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軍一個步兵師能對抗日軍一個甲級師團嗎?

missja


我是個乾貨黨,不喜歡虛的!<strong>

講歷史咱們用史據說話,講軍事咱們用數據說話!

二戰時期,德軍一個步兵師能不能幹日軍一個甲級師團?

咱們就先從雙方的編制規模來分析!

(由於戰爭過程的消耗和改組,不同時期他們的編制規模會不同,咱們普遍取戰爭初期的,這樣比較客觀。)

首先德軍步兵師!

一個普通的德國國防軍步兵師滿編人數在是1.72萬人(當然,不同的師或許會有些許的人數差異,但都是在這個數據上下波動);

其包含有一個師部、3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還有偵察、通信、反坦克部隊、工兵以及師輜重部隊等各師直屬營編部隊。

其中炮兵團和步兵團是師戰鬥主力。

炮兵團的滿編人數是2500,其定額裝備有8門150mm榴彈炮、36門105mm榴彈炮,4門105mm火炮,此外還有負責防衛的外火力加持,也就是機槍這些。以及相印的馬匹、汽車。基本上是可以保證炮兵團部隊一個快速機動。

而每個步兵團的滿編人數在3250人左右,其定額裝備有輕150到160的輕重機槍,其比例大概是3:到4:1,負責可持續的重火力加持。

此外德軍是裝甲兵大國,所以對於反坦克部隊的建設也是很注重的,不僅每個步兵師都配有專門的反坦克部隊。其下屬團也有。大致裝備有25到30支數量的反坦克槍,以及10門以上的75反坦克炮(一般是12門)。

此外團裡還配備有相當可觀的重火力,25到30門左右的50迫(一般是27),18門81mm迫擊炮,75mm的leIG18型輕步兵炮(一般在6門左右)。

以及兩門150mm重步兵炮。

這是德軍最初步兵師的一個大概常規編制!

咱們接下來再看看日軍的甲種師團。

日軍的師團編制其實沒有德軍那麼系統,他的甲種師團建設有著各自的發展方向,即側重點師不同的,所以咱們也只能大概講一講,不做定位哈!

眾所周知,日軍的軍隊建設,很大程度上都是再學德國。他的這個師團編制,其實就是相當於德軍的步兵師。

所以其在人員數量上是差不多的,大概在1.8萬人左右。不過後來日軍搞了個“宇垣裁軍”,實行精兵化。講初建師團進行改組,形成了戰前的17個常備師團,也就是咱們常說的“甲種師團”,其人數相較於之前有著一定的提升,僅戰鬥部隊就超過了2萬人。

一般來講,日本最初的一個甲種師團的滿編人數,在2.8萬人左右(當然這個不同師團出入還是比較大的,比如第一師團得快3萬了,第三師團也就2.5萬多)。

是要高於德軍一個步兵師的。其採取的四四位編制,下轄兩旅團、8聯隊,分別是旅團下屬的4個步兵聯隊(有些也有五個聯隊,比如第一師團),以及師團直屬的工兵聯隊、騎兵聯隊、炮兵聯隊、以及管後勤的輜重聯隊,還有師團部、旅團部啥的。

總的來講,人數上,日軍甲種師團是絕對優勢的。

但是裝備上那就有點尷尬了!

雖然甲種師團是日軍裡面裝備最好的,但是在德軍面前真還是有嗲不夠看。以第三師團為例。之前有朋友統計過:

除開師團直屬聯隊不算,僅看其作為步兵主力的四個步兵聯隊:

其共有41式75mm山炮16門、37MM反坦克炮16門、70mm步兵炮24門、輕重機槍500餘挺比例4:1、此外還有432具50mm擲彈筒。

再看看德軍,數量咱就不比了,數學體育老師教的、算不好(其實就是懶),麻煩大家自己參照以一下上面。

這僅僅只是常規上的差距,師直屬的話,第三師團的炮兵聯隊有36門75mm野炮和12門105mm榴彈炮。

德軍?沒有105以下的!

這沒法兒的,熱兵器時代,不是靠人多!

得看武器裝備、兵員素質、後勤補給、以及通訊機動、這些德軍似乎都是要比日軍強。

所以個人認為,德軍一個步兵師是幹得過日軍一個甲種師團的!

而且最厲害的是,甲種師團已經是日軍最精銳了。而步兵師只是德軍的普通編制,其還有速度更快,拖著自行火炮到處乾的摩部師以及開著坦克打閃擊的裝甲師。這些已經不是一個甲種師團能不能對抗的事兒了。


白話歷史君


對於日軍甲種師團和德軍步兵師之間的作戰能力比較,目前眾說紛紜,並沒有統一意見。甲種師團採用四四制編制,下轄四個步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炮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和一個運輸聯隊。

從編制上來看,甲種師團的一個步兵聯隊在滿編時約3800人,炮兵聯隊約3500-3700人,騎兵聯隊約1500-1600人,工兵聯隊約800-1000人,緇重兵聯隊約3000-5000人,在全部聯隊滿編的情況下總計約2.8萬人左右。

日軍甲種師團在滿編時配備戰馬7500餘匹、擲彈筒144個、各類輕重機槍340餘挺、火炮50餘門。有觀點認為德軍步兵師作戰能力比日軍甲種師團更強。持此類觀點者認為德軍步兵師滿編時1.7萬人,從兵力規模上來看僅為日軍甲級師團的60%,但德軍步兵師下轄炮兵團、裝備有36門105毫米榴彈炮和12門150毫米榴彈炮,因此德軍步兵師在火力方面比日軍甲級師團更勝一籌。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數據統計均過於籠統,實際情況下無論是日軍甲種師團還是德軍步兵師在不同階段、不同地域的兵力配置都差異極大,因此完全不能一概而論。

例如,日軍甲種師團的炮兵聯隊正常編制下應裝備36門75毫米山炮、12門205毫米山炮和720匹馬,但實際上缺編情況嚴重,有些炮兵聯隊甚至只能使用90毫米迫擊炮充數。而1944年時的德軍步兵師雖然在編制上與1939年沒什麼區別,但事實上人員普遍缺編30%到60%、重火力缺編60%左右,作戰能力非常成問題。因此,架空性地討論日軍甲種師團和德軍步兵師的作戰能力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兩者必須在明確條件的前提下才能分出高低。


軍機圖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德軍步兵師和日軍甲級師團,的人員編制和武器配備的情況。

德軍的步兵師的編制通常包括師部,偵察營,通訊營,反坦克營,3個步兵團,外加輜重部隊,滿編約17000人。

每個步兵團3250人,配備輕機槍123挺,重機槍36挺,此外還包括迫擊炮,反坦克炮,步兵炮等,此外還有摩托等各種車輛,可以說機械化非常高,機動性和火力配置也非常強。

二戰中日軍的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以日軍第十六師團為例,下轄兩個旅團(每旅團下轄兩個聯隊)另外還有騎兵聯隊,炮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聯隊。

火力包括,步兵炮40門,山炮16門,反坦克炮24門,重機槍144挺,輕機槍216挺,擲彈筒216門(不算炮兵聯隊)

粗略的對比,日軍在人數,以及戰鬥意志方面佔有優勢,火力和機械化方面處於劣勢,如果在平原地區展開正面對抗,日軍恐怕處於下風。


一點點歷史


二戰時期,由於日本和德國都屬於軸心國,他們沒有機會進行較量,那麼對比一下當時一個日劇甲級師團和一個德軍步兵師兵力和武器裝備來看,或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差距。

雙方兵力對比

二戰時期,日軍甲級師團屬於日軍最精銳的師團,又稱挽馬師團,下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另還包括工兵聯隊、騎兵聯隊、炮兵聯隊、輜重聯隊,也就是說一個日本師團包含8個聯隊,再加上師團部、旅部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二戰時期德國一個步兵師下轄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偵查營、通信營、工兵營反坦克營各一個,再加上師部和師輜重隊,一共有17200人。

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日軍甲種師團中的一個步兵聯隊標準人數是3800人:包括三個步兵大隊,一個運輸隊(大車和騾馬),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一個反坦克中隊和一個通信中隊。

一個步兵大隊標準人數是1100人:包括4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一個彈藥排,3個機槍排,每排4挺重機槍),一個炮排(一個彈藥班,兩個炮班,每班各裝備一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另外還有一個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

一個日軍中隊標準人數180人:包括3個小隊和一箇中隊部。

一個日軍小隊標準人數54人:包括3個班和一個擲彈筒班(3個擲彈筒)。

一個日軍班標準人數13人,包括班長,4名機槍手(一挺輕機槍)和8名步兵。

另外日軍炮兵聯隊編制2322人,有3個688人的炮兵大隊,各裝備12門75mm野炮或山炮。偵察聯隊編制730人,包括一個130人的聯隊部,一個130人的騎兵中隊(4個30人的排), 兩個160人的摩托化中隊,1個100人的卡車運輸中隊。工兵聯隊編制900-1000人 ,幾乎沒有機械裝備,只能承擔極少的任務,更專業的任務主要由配屬的獨立工兵聯隊負責運輸聯隊的規模大體上取決於可用的卡車數量。綜合日軍一個師團,有54門75MM的野炮或山炮,96挺重機槍,卡車方面日軍最多有100-150輛卡車

一個德國步兵師中武器裝備如下:

師部:158人,輕機槍2挺,摩托17輛,輪式車輛31輛

偵察營:625人,輕機槍25挺,重機槍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門,20毫米防空炮3門,50毫米迫擊炮3門,81毫米迫擊炮4門,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2門,裝甲車3輛,摩托45輛,輪式車輛30輛,馬車3輛,馬213匹。

通信營:474人,輕機槍17挺,摩托32輛,輪式車輛103輛,馬車7輛,馬52匹。

炮兵團:2500人,輕機槍32挺,105毫米榴彈炮36門,105毫米火炮4門,150毫米榴彈炮8門,摩托40輛,輪式105輛,馬車229輛,馬2274匹。

反坦克營:550人,輕機槍1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6門,摩托45輛,輪式114輛。

工兵營:843人,輕機槍34挺,反坦克槍9支,火焰噴射器20支,摩托44輛,輪式87輛,馬車19輛,馬52匹。師輜重隊:2300人,輕機槍30挺,20毫米防空炮8門,摩托88輛,輪式車輛253輛,馬車245輛,馬735匹。

3個步兵團:每團各3250人,輕機槍123挺,重機槍36挺,反坦克槍27支,75毫米反坦克炮12門,50迫27門,81毫米迫擊炮18門,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6門,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門,摩托47輛,輪式車輛73輛,馬車210輛,馬683匹。

對比結果

雙方在人數對比上一個日軍甲種師要遠遠多於德國步兵師。

雙方裝備對比上來看,日本重武器基本也就是70MM野炮或者山炮,96挺重機槍,以及輕機槍。而德國不僅有105毫米榴彈炮,105毫米火炮,150毫米榴彈炮還有各式75毫米反坦克炮,20毫米防空炮,50毫米迫擊炮,81毫米迫擊炮,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輕重機槍就更不用說了。機械化程度上來看,日軍主要就是百來輛大卡車和騾馬,德軍光輪式車輛就達到580多輛,摩托車近400輛,馬匹4000多匹。機械化程度遠遠比不上德軍陸軍師。

再以諾門坎戰役中蘇軍和日軍交戰情況和德軍和蘇軍在歐洲戰場交戰情況對比來看,正常情況下,日軍一個甲種師和德國步兵師交戰基本就是慘敗,特殊地理環境情況或者特殊情況這裡暫且不論。當然日軍在軍國主義不怕死的精神鼓舞下日軍有可能會對德軍造成一定傷害,但結局肯定會是失敗的。


山中茅店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很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德軍一個步兵師和日軍一個甲級師團的具體情況。

1943年,德軍在經歷了城堡戰役的失敗後開始轉入東線進行全面防禦。至此希特勒在東線部署了多達177個德軍步兵師。為了直觀起見,我們選擇曾經參加過庫爾斯克戰役的德國第320步兵師為參考。

該步兵師人數戰時約10000人(戰爭損耗),所配備的基本武器有:32門榴彈炮、21門重型反坦克炮、14門步兵炮、69門迫擊炮、500挺機槍以及差不多人手一支毛瑟98K卡賓槍或MP8衝鋒槍。

看完德軍再來看看日軍,當時日軍的一個甲種師團人數大約在15000到20000人之間。這裡我們就取曾在中國戰場參戰最多的坂垣甲級師團。


日軍甲種師團在武器裝備方面基本如下:54門野炮或者山炮、100到150輛卡車、7700匹戰馬、144個擲彈筒、300挺輕機槍、55挺重機槍以及約14000支三八式步槍。

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日軍的甲種師團在人數上明顯優於德軍的步兵師團,但武器裝備相形之下日軍更顯寒酸,就連最基本的制式步槍都不是人手一支!

當年的德軍能以"閃電戰"橫掃歐洲一眾對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先進的機械摩托化裝甲集群力量,而日軍的陸軍師團無論是在裝備還是戰術理念上都落後於德軍!

所以有人曾這麼說:慶幸兔子遇到的是日本陸軍;也慶幸英國遇到的是德國海軍!雖然這種說法並不準確,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德國陸軍的強大!

結論: 日本甲種師團遭遇德國陸軍師,日本完敗!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由於日德之間屬於軸心國並且地域限制不可能發生戰爭,但是有一個國家同時參與了對日對德的戰爭―美國。因此可以用幾場戰役對比日德的軍事實力。

1、 英美對德意的西西里島登陸戰:

軍事力量對比:

盟軍參加這次登陸戰役的總兵力達47.8萬人,海軍擁有各種艦艇、登陸船隻約3200艘;空軍有作戰飛機4000餘架。

軸心國部隊為德國、意大利法西斯軍隊27萬人,可用於空中支援的飛機約600架。

戰役結果:

西西里登陸戰,德、意軍被殲約16萬人(被俘意軍達14萬餘人)。英美


2、美日之間硫磺島登陸戰:

軍事對比:

美軍硫磺島派遣軍:

第51特遣隊、第53特遣隊、第54特遣隊、第58特遣隊、第56特遣隊、第5兩棲軍(總兵力61,000名)

日軍守島部隊:

第109師團。混成第2旅團。海軍合計2W3千多人。

戰役結果:日軍除1000人被俘外全部陣亡。

美軍死亡6800受傷21800。

簡單軍事力量對比,至於這個答案各位老爺自己理解


我叫JJT


雖然二戰時德國陸軍耀眼的戰績要勝於日本陸軍,且論精銳對精銳的比拼,德軍確實要比日本強些,但若拿二戰中德軍一個步兵師與日本一個甲級師團對比,若要對抗可能略有勉強,不過問題不太大。但除了極個別精銳可能有一定勝算擊敗其他絕大多數無論是二戰前期還是後期都難以擊敗日本甲級師團,且莫說步兵師,即便是更高一檔次的德軍摩托化步兵師,在42年以前對日本甲級師團的勝算也不高甚至有些還處於劣勢,絕大多數也只是在42年開始才有很高的勝算。下面由我來為諸位簡述一番為何要這麼說,如有錯誤和疏漏之處還望指出(勿噴)。(提示:由於二戰德軍大量步兵師在法國戰役後或者41年都升級為摩托化步兵師甚至裝甲師,其餘未升級的直接作為後備力量,這樣的話無論是裝備或是人員訓練就更是差了一些,所以下面我主要以戰爭初期的德軍步兵師與其比較)


德軍編制和裝備情況

提起裝備可能很多網友都會想,德軍裝備肯定比日軍強,若以兩國整個陸軍裝備對比,那的確無可爭議。但若比較步兵師裝備,二戰期間我只能說半斤八兩,甚至德軍的步兵師整體還略遜於日本一點的,要知道二戰中德軍的好裝備總是優先裝備給裝甲師和幾個精銳的摩托化步兵師。且步兵師在二戰中除了戰爭初期,其他絕大多數時間都充當著後備力量。


(觀整個第三帝國時期,德國軍工廠產業一直未能給德國陸軍提供充足的車輛和戰車,即便是德軍機械化部隊裡較低檔次的摩托話步兵師裝備問題都是軍需官們的噩夢,至於步兵師其下轄的作戰單位相當多仍只能以徒步完成軍事任務)


接下來我就發個國外的大神解說的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和裝備情況的視頻鏈接,這樣更直觀些。不過提前提示,既是德軍步兵師的話就不要指望其他耀眼的裝備甚至坦克了。


日軍編制和裝備情況

自從武漢會戰後,日本的師團編制出現了變動,由原先的四聯隊制縮小為三聯隊制,即一個師團包括3個聯隊,聯隊下設3個步兵大隊與1個步兵炮中隊(4門步兵炮)。而每個甲級師團都有炮兵聯隊,下轄24門山炮和野炮,編制人數縮小為不足2萬,

來看一下41年日本第6師團編制


標準的3聯隊制,下轄第13聯隊(熊本)、第22聯隊(宮崎)、第45聯隊(鹿兒島)


(長沙會戰中的第6師團)

聯隊中擁有一個機槍中隊(8挺機槍),1個炮兵小隊(2門70mm步兵炮),另外師團下還有野戰炮兵聯隊,擁有36 門75mm山炮與12門75mm野炮,另外步兵聯隊擁有速射炮中隊(4門37mm速射炮)至於戰車甲級師團裡多少會裝備少量的裝甲車和坦克,對付德軍的機械化部隊肯定不行,但對付德軍步兵師還是有迴旋餘地的

最後

最後除了裝備和編制,就是人員訓練了,還比人員訓練水平,戰爭初期德軍的步兵師和日本的甲級師團還可以一比,但中後期就不用比了,由於大量步兵師升級為摩托化步兵師,其餘沒升級的或者戰爭中後期組建的步兵師都是些後備力量,人員訓練相比日本甲級師團差了一大截,士氣就更不用說了。


黎塞留的野望


日本甲級師是主要進攻部隊,德軍步兵師是協從部隊,怎麼能放在一起比。

應該是日本甲級師對抗德國裝甲師,乙級師對抗德國摩托化師,丙級師對抗德軍步兵師。

日本陸軍才有一個裝甲師,諾門坎被蘇軍幾乎全殲。

德國隆美爾一個第7裝甲師,橫掃法國,直抵英吉利海峽,俘虜了十幾萬法軍。

日本的甲級師連德國步兵師的炮兵火力都比不了,更不用說反坦克炮了,反坦克火箭,通用機槍,衝鋒槍,突擊步槍了。

德軍班級火是以MG42機槍為主,一個班有三千多發子彈基數,日本一個班彈藥基數一千多發,而且機槍落後,根本不敢和MG42對射。

德軍在整個二戰從沒發生缺少過彈藥,餓死過士兵,說明德國軍工生產強,後勤保障強,不會讓士兵拼刺刀。

日本甲級師三次打長沙,都因為彈藥,補給跟不上才半途而廢,說明還達不到機械化。

德國“閃電戰”是以坦克集團軍為主,步兵師為輔,從不把步兵師當主力,只當配角。

日本是以甲級師為主,乙級為輔,丙級為協,從沒包圍殲滅過一支大部隊,都是擊潰戰。

德國A集團軍一個基輔包圍戰,就把上百萬蘇聯機械化部隊包餃子,俘虜了六十幾萬蘇軍。

日本甲級師有這水平嗎?


心有遠芳


實際上,德國陸軍的精華是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還有極少數精銳步兵師,其他大部分德國步兵師實際戰鬥力都不高。實事求是說,日本步兵師團的戰鬥力是超過大部分德國普通步兵師的。

德國步兵師要有日本師團的戰鬥力,在大西洋防線,齊格菲防線這種超級要塞區,也不會被美軍輕易打爆了。在1945年遠東戰役,在佳木斯方向出現過,日軍2個步兵大隊就遲滯蘇軍1個集團軍1個星期的事情。在野戰當中也經常有日軍1個步兵大隊阻擋蘇軍1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的戰鬥。

從8月9日開戰,到8月15日日本投降,16日關東軍下達投降命令,蘇軍實際上還在黑龍江邊境。就是黑龍江省會哈爾濱,都是蘇軍18日坐著飛機去接收的。在一週多的邊境戰鬥當中,蘇軍以絕對優勢兵力,火力和裝甲力量,各種損失36000人,日軍損失4萬人。

實際雙方損失數字差不多,而且,蘇軍還是絕對優勢力量。比如在東部戰場,蘇軍第15集團軍出動1個步兵師,1個坦克旅,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奪取鶴崗陣地,這裡的守軍只有134師團的2個大隊,而第134師團是7月下旬剛剛組建的。

此時在邊境的關東軍師團都是剛剛成立幾個月,甚至半個月的新部隊。一直到日本投降,蘇軍都還沒有到關東軍的主陣地。也沒有攻克,任何關東軍據守的中型城市和要塞。

而在太平洋戰場,日軍單個師團對美軍的戰績,也超過了絕大部分德國師在西線對美軍的戰績。就是大家喜歡談的諾門坎戰役,也是日軍1個師團對戰蘇軍4個步兵師,6個坦克,機械化旅,還有1個空降旅3個半月。

在諾門坎戰役,蘇軍消耗的彈藥等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攻階段蘇軍彈藥消耗的一半。而日軍第23師團實際是1939年4月組建的新部隊,而戰鬥是5月爆發的。我們要知道,我國在艱苦的抗戰當中,對抗的敵人,並不是弱瓜,是窮兇極惡的敵人。過度貶低日軍的戰鬥力,實際上是對艱苦偉大抗戰的不尊重。


深度軍事


如果一個在德軍和日軍中同等地位的師和師團進行較量,德軍一個師是完全有能力和日軍一個甲級師團抗衡的,二戰德軍陸軍戰鬥力之強是大家公認的,不僅是兵員素質、軍隊規模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都是相當可以的,而日本師團和德國的步兵師相比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數。

德軍的一個步兵師少一點的一萬人多一點,多一點的,像那些個很有名的部隊,一個師都是一萬七八千人,將近兩萬。而日本一個師團已經不是師級編制了,少一點的兩萬不到,很多師團已經將近三萬了,軍一級的編制,相當於德國一個師的兩倍。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武器裝備方面很受限制,像中型坦克在別的國家都是二十噸到四十噸的,而日本十幾噸的九七式坦克就叫中型坦克了,對於日軍坦克來說這已經是最大的了,小的豆式坦克只有三噸多,比汽車都要輕得多,防護力基本可以忽略。還有日本陸軍的重炮,無論是口徑還是規模都和德國、美國這樣資源豐富的國家沒法比,雖然日本也弄過大口徑火炮,但是數量有限,面對美國軍艦的重炮不得不弄一些,像古斯塔夫那樣的火炮日本是絕對不敢造的。

日本一個師團和德國一個步兵師相比,首先自動武器那種消耗彈藥很多的武器就沒那麼多,日本百式衝鋒槍的產量才三萬支,德軍MP系列衝鋒槍的產量數以百萬計,雖然德軍一個師下面的部隊每個團每個營裝備衝鋒槍很少,可湊在一起規模也不小。步槍那種東西我們就不說了,因為同種單兵槍械好的壞的差距其實不大,射程差不多、口徑一樣打人身上一樣。像機槍那種重要火力得說一說,不過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德軍的MG42、MG34和日本的大正十一式、九二式百度查一下看一下各種參數就知道不是一個層級上的,射速、供彈、威力、裝備數量都有差距。

再有就是火炮,德軍從大小口徑的迫擊炮,大口徑重炮105的、150的,還有一些反坦克炮,數量比日本的多,而且日本師團最大的也就120口徑,更多的是擲彈筒、小口徑的迫擊炮、山炮,講真,迫擊炮和山炮還能湊合湊合,如果進行炮戰,擲彈筒在德軍強大的炮火面前基本沒市場。

武器不一樣不僅在作戰的時候火力不一樣,就是在訓練的時候敞開了裝備的一方完全可以敞開了練,武器夠用,彈藥也夠用。

德軍師戰鬥力確實不弱,蘇德戰爭時期德軍一個精銳師咬住蘇聯一個集團軍制止對方被保衛和拖垮的情況不是沒有啊。諾曼底登陸的時候隆美爾麾下的352步兵師在奧馬哈海灘硬生生地擋住了美軍三個師好幾天的進攻,要知道諾曼底登陸時,盟軍集中的軍艦和飛機都是史無前例的,進攻的時候敞開了打,352步兵師什麼都沒有,沒有裝甲部隊,沒有軍艦也沒有空中支援。

從武器到後勤到兵力機動日本遠不如德軍,那時候德軍的作戰意識已經進入了立體化、機械化的時代,空地配合,步坦協同,機械化作戰,哪怕德軍步兵師沒有裝甲師和空軍支援,作戰意識也會讓德軍擁有額外的戰鬥力。在這些方面的劣勢面前人數優勢的作用不足以挽回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