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我家孩子有點內向,不願意和別人交流,不喜歡熱鬧,排斥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環境……這是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呢?我該怎樣去幫助孩子改善?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辯論綜藝節目《奇葩說》中,也曾出現過一期關於內向和外向的辯題:“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正反兩方各持己見,吵得不可開交。

大部分人對於內向性格的認識,都帶著一些主觀臆斷,甚至也可以說是偏見。認為內向是一種不好的性格,認為內向是一種人格缺陷。相比之下,外向的人不僅更受大家喜愛,而且大部分人也都心照不宣的把“外向”當成一種比“內向”更好的性格特質。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但其實,性格並沒有好壞之分,人們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兩種性格。尤其是家長們,也最好不要強制性的去要求內向的孩子改變自己,逼迫他們朝“外向”性格靠攏、學習。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內向的人,其實並不一定是有什麼樣的缺陷,他只是與外向者有著不同的心理秩序而已。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眾所周知,內向的人通常不善交際、個性害羞、不愛講話,會讓人覺得不好接近。除此之外他們其實還有一個特點,也就是

被索取時不懂得拒絕,該索取時又說不出口,甚至他們根本就不想索取。如此一來,每多建立一份關係,對內向者來說,就會多一份損失,多一份不自在。所以,內向有利於他們進行自我保護。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以上所說的索取,並非限於物質方面的索取,當然也包括精神、感情等各個方面的索取。這些索取會讓內向者感到不適,但他們又不擅長表達和拒絕,於是,就索性把自己關閉起來,相比社交,獨處更能讓他們快樂和安寧。

所以,強制要求內向者合群、開放,無異於拆掉他們為自己築起來的保護牆,這樣做很可能會打亂內向者的心裡秩序和精神節奏。對於內向的人,內向的孩子,我們首先應該去做的,是接納和尊重,而不是咄咄逼人、強制靠近。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應該接受“優勝好壞”這些字眼的評價。作為家長,也最好不要試圖改變孩子本來的性格,而應該接納,並且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無論哪種性格,當孩子實現了內心的自洽,他才能更好的追求自己所愛,實現自己想要的幸福。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誠然,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好像外向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他們更善於交際,更容易獲得資源,更受大眾的支持和喜愛……世界上的很多工作,也都是為外向者設置的。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而內向者想要獲得成功,好像就得努力讓自己融入人群,去結交、去表現。但實際上,內向者本身也具有一些天然的優勢,內向和敏感,也是與生俱來的一種重要能力。只是很多時候都被忽略了,被外向者們那些耀眼的光芒遮蓋了。

對比外向者,內向者之所以更容易害羞、靦腆,是因為他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比外向者更強烈。這樣說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卡根曾帶領他的團隊,進行過一項持久而偉大的研究。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這項研究始於1989年,卡根和他的團隊選擇了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作為實驗對象,他們通過一系列評估,來預測這些嬰兒未來會成為外向者還是內向者。

具體的方法,包括讓那些嬰兒聽錄音和氣球爆炸的聲音、看彩色的手機在他們眼前晃動、聞酒精棉籤的味道等等,然後觀察並記錄嬰兒的反應。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當時評估的結果是,對於以上那些外界刺激,20%的嬰兒反應特別強烈,這部分孩子會一邊號啕大哭,一邊用力地擺動肢體。另外有40%的嬰兒會保持安靜,而其餘40%孩子的表現,就介於前兩者之間。

回來,他們跟蹤研究這500個嬰兒很多年,結果發現:那些反應過度的孩子,更傾向於發展為內向者,而反應平靜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外向者。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卡根教授由此得出結論:因為內向者的神經系統天生屬於敏感類型,所以他們對於外界的刺激很容易產生興奮、緊張的情緒,因此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應。進而在面對陌生人、物及環境時,本能地就會產生一種“警覺注意力”。

這種“警覺注意力”能給內向者帶來什麼優勢呢?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首先,內向的人往往更為謹慎,敏感的特性也會賦予他們更強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雖然可能不擅長表達出來,但他們更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其次,內向的人往往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外界的一點點刺激就能激發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例:英國作家J·K·羅琳,從小就是一個性格內向、害羞的孩子,同時她也具有極其豐富內心世界和想象力。24歲那年,羅琳從曼徹斯特搭乘火車前往倫敦,旅途中,她見到一個瘦弱的、戴著眼鏡的黑髮小巫師,一直在車窗外對著她微笑。這一幕短暫而又偶然的相遇,就激發了羅琳天馬行空的想象,後來也就有了這一部享譽世界的鉅作——《哈利波特》。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除了以上所說,內向的人更擅長獨處,更能夠忍受孤獨。很多創造性的作品、藝術,都是在高質量的獨處中誕生的。喜歡獨處,擅長獨自工作,是產生創造力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真正好的創意,大多都是一個人在不被打擾、不用在意別人眼光、只聽從自己內心聲音的環境想出來的。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有一個說法,人這輩子最寶貴的東西,不是金錢,也不是時間,而是注意力。因為有了注意力,人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情。有了注意力,才能有效的去利用時間,才能更好的去創造財富。而內向性格的人往往更容易專注、更有耐力,因此也更容易在一個領域做出好的成績。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尊重

結語:因此,家有內向性格的孩子,家長們應該焦慮的不是怎樣去改變孩子的性格,而應該去幫助孩子找到,並且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才是問題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