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訂單量減少80%!淘寶大玩家背後的小賣家,難

“雙十一”訂單量減少80%!淘寶大玩家背後的小賣家,難

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 陳嘉音/文 青年報資料圖 常鑫/攝

2019年“雙十一”天貓總交易額達到2684億元。央行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個“雙十一”相當於去年GDP的1.65%。而對於淘寶C店(指非天貓商城的個人店鋪)來說,在這場狂歡中,他們的銷量並沒有那麼樂觀。交易縮水、訂單減量、直播間人氣甚至不如往常。如今,流量與效益畫上了等號,誰的流量大,誰就能做爆款。在這場空前的購物盛宴,有的人揚眉吐氣,有的人卻黯然離場。

“雙十一”訂單量減少80%!淘寶大玩家背後的小賣家,難

連年走下坡路,C店現狀一年不如一年

近日,B站UP主同時也是淘寶賣家的熊貓丸子12號發佈了一則視頻,名為《淘寶雙十一成交額2684億,與我們小賣家無關,今年訂單量減少80%》,目前已有4.4萬的播放量。

在視頻中,他展示了自己“雙十一”的成交量。在此前,他預估有200單,但事實上只在94單左右:“淘寶‘雙十一’的總成交額都是會穩步上升的,而且幅度很大,但是我這種小賣家感覺一年不如一年。目前是一個非常迷茫的狀態。”

對他來說,最致命的打擊不是沒賺到錢,而是對於“電商這條路能不能走下去”產生了懷疑。“我的淘寶店已經有一種不穩定、後繼乏力的感覺了。”他無奈地對著鏡頭說道。

記者採訪到了一家爆款銷售曾在1000件以上的淘寶C店,工作人員小汪告訴記者:“店裡兩年前‘雙十一’的成交價在500多萬元。雖然女裝會有不少退貨、缺貨的訂單,但最後成交金額也在300多萬元。”然而,她也坦言,這兩年的情況並不是很好。

“兩個店都已經連續兩年在走下坡路了。”她說,“現在網店已經不是誰的東西好價格便宜誰能賣的多,而是誰的流量多曝光多誰就能打造爆款。像雪梨家和很多網紅店,一天成交量不止幾百萬元,小店很難做到。”

小顏是一家C店的直播中控,她主要負責直播過程中的後臺管理,比如發優惠券、發紅包、調整直播畫面等。此次“雙十一”,她也和同事一起嚴陣以待。然而她最大的感受就是:“雙十一”的狂歡與小賣家沒有太大關係。

“不如說直播間裡看的人、流量比平時更少。”在她看來,小賣家並沒有能力去帶動流量,縱使直播興起,人群全部還是湧向大直播間了。而直播帶來的人力、時間成本,更是讓小賣家不敢一再試錯。“直播幾個小時衣服只賣出去兩件,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雙十一”訂單量減少80%!淘寶大玩家背後的小賣家,難

舊模式小成本,很難孤注一擲做流量

如今,直播帶貨已成一個新風口。李佳琦和薇婭的成功讓不少C店意識到了流量舉足輕重的地位。網紅、KOL、KOC帶來的經濟效應足以令任何一位賣家心動。

數據顯示,淘寶直播作為流量的新渠道,“雙十一”開場1小時03分,直播引導的成交額就超去年“雙十一”全天;8小時55分,淘寶直播引導成交額已破100億元,全天成交額200億元,超過10個直播間引導成交額過億元,超過50%的品牌商家通過直播取得新增長。其中,家裝和消費電子行業直播引導成交同比增長均超過400%。薇婭和李佳琦的兩個直播間在線觀看人數分別達到了3000多萬人和4000多萬人。

但是請網紅帶貨卻不容易。投入高、風險大,面對動輒上萬元的推廣費用,和無底洞一般的直通車,C店賣家很難孤注一擲做流量,只能對著網紅店望洋興嘆。

通常來說,很多網紅店本身的店主就是網紅。這種一致性也催生了營銷新模式:和找模特拍照的傳統運營模式不同,因為網紅自己是店主,微博或微信的互動性更高,店鋪的運營也更加有自身的風格,粉絲粘性高、留存率大。

“很多大直播間除了自己能帶動流量以外,直播活動的力度也很大。比如口令紅包、蘋果新款手機、名牌包包、名牌化妝品作為抽獎福利,所以很多顧客都會流向這些大店,即便是自己沒有打算去買衣服,也會去直播間裡碰個運氣。所以小的店鋪基本上也沒什麼人看直播,畢竟活動的力度不夠。店鋪滿減優惠活動也是,除非你店鋪活動做得足夠吸引人,不然買的人是不如上年多的。當然,這也跟店鋪自己的營銷方式、頁面觀感和衣服質量有關,但普遍都存在訂單減少的現象。”小汪說。

“現在很多小店還是停留在只發上新的那種營銷模式,大家並不是非買你家的衣服不可,同行競爭愈來愈激烈,沒有流量你是玩不過大店的。”在小汪看來,店鋪內部的管理落後也是一大問題,“照片越來越差,供貨也不及時,這兩點都很難讓顧客對商品保持興趣,情況不好也是情理之中。”

“雙十一”訂單量減少80%!淘寶大玩家背後的小賣家,難

轉型還是脫坑?迷茫與憤怒後的思考

在小顏的朋友圈裡,新發了一張自己在工作間吃泡麵的照片,上面寫著:“雙十一是天貓的盛宴,不是我們的盛宴。”瞬間有不少人給她點贊。

“付出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到最後卻沒什麼收益,這是很打擊人的。感覺自己做了無用功,特別是看到網站上的各種成交量,彷彿全世界都在賺錢。這種反差會讓你陷入自我懷疑。”小顏的迷茫不是一個特例。

“我感覺生意一年比一年難做,可以說在“6·18”和“雙十一”之前的幾個月基本沒什麼生意,感覺所有的消費者都在等待購物節,賣得多便宜也沒人搭理。再加上渠道結構的問題,個人賣家越來越沒有優勢。比如說我們跟中型品牌簽約做分銷,按5折進58折賣,結果一搞活動,品牌方自己賣30毫升送50毫升,我們58折誰還買?還有總代理告訴我,說“雙十一”各家都虧本做,他們也只能虧本做,還說我要是心裡不爽就直接在“雙十一”買貨當進貨好了。”一位淘寶賣家憤懣不平地說。

“雙十一”的熱鬧,不是想湊就能湊的。多年從事服裝批發零售行業的黃女士說:“C店的進貨來源不外乎是批發市場或是工廠,甚至很多都是阿里巴巴上的一件代發,一般都是有多少訂單拿多少衣服。所以“雙十一”訂單一少,那些提前囤貨,或是退貨率高的小店就很容易積貨。一旦積貨就會很頭疼,你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消耗掉。”因為自己整個家族都是做服裝行業的,她這幾年來看到不少賣家都是“死”於囤貨積壓。

“而對於那些主要是靠參與訂貨會拿訂單的公司來說,“雙十一”對他們的影響並不是很明顯,他們自己也知道,訂貨會才是最賺錢的時候。”她認為,與其抱希望在“雙十一”和“雙十二”,不如將眼光放寬,條條大路通羅馬,或許能在其他途徑跳出流量怪圈。

無論是C店還是天貓,模特直播還是網紅帶貨,其背後依舊是同一種商業邏輯下的供求匹配,而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如何實現這種匹配。而C店在新型營銷模式的裹挾下顯得愈發難以為繼,也許正如小汪所說“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