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二號人物貝利亞,在斯大林去世後,為何未接班反而被處決?

段德順


在斯大林去世一百一十三天後,前蘇聯的二號人物貝利亞被秘密處死。貝利亞迅速跌落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蘇聯領導層對貝利亞在斯大林時期的清洗手段感到恐懼,二是貝利亞因能力出眾而威脅到赫魯曉夫的地位。

貝利亞在斯大林時期的手段

貝利亞,1899年出生于格魯吉亞的一座小鎮,父母均為貧苦農民。很多人認為貝利亞從來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被說成是個毫無原則且致力於功名的人。貝利亞在三十二歲時,就被斯大林任命為格魯吉亞中央第一書記。

貝利亞在格魯吉亞以殘酷對待被捕者而著稱,但這正是斯大林所賞識的。七年後,貝利亞被調回莫斯科,接替葉若夫成為內務部人民委員。這與貝利亞在情報部門的工作經驗及他不折不扣的執行領袖全部命令有關。

斯大林讓貝利亞負責內務部的目的就是為大清洗剎車,但清洗活動並沒有完全終止,只是規模小些而已。蘇聯元帥布留赫爾的妻子曾回憶說,貝利亞非常高傲自大,他的外表令人厭惡,讓受害者感到無比的陰森可怖。

貝利亞在對國家安全機關清洗時,四分之三的領導幹部被更換,開除的達七千多人,其中的波蘭族、拉脫維亞族、德意志族幹部被大量剔除。接著是外交委員部,李維諾夫的幾位副手被槍決,兩千五百多人遭到鎮壓。

貝利亞還派人到墨西哥將托洛茨基暗殺,將居住在蘇聯伏爾加河流域的一百多萬德意志人強行遷至中亞和西伯利亞。貝利亞在給斯大林的報告中說:從解放出來的地區共拘留審查了九十萬人,從中查出並逮捕八萬人。

貝利亞此後被授予元帥稱號,戰後任國防委員會特別委員會主席,負責領導研製原子彈工作。貝利亞對蘇聯的兩彈工作是有巨大貢獻的,也有人將貝利亞稱為“蘇聯原子彈之父”。這時的貝利亞聲望是如日中天。

貝利亞是三人小組中能力最強的

斯大林去世時,並沒有安排接班人。馬林科夫和貝利亞實際上掌握著蘇聯部長會議的實權,會上貝利亞推舉由馬林科夫當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則提議貝利亞為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並讓貝利亞出任內務部部長。

此時的內務部是由國家安全部和內務部合併而來,職能和權利更大。而赫魯曉夫則被解除了莫斯科州委和市委書記的職務,讓他主抓書記處的工作。布爾加寧任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成為布爾加寧的副手。

精通國內外局勢的貝利亞,向蘇共主席團提出糾錯提案,嘗試進行改革。貝利亞履行新職務的百天時間裡,提出了平反冤假錯案、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民族政策、緩和國際關係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量囚犯被釋放。

貝利亞提出反對個人崇拜,節日期間禁止在建築物上懸掛領導人的肖像,也不得在遊行時高舉他們的肖像。在貝利亞的推動下,1953年蘇聯在大赦中釋放了大批被判輕微罪刑的兒童和婦女,使社會尖銳矛盾得到緩和。

貝利亞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蘇聯領導層感到壓力巨大,給人的錯覺是貝利亞即將成為蘇聯的一號人物。最先坐不住的是赫魯曉夫,赫魯曉夫深知馬林科夫只是一個精明的黨務工作者,缺乏戰略決策力和領導力。

而馬林科夫與貝利亞關係非常親密,馬林科夫曾被斯大林下放到偏遠的中亞,正是貝利亞的幫助才使馬林科夫重返莫斯科被斯大林信任。貝利亞成為實際上的實權人,黨內其他的領導人,非常害怕貝利亞取代馬林科夫。

正是在這種特色背景之下,赫魯曉夫趁著貝利亞去東德化解危機之時,藉機說服馬林科夫,繼而爭取到了黨內高層對清除貝利亞的認可。在權力爭奪面前,馬林科夫顯然是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只能犧牲二人的親密關係。

貝利亞是如何被秘密處決的?

赫魯曉夫很清楚內務部是在貝利亞的控制之下,他們不會執行逮捕貝利亞的命令。於是赫魯曉夫向布爾加寧和朱可夫求助,隨後國防軍的兩個師團被調入莫斯科,朱可夫與莫斯科其他國防軍將帥負責執行逮捕貝利亞。

1953年6月26日,蘇聯高層接到召開部長聯席會議的通知,趕往克里姆林宮,赫魯曉夫帶著手槍來到會議室,貝利亞則坐在赫魯曉夫的右側。會議室隔壁是荷槍實彈的國防軍戰士,赫魯曉夫首先提出討論貝利亞問題。

赫魯曉夫還指責貝利亞任人唯親,是一個鑽進黨內的野心家。接著布爾加寧也講了相同的話,於是赫魯曉夫提議解除貝利亞的一切職務,馬林科夫隨即發出信號,朱可夫帶領國防軍破門而入,根據命令將貝利亞逮捕。

貝利亞在遭到逮捕時曾咆哮道:你們什麼也不懂,是我製造了導彈。蘇聯高層對貝利亞採取了拖延戰術,首先摧毀他的精神防線,接著不僅使他承認了罪行,還讓他交出了隱藏著蘇聯領導層“黑材料”的文件袋。

隨後,蘇聯最高法院判處貝利亞死刑。據一位參與行動的軍官透露,行刑人員出於對貝利亞的仇恨,還沒等他被捆上就在樓梯處開了槍。有人建議將貝利亞的屍體放在強鹼中焚燬,之後他被扔進一個裝有強鹼的容器中。

關於貝利亞的死,還有另一種說法。據其兒子說,貝利亞是會議當天在自己家中被打死的,當時有人還聽到了槍聲,並看到貝利亞辦公室窗戶被打碎的玻璃,隨後有人被擔架急忙抬走,此後無人再見到活著的貝利亞。

於是貝利亞之子在1998年向俄軍事檢查總院提出為其父平反的要求,俄最高法院在對案卷進行核查時,雖然發現原判決對刑法個別條款的適用有些誤差,但總體來看,貝利亞的犯罪事實證據確鑿,量刑適度,駁回請求。

貝利亞曾經做過不少壞事,手上也沾著無辜者的鮮血,在蘇聯人的眼中他就是兇殘的化身。貝利亞的突然跌落並非偶然,他是蘇聯內部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


野史也是史


貝利亞死於宮帷權謀。

貝利亞事件是20世紀一起典型的政治謀殺,是1950年代蘇聯後斯大林主義的體現。

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形成了貝利亞、馬林科夫、赫魯曉夫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於是這三駕馬車在權力場夜幕中奔突,在暗中角力中,貝利亞雖然權勢熏天因疏於防範大意落下風,赫魯曉夫則四處勾連拉攏形成了多數同盟(唯有米高揚例外),佔盡先機。由是,貝利亞成為角力場上的祭品。

為什麼非得置貝利亞於死地?

懼怕。

近年來,莫斯科出版的《二十世紀俄羅斯》檔案文件集,其中一卷比較詳細披露了貝利亞事件的一些原始檔案資料,其歷史真相水落石出,也釐清了赫魯曉夫回憶錄中的不實說法。

貝利亞在1920年代就從事“肅反”工作,1938年調到中央任內務人民委員(後來稱內務部長);1941年任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1945年成為蘇聯元帥。他從1946年起為黨的決策機構的委員。斯大林逝世後他成為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在黨內排名第二。

長期把控情報系統又身居權力要津,長期擁有顯赫的聲名和實力,競爭者豈能不忌憚畏懼?何況貝利亞還掌握一直龐大的內衛部隊。同僚們十分清楚。

所以,懼怕。

同僚們也忌憚貝利亞當時的一系列舉措。前幾年我讀過貝利亞兒子謝爾戈·貝利亞的回憶錄(《我的父親貝利亞》,新華出版社,2001,P44-45),書中提到他父親在嚴酷的環境裡也做過力所能及的事情,檔案文集《二十世紀俄羅斯》也部分印證了貝利亞兒子所非虛言。

斯大林之後的114天裡,貝利亞迅速解決一些鎮壓中冤假錯案。把大多屬於不該判刑或判刑過重的人實行大赦。120萬人被釋放;釋放"醫生謀殺案中的醫生及其家屬併為其徹底平反,並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下達命令堅決禁止對犯人使用暴力和體罰,取消監獄裡對犯人採取體罰措施的場所,銷燬一切刑具。提出緩解民族矛盾的改善措施,主張改善與南斯拉夫的關係,建議東德走符合自己國情的道路。

貝利亞的一些頗得民心的果斷舉措,使得赫魯曉夫們的作用相形見絀。而貝利亞的這些措施反成為指控他的罪證。

《二十世紀俄羅斯》裡顯示,對貝利亞的指控,沒有具體的事實根據,多為空泛的諸如“反黨,妄圖復辟,某某的代理人”罵街方式,赫魯曉夫更是義憤填膺說貝利亞是“惡棍、奸詐小人、卑鄙下流”。 那個年代為置人於死地,俄國人的藉口也夠粗鄙的。

為了給審判增加點戲份,當局還組成了審判庭,赫魯曉夫特地從烏克蘭調來魯堅科做檢察長。秘密審判,唸完起訴書就執行槍決,沒有辯護,不容申述,夠神速。

赫魯曉夫們之所以能夠迅速除掉貝利亞,也是利用了一些人的恐怖心理。畢竟大整肅的血腥味沒有完全消散,人們對1930年代的恐怖記憶猶新,憂心忡忡,大家對貝利亞存在著極大的懷疑與戒心,這一來秘密警察頭子貝利亞儼然成為恐怖標杆人物。這自然就形成了赫魯曉夫們能夠搞掉“奸詐小人”的權力場“民意”。

當然,貝利亞個人性情暴躁,剛愎自用,也得罪了許多人;斯大林去世後不排除他有對最高權利的圖謀,一個能力超強的人,不可能拱手相讓唾手可得之物,以他的個性必然會秣馬厲兵,這就不可避免的促成了他個人的悲劇。

搞掉了貝利亞,赫魯曉夫最終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主政後他的一些做法實際上是延續了貝利亞的路線,就像勃列日涅夫後來也延續了赫氏的路線方針一樣。當某種行進方向被認為有利於權力的穩固,通常會賦予政治的正確,權變是不拘泥於是誰的原創。

平心而論,自赫魯曉夫之後,蘇聯的政治生態和法制化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再沒有了大逮捕大清洗沒有了恐怖。到了1970年代,蘇聯達到強盛的巔峰,不得不說這與政局穩定、持續和平、法制進步的環境有關。

因此,11年後,當被罷黜的赫魯曉夫回到家中,他沮喪之餘也由衷感嘆道,現在能夠安全回家,不正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嗎?

貝利亞若晚生十年,亦然。


掌上三言兩語


從1938年被斯大林破格提拔為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副主席開始,貝利亞掌管蘇聯的警察、情報、準軍事部隊近20年,是斯大林最有力的助手和最無情的打手,為斯大林剷除了許多政敵,或者僅僅是斯大林不喜歡的人。殘忍鐵血、心黑手辣又行動力強的貝利亞,招了多少人的嫉恨必欲對他除之而後快,就可以想象了。

另一方面,貝利亞的能力的確很強,果敢高效。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措手不及,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貝利亞負責國內安全、對外情報、軍備及武器生產。他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蘇聯1900多個軍工廠、數百萬工業設備和更多的人員,從城市轉移到偏遠的山區,保證了戰爭所需的大量武器的生產。

他讓古拉格集中營的數百萬囚犯,為蘇聯軍隊生產軍需物資。在對外情報方面,二戰期間和戰後,克格勃建樹很大,貝利亞有很大的功勞。二戰還沒結束,斯大林又把製造原子彈的任務交給了他。他從集中營挑選出33萬勞動力、1萬技術人員,用於鈾礦的開採、各種工廠、試驗堆的修建。

通過搶奪德國的技術和科學家,通過竊取美國“曼哈頓計劃”的情報,在貝利亞的強力協調和指揮下,蘇聯於1949年8月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成功。他還通過政變或滲透,在東歐國家及東歐以外的另一些國家,成功地建立了親蘇聯的統治。

所以可以說,蘇聯成為冷戰時期的和美國抗衡的唯一霸主,貝利亞功不可沒。同時,他在國內實施恐怖治理,秘密警察監視了所有高級和中級領導。幾次確保斯大林領導權的大清洗,貝利亞都是策劃者和實施者。在他的領導下,數百萬蘇聯人被流放、監禁、槍斃。

除了對斯大林忠貞不二,唯其馬首是瞻,對其他任何人都冷酷殘忍,令人談之色變。斯大林在前期和中期很信任他,但由於他結怨太多,權力太大,後期連斯大林對他也有所防範和忌憚,不只一次削他的權並放逐他。但無論如何,斯大林在,他的生命是安全的。

斯大林一死,貝利亞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不是當蘇聯的第一把手,而是必死無疑。除了對貝利亞的仇恨,還有很多人想清算斯大林。赫魯曉夫聯合伏羅希洛夫、朱可夫,還把貝利亞的盟友馬林科夫拉了過來。1953年6月26日,在蘇維埃最高主席團開會期間,幾位有軍權的元帥聯合行動,抓捕了貝利亞。

貝利亞以叛國罪、實施恐怖主義罪、反革命罪,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聽到死刑判決後,貝利亞當場下跪,大聲哀求。為防止他大喊大叫,行刑人員用毛巾堵住貝利亞的嘴,一槍擊中他的前額。他的屍體即刻被火化,骨灰被拋在莫斯科附近的森林裡。


世界真的很大


糾正一下,斯大林死之前貝利亞不是二把手,而是三把手,二把手是馬林科夫。

(斯大林和馬林科夫,右圖為馬林科夫)

一看見貝利亞這個名字,守仁君就想起來《斯大林之死》這部電影裡的大胖子貝利亞。機關算計、陰險毒辣,卻在最後關頭被朱可夫以及赫魯曉夫一腳踹翻。

實際上貝利亞的工作能力非常出眾,而且掌權的短短三個月就給蘇聯帶來了積極的變化。

斯大林死後,馬林科夫是第一順位繼承人,貝利亞則是二把手,但是貝利亞因為掌握著內務部(克格勃前身),所以他這個二把手才是蘇聯真正拍桌子的人。

如果他僅僅是部長會議的副主席,哪怕他架空馬林科夫,那他的下場也不會這麼慘,關鍵原因還是因為他手裡有內務部,而內務部則有蘇聯所有高官的黑料,而且貝利亞和赫魯曉夫等大部分蘇聯高官的政見又不合,比如貝利亞認為不需要在東德推行社會主義,只需要把東德和西德建立成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就行,比如他認為在蘇聯的其他加盟國裡,更應該由本民族或者本國人來領導國家,他還主張和南斯拉夫改善關係,反對個人崇拜,主張發展輕工業、對計劃經濟和農業進行改革,對冤假錯案進行平反,這些舉措和建議嚴重損害了蘇聯大部分官員的利益。


貝利亞也是個狠人,他製造的冤假錯案,秘密暗殺的人不在少數,他很有可能為了自己政策的順利推行而清除攔路虎,這件事對於掌握了內務部的他來說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赫魯曉夫等人因此極度恐懼,這才聯合起來將其推翻,而且絲毫不留餘地,很快就將其處決。


守仁讀仁


蘇聯2號人物貝利亞,在斯大林去世後,為何未接班反而被處決?

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仕途的起飛點,是在1921年,那年他加入蘇聯的第一支秘密警察部隊契卡,成為一名為蘇維埃俄國以及後來的蘇聯服務的特工。

1933年貝利亞負責為斯大林的度假提供安保服務,然而當斯大林安逸的享受休息的時候,突然一名刺客從一旁竄了出來,拿出事前準備的武器,對著斯大林就是一通的亂射。

而就在這危難時刻,貝利亞表現出了不怕死的勇氣以及絕對的忠心,他以閃電般的速度撲向斯大林,用自己的肉體為斯大林擋住可能射中他的子彈。

可能是上天眷顧,刺客雖然射出了大量子彈,卻並沒有射中貝利亞要害。事後貝利亞因“護駕有功”被斯大林牢牢的記住了,不久他的仕途開始直線上升。

1938年官居了內務人民委員,直接指揮數十萬的內務部特工,且因在二戰中出色的完成了情報支援工作以及維護後方穩定的工作,1945年戴上了蘇聯元帥軍銜。

1953年斯大林去世前夕,貝利亞作為其最忠實的執行者,已位居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內務部長,做到了在蘇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名副其實的蘇聯2號人物。

按照手握權力的大小,決定自身地位的認知,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病逝於莫斯科時,貝利亞應該是最具競爭力的接班人,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掌管近20年內務部,曾經擁有對全蘇聯下至平民百姓,上到將軍權貴“生殺大權”的貝利亞,在斯大林去世9個月後的12月23日撤職槍決了。

至於為什麼他會如此快的落馬?最大的原因莫過於知道的太多以及不懂得收斂。斯大林逝世初期,臨時組建的領導班子裡,貝利亞只是作為第2號人物,1號人物叫馬林科夫。

對於這個安排,手握全國秘密警察部隊的貝利亞絲毫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的權力,足夠掌控整個蘇聯。因而完全漠視馬林科夫,將自己定義為蘇聯的核心領導,向全蘇聯發佈各式號令。

這些號令之中,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對於蘇聯發展是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譬如建立對領導的監督機制、平反冤假錯案,懲辦冤案假案的製造者,恢復法制;糾正民族政策錯誤,改善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反對個人崇拜,加強集體領導等。

但是因為其個人是特工出身,幾乎知道當時掌握權力的所有蘇聯幹部的所有事,當貝利亞高舉“平反冤假錯案,懲辦冤案假案的製造者”之時,大量蘇聯高層官員感覺後背發涼。

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他們或多或少都牽扯在一定數量的冤假錯亂之中,如今貝利亞要“懲辦冤案假案的製造者”,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想到的不是推動蘇聯發展。

更多的是擔憂貝利亞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利用這個為藉口,對蘇聯進行又一次的大處理,對此赫魯曉夫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道:四十年代後期,我已經深信,斯大林死後我們應該儘可能阻止貝利亞在(D)內佔據領導地位。否則,就是(D)的末日。


袁載譽


確切的說貝利亞之死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提起貝利亞的大名在蘇聯可謂家喻戶曉,他曾於20世紀30年代-50年代是前蘇聯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曾擔任蘇聯政治局委員以及蘇聯內務部長等要職。並且還是原子能委員會會長,因此被稱為“蘇聯原子彈之父”。他的這些榮譽使得他稱為繼斯大林之後的二號人物。換言之,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誰也沒有料到,這麼一個大人物卻在1953年6月下旬被蘇聯當局逮捕並秘密處決。這便是轟動一時的“貝利亞事件”!

(圖:中間為貝利亞)

為何他以這樣的結局落幕,歷史學家認為主謀是前蘇聯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同志早就想幹掉貝利亞,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四十年代後期,我已經深信,斯大林死後我們應該儘可能阻止貝利亞在(D)內佔據領導地位。否則,就是(D)的末日。”

帶著這個雄心壯志,赫魯曉夫結盟了一群跟貝利亞不對付的人,並且他正確到很多人的幫助,其中第一個就是馬林科夫同志,接著莫洛托夫同志、米高揚同志等許多人也站在赫魯曉夫這邊。

等到一切都策劃妥當之後,蘇共中央主席團立即召開針對貝利亞的會議,而貝利亞當時一點也沒有察覺。直到衛兵衝入他家,將他逮捕,他才意識到自己太過於低估“老朋友”赫魯曉夫。而貝利亞遭逮捕時,揪住貝利亞手臂將他從座位上拖起來的,正是赫魯曉夫。

不得不說,赫魯曉夫在“貝利亞事件”中顯然起了主要的作用,可以稱得上是“貝利亞事件”的“總設計師”。

至於為何他要這麼做,就沒法寫了,還是不談為妙。


大獅


在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斯大林死了以後,貝利亞和赫魯曉夫是最有希望成為國家領導人的,而赫魯曉夫技高一籌,他當了國家領導人以後,很清楚的認識到貝利亞是他的最大勁敵,於是赫魯曉夫重新啟用蘇聯元帥朱可夫,並利用可夫剷除了貝利亞,這樣赫魯曉夫就剷除了自己的頭號政敵,本來朱可夫覺得此次他幫了赫魯曉夫這麼大的忙,自己應該有出頭之日了,應該會受到赫魯曉夫的重用,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赫魯曉夫僅僅是利用他,而並沒有真心的想重用他,在剷除了貝利亞以後,朱可夫也沒有被受到重用,這是什麼?這就是政治!

在這裡再說一句題外的話,比如我們國家的清朝,慈禧太后在當年和八大臣奪權的時候,就是利用了恭親王易欣,在剷除了八大臣以後,易欣覺得自己功高蓋世,可以為所欲為了,沒想到慈禧把他貶為庶民,據說當時易欣聽到被貶以後嚎啕大哭,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被嫂子利用了,真是悔之晚矣,你看宮親王易欣和朱可夫,赫魯曉夫和慈禧,貝利亞和八達臣是否有著驚人的類似呢?

俗話說,仁不領兵,義不從政。搞政治就必須心狠手辣,總想按套路出牌,是幹不成大事兒的,政治上講究的是相互利用,而不是實事求是,你覺得貝利亞可悲嗎?其實一點兒都不可悲,太正常不過了。


驕然


在蘇聯,貝利亞可以說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對斯大林模式改革的急先鋒,還是蘇聯的原子彈之父。除了斯大林之外,沒有誰的聲望能超越他。這或許就是傳說當中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為何在斯大林去世後,貝利亞沒有接班,而是會被處死。 官方給出的逮捕貝利亞的理由,是他希望在蘇聯復辟資本主義,他們說貝利亞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之後被執行槍決。但尷尬的是,這些都是蘇聯政府單方面的說辭,根本沒有辦法得到證實。

有人說貝利亞是在家被槍殺,也有人說他在開庭前被秘密處決。雖然有關貝利亞的死亡眾說紛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蘇聯官方給出的說辭肯定是偽造的,貝利亞的死亡其實並不是一場意外,而是一個必然。

其實只要用七個字就能概括他的死因,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斯大林活著的時候,貝利亞掌握著巨大的權力,但是斯大林死後,貝利亞失去了靠山,自然是任人宰割。


有很多人都忠誠於斯大林,為何只有貝利亞的命運如此悲慘呢?答案非常的簡單,因為他的政治手腕非常的強大,強大到讓很多人心悸,在斯大林活著的時候,就連斯大林本人都需要提防他,在斯大林死後,貝利亞為了掠奪更多的權力,所以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他做了很多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工作,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那麼他非常有可能變成第二個斯大林。

權力是固定的,貝利亞的權力急速擴張,肯定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這是導致他死亡的核心原因。

按理說如日中天的貝利亞應該會吸引很多人為他效力,然而事實情況正好相反,很多人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面。這和貝利亞的所作所為不無關係。貝利亞之所以受到斯大林的寵愛,就是因為他是斯大林最忠誠的打手。

貝利亞為斯大林剷除了很多的政敵,以此保證他權力的穩定。在貝利亞的領導下,有數百萬人被流放或者是被關進監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貝利亞就是惡魔的同義詞。


要知道,官場的關係是非常駁雜的,貝利亞在無形當中得罪了不少有權有勢的人。這些人痛恨貝利亞的行徑,同時害怕他當政後繼續血腥的殺戮,所以密謀將其殺死。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不少高級官員都參與了這次行動。他們可能和貝利亞沒有什麼瓜葛,但他們迫切希望殺死貝利亞,因為貝利亞原來負責情報方面的工作,他的手中肯定有很多官員的黑料。

如果貝利亞將這些資料對外公佈,肯定會引起國家的震動,同時蘇聯的政界肯定也會迎來一次巨大的洗牌。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那些貝利亞的老同事們對他可沒有手下留情,不給他任何翻盤的機會,直接將其殺死。


夏目歷史君


這個結局一點不出乎意料之外。因為他是陰謀家,而不是政治家,儘管身為元帥,更不是軍事家。他靠依附、討好斯大林爬上來,靠肅反往死裡整別人幹起來,所以隨著斯大林的去世,肅反的結束,他為必然走向終結。何況他的野心與陰險,令所有蘇共高層寢食不安,所以對他而言,不是簡單的撤職處理,而必須是肉體消滅,政治肅清。


名山遊俠



2017年,一部由英國導演阿爾曼多·伊安努奇執導的喜劇電影《斯大林之死》面世。該片改編自同名繪本小說,以荒誕喜劇的形式講述了蘇聯領袖斯大林最後的歲月,以及他死後蘇聯上下的混亂局面。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之後,蘇聯一度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高層的政治鬥爭異常激烈。最終由赫魯曉夫等人扳倒了當時蘇聯實際上的二號人物——貝利亞,從而完成了斯大林死後蘇聯高層的權力交接。 一提到蘇聯曾經赫赫有名的領導人,我們所熟知的包括偉大領袖列寧、斯大林,再到後來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等人。那這位貝利亞又是誰呢,實際上他在斯大林時期掌握著相當大的權力,且在蘇共黨內地位極高,在斯大林逝世後一度成為其接班人。在電影《斯大林之死》裡,這位蘇共二號人物的下場是經過短暫審判後被朱可夫元帥的手下草草槍決,朱可夫最後親自將其屍體燒燬。雖然只是電影中的極端表現手法,然而現實中,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蘇共高層的下場也好不到哪去。那麼這位貝利亞究竟何許人也,為何貝利亞會在斯大林逝世後迅速落得如此下場?我們不妨從其政治生涯、性格特點以及所作所為之中尋找答案。 從士兵到元帥 貝利亞全名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1899年-1953年),格魯吉亞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斯大林晉升為元帥,二戰之後到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蘇聯實際上的二號人物,同時也是斯大林大清洗計劃的主要執行者之一。



貝利亞是從情報工作開始自己革命生涯的,1920年,貝利亞加入了契卡(克格勃的前身)。 貝利亞為人精明、 智力超群,他從事肅反和情報部門的工作表現出色,很快得到提升。也正是由於他在這條戰線表現出來的高度才能,才引起高加索的一些領導人乃至斯大林的重視。1931 年,貝利亞成為國家政治保安總局駐外高加索的全權代表。1938年9月,貝利亞被調到莫斯科。他很快就取代葉若夫擔任了內務人民委員。 1936年到1938年,斯大林的鎮壓政策達到高潮。貝利亞任內務人民委員以後,繼續執行了斯大林的鎮壓政策。 因斯大林對他比較滿意,貝利亞被授予一級國家安全委員的稱號。 在 1939 年蘇共十八大上,貝利亞被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此後,他還領導了蘇聯原子彈的研製工作,並在衛國戰爭期間立下赫赫戰功,1945年,貝利亞被授予元帥稱號,地位僅次於斯大林。從1917年加入布爾什維克,到1945年成為蘇聯元帥,貝利亞的政治生涯可謂一帆風順。 轉折 在30年代大清洗後蘇聯最高領導層複雜的縱橫捭闔當中,貝利亞作為保安部門負責人,同起初掌管蘇共中央人事組織部門的馬林科夫逐漸結成了特殊關係。他們慫恿斯大林製造“列寧格勒案”,由此剷除沃茲涅辛斯基和庫茲涅佐夫等影響日甚的最高層同僚,從而擁有了斯大林之下雖非牢靠、但仍屬首屈一指的權勢。在這兩人中,貝利亞起著更關鍵的作用。 在“列寧格勒案”以後的三年多里,馬林科夫作為蘇聯第二號人物的顯赫地位,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他和貝利亞的合作。 然而在二戰結束後,已經處於晚年的斯大林極難對身邊的人產生信任,而此時權傾朝野的貝利亞也受到了關注。此時,斯大林已經對貝利亞產生了戒心,並逐漸不再信任他,雖然貝利亞仍然經常被邀參加斯大林別墅的工作晚宴, 但斯大林已在思考和準備除去貝利亞的辦法。1945年12月,斯大林將貝利亞調離國家安全這個要害的部門,以此來削弱其權力。並且製造了格魯吉亞事件(格魯吉亞在蘇聯時期分離主義傾向一直非常嚴重,受到斯大林殘酷鎮壓),並指派貝利亞(貝利亞是格魯吉亞人)處理此事,以此方式來考驗他。雖然這一時期,貝利亞受到了猜忌和質疑,以至於權力受到削減,然而他和馬林科夫的二人組合仍然是蘇共黨內最大的政治勢力。

覆滅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斯大林死後,貝利亞和馬林科夫在組成蘇聯新領導班子上起了主導作用。馬林科夫由於缺乏政治大才幹以及個性優柔寡斷,極易受貝利亞操縱。貝利亞雖在新組建的中央領導班子中排名第二,但因他控制著魔力無邊的內務部,還是把作為“一把手”的馬林科夫置於了附庸地位,而把自己當成了新領導集體中的核心人物。斯大林去世當夜,蘇共主席團常務委員會開會議決人事安排,貝利亞和馬林科夫配合,二人成了斯大林之後蘇聯第一輪掌舵者。此後貝利亞也迅速啟動了否定斯大林政策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平反冤假錯案、改變民族政策、經濟外交政策等。

然而貝利亞這一系列非斯大林化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出於政治利益,包括改變自己兇惡的公眾形象和加強自己的權力,同時為整個蘇聯政權的安全而緩解社會的緊張和外部的危險。這些措施雖然有利於蘇聯整個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但卻並不能掩蓋其在大清洗時期所犯下的罪行。從1938年到1953年這15年間貝利亞經手處死了無數人。據傳貝利亞重視技術手段在工作中的應用,傳言稱所謂的“貝利亞實驗室”中放滿了各式刑訊工具和間諜工具。 1953年6月,由於在處理東德問題上做出了冒險性的政治決定,引發了東德騷亂,使得貝利亞很快成為眾矢之的,以至於馬林科夫也不免將他視為禍端。在蘇聯最高領導成員中間,這位為人狠毒、權勢熾盛的保安部門首領早就引起了強烈的忌恨和恐懼,他主持實施的一些改革措施又導致了包括馬林科夫在內的上層領導人的嚴重不滿和猜疑。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德問題使他徹底孤立起來,成為他迅速覆滅的一個關鍵因素。

1953年6月26日,貝利亞的改革因其被捕戛然而止。同年12月,貝利亞被執行槍決。貝利亞下臺後,其昔日親密同僚馬林科夫也很快被拉下馬,而另一位斯大林主義者莫洛托夫不久也被解除職務。蘇聯就這樣在不斷的激烈鬥爭中逐步地走向了赫魯曉夫的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