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爆發於公元前264年到241年的第一次布匿戰爭,是一場容易被人遺忘的戰爭,而布匿戰爭的高潮實際上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代,漢尼拔進攻羅馬的一系列戰役,因為漢尼拔這樣的將星太過於耀眼,也就使得人們往往忽視了第一次布匿戰爭這場曠日持久的古代世紀大戰。

羅馬與迦太基終有一戰

在戰爭爆發的前夕,在整個地中海世界來說,羅馬和迦太基都是排名前兩位的國家,而且經過多年的發展,這兩個國家都在擴張,到了公元前264年的時候,他們擴張的邊界相遇了。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位於意大利“長筒靴”腳尖的西西里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公元前264年,西西里的墨西拿向羅馬派出了使者,此時墨西拿正在遭受敘拉古的進攻,他們無力抵擋敘拉古的進攻,請求羅馬出兵。對此元老院非常為難,因為如果出兵墨西拿,那麼就意味著羅馬軍隊染指了迦太基的勢力,很可能會與迦太基發生衝突。但是如果不出兵幫助墨西拿,那麼墨西拿海峽就會被他國所控制,這對於羅馬的發展來說會非常地“憋屈”,元老院把這個議題交給了市民大會,市民大會的結果是同意出兵。

誰都沒有想到,這個決定竟然拉開了一場長達23年的戰爭的序幕。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羅馬和迦太基都是當時地中海的強國

在收到羅馬人要援助墨西拿的消息後,當時控制了西西里西部近一半地盤的迦太基出兵自西向東進攻墨西拿,而敘拉古則自南向北進攻墨西拿。

羅馬派出了執政官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帶領一個執政官軍團前去西西里援助墨西拿。

羅馬與迦太基的軍制

在此需要說明一下羅馬與迦太基的軍制,以便讀者理解當時的軍隊作戰情況。

羅馬實行的是軍團制。羅馬把全國分為了35個地區,每年抽取其中的4個地區組成四個軍團,每個區出兵一個軍團。一個羅馬市民兵軍團人數一般在4000-5000人左右,視戰爭情況而定,如果戰爭激烈,則會增加到5000人,一般為步兵4200人,騎兵300人,合計4500人。一個執政官帶領兩個軍團,除了羅馬市民兵,還有羅馬同盟國的軍隊,通常羅馬市民兵與同盟國士兵的對比為1:1,所以一個執政官軍團人數一般在1.6-2萬人之間,兩個執政官軍團合計在3.2-4萬人左右。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羅馬軍團以嚴格的紀律性聞名

在每年的冬天羅馬人會選舉自己的執政官,在選舉結束後,一般在來年的3月15日羅馬市民兵及同盟國的士兵會在執政官指定的地點集合,在那裡完成編組,趕往當年需要派兵的地方。一般兩個執政官各自帶領自己的軍團分別去兩個不同的地方,當然如果遇到戰事需要也會同時趕往一個地方。當兩位執政官軍團在一起的時候,兩位執政官輪流執掌全軍,沒人執掌一天。

如果遇到戰事緊張,不能在一年內結束,軍隊需要留在當地,那麼在來年的時候執政官會自動成為前執政官繼續執掌軍隊直到合適的人來代替。

迦太基實行的是僱傭兵制,他們喜歡僱傭別國人來為他們打仗,迦太基人充當軍官和統帥,而士兵由僱傭兵充當。

第一階段(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56年)

這個階段是雙方交戰的初期,羅馬人始終處於攻勢的階段。

公元前264年,克勞狄烏斯帶領一個執政官軍團來到了西西里,他們首先打敗了自南向北進攻的敘拉古軍隊,隨後與自西向東進攻的迦太基人交手並擊敗了他們。

敘拉古當時的國王希倫在戰爭中見識到了羅馬軍隊的強悍,於是派出了使者與羅馬人和談,羅馬人給出的條件非常優厚,成為羅馬的同盟國家,沒有提供兵員的義務,只要求敘拉古優先向羅馬人出售小麥,同時支付一筆象徵性的戰爭賠款。希倫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協議,並在之後的整個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始終作為羅馬堅定的盟友而存在。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迦太基人與羅馬人的正面作戰總是敗多勝少

迦太基人則對羅馬人染指西西里感到了焦慮,因為西西里他們已經經營了400多年,他們不希望一個如羅馬這樣強大的國家在那裡站穩腳跟,於是向西西里派出了大約4萬人的援軍,繼續與羅馬人作戰。

收到了消息的羅馬人也不打算向迦太基妥協,繼續與迦太基人爭奪西西里。在之後的戰爭裡,迦太基人在陸地上顯然不是羅馬人的對手,他們在西西里的據點一個又一個地被羅馬人攻破。

羅馬人意識到要徹底擊敗迦太基人,佔領西西里就需要在海上打敗迦太基人。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建立起來的國家,也是整個地中海最早的航海民族,他們已經縱橫整個地中海幾百年了,還沒有在海上遇到過對手。羅馬的同盟國家當時基本只能製造三層槳的戰船,這種戰船在底倉設置了三層座板,供漿手划船,一般有100名左右的漿手,而在甲板上是相應的100名左右的士兵。但是當時迦太基人的主力戰船是蓬特型戰船,這種戰船有五層槳,對應的漿手有300人左右,甲板上的士兵也有300人左右,也就是說,一艘蓬特型戰場至少應該有500人以上。

如果只是用三層槳戰船對戰蓬特型戰船,那麼明顯是會吃虧的,因為當兩艘戰船相遇的時候,蓬特型戰場完全可以居高臨下攻擊三層槳戰船,這樣對於三層槳戰船來說非常不利。

為此羅馬人也建造了100艘蓬特型戰船和200艘三層槳戰船,組建了他們的第一支海軍,在公元前260年艦隊組建完畢,由當年的執政官格奈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率領南下與迦太基人作戰。但是他們首戰並不順利,為了爭奪一個小島,由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帶領17艘戰船去奪取了小島,但他們隨後被迦太基人的20艘戰船包圍,最終這17艘戰船連同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都成了迦太基人的俘虜。科爾涅利烏斯在當年通過俘虜交換回到了羅馬。順便一提的是,科爾涅利烏斯就是後來羅馬大名鼎鼎的軍事家西庇阿,也即是在北非扎馬戰役中戰勝了漢尼拔的羅馬著名統帥的祖父。

之後海軍指揮權就交到了當年的另一位執政官杜伊利烏斯手上。他對羅馬人的戰船進行了改造,在船頭裝上了一種叫做“烏鴉吊橋”的裝置,只要兩船相遇便會放下這個吊橋,已方的士兵便可以沿著吊橋進入到對方戰船上,這就使得不擅長海戰的羅馬人把海戰變成了陸戰。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烏鴉吊橋在船頭的位置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交戰時候烏鴉吊橋的使用

由此羅馬與迦太基在米佐拉爆發了第一次大型海戰,從戰船數量上來看,迦太基人是羅馬人戰船數量的1.5倍,當時羅馬人有100艘蓬特型戰船,人數上來說不少於5萬人。海戰開始的時候,迦太基人對羅馬人是非常鄙視的,畢竟他們已經幾百年沒有遇到過海上對手了,當他們看到羅馬人排著鬆散的陣型向他們發動進攻的時候,他們一個個笑的合不攏嘴,但是直到對方靠近了他們,才讓他們傻了眼,一個個的烏鴉吊橋被放下,成群的羅馬重步兵衝上了他們的戰船,打的迦太基人滿地找牙。第一場大型海戰以羅馬人的完勝而告終,此戰迦太基人被擊沉了15艘戰船,30艘戰船被羅馬人繳獲,戰死3000人,被俘7000人。

米佐拉海戰羅馬人獲勝後,他們加強了對西西里的進攻,迦太基人在羅馬重步兵的進攻下不斷向西退去,領地也一天比一天減少。但是迦太基人仍能不斷地從國內運送增援到西西里,使西西里的戰事始終沒有發生決定性的變化。為了徹底切斷迦太基人對西西里的援助,羅馬人決定加大海戰的力度。公元前256年,羅馬建造了230艘蓬特型戰船,而迦太基人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也加快了自己造船的速度。蓬特型戰船一般有300名漿手,100名船員和120名士兵,按照羅馬人下水230艘蓬特型戰船來算,羅馬人當年海戰投入的兵力達到了12萬人以上。同時迦太基也集結了250艘蓬特型戰船,以期擊敗羅馬海軍。

利卡塔海戰

雙方在西西里的利卡塔附近遭遇,由此展開了第二次大型海戰,雙方對陣陣型如下: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利卡塔海戰對陣圖

羅馬人採用的是錐形陣,前鋒為左右的第一船隊和第二船隊,各有80艘蓬特型戰船,帶隊的分別是執政官雷古魯斯和烏爾索。後面是運輸船隊,另有70艘蓬特型戰船作為第三船隊殿後,並隨時支援戰場。

迦太基人把船隊分為了三部分,左右兩翼和中央,他們計劃用中央船隊頂住羅馬人的進攻,然後左右兩翼包抄羅馬艦隊,從而實現合圍,以殲滅羅馬人的艦隊。其中迦太基人的左翼和羅馬人的第一船隊靠著西西里的海岸。戰鬥打響後,羅馬人發動了凌厲的攻勢,直撲迦太基人的中央船隊,中央船隊頂著巨大的壓力抵擋羅馬人的進攻,同時左右兩翼開始包抄羅馬人的船隊。雖然迦太基人的計劃是非常好的,但是由於中央船隊沒有頂住羅馬人的正面進攻被一舉擊潰,導致左右兩翼的包抄實際上成了“自投羅網”。在解決了迦太基人的中央船隊後,羅馬第一船隊和第二船隊掉轉船頭開始進攻迦太基人的左右兩翼船隊。其中左翼由於靠著西西里的海岸,實際上就被羅馬人包了餃子,只有右翼船隊因為背靠大海才勉強逃了出去,最終左翼船隊全軍覆沒。

此戰迦太基人被擊沉戰船30艘,被俘63艘,羅馬人損失了24艘戰船。迦太基人從戰場上逃出了157艘戰船,本打算再次與羅馬人決戰,但是此時羅馬人並不戀戰,而是繞開了迦太基海軍在北非實現了登陸,他們的下個目標就是迦太基本土了。

第二階段(公元前255年到公元前253年)

這個階段是羅馬人的進攻勢頭被遏制,又因為天災人禍,羅馬人損失慘重,迦太基人又重燃勝利希望的階段。

在公元前256年羅馬人登陸到了北非,並在北非站穩了腳跟,這年他們留下了執政官雷古魯斯和1.5萬名羅馬士兵及40艘戰船的船員,其他人都回到了羅馬,等待來年編組好軍隊後進攻迦太基首都迦太基城。

接連的戰敗讓迦太基人非常沮喪,他們在北非又組織起了一支僱傭軍團,打算用他們來防禦來年羅馬人的進攻。在這支僱傭軍中,有一位著名的武將,斯巴達人贊帕提斯,他非常不客氣地指出了迦太基人在軍隊作戰上的種種失誤,於是迦太基人就冷冷地回答“既然你行,那你上呀!”於是贊帕提斯毫不客氣地接過了軍隊的指揮權。這可能是在整個布匿戰爭中唯一一次迦太基人把指揮權交給一位外族人,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贊帕提斯接管軍隊後,對軍隊進行了重新的訓練和編組,並針對他們的特點制定了相應的作戰計劃,公元前255年春天,贊帕提斯帶領步兵1.2萬人,騎兵4000人以及100頭大象向羅馬人發起了挑戰,信心爆棚的羅馬執政官雷古魯斯接受了挑戰,帶領1萬名羅馬步兵和500名騎兵應戰。戰鬥打響後,贊帕提斯派出了大象,羅馬人從未見過大象,一時不知該如何應付這個龐然大物,很快大象就衝散了羅馬人的陣型,此戰羅馬人戰死8000人,包括執政官雷古魯斯在內的500人被俘。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戰象是古代戰爭中的“坦克”

北非戰敗的消息傳到了羅馬,當年的羅馬兩位執政官決定帶領羅馬船隊去北非接走還留在那裡的部隊,並返航回羅馬。在他們順利地在北非接走殘留的部隊之前,他們在赫美岬與迦太基人進行了第三次大型海戰,結果迦太基人損失了114艘戰船,使羅馬船隊順利接走了殘留在北非的部隊。但是很不幸,他們在返航途中經西西里南岸時遇到了風暴,由於羅馬人航海經驗不足,導致在這次海難中損失了150艘左右的戰船,人員損失達6萬多人。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羅馬人的運氣不好,遇到了兩次大型海難

聽到了這個消息的迦太基欣喜若狂,他們在當年冬天派了使者到羅馬,希望能夠簽訂合約,當然條件是要求羅馬放棄西西里,同行而來的還有被俘的執政官雷古魯斯。迦太基人要雷古魯斯說服羅馬元老院放棄與迦太基的戰爭,但是當雷古魯斯來到元老院後,他說出了與迦太基人相反的話,慷慨激昂地要求羅馬再戰迦太基。羅馬元老院聽出了雷古魯斯的意思,沒有與迦太基簽約。回到迦太基的雷古魯斯被迦太基人殘忍地處以了極刑。

在此也要說明一下,當時的羅馬人對榮譽看的很重,雖然說雷古魯斯回到了羅馬,按理說他完全可以不回到迦太基繼續當俘虜,但是當時的羅馬人都非常遵守這種戰爭規則,是俘虜就是俘虜,在對方沒有釋放自己之前也不會叛逃。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羅馬很常見,在一些戰爭中,對方作為條件,先釋放了一批俘虜回家,但是羅馬並沒有與對方達成協議,結果那些回了家的羅馬俘虜又告別了親人回到了敵人哪裡當俘虜。看來在西方,當俘虜自古以來就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相反的是,他們能夠更加地被尊重,因為人們認為他們這是在為國家而付出。

迦太基人在北非獲勝之後就解僱了贊帕提斯,派出了新的援軍趕到了西西里與羅馬人作戰。公元前253年羅馬人攻佔了迦太基人在西西里的重要城市巴勒莫,並派兵駐守在哪裡,在當年的戰事結束後,羅馬船隊帶著部分羅馬士兵在返航的途中再次遭遇了風暴,損失了150艘戰船和不計其數的士兵。

得到消息的迦太基人則再次增兵西西里,同時派出了另羅馬人畏懼的大象,一時間羅馬人在西西里不敢與迦太基人交戰,迦太基人的氣勢逐漸又起來了。

第三階段(公元前252年到公元前241年)

這是第一次布匿戰爭的最後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戰爭雖然只侷限在西西里,但實際上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這個時期羅馬由於連年戰爭,逐步露出了疲態,但是頑強的羅馬人還是笑到了最後。

巴勒莫反擊戰

公元前252年,在得知羅馬人遭遇了第二次大型海難後,迦太基人展開了對巴勒莫的進攻,這次他們派出了大象。此時駐守巴勒莫的守將是執政官梅特盧斯,他知道要想戰勝迦太基人就必須擊敗他們的大象。為此他先是安排了部分輕步兵埋伏在了巴勒莫附近的樹林中,然後在城牆邊上挖了很深的壕溝。準備就緒後,當迦太基人的大象經過樹林的時候輕步兵向大象投擲了標槍,激怒了大象,隨後輕步兵也沒有和大象交戰,而是逃回了已方的城牆後面。被激怒的大象一個勁地往城牆這邊衝來,衝到壕溝附近的時候一頭頭地栽了下去,後面的大象見此情景驚慌失措,調頭就走,反而衝向了自己人的陣營,把迦太基人衝的七零八落,這個時候梅特盧斯下令全體羅馬士兵衝出城牆進攻迦太基人,迦太基人由此大敗,戰死者達2萬多人,大象也基本損失殆盡。

此戰之後,羅馬人戰勝了對大象的恐懼。

在戰勝了大象後,羅馬人繼續咬牙投入鉅額資金重新建造了海軍,公元前249年,在布匿戰爭的第16個年頭他們打造了220艘戰船來到西西里,企圖再次掌握制海權。此時迦太基也往西西里派出了船隊,並在國內招募了一支10萬人的僱傭軍來到了西西里繼續與羅馬人作戰。

第四次大型海戰在迦太基人控制的城市特拉帕尼附近海域展開,此戰迦太基海軍將領針對羅馬海軍善於近戰,而迦太基人善於操控船隻的特點,在整個海戰中始終與羅馬戰船保持距離,從而獲得了第四次大型海戰的勝利,此戰是羅馬人第一次大型海戰失利,他們有30艘戰船被擊沉,93艘戰船被對方俘獲。

當時在陸戰上,羅馬人在戰勝了對大象的恐懼後一直所向披靡,把迦太基人在西西里的據點佔領的只剩下了兩個城市——馬兒薩拉和特拉帕尼。迦太基人在西西里的戰況岌岌可危。

第一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人唯一的將星——哈米爾卡●巴卡

在戰爭的最後四年,迦太基人鑑於在西西里陸戰的數次失利,他們派出了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迦太基人唯一的將星,哈米爾卡●巴卡,此人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迦太基軍事統帥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以善於使用精妙的戰術而聞名,他來到西西里後,沒有在馬兒薩拉和特拉帕尼中的任何一個城市設立大本營,而是將大本營設在了兩個城市當中。如果他把大本營設在兩個城市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會遭到對方的強烈圍攻。

他針對羅馬人善於打大型會戰,而迦太基人陸戰水平不足的情況,不斷地發動了對羅馬人的小型戰鬥,通過積少成多的方法,使羅馬人損失慘重。經過四年與哈米爾卡的交手,羅馬人認為要戰勝哈米爾卡並不容易,而要徹底打敗迦太基人,還是需要切斷迦太基同西西里之間的聯繫,也就是說,還是要獲得制海權。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哈米爾卡的戰術使羅馬人很頭疼

這就需要羅馬再次建造大型戰船以奪回制海權,但這個時候羅馬的國庫已空,羅馬的貴族主動購買了羅馬國債,羅馬人才重新打造了一支200艘蓬特型戰船的艦隊,於公元前241年與迦太基人展開了整個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第五次,也就是最後一次大型海戰。

公元前241年3月10日,在西西里的埃裡切附近,羅馬海軍與迦太基海軍遭遇,隨即雙方開戰。羅馬人在風向不利的情況下依然發動了對迦太基人的進攻,戰況在當天打的異常激烈,最終迦太基人被擊沉了50艘戰船,被俘70艘戰船,遭遇了最後一次海戰的失利。

此戰之後羅馬人順利切斷了西西里與迦太基之間的聯繫,這就意味著迦太基人已在事實上失去了西西里。哈米爾卡很快就收到了國內要求他去與羅馬人和談的命令,哈米爾卡按照國內的指示與羅馬人達成了協議,迦太基人放棄西西里,同時支付3200塔蘭特的戰爭賠款(實際上對迦太基人來說並不多,他們在北非的農場一年就有6000塔蘭特的收入),最終哈米爾卡按照協定帶著迦太基人離開了西西里,第一次布匿戰爭就此結束。

羅馬人獲勝的原因

其實縱觀整個戰爭,雖然一開始迦太基人的實力實際上在羅馬人之上,但是他們最終失去了戰爭,原因就在於以下幾點:

一是在軍制上,羅馬軍團比迦太基僱傭兵更具戰鬥力

羅馬人的軍團是由羅馬市民兵組成,作為羅馬人為羅馬而戰,從這點來說他們天生就有這種榮譽感和自豪感。當時的羅馬社會正處於歷史上社會結構最好的階段,呈橄欖型的社會結構,社會以中產階級為主,這就為羅馬軍團提供了大量優質的羅馬市民兵。

而迦太基人以他國僱傭士兵為主,這些人只是為了生活才為迦太基作戰,沒有戰爭的主人公意識和責任感,一旦遇到戰事不利就容易潰敗,與這種只拿錢的心態是分不開的。反觀羅馬軍隊,他們作戰勝利後就是為祖國贏得了利益,而國家獲得的新的利益又會給他們帶來新的紅利,所以從作戰的主動性來說,迦太基軍隊明顯不如羅馬軍團。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羅馬軍團的榮譽感更勝於迦太基軍隊

二是在指揮體系上,羅馬更勝迦太基

羅馬軍團的最高指揮官是執政官,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尤其是在戰爭時期,能夠當選執政官的人通常是在作戰中打出了名氣的人,這樣的人一般來說作戰能力不會差。如科爾涅利烏斯、雷古魯斯、梅特盧斯等人都是執政官出身的優秀將領。

在軍官的選擇上,也是由公民大會選出。通常來書,一個軍團有6名軍官,四個軍團的24名軍官都是公民大會選舉產生,其中前10位軍官要求從軍10年以上,年齡不低於27歲,後14位軍官要求從軍時間不低於5年,年齡不低於23歲,這些軍官明顯也是在戰爭中有所名氣的人,並有著一定的作戰經驗的人,所以他們的作戰能力通常不會差。

在軍隊的基層指揮官也就是百人隊長的選擇上,是由士兵投票產生。這些士兵上了戰場都是要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他們的直接指揮官,百人隊長,所以這些士兵在選擇上必然不會馬虎,能夠當選的都是作戰經驗豐富並且有一定威信的人,一個軍團通常有60位百人隊長,他們建立了羅馬軍團最基本的指揮系統。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哈米爾卡是迦太基在戰爭中唯一的將星

無論從高層的執政官到中層的軍官再到基層的指揮官,都是經過了人們認可並精挑細選出來的,由此組成的指揮系統通常能夠發揮羅馬軍團最好的作戰效率。他們每一個人通常都具備了一定的作戰能力,其中也不乏作戰能力突出的,因此羅馬軍團的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

反觀迦太基人,他們都是由自己人充當軍官,不論這個人作戰能力如何,各層軍官都是迦太基人,這些人當中的不少根本沒有經歷過戰陣,或者說沒有指揮作戰的才能,也當上了軍官,所以在指揮能力上並沒有多少保證。除非他們有一個極為優秀的統帥,如哈米爾卡這樣的,才能任命好軍隊的各層指揮官,從而發揮好軍隊的效能,但是整個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只有一位將星,這樣的情況同樣延續到了第二次布匿戰爭,也只有一位將星漢尼拔,而他們的對手羅馬或許沒有入漢米爾卡和漢尼拔這樣出色的統帥,但是他們的每一個統帥都非常能打,這也就造成了迦太基軍隊為什麼遇到羅馬軍隊總是敗多勝少的原因。

三是迦太基雖然是海軍大國,但不是海軍強國,失去了制海權

迦太基是海軍大國這是公認的事實,畢竟已經縱橫地中海有數百年之久。但是從五次大型海戰四敗一勝的情況來看,迦太基人只能說是海軍大國,而不是海軍強國。這或許與他們幾百年來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海戰有關吧,面對新建立起來的羅馬海軍,他們最終輸掉了海戰,失去了制海權,也就是失去了西西里,戰爭最終失敗。失去制海權,也是迦太基輸掉第二次布匿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遠在意大利的漢尼拔遲遲得不到國內的援助,從而最終不得不撤回了迦太基,放棄了進攻羅馬本土的計劃。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迦太基人五次大型海戰四敗一勝

四是對在決策系統上,羅馬更勝於迦太基

羅馬元老院在整個戰爭期間實際上起到了總參謀部的作用。對於戰敗的將領,羅馬通常不會追究責任,這使得戰敗的執政官能夠再次領兵作戰,而戰敗的經歷又轉化為了他們的經驗,使他們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能夠更少地犯錯。同時在作戰上,也因為這個原因,羅馬將領往往作戰更為大膽,這種大膽在大多數時候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整個戰爭中羅馬元老院起到了總參謀部的作用

而迦太基對於戰敗的將領會處以極刑。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處死了三位作戰不利的將領。這就使得迦太基將領在作戰的時候往往畏首畏尾,猶豫不決,以至於錯失了不少戰機。

當然,在整個戰爭期間,羅馬元老院往往都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尤其是對指揮官的人選、作戰戰略、外交等方面沒有什麼失誤。反觀迦太基,在決策上失誤頻頻,錯失了許多反轉的良機。

五是在對待被征服國家的態度上,兩者截然相反

對於被征服的國家,羅馬往往把他們納入了羅馬同盟體系,在羅馬同盟體系內,羅馬與其同盟國家平等相處。如與羅馬作戰了數百年的伊特魯里亞人,在被羅馬打敗後被納入了羅馬體系,伊特魯里亞人還獲得了羅馬公民權,也有伊特魯里亞人當上了羅馬執政官。正是這種包容的態度,使羅馬同化了許多的國家和城市,在整個戰爭期間他們得到了同盟國家的大力支持,才最終挺過了這場戰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而迦太基對於被征服的國家和城市,往往採取了二等公民的態度,即迦太基人高高在上,而被征服的國家和城市為下等公民。在戰爭中他們對被征服的國家課以重稅,激起了被征服國家居民的強烈不滿。

因此在整個戰爭期間,羅馬同盟體系一直都很穩固,沒有出現過動搖,反觀迦太基,在戰後不久內亂不斷,原先控制的柯西嘉和撒丁島也因為島上居民不滿其統治,倒向了羅馬。

一場容易被人忽略的大戰,持續23年,雙方投入兵力都超過了百萬

第一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失去了西西里

好了,這就是第一次布匿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雙方從公元前264年一直打到了公元前241年,戰爭持續了整整23年,在這23年中,雙方投入的兵力各不下百萬人,就只從海戰來說,五次大型海戰,基本每次各方出兵都在10萬人以上,海戰的總體規模來說,就達到了百萬人的規模。對於陸戰來說,雙方每年投入的兵力基本不下10萬人,整個23年的戰爭,估計雙方都投入了大約百萬的兵力。在古代來說,這其實是一場世紀大戰,之所以容易被人忽略,或許是因為沒有大放異彩的將星的緣故吧。畢竟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就出現了漢尼拔、西庇阿這樣閃耀的將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戰例,和許多神奇的傳說。

參考文獻:《羅馬人的故事》 鹽野七生

ADCOCK,F.A.,The Roman Art of War under the Repiblic,Cambridge,1940.

ASTIN,A.E.,Scipio Aemilanus,Clarendon Press,Oxford,1967.

AYMARD,A.&AUBOYER,J.,Roma e il suo impero,Firenze,1958.

BADIAN,E.,Foreign clientelae 264-70 B.C.,Oxford,1958.

BARBAGALLO,C.,Classi,partiti e legge nella repubblica romana,Pisa,1974

CICCOTTI,E.,La guerra e la pace nel mondo antico,Torino,1901.

EARL,D.C.,Tiberius Gracchus:A study in Polotics,Latomus,Bruxelles,1963.

HALL,U.,Notes on M.Fulvius Flaccus,1977.

ROMANELLI,P.,Storia economica e sociale dell'impero romano,Firenze,1933.

ZANCAN,P.,Mitridate Eupatore,Venezia,19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