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遍地橫行,好歌無人問津,華語樂壇怪現狀之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長期存在的現象都不是偶然的,當我們置身於一些現象之中時,多數人只是被動地接受和追隨,只有少數人會觀察和思考背後的東西。你大可以說少數要服從多數,也可以說存在即有理,但這並不代表長期存在的現象就一定正確,它們也有可能錯得離譜,比如華語樂壇暴露出的某些頑疾。

前些天,和幾位朋友閒聊音樂,由於彼此年齡差距較大,所以喜歡的流派也各不相同,有人愛聽流行,有人鍾情搖滾,有人只聽民謠,也有人醉心重金屬或輕音樂。雖然喜歡的類型各異,但大家卻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看法,如今,新歌的質量和內涵已大不如前了,而且倒退得非常厲害,就算咬著牙去耐心欣賞,可依然找不到深度共鳴,無奈最後只能又聽回過去的老歌。

究竟是人們的懷舊情緒太氾濫?還是時下的新歌真的太空洞不值一聽?為什麼很多人對當下的新歌接受度如此之低?

作為音樂圈內的資深人士,他們又持有怎樣的觀點?

對著鏡頭,耿直的歌手鄭鈞一針見血:如果讓我推薦優秀作品,我還是會選擇過去的經典。現在的音樂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藝術了,那些看起來很火的歌大多都是屎。各大排行榜也崩了,他們選出屎來餵給大眾吃。

芭樂遍地橫行,好歌無人問津,華語樂壇怪現狀之謎

身為搖滾前輩,崔健的用詞顯然比鄭鈞含蓄一些:我們的音樂教育太差了,光忙著經濟發展了,音樂教育卻並沒有發展。你沒有內容,沒有技術,沒有情感,我為什麼要聽呢?如今年輕人聽的音樂是包裝出來的,因為人長得好看。

音樂人李宗盛則痛心地表示:當前華語樂壇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垃圾,不知道提高音樂質量,只知道一味牟取利益,每每反思樂壇的這些問題時,都令人十分難受。我不在乎賺不賺錢,我在意回到音樂最基本的東西,我更在意有沒有好歌,這些歌對於時代的意義是什麼。

羅大佑給年輕一代音樂工作者的建議是:一定要狠狠修煉自己,音樂修養、樂器掌控能力、編曲能力、作詞能力都是需要提高的。如果你只是想出風頭掙快錢那很簡單,但這樣一來,你很難長期做下去。音樂是體現時間積澱的藝術。

看來問題不是一般性的嚴重,按照一些圈內人士的說法,如今的華語樂壇可能真的應了那句話: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

華語樂壇怪現狀之輸出端

❶ 滑稽的排行榜

對某些音樂類榜單一直心有餘悸,只要他們一開獎,就顯得自己特無知,因為絕大多數上榜的歌和人都不認識。小心翼翼地詢問別人時,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你連他都不認識啊?真夠孤陋寡聞的,他在XX綜藝裡巨火,連外國的音樂排行榜他也是常客,每次他開演唱會,下邊的歌迷都自費包場,我跟你說,他的粉絲都超有錢……

刷榜和買榜的勾當姑且不論,既然是上榜歌曲,那至少質量和美感得過硬吧?很遺憾,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毫無藝術價值。

對,就是這麼奇怪,在唱片公司“獨具匠心”的運作後,某些歌星唱著不明所以的新作,得到了大把粉絲痛哭流涕地追捧,把一旁的路人看得一愣一愣的。難怪經常有人哀嘆,我老了,新鮮事物我接受不來。

❷ 抄襲的大明星

成蹊之前聊過一些比較常見的抄襲手法,有抄主旋律的,有套和絃的,有抄編曲的,有把意境和感情一鍋端的,也有把幾首作品拍散再拼湊的。有人拿著抄襲拼湊的歌堂而皇之地接受萬眾矚目,有人憑藉一首抄襲之作走熱然後成了流行明星,也有人靠抄襲起家一路走到了天王天后的高度。華語樂壇的抄襲現象,不可謂不嚴重。

為什麼那麼多明星熱衷抄襲?讓自己的想法落地當然不如直接套用別人的成品來得省力,要知道被套用的作品一般都是音樂性比較出色的,更容易獲得好評,另外,抄襲是喚起聽眾記憶點的最佳方式,有些歌聽起來很耳熟,也許第一次聽就似曾相識,很容易博取好感。簡言之,抄襲可以紅得更快,同時令創作成本更低。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有的明星非常坦誠,被指抄襲後絕不詭辯,反而會大大方方地承認,但更多的明星選擇了無視、冷漠和聽之任之。

❸ 孤獨的成名曲

某位歌手僅憑一支熱門單曲大火,而且火得一塌糊塗,可就在你等他推出其他新作時,卻發現這位歌手消失了,從此也很難聽到此人的其他作品。一段時間後,他又出現在了某電影或某綜藝中,反正是不會跟音樂再有瓜葛了。曾經的成名曲,顯得那樣孤獨。

在流量為先的時代,聚集起高熱度即迅速改行的例子數不勝數。眾所周知,做音樂遠不如演影視劇和搞綜藝來錢快,所以很多歌手耐不住寂寞,懶得去深鑽和精耕,轉而利用已有的熱度去其他領域謀利。說到底,都是錢鬧的。

這樣的歌手,註定只是流星,他的名字和他的成名曲迅速被時代淹沒,從此再也沒人記得。初入音樂圈時,他說音樂是他的理想,神聖不可褻瀆,很快,他卻親自主演了褻瀆夢想的劇情。

❹ 空洞的熱門歌

眼下那些快速流行起來的熱門歌頗值得研究,不是都市裡的小情小愛就是朗朗上口的無病呻吟,它們快速躥紅接著快速墜落,有時墜落的速度比躥紅的速度還要快些。各大音樂軟件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首風靡全國的熱門單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毫無營養,極致空洞,只靠旋律上口和歌詞扎心畢竟是走不遠的,這感覺就像一個顏值上佳但毫無內涵的人,可能第一眼看上去還湊合,但經不起任何推敲和品評。這些歌,就像一朵朵美麗的曇花,一現之後,再無芬芳。

向下求同並不是華語樂壇的獨家專利,即便是歐美流行音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音樂人和製作人的面前,有最好的設備,有昂貴的樂器,有大把的資金,然而他們並不想創作出多麼傑出的作品,只挖空心思去生產熱歌。迎合大眾喜好,使唱片熱賣,令歌手爆紅,這才是寫歌的目的。於是,芭樂情歌得以大肆橫行。

芭樂遍地橫行,好歌無人問津,華語樂壇怪現狀之謎

什麼是芭樂?我個人對芭樂的理解是:愛情是不變的主題,人聲是表達核心,歌詞刻意多愁善感,節奏不快不慢,樂器簡單且用套路式推進,編曲平淡敷衍不犯錯。

比芭樂更不堪的是口水歌,口水歌比較容易解釋,用魔性的副歌給你反覆洗腦,滿是粗糙和低俗味兒。

芭樂橫行,口水歌遍地,好歌無人問津,都在研究速成,可大眾卻顯得很受用。

好花要好土,對歌手和音樂人們來說,大眾就相當於他們生在的土壤,你我都是這土壤的一份子。音樂的藝術本質日漸模糊,那作為土壤的我們又做得如何呢?

華語樂壇怪現狀之接收端

❶ 只看臉不聽歌

這是最突出也是最廣泛存在的一個問題。我承認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對於藝術家們來說,顏值充其量只是個加分項而不是主項,他們之所以能長久打動人心,主要是靠作品、實力和精神。

以前我特喜歡與人聊音樂,後來無奈放棄了,我發現與人交流音樂實在太難了,很多人都是隻看臉不聽歌的,我們在兩個頻道上各說各的,表面上一派和諧,實則根本沒有交集,完全是低質的溝通。

有時候我特納悶,為什麼一定要揪住顏值不放呢?既然人家是音樂人,難道聽眾不該將注意力放在作品上麼?這是對作者最起碼的尊重吧?

❷ 只聽唱只看詞

嗓音是所有,歌詞是一切,此類歌迷的數量之大超過想象。種種跡象表面,太多人只停留在音樂欣賞的表層而從未深入過,當然,藏於深層的美感也就不可能獲知了。

音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一首歌中不止有主唱和歌詞,還有創作背景、樂器音色、伴奏旋律、樂手配合、情緒表達、意境延伸、結構設計等一系列要點,這也是一路有家駒經常分享的文章方向。

如果你一直不走出演唱和歌詞的舒適區,那麼與音樂有關的深層美感和共鳴,你可能永遠也無法體驗到了。

❸ 做無謂的排名

喜歡周杰倫,就一定要把周杰倫說成亞洲第一世界前列。崇拜黃家駒,就一定要把黃家駒說成中國神話世界奇蹟。鍾情王菲,就一定要把王菲說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還不算,還酷愛替人家排名,誰秒殺了誰,誰碾壓了誰,誰吊打誰。有時候覺得,歌迷比偶像還累。他們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統統發洩在了做排名的過程中,並從中獲得了極大的快感和安慰。

總共沒聽過幾個人的歌,甚至某個人的歌都沒聽全,卻有給全世界音樂做排名的膽量,如此看來,梁靜茹的勇氣這些人一定沒少聽。

文無第一,其實不用煞費苦心地排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第一,你的偶像也是你心中的第一,但請不要張嘴大聲說出來。別忘了,道可道,非常道。

❹ 擅長劍走偏鋒

去各大音樂軟件的歌曲評論區轉一圈你會發現,人們好像不是在聽歌,其中很多評論讓人哭笑不得,作詩的,編故事的,寫對聯的,尋人的……各種評論都有,唯獨對音樂本身的美感賞析少之又少。

人們不願意沉浸在藝術中,也不願意就音樂談音樂,而更願意脫離歌曲活在另一個虛無的世界裡。延伸思考和感知是對的,但至少不要偏離作品本身,也許音樂本來只是描寫一段湖邊美景,他卻聽成了面對困難要自信自強。

這些人還特別擅長以偏概全,尤其喜歡抽出一個指標,然後得出一堆結論。比如一首歌曲的吉他音色不錯,就算其他元素都很稀鬆平常,他們也敢說這首歌是神作。比如一位歌手寫了一支公益歌曲,明明作品爛到外星球,他們也敢說這是大愛之作的典範。

芭樂遍地橫行,好歌無人問津,華語樂壇怪現狀之謎

擺在你我面前的當務之急只有一個,儘快提升音樂欣賞水平!如此才能去發現更多好作品,進而體驗到更多高級美感和共鳴。

小時候成蹊酷愛看槍戰類的片子,裡面的人經常是雙手齊射,連換彈夾的動作都沒有,子彈永遠打不完,看得人爽死。後來乍一看到某片裡出現換彈匣的鏡頭,頗感不適,暢爽感頓失,最恨的一句臺詞就是:我沒子彈啦!但後來想明白了,打個沒完是不合理的,沒子彈才是正常的,從此再看到舉槍連射五分鐘不停的片子反而不適應了,還會說一聲,哎呦好low。

聽歌也是如此,剛開始聽到好歌時也是不順耳的,可好歌聽多了,有了一定的欣賞能力後,就會明白以前聽的只是芭樂和口水歌。

縱觀音樂層面和聽眾層面的諸多怪現狀,如果想深究背後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是一個字,急!歌手著急出名著急賺錢,所以不惜用刷榜或抄襲的手段來走紅,然後便大肆撈錢。用時間去沉澱?抱歉做不到,那太慢了。歌迷生活壓力大節奏快,所以聽歌也著急,太長的聽不了,太吵的聽不了,太靜的也聽不了。靠深度聆聽去提高欣賞水平?抱歉做不到,那太累了。總之一句話,雙方都太浮躁了。

說了這麼多,華語樂壇是不是一定沒救了呢?成蹊認為不是。

華語樂壇堪稱全世界最特殊的樂壇,得益於市場體量十分龐大,因此它養活了各種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每種音樂風格都可以存活下來,再小眾也餓不死。長期以來,芭樂和好歌共存,而且各自都在野蠻生長,兩極分化現象嚴重。流量歌手們代表著人氣和熱度,獨立音樂人代表著質量和方向,兩者雖勢同水火,卻又在同一環境中碰撞發展。有一點很值得欣慰,好歌手好樂隊好作品正在日益增多了。

我相信,隨著人們鑑賞能力的提高和對對藝術敬畏之心的培養,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出現這樣的景象:垃圾歌曲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有含金量的音樂作品逐漸成為主流,真正優秀的歌手和樂隊終將贏得市場。

認識到問題所在,對未來抱有信心,願有一日,真誠的作者得到尊重,優秀的音樂花開遍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