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在長江大保護中扛起生態歷史重任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社會正文 來源: 荊州日報 時間:2019-11-17 12:19

荆州:在长江大保护中扛起生态历史重任

這是日前航拍的荊江風情帶寶塔灣景觀。(黃志剛攝)

長江,納百川,經千峽,在荊州境內483公里,猶如一條玉帶串起所轄的8個縣市區,構成長江流域一條重要的生態屏障。

“要擔負起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歷史責任,守護綠水青山……”去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期間,專程從荊州港乘船考察長江大保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6年以來,荊州市委、市政府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戰略導向,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目標,全市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著力打造平原湖區森林城市群。

11月15日,捷報從河南信陽傳來,荊州再添一張“國字號”金字招牌——國家森林城市,660萬荊州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描繪出“萬里長江、美在荊江”新畫卷的綠色生態底色。

目標:全域創森,扛起修復長江生態“荊州之責”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同年,在成功創建湖北省森林城市的基礎上,荊州市委、市政府發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總號令。省林業局局長劉新池深入荊州調研,提出打造江漢平原森林城市群目標。

從客觀上講,荊州擁有長江徑流里程483公里,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徑流里程最長的城市,下轄8個縣市區全部分佈在一江兩岸,在長江大保護中肩負著特殊責任和使命。

從主觀上講,如何實現綠色發展,融入長江經濟帶和“一芯兩帶三區”戰略機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荊州而言,不僅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更是最關鍵的歷史機遇。

綠色決定生死。荊州必須扛起修復長江生態歷史重任。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更是打造‘萬里長江、美在荊江’新畫卷必須要完成的硬任務。”市委書記何光中強調。

思路決定出路,起點決定高度。一項項頂層設計漸次推開——

創建“指揮所”。市委、市政府將創森納入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五城同創”的重要內容,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指揮長,20多個市直部門、各縣市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森工作指揮部。

制定“作戰圖”。荊州立足平原湖區林水相依生態特色,科學編制了《湖北省荊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6年)》,提出了“水鄉林城,生態荊州”規劃定位和“一江帶四區,五脈匯六廊,八核融多點”空間佈局。

簽訂“責任狀”。四級書記抓創森,“四大家”領導親自抓。建立市“四大家”領導聯繫森林城市創建和“綠滿荊州”行動制度、聯席會議制度、市區聯動機制和檢查督辦等制度。每週報進度,半月聽彙報。創森指標納入各級政府和市直部門績效目標管理。

……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家國所託、民生所繫。

一場打造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林路相連、林莊相伴的森林城市格局的“創森行動”在荊州大地拉開帷幕。

創森不限主城區,全域創建。2016年,市委、市政府要求所轄6縣市全部啟動省級森林城市創建。2017年,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監利縣、江陵縣、公安縣省級森林城市總體規劃通過評審,全域創森步入快車道。2018年,松滋市、石首市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2019年,洪湖市、江陵縣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

荊州“創森”,這是一座城市的生態宣示!

破題:直擊難題,撰寫生態宜居之“森林日記”

荊州“創森”該如何破題?

長江岸線生態復綠工程大、造林土地面積有限、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植樹造林任務重、群眾創森意識不高……這是荊州曾面臨的“創森”嚴峻現實。

哪裡最難,就從哪裡入手!市委、市政府主動作為,自加難度,直擊“創森”難題,徹底扭轉生態被動局面。

無地造林?這是首當其衝的“空間之難”——

荊州地處平原湖區,50%的耕地、30%的溼地,森林的空間在哪兒?

荊州迎難而上,按照通道綠化、門戶鎮綠化、村莊綠化、洲灘造林、環湖林帶、立體種養、休閒林業、城郊小森林等重點,圍繞江、河、湖、庫、路、溝、渠營造縱深林帶。

城區綠量如何提升?出嚴招!

中心城區按照“城市園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河渠林萌化、居住小區花園化”的思路,實行建景顯綠、見縫插綠、拆違還綠。目前,中心城區公園綠地總面積922.81公頃,建有綜合公園14處、社區公園23處、帶狀公園4處、專類公園13處,喬木種植比例達到93%,城區街道樹冠覆蓋率為39.69%。

鄉村綠化如何加強?出硬招!

全市以“森林城鎮”和“綠色示範鄉村”為平臺,大力開展鄉村綠化。全市集中居住型村莊林木綠化率70.33%;分散居住型村莊林木綠化率17.60%。15個鄉鎮獲評“湖北省森林城鎮”,526個村建成“省級綠色示範鄉村”,呈現出“進村道路林帶化、庭院綠化花園化、房前屋後綠色化”的景象。

創森工作如何動員?出新招!

荊州在“植樹節”“世界溼地日”“愛鳥周”等節慶期間,開展生態宣傳活動,公眾對森林城市建設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達90%以上。全市各縣(市)區共設立義務植樹基地62個,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3%;新(擴)建各類科普教育基地13個,生態文化教育基地15個。

創森資金如何投入?出實招!

堅持城鄉統籌、多元投入,把森林城市建設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林業項目建設等同步規劃、捆綁實施。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以來,荊州累計投入創森資金52.18億元。

這是一次大刀闊斧的生態革命!

請森林回家、建美麗荊州。全市已建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4個,森林保護面積1.22萬公頃;建立了4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10.1萬公頃,物種保護小區4個,保護區面積28.53萬公頃,有效保護了荊州重要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溼地資源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

創森的美麗嬗變,造就一個城市的新生。

固本:水鄉林城,打造城市發展之“綠色廊道”

曾幾何時,監利長江岸線的灘塗地,隨處可見繁茂的人工種植蘆葦。

人工種植蘆葦對長江生態環境的危害不可低估:施肥、除草、殺蟲,大量的除草劑、殺蟲劑藏在灘塗地裡,經雨水沖刷流入長江,清水變“毒水”。

為做好長江岸線復綠工作,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按照《防洪法》有關“嚴禁在行洪區內種植高杆農作物”的規定,引導種植戶們在不影響行洪的前提下種植耐水喬木楊樹。

“栽樹成本高嗎?經濟效益怎樣?”“沒有經驗怎麼辦?”……種植戶們猶豫不決,監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將賬目算得清清楚楚:將集體用地租出去栽樹每畝地可得租金120-150元,經濟效益是人工種植蘆葦的3-4倍;對於承租戶來說,樹木長成後一畝地最終可收益4000-5000元,而栽樹的成本每年不到20元。

解開“心結”後,種植戶們紛紛表示願意改種樹木。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又組織專家進行全程指導,並給予相應的獎勵性補助金。

如今,這片長江灘塗上已有3.5萬畝人工種植蘆葦改種楊樹林。

近年來,荊州圍繞興林富民,加快林業產業發展。目前,全市蘆葦改林面積67萬畝,以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達337萬畝。

這並不是一個孤例。近年來,荊州市圍繞路網、水網和田網推進林網化,加快了點、線、片、環相結合的綠色廊道生態網絡建設。

——開展長江兩岸植綠復綠。荊州率先在全省打響了長江兩岸造林綠化戰役,實行掛圖作戰。今年,全市長江兩岸新造林31.5萬畝,森林質量提升7.75萬畝,全市364處碼頭已關停並拆除340處,高標準復綠267處。

——全力推進生態廊道建設。荊州大力推進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荊江兩岸造林綠化工程、內外環森林生態建設工程、江漢運河生態景觀工程,並在高速公路、國省道、一級公路、縣鄉道及河、湖沿岸建設自然森林景觀林帶。目前,全市道路總長2.34萬公里,可綠化長度2.29萬公里,已綠化里程1.96萬公里,綠化率達85.57%,建城區道路綠化率達到100%,樹冠覆蓋率平均為39.69%;

——建設環湖縱深林帶。荊州是溼地大市,溼地面積達34.1萬公頃,已建設國家級、省級溼地公園11處,有環荊州古城國家溼地公園、公安崇湖國家溼地公園、松滋洈水國家溼地公園、石首三菱湖國家溼地公園、荊州菱角湖國家溼地公園、監利老江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6個國家級溼地公園。全市河流型水岸綠化率為94.36%,湖泊型水岸綠化率為96.97%。

——高標準營造農田林網。調整樹種結構,推廣中山杉等新樹種,採取“林路、林水”結合等建設模式,建成縱橫交錯的農田林網。目前全市宜建林網農田面積621.35萬畝,已完成林網農田建設面積582.44萬畝。

水鄉林城,生態荊州。片片綠色正擦亮楚國古都荊州,長江“玉帶”重現婀娜身姿,更披上綠色“盛裝”。

成效:荊江蝶變,共享森林城市之“生態紅利”

週末,臨江仙公園遊人如織,不少市民來此享受“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風光。

長江岸線管理員王建沙親眼見證了一場美麗蛻變:荊州開發區柳林四路一帶,因影響下游柳林洲水廠取水,5家單位都已關停,原來的廠房已被綠樹替代,如今,早已滿眼皆綠。王建沙說:“中石化柳林洲油庫去年11月30日停產,在下游觀音寺建新油庫。這麼重要的國企都要搬,其他企業沒什麼好說的。”

沙市區朝陽街道玉和坪碼頭從曾經的“灰”碼頭變成一片綠意盎然。在荊江堤外,1.75平方公里棚戶區要拆遷,涉及508戶居民和17家企業,企業也全部關停。長江岸線管理員林雅麗告訴記者:“以前這裡有養豬場、化糞池,臭氣熏天,現在植樹復綠,規劃建成公園。”

長江岸線管理員榮濤每天都在臨江仙公園中巡查。“以前這裡碼頭密佈、砂石遍地、汙水橫流,現在建成漂亮的公園。”他說,荊州中心城區江段都會建成公園,形成荊江風情帶。

從荊州開發區鹽卡港逆流而上至荊州長江大橋,荊江岸線移步換景,新綠喜人。這些變化正是長江大保護的縮影:企業關停搬轉、棚戶區改造、碼頭整治、岸線復綠、生態公園……有減也有增,減的是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增的是生態修復、綠色產業。

大地披綠,何愁水不清、河不靚?

森林之城,曾經是我們追逐的夢想,如今已成現實。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這標誌著荊州正式走進森林城市的國家梯隊,也標誌著荊州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再次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創森以來全市累計新增造林213.15萬畝,森林面積增至627萬畝,市域森林覆蓋率從30.66%增至36.69%,城區綠化覆蓋率從34.94%增至41.74%,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0.69平方米增至12.78平方米,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覆蓋率均超過90%,市民對創森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達到90%以上。各項創建指標全部達到或者超過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標準。

如今的荊州,樹多了,林大了,居住環境越來越生態了;一個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林路相連、林莊相伴的森林城市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為荊州的可持續發展裝上了永不衰竭的“綠色引擎”。

“如今開車或者漫步在道路邊,樹木蒼翠,滿目綠色,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中愜意養心。綠色生態的荊州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投資置業、買房安家。”市民張女士一臉驕傲地說。

萬里長江,美在荊江。綠色宜居生態的荊州,就如同一顆璀璨的綠寶石,鑲嵌在長江之畔上,熠熠生輝!

(記者李天然通訊員鄧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