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誰都沒想到,11月14日阿聯酋迪拜之夜,會是中國足球人又一個不眠之夜,國足後衛張琳芃防守出現致命失誤,解圍變成射門,自擺烏龍,敘利亞2比1贏球,領先中國隊5分暫排小組第1,這也意味著裡家軍以A組頭名身份晉級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亞洲區12強賽幾無可能,意大利籍教練裡皮賽後在新聞發佈會現場第二次辭職,親承不再擔任中國隊主教練,而且這個決定不可撤銷。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讓人更沒想到的是足協第一時間就予以回應,接受了裡皮辭職,足協新聞發言人11月1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稱:“國家隊失利的原因是全方位的,但依然還有出線希望;新任主教練首先要有擔當,要熟悉中國的聯賽和隊員,能夠制訂出符合國足隊員能力和特點的戰術,能夠全力以赴率領球隊打好接下來的世預賽;足協會做好下一步備戰計劃。”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說實話,裡皮突然辭職讓足協措手不及。儘管足協已經未雨綢繆,悄然開始著手培養和使用本土優秀年輕教練,譬如,郝偉成為國奧隊實際意義上的執行主教練,李鐵則被任命為即將出徵東亞盃賽的國足選拔隊主教練。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然而,計劃不如變化。中國國奧隊在四國賽剛剛1比5慘敗澳大利亞隊,輿論一片譁然,郝偉郝指導執教前景不樂觀;裡皮辭職後,足協確定出征東亞杯的“國足選拔隊”多半會變成中國國家隊,李鐵的身份是順勢轉正成為國足新帥,還是擔任國足新主帥助手,抑或是繼續呆在武漢卓爾俱樂部,充滿了不確定性。事實上,國足新帥究竟是讓土教帶隊,還是繼續聘請洋帥,抑或是沿用過去的“土+洋”組合,成為了擺在足協面前的一道難題。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裡皮繼任者的熱門人選不少,既有外籍教練斯科拉里、佩雷拉、卡納瓦羅、奧拉羅尤、斯托伊科維奇,也有本土精英人氣教練李霄鵬、李鐵,甚至已經擔任足協副主席的高洪波也被認為有望第三次執教國家隊。但選帥這件事還須從長計議,已有教訓和事實證明,足協選帥往往是“盲選”,把國際足壇發展趨勢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目前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中國足球隊這些年一直在土教和洋帥之間徘徊,唯一成功的是前南斯拉夫籍教練米盧。他在2001年10月率領中國隊提前兩輪打進2002年韓日世界盃決賽圈,這個成績到目前為止仍是中國男足這些年的最好成績,米盧作為國足主教練居功之偉。然而,即便是米盧這個有“神奇教練”之稱的世界級名帥,同樣在中國遭到非議,差點在十強賽前下課,更何況像施拉普納、霍頓、阿里-漢、福拉多、杜伊科維奇、卡馬喬、佩蘭這些名氣、人氣、能力更弱的泛泛之輩,名帥裡皮第二次主動辭職,荷蘭人希丁克毫無聲息“下課”,值得國人好好反思。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翻看過去一些歷任國足主教練的媒體報道,給失敗者的定義幾乎差不多,足協和媒體、球迷對外籍教練能力水平高低的界定,不從專業角度去衡量,不從足球規律去把握,甚至往往用與足球毫無關聯的文化差異和道德標準去看待、鑑別和約束。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2013年6月給卡馬喬確定了“四條罪狀”:一是高薪低能,率領國足屢戰屢敗,二是未給國足帶來提升,反而創造歷史最差,三是不能服眾,無擔當,輸球推卸責任,四是協調溝通無能,與隊員、俱樂部、足協矛盾重重。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2015年10月,給前國足主教練佩蘭確定了“七宗罪”:一是先入為主的組隊思路,二是剛愎自用的“態度”標準,三是難以理解的用人方針,四是失誤頻頻的戰略部署,五是過於保守的“消極戰術”,六是遲頓機械的臨陣指揮,七是不敢擔責的敵對情緒。

讓人感到可笑的是2001年7月,當時的足協高層竟然在十強賽前研究米盧的去留問題,《米盧“下課”利大於弊!——剖析“米家軍”三大謎團》一文章有這樣一段話: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一位曾經在國字號球隊擔任主教練一職的人士這樣對記者說:“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必須要慎重對待,但從目前情況看在十強賽中換米盧是利大於弊”。

更讓人吐血的表述還有“米盧在這屆國家隊中並沒有樹立絕對的權威,他和隊員以及中方教練組相處的並不融洽,換掉米盧不但不會引起國家隊內部的混亂,反而可以緩解矛盾。另外,從業務上看米盧與國內教練相比最大的劣勢在於他不瞭解中國球員,這從米盧的排兵佈陣中就能看出,某些隊員在國家隊踢得位置並不是自己最擅長的位置,還有就是經過這麼多次世界盃外圍賽的磨鍊,中國的教練其實對打十強賽已經有了一定的心得,比方說在和西亞隊比賽時,國內教練的指揮水平不見得比米盧要差。……”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此文刊登在2001年7月23日《青年—球週刊》(《中國青年報》),現在品味起來,恐怕也能想象到裡皮如今所處的工作環境。事實上,不少人批評當年聘請卡馬喬之錯,認為是個“餅才”,但2011年10月底,前西班牙隊教練卡馬喬在國足0比1伊拉克,卡馬喬開出的藥方有14條:

1、比賽節奏太慢2、拿球缺連續性3、訓練水平和比較需要差距太大4、球員間缺少呼應5、訓練和比賽時不夠狠6、缺乏責任感7、缺領袖、缺核心8、隊員間缺少交流9、失誤率太高10、缺乏有效進攻11、技戰術缺失12、缺乏團結和幫助13、走著比賽14、求勝慾望低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中敘之戰,國足暴露的問題基本全部囊括在內。裡皮在賽後發佈會上表示:“雖然我們戰勝了關島、馬爾代夫等弱隊,但遇到強一點的球隊,比我們更有組織踢得更好,我們的球員會表現得害怕,沒有鬥志、慾望,不能踢出訓練的東西,這是主教練的責任……”

在選拔國足主教練問題上,足協、媒體走進了一個死衚衕,給每一名“下課”者的定義中都有“缺乏責任感,薪酬高,不熟悉中國隊員,制定戰術不適合中國球員的特點”類似這樣的表述。

“后里皮時代”國足生死未卜,足協選帥謹防走進“死衚衕”

其實,需要足協反思的恰恰是為何國足沒有求勝慾望,為何沒有鬥志的問題?

在一群井底之蛙、自以為是的人面前,在一群官僚之極,不懂業務瞎指揮的人面前,裡皮除了主動選擇辭職還能幹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