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適應不了新環境?關鍵在於教育方式,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今天我要聊到的話題跟新學期剛剛開始有關係。新的學期,孩子往往會換一個班級,有的甚至是換一個學校。孩子們進入到了新的環境中,難免會有不適應,因為也會做出一反常態的事情。總之,都是在新學期的這個節點發生了一些轉變,那麼面對孩子的轉變,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下面我會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案例來進行我的闡述。

孩子適應不了新環境?關鍵在於教育方式,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案例一:女兒現在上初一,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沒有認識的老師和同學,總是感覺很孤單,晚上回到家女兒就哭,說她在這個新的環境裡面一個伴兒都沒有,她感覺很難過。作為家長,我應該怎麼鼓勵她呢?我們是不是該給孩子找個一起上下學的同伴?

孩子到了新的環境感覺孤單,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比鼓勵更重要。

其實,換了一個新的環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都是很正常的。孩子又能夠主動跟家裡說已經算是非常難得,總比孩子們在自己心裡獨自難受,要好很多。關鍵就是家長的問法。他問的是我應該怎麼鼓勵孩子呢?顯然並不是這樣的,孩子想要的首先是理解和安慰。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難過,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到一個新的環境,感覺有點孤單,這是正常的。

鼓勵是什麼意思呢?鼓勵就意味著要讓孩子別這樣了,潛臺詞就是大家不都是這樣的嗎?你有什麼受不了的呢?你再這樣不就耽誤你學習了嗎?你要堅強要勇敢,要把精力都用在學習上,這些問題不要太在意,時間久了自然都會消失了。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但這樣做,我們就完全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以後孩子再遇到什麼困難,可能都不願意跟家長說了。

所以,這時候不能先鼓勵,而是要先理解和安慰,這背後表達的是對孩子那份情緒的接納和允許,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踏實安全的,以後有什麼事還會和家長繼續溝通。

孩子適應不了新環境?關鍵在於教育方式,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到了新的環境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

媽媽想要給孩子找同伴的做法對不對呢?我覺得動機值得肯定,但方法還需要再做一下探討。為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我們還沒有看清這個問題的真相,孩子哭訴真的是來求助的嗎?她有明確提出要求讓爸爸媽媽幫忙了嗎?如果沒有的話,我覺得還是理解分成多一點,孩子僅僅就是情感上的傾訴,傾訴本身就是目的,當傾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孩子心裡就舒服了。接下來可能什麼事都沒有了。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還要去幫忙給孩子找一個同伴去解決問題,不就顯得有些多餘嗎?

退一步講,就算孩子不僅僅是來傾訴的,還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家長是不是就可以親自出面解決問題了呢?我覺得也未必。為什麼我們不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呢?就算是要幫助孩子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授人以魚,一種是授人與捕魚的本領。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那就相當於是給了孩子一條魚,以後不能總這樣吧。孩子在一天天長大,都已經上初中了,為什麼不去鼓勵孩子親自解決問題呢?

孩子適應不了新環境?關鍵在於教育方式,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案例二:女兒剛剛上初中,媽媽覺得孩子忽然變得難管了,總是無緣無故的對家長髮脾氣。有一天,孩子非要穿短褲去上學,媽媽覺得不合適,但是拗不過孩子,所以忍了。媽媽覺得到了學校老師一定會管,但是老師卻沒有管。放學回來後媽媽強行讓女兒換掉,孩子也確實換了,但是兩個人的關係也變得更僵了,所以這位媽媽就很困擾,不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教育問題的根本,在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首先,這位媽媽是有一套自己邏輯的,她先是覺得孩子總是無緣無故的對自己發脾氣,然後自己一直在忍,後來孩子越來越不聽管教,本以為學校老師會管,沒想到老師居然不管。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必須得親自去管一管了。聽起來是合情合理,但其實並非如此。也許在家長眼中孩子是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其實孩子已經是忍無可忍了,只是我們家長沒有換位思考,完全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已。

所以,這個邏輯僅僅是家長自己的邏輯,它不是事實,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管孩子的話,那隻會變得越來越糟,那應該怎麼辦呢?要知道,伴隨著孩子上初中,他同時也進入了青春期,藉助上初中這個節點,自我獨立的要求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明顯,他已經不把自己當小孩子了,他需要更多的自由,很多事情需要自己來做主。

如果我們還用以前的溝通方式跟孩子相處,勢必會遭遇孩子更多的反抗。我們經常說,愛也要與時俱進,所有問題的根本,其實在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所以,真正需要調整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孩子適應不了新環境?關鍵在於教育方式,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總結:對於孩子不適應開學新環境,家長要做的是理解傾聽,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遇到問題要鼓勵孩子獨自解決。

那麼以後是不是孩子就不能管了呢?難道什麼事情都任由她去做嗎?也不是,我們當然可以管,但是這個管就要比之前更加註意界限。孩子穿那麼短的短褲,我們覺得不合適,可以說,但我們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我們不能命令,更不能以老師沒有管為理由,就開始強制孩子聽話,那樣就完全變成了權力之爭。藉助這個事兒,看看到底家裡面是誰說了算?

其實,每一個問題都是讓我們反思家庭教育的最佳機會,我們也要藉此機會讓自己有所成長,才能夠找到真正問題的所在,便得以順利的解決。孩子換了新的環境變得反常,首先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接著我們要正確的引導,給孩子充分的空間來鍛鍊自己的成長。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到大家幫助,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