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三年前,老楊和我都是待業中年。他手上有一筆閒錢,我自詡才高八斗。我們共同有個不如一起幹點啥,沒準兒就能賺大錢的樸素心願。

於是,我倆一拍即合,決定合夥開一家文化公司。

說幹就幹,第一步是給公司取名字。

我從我的焱裡取出來一把火,老楊諧音了他的姓,公司因此命名為“火羊”。

我當時無限憧憬地想,有朝一日做大,當我對著一萬多名員工講起公司的歷史,一定要賦予這名字一個牛逼轟轟的來源,以顯得創始人很有文化。

比如,它其實取自山海經,是一種神奇又優雅的異獸。(山海經:查無此獸,謝謝。)

老楊吵醒了我的美夢:“哎,不如咱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顯得洋氣些,有這個字的吧?”

我感覺好有道理正要點頭應和,突然隱隱覺得哪裡不妥——老楊你個沒文化的,這倆字合起來不就是——烊?

烊、烊、烊,打烊的烊。

一個生無可戀的Slogan,帶著一圈浮誇而豔俗的金光,同時在我眼前爆開:火羊,一家尚在襁褓,就精準預言了自己必然打烊的公司。

如今回頭看,不得不說,公司取個稍微吉利點的名字,還真是蠻重要的。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確定了名字,第二步就該找場地了。

搜遍全城寫字樓,我們選擇了一個叫金鼎山的廣告園區。這地方的確在一個山頭上,數百年以前,類似於北京的菜市口,專門用於處決犯人。

身為新時代的無神論者,我們並不信邪,且當“打烊”公司碰上“殺人”山頭,我們兩個理工科直男,都更傾向於相信負負得正這回事。

月租4千,可用面積100平,水電全免,還帶桌椅書架,我和老楊真心覺得價格良心,當機立斷就簽約拿下。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公司最初的模樣

像所有沒見過世面的土老闆一樣,我們一確定場地,就迫不及待呼朋喚友,召開了一個盛大的宴請發佈會,巴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開公司了,我們是成功人士了,我們已然躋身上流社會了!快來撩哇!

老楊管這個,叫造勢。

結果花掉一萬多,只換來一堆鮮花加祝福,並沒有拉來哪怕一單正經生意。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跟想象中的國際範畫風好像有點偏差

宴請完畢、佈置妥帖、辦公設備採買就緒後,我和老楊各顯其能,開始從各種渠道花式勾搭業務。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然而作為一家剛剛起步,兩個創始人都非科班,名字還有點不吉利的新興創業公司,拉皮條業務的難度,遠超出了我們預想。

多數情況下,當我們試圖接洽一個稍有名氣的企業時,對方總是立刻丟過來靈魂三連問:

兩個理工男搞文化?

你們做過什麼成功案例?

你們寫一篇文章,可以承諾幫我們賣掉多少貨?

在數次碰壁後,我和老楊無奈地接受了公司全新的市場定位:暫時放棄擁抱高大上的光鮮企業,先踏實從路邊攤打起。

我強大的信心並未因此而受挫。

臥薪嚐膽,徐徐圖之,一步一個腳印,以期將來做大做強!

但打路邊攤最大的問題是,客戶付費意願差,且價格也談不高。

為了餬口,我們只得大量去談這樣的低端業務。錢沒怎麼賺到,精力很快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我倆一拍即合:該招人了。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對於一家毫無名氣,沒有網站,連差評都查不到的三無公司,想要招個人是真心難。

儘管主流招聘網站上我們都掛了招聘信息,但一週過去,只有個位數瀏覽。

老楊一衝動充了幾千塊,買了個首頁位置。點擊是上來了,但還是沒人投簡歷。

老楊再一咬牙,把基礎月薪加了1千5。這一招立竿見影,連續數天,我們每天都能收到幾十份簡歷。

但尷尬的是,各種專業、各種背景的人都有,符合我們基本要求的最多三分之一。而在通知面試後,能如約到現場的,又只有三分之一。

對我們這樣無存在感的小公司而言,投放招聘網站的實際效率,甚至還不如發一條由創始人親自出鏡參演的朋友圈。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但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我們還是撿到了兩個寶。

一個是老周,傳統紙媒人出身,40歲,筆頭很硬,出文利落又幹脆。

最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是編輯出身,他卻有一顆火熱的狗仔的心,娛樂熱點從不落下,各種段子爛熟於心。

一個是小羅,新聞系應屆畢業生,小姑娘除了有著令人咋舌的涉獵,更難能可貴的,是對待工作熱情而主動,而且頗具才藝,擅長帶動氣氛,屬於天生的運營型人才。

三年後的今天回頭看,老周和小羅依然是我們招過的數十名員工中,最優秀的存在。

如果我和老楊當初能夠再審慎、再專業些,沒準兒能和他們一起,走得更遠。

有了老周和小羅的幫襯,我和老楊進一步放開手腳,進行了一個宏偉的佈局,打算在多個可能變現的業務上,同時展開嘗試。

這個決定其實很詭異:畢竟公司剛起步,聚焦一點尚且未必能做好,為什麼要同時鋪開?

但老楊振振有詞:萬一你負責的核心業務失敗了,那公司不就完了?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才能最大化降低風險啊。

我一想也是,就點了點頭。

於是,商業文案、品牌故事、公眾號代運營、直播、短視頻甚至電影劇本,但凡任何一個機會,我們都努力去抓。

為了實現我們的“宏圖霸業”,我們的員工也由最初的2個變4個,再變6個、8個、10個。

尷尬的是,很多項目要麼還在意向性階段,客戶其實並沒有明確一定和我們簽約,要麼是內部嘗試,不知何時能變現。磨了幾個月,最後果然多數都黃了。

扎心的事實是,招了那麼多張嘴,每個月的人力成本飛速劇增,我和老楊最初入股的錢,已經花得所剩無幾。

我和老楊請所有人好好吃了一頓,之後又去唱KTV,打算第二天動刀裁人。

但在包廂裡,看著除老周以外,一張張青春而無辜的臉,我的心突然該死的軟了一下。

老楊悶悶地喝了幾瓶酒,走到我身邊坐下說,不如,再留一留,咱們也再努努力吧。

我嘆了口氣,第二天,和他又各自湊出十萬,填到公司賬上。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沒有太多業務的日子,我們決定潛心先把公司企業文化打造好。

不像其他毫無人性的創業公司,我和老楊從一開始,就一門心思想打造一家寬容、人性、高逼格、讓員工充滿歸屬感的好公司。

我們不僅不鼓勵加班,每月除法定雙休,還額外多給兩天假(大概也是因為沒業務),同時,我還在公司搭了個健身角,鼓勵大家沒事多鍛鍊。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我親手搭的健身角

員工如果上班遲到,也只會採取非常友善的處罰方式: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每週五,經常搞個聚餐,或者團建: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例行團建三國殺

基本上,晚上和週末留下加班的,只有老闆: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逢年過節,讓員工全部先走,我自己堅守陣地: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我一度以為,我們這樣對員工,應該算少有的好了。

事實是,少有是肯定的,好,則未必。

萬萬沒想到,第一個主動提出辭職的,是小羅。

她有明面上的個人原因,也真誠表達了不捨,但我現在必須承認,像她這樣生具自驅力的員工,屈身我們這樣不著調的初創公司,的確也是種浪費。

小羅的離開,讓我和老楊第一次認真自我反省:這將近一年時間,我們都做了哪些荒唐事。

單子遲遲籤不下,卻不計成本先把人養起來;

每個項目都淺嘗輒止,還不對參與人員做硬性考核;

不合時宜地打造所謂寬鬆的企業文化,卻走了最優秀的員工,而剩下的人,還不見得會認同和感激。

畢竟,即便一開始我們開的月薪高於市場水平,但公司不盈利,也就沒法漲薪,績效也無從體現。

長此以往,員工技能得不到提升,待遇也無法獲得改善,更重要是,他們可能會習慣這種不思進取的環境。

我真心懺悔過。這不是對員工好,是對他們的惡。

很多路如果一開始走歪了,往往就很難回到正軌上。

我們想過要糾正,也的確採取了措施。比如開始認真制定考核規範,改變薪酬體系,讓認真工作的人拿得更多,混日子的人,則很可能比以前拿得少。

結果制度一出,公司一半人,當即憤憤然提出了辭職。

好笑的是,他們走了後,我們發現現有業務依然運轉正常,而我們也依然還不盈利。

可想而知,我們之前的心有多大,管理有多鬆散。

我問老楊,為什麼我們敢這麼浪?難道我倆很有錢?

老楊想了想說,大概是因為沒死過。

是啊,沒死過,沒撞得頭破血流,所以無知無畏。

總以為以心換心會換來眾志成城,總以為足夠真誠就能換來客戶垂青,總以為咬牙挺過第一年公司就能起死回生……

可現實沒有那麼多自以為是,不研究市場規律,不謹小慎微步步為營,不精益求精打磨產品,哪來的奇蹟發生?

縮減人員規模後,又挺了大半年,我們接洽到一個貌似不錯的合作機會。

客戶從北京親自飛來我們當地考察,我和老楊陪他們喝酒。

對方四個,我們兩人,即便提前有所預估,吃了快一盒海王金樽,我和老楊依然喝到連吐數次。

我倆在衛生間門口互相攙扶著,我朦朧看見老楊面色蠟黃,眼睛裡都是血絲。他含混不清地說,這可能是我們唯一翻盤的機會。我同樣費力地回答,希望如此。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單子簽下了,但僅執行了一個月即被叫停。客戶委婉表示,儘管我們交付的內容本身他們是滿意的,但平臺數據不太理想。

客戶真正要的,是轉化,換句話說,我們沒能夠交付給他們一個合格的產品。

長期以來,我們的精力過於分散,根本沒鍛造出足夠的市場敏銳度和內容輸出力,以失敗告終,並不稀奇。

這時候老楊對我說,租期快到了,咱們該交下半年房租了……還沒著落。

我倆找遍所有渠道,只勉強湊出來幾千塊,而半年租金要兩萬四。

我想起剛花完第一筆股金時,曾向老楊吐槽,這輩子就沒這麼窮過。他馬上回應,話別說太早,還會更窮的。

一語成讖。

那一刻,我不再相信負負得正。我們決定搬離金鼎山,找一個更便宜的地方暫時棲身,以圖後續。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第一次戰略性撤退

很快,我們找到了一套民宅。

位置很偏,但價格便宜一半,我們又跟房東軟磨硬泡,磨成了押一付三,迅速搬了進去。

滿以為換個地方,會帶來新的氣象,事實證明,我們想得有點多。

後續我們還曾對接過幾個看起來像樣的項目,但因為前期的鋪張和不著調帶來的後果,其時,我和老楊都已刷爆了幾張信用卡,還借了網貸。

每個月,單是想辦法還款已經焦頭爛額,要全力投入一個回報可能較長或是賞不明朗的項目,都已有點力不從心。

我甚至幾度回到了曾經靠稿費度日的光景,老楊為了還款,也被迫出去找了兼職。

這樣又撐了一段時間,某個中午,老楊邊吃泡麵邊不經意說,要不,咱們“打烊”吧。

這句話,埋在我心裡也已經很久。我又默默算了算賬面上的欠款,點點頭。

從正式運營公司到現在,咱倆的每一個決定,幾乎都是錯的。

打烊吧。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這就是我的第一次創業,沒有雞湯,沒有反轉,以毫無懸念的失敗告終。

我常常覆盤這段經歷,也常常想起老楊那句話,為什麼敢這麼浪?沒死過。

如果再來一次,至少以下10點,我不會再犯錯。

1. 真正對員工好,是持續給他壓力,讓他成長,同時給予更多的收入回報。寬容和人性化可以有,但不該本末倒置。

2. 跨界沒問題,但缺乏充足調研、受眾定位、核心產品就妄圖與科班對標的行為,等於直接作死。

3. 在沒有穩定持續的業務支撐和商業模式前,根本不應該冒進招人。

4. 想通過做低端,慢慢過渡到高端的思路是錯誤的。一開始的定位,往往就決定了這個公司的定位。

5. 做不了高端?那一定是賽道沒卡對,領域還不夠細分,功課也遠沒做足。

6. 初創階段,分散精力多點嘗試,是純粹找死。

7. 作為老闆,不合時宜的心軟,害人害己。

8. 學會止損,比盲目樂觀重要得多。

9. 每一分錢都很珍貴,應該掰開了花。

10. 公司還是要取個吉利點的名字。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如今,我已重新開始二次創業。

前路漫漫,兇吉未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應該不會再那麼浪了。


我的專欄《快速逆襲,收入翻10倍的職場攻略》正在熱銷中,有關我從月入4000到年入百萬,我的快速升職、收入大幅躍遷的秘訣,都在本專欄裡。

若覺得有幫助,歡迎你的訂閱,我會同時送出700套ppt模板及70本成長類電子書籍。

跨界創業的中年人浪起來有多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