮。鼎鼎大名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說,貧民更難結婚生育,這聽起來似乎並不人道,但實際上卻促進了人口的優勝劣汰。如果濟貧院生活條件優厚,只會鼓勵接受救助的貧民生育更多子女。當然,今天看來,這種觀點肯定是政治不正確的。

正是基於這些考慮,1834年的《新濟貧法》所確定的一條首要原則,就是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而要儘可能把那些有能力自食其力的人排除在外。你可能會想,在政策或管理上究竟怎麼區分這兩種人呢?

《新濟貧法》採取了非常有用的兩招:第一招,不再大規模地發放院外救助金,而是以濟貧院的院內救助為主;與之配套的第二招是,濟貧院只提供很差的飲食與居住條件,同時還給被救助者安排了較艱苦的勞動。

正因為如此,當時的濟貧院常常成為文學作品鞭撻的對象。比如,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名著《霧都孤兒》,作品的主角奧利弗小時候就在濟貧院過著可憐的生活。所以,英國濟貧院甚至被稱為“窮人的巴士底獄”。

但這樣一來,濟貧院就能將那些並非真正需要救助的人排除出去了。但凡有可能,沒有什麼人願意接受濟貧院的飲食與居住條件。這就實現了制度設計的初衷。

福利國家政策為何轉向?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英國什麼時候才想起來要建設福利國家呢?實際上,一個世紀之後,英國主流社會的態度才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以1946年通過《國民保險法案》為標誌,英國開始邁入了全面建設福利國家的軌道。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轉變呢?

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1942年英國經濟學家威廉·貝弗裡奇發佈的《貝弗裡奇報告》。這份報告全面地評估了人生的主要風險,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最終設想了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全覆蓋的社會福利方案。

該報告發布後,受到了英國公眾的普遍歡迎,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隨後舉行的1945年大選中,英國保守黨對是否全面接受《貝弗裡奇報告》有些猶豫不決,因為保守黨更擔心英國能否承受建設福利國家的社會成本。而工黨就不同了,他們決定將《貝弗裡奇報告》的主張作為自己的政治綱領。結果是,儘管保守黨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領導英國戰勝了德國,卻在大選中敗給了工黨。

福利:為什麼福利國家並不總是受到歡迎?

那麼,為什麼1834年英國通過的是條件苛刻的《新濟貧法》,而1946年卻啟動了全面的福利國家建設呢?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到1928年為止,英國民眾已經獲得了普選權。在新增加的選民中,很多都是中低收入者,他們不同於原來擁有投票權的社會精英,他們更渴望福利國家政策。

撒切爾夫人改革與政治領導力

我們講到這裡,你可能又會產生一個新的疑問:照這個邏輯,既然英國後來一直是民主政體,多數民眾也更偏好社會福利,為什麼30多年之後會出現了一位號稱要“打爛福利國家”的女首相呢?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撒切爾夫人。

福利:為什麼福利國家並不總是受到歡迎?

當時的背景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利國家已經導致了“英國病”。慷慨的社會福利、過多的政府管制、龐大的公營部門以及強勢的工會,已經使英國陷入了經濟停滯,可以說英國已經危機重重了。

面對這樣的局面,1979年到1990年連任三屆首相的撒切爾夫人,發起了一場改革運動,至少部分地挽救了這位“英國病人”。聽到這裡,你可能也會想:為什麼撒切爾夫人能夠力挽狂瀾、改變福利國家走向、重塑英國的競爭力呢?

要知道,這看起來非常難。比如,她的保守黨前輩丘吉爾,就是被更支持社會福利的多數選民拉下馬的。很多普通選民,通常都會基於自己的直接利益來投票,他們才不管什麼國家競爭力、政府負擔和政策可持續性呢。

所以,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談到撒切爾夫人的領導力。2002年,在BBC舉辦的有史以來“百名最偉大英國人”的評選中,撒切爾夫人曾高居第16名。這種巨大的影響力,跟她非凡的領導力是分不開的。

簡單地說,撒切爾的領導力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個,就是原則明確。上世紀70年代中期,撒切爾夫人考察保守黨總部時,發現政策研究人員含糊其辭,說不清楚保守黨到底要幹什麼。

她從手提包裡拿出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哈耶克的書——《自由憲章》,扔在會議桌上,大聲說:“這才是我們應該信奉的。”一句話,撒切爾夫人的政治原則,就是要用自由市場與小政府來醫治“英國病”,而非任何猶豫不決的中間道路。

她的第二個特點,是目標清晰。正是基於自由市場與小政府的原則,撒切爾夫人確定了改革所要實現的清晰目標:減稅,放松管制,削減福利,縮減公共部門,國企私有化,以及限制工會運動等。

她的第三個特點,是勇氣非凡。任何改革都會遭遇阻力。當時,很多工會組織都反對撒切爾夫人的政策。特別是,當撒切爾夫人下決心要關閉持續虧損的國有煤礦時,就遭到了英國礦工聯合會的嚴厲抵制,他們甚至在1984年3月發起了全國大罷工。

撒切爾夫人有著非同一般的勇氣,她一方面不惜出動上萬名警察與破壞煤礦的礦工對峙;另一方面在煤炭庫存、替代性能源和運輸方式上準備了充足的後備方案,以抵消罷工的負面影響。最終,撒切爾夫人挫敗了這場大罷工。

撒切爾夫人這樣說:“如果你的出發點是讓人喜歡你,那麼你就需要隨時隨地在任何事情上準備做妥協,這樣,你就做不成任何事情。”

可見,政治並不只是個人善良意願的簡單集合。你看,儘管人總有善良的天性,但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精英們卻能依靠有效的領導力,為英國制定了近乎苛刻的《新濟貧法》。

撒切爾夫人也一樣,她更是依靠強大的領導力,團結了保守黨,同時說服了許多國民,成功實行了很多跟他們自己的眼前利益看似衝突的改革。可見,政治家的領導力,始終是當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講到這裡,我可以給你簡單總結一下。具體政治措施變化的背後,其實是社會結構的變化。但社會結構的變化,要想影響具體政策措施的變化,還需要藉助兩個變量的傳導作用:一是社會主流觀念的改變,二是政治家的領導力。

政治學認知升級清單

好,這一講,我們從福利國家的演變出發,為你解讀了背後的很多政治問題。

本講還有兩個重要啟示:

  • 第一,今天,福利國家被認為是一個好東西,但過去,福利國家不見得是個好東西。所以,不同的時代,往往有著非常不同的社會主流觀念。
  • 第二,政治領導力始終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變量。

政治,既不是善良願望的簡單加總,也不是普通民眾直接利益的簡單較量,而是常常會受到政治家的原則、願景、勇氣和意志力的左右。

這一講,我們的主題是福利國家,福利國家的一個可能後果就是政府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今天,甚至已經有許多發達國家陷入政府債務危機。那麼,這種現象背後的邏輯又是什麼呢?這是我們下一講的主題。

課後思考

最後,我要留給你一個思考題:對今天的發達國家來說,要麼是低稅收、低福利的組合,要麼是高稅收、高福利的組合,請問你更支持哪一種政策方案呢?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觀點。——包剛升《政治學通識三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