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巨獸---光榮Ⅱ-夏伯陽級導彈巡洋艦

1170夏伯陽級的前身1157工程
  
   夭折的光榮Ⅱ-夏伯陽級導彈巡洋艦


  蘇聯的解體使其包括航母在內的169艘各型艦艇被迫停止建造,許多為海軍研製的項目也因此半途而廢,其中便包括用來取代"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的新一代巡洋艦一"夏伯陽"級。

紅色巨獸---光榮Ⅱ-夏伯陽級導彈巡洋艦

◆發展原因
  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里根上臺,美國提出了重振軍備的口號並迅速付諸實施。為和蘇聯爭奪海上霸主的地位,美國開始大力造艦。在這一時期先後建造了"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洛杉磯"級核攻擊潛艇等一大批先進艦艇。
  面對美國的造艦熱潮,蘇聯自然不敢怠慢,其海軍軍事專家在認真分析了美國海軍發展計劃後,認為由1艘航母、1~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2~3艘"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4~6艘"佩裡"級導彈護衛艦、3~4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將對蘇聯海軍作戰艦艇構成極大威脅。其理由包括:(1)在美國航母戰鬥群中,大部分艦艇都能發射射程超過300公里的巡航導彈。至90年代,美國艦載巡航導彈的射程將可能達到500公里。(2)由3艘航母和30艘驅護艦艇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在一次海上打擊中就可向一個戰役方向發射2000~3000枚巡航導彈。除美國海軍外,北約一些國家至90年代中後期也可以在一次海上打擊中發射500-1000枚巡航導彈,海上一次打擊的強度增加了數倍。至21世紀初,世界上擁有上述進攻性武器的國家將達到15個。蘇聯當時雖然已開始建造並服役"基輔"級航空母艦、"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現代"級和"無畏"級導彈驅逐艦等新一代戰艦,但基於上述原因,為保持海上優勢,蘇聯還必須加緊研製一批性能更好的水面作戰艦艇,隨時反擊西方海軍的攻擊。


  另外,美國開始全新設計的"阿利.伯克"級多用途導彈驅逐艦對蘇聯海軍的衝擊也非常大。蘇聯海軍甚至沒能在其研製的艦艇中找出一型可以與之抗衡的戰艦來。綜合多方因素,蘇聯認為極需研製一型新式巡洋艦來對抗美國的新一代戰艦。於是,"1170工程"一空前絕後的"夏伯陽"級巡洋艦出籠了!
  蘇聯原計劃在2000年左右將該級巡洋艦投入現役,用於代替80年代服役的"光榮"級導彈巡洋艦,並和新一級核航母組成混合編隊,對抗美國核航母編隊。

紅色巨獸---光榮Ⅱ-夏伯陽級導彈巡洋艦

◆設計思想
  蘇聯海軍在論證過程中除考慮填補退役巡洋艦出現的空白外,也充分考慮了2000年後造船技術和兵器技術的發展水平及其在艦船上的應用,此外還考慮到屆時可能遇到的敵方採用的對抗方式。從"夏伯陽"級巡洋艦的論證過程,可以窺見當時蘇聯海軍在新造艦艇中的一些設計思想:
  突出單艦特點,提高編隊綜合作戰能力:"夏伯陽"級巡洋艦雖然具有多用途能力,但更突出的是它的核攻擊能力和防空能力。前者是因為蘇聯海軍的一慣作法,即想盡一切辦法擊沉美國的航母;後者主要是為參加編隊的考慮,該級艦有足夠對付4次"飽和攻擊"的能力,可作為編隊防空力量的中堅。
  追求經濟性,注重效費比:在保證艦艇性能先進的前提下力求提高效費比。要做到這一點是有一定難度的,例如"夏伯陽"級就不得不放棄部分續航力和區域反潛能力,以不致於大幅增加噸位和建造費用。在保證攻擊和防空能力的前提下,儘量壓縮並限制該級艦在其它方面的費用,並簡化非主要艦載設備。為了減少風險,"夏伯陽"級計劃裝備的基本都是成熟的系統,比如動力系統採用的就是"無畏"級驅逐艦的燃氣輪機。使用成熟技術及成熟設備既能保證性能,加快研製進度,減少風險,還可以使後續艦的造價大幅下降,可謂一舉數得。


  重視可用性、可靠性和可維修性:艦上任何裝備出現質量問題均會影響到本艦能否完成戰鬥任務,也會危及戰鬥編隊的安全和所擔負作戰任務的完成,因此蘇聯海軍在"夏伯陽"級的設計中非常重視可靠性和可用性。
  蘇聯艦艇設計師在設計"夏伯陽"級時,特意強調了裝備在戰時及平時的可維修性。此前蘇聯很少考慮裝備的平時維護,因為以前他們認為一旦開戰,在核戰爭的條件下,武器的壽命只有幾十天甚至是幾天,維護得再好也是浪費,還不如造新裝備比較好,所以蘇聯長期以來對維護都不是很重視。而在"1170工程"上的一反常態,說明當時蘇聯認識到核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開始對軍費逐步控制,由此裝備的可維修性自然顯得重要起來。
  注重提高生存性:當時的幾場局部海戰實例使艦船設計人員發現,過去的艦艇在設計、材料選用及生存力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少問題,如上層建築易燃、重要部位生命力弱、損害管制能力差,一處中彈波及全艦等。為此,蘇聯海軍在設計"夏伯陽"級的時候重視了以下幾點。
  1、重視隱身設計:"夏伯陽"級盡力減少艦艇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如降低上層建築和桅杆高度,上層建築的外壁有一定的傾斜,選用雷達吸波材料,控制並降低本艦的噪聲(如配備螺旋槳通氣降噪系統)以及通過氣幕屏蔽船體的系統等。

  2、重視作戰系統生存能力的提高:在"1170工程"中,採用了總線結構分佈處理的作戰系統,目的是為了防止艦艇由於一次中彈而喪失全部作戰能力(英阿馬島海戰中,英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就是因為指揮中心中了-發"飛魚"導彈而導致全艦失去戰鬥力)。為此,除了將作戰指揮中心移至水下部位並加裝防護裝甲外,對作戰系統以外的其它重要部位,如通信艙、計算機艙、彈藥庫等部位也都使用了大量的複合裝甲材料。
  3、加強三防能力:全艦繼續採用經過改進的"無畏"級上的三防系統。全艦分成7個密閉的三防區,如機艙、工作和生活等密閉區。密閉區內部施加0.5千克/平方釐米的超壓,以防外部汙染空氣侵入。上層建築採用全鋼結構,既抗高溫也抗衝擊,其抗壓能力可達0.55千克/平方釐米,從而提高了該級艦抗核衝擊波的能力。
  採用全新的防空垂直髮射系統:自從第一代"左輪"式垂直髮射系統誕生後,蘇聯就開始研製第二代垂直髮射系統;二代系統大量借鑑了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設計,並與蘇聯的垂直系統先進之處進行了結合。它與第一代的最大不同在於取消轉輪機構,全部安排成類似於美國的模塊化箱式結構。全艦防空系統共擁有兩大發射區,艦前部區域共擁有9X10個單元,艦後部則擁有5X10個單元。這樣,"夏伯陽"級共擁有140個防空發射裝置,超過"光榮"近一倍。而且這些垂直髮射系統都為多用途型,可容納多種防空導彈。以前的SA-N-6系列可以繼續使用該發射井,甚至允許一次將4枚防空導彈包含著發射筒放入同一發射箱內,如S-400的艦用型防空導彈就可以這樣做。也就是說,140個垂直髮射系統可一次裝載560枚防空導彈!

紅色巨獸---光榮Ⅱ-夏伯陽級導彈巡洋艦

◆全艦概貌
  由於"夏伯陽"級的反艦、防空、反潛導彈武器皆採用垂直髮射系統,所以在外形上與"光榮"級有很大差別。在艦體線型上,"夏伯陽"級繼續採用了小長寬比與大水線面係數的建造方法。艦型為長首樓型,艦體型深大,縱向強度好,儲備浮力大,幹舷高、適航性好。但由於型深大,也使其風壓側面積加大,排水量增加。
  "夏伯陽"級艦體豐滿,艦體最寬處到艦尾末端寬度不變,首部細長,頂端上翹,寬敞的尾部呈方形。艦的後部依然設有可容納2架直升機的固定機庫。為進一步增強艦的適航性,"夏伯陽"級繼續將上層建築分為前後兩個部分的佈置方式,並設置舭龍艦體結構,分3層,為縱骨架式。


  在艦載裝備的佈局上,"夏伯陽"級和"光榮"級區別更大,其主要的反艦、防空武器基本上都佈置在艦的前部,雷達與電子裝備位於中部上層建築上,直升機平臺則設在中後部。
  阿爾馬茲設計局在"夏伯陽"級設計上採用了模塊化的開放式體系結構,它將艦艇劃分為若干功能模塊,而各功能模塊又是按照標準化設計的,因此在建造時可以象"搭積木"一樣,不但大大加快了建造速度,降低了艦艇建造成本,而H.還可以根據使用者對艦艇的不同性能要求和成本限制,自由更換或增減不同的功能模塊,也會使未來的升級與改造難度大大減少。據俄刊的-些報道稱,"夏伯陽"級共由68個不同功能模塊組成,其中包括8個武備模塊、9個電子模塊、11個設備模塊、24個儀器儀表模塊、12個通風模塊和4個桅杆模塊。全艦一共劃分為16個獨立的水密隔艙,每個隔艙都能抗得住一發300千克裝藥的重型戰鬥部打擊。
  ◆隱身性能
  由於當時蘇聯已受到西方艦艇隱身化的影響,所以"夏伯陽"級在設計時就將隱身性能放到了第一位。為降低雷達反射面積,"夏伯陽"級的武器系統全部採用垂直髮射,因此艦面上沒有多少可值得探測的東西。這還不夠,"夏伯陽"級還對甲板以上結構採用全封閉設計,艦體設計避免大的平直表面,折角線以上艦體和上層建築明顯內傾,取消了傳統意義上的桅杆,採用了"金字塔"形封閉式桅杆,主桅杆頂部採用了類似於鑽石那樣的多面體結構,各個面均採用傾斜設計,並且在各面相交處採用圓角過渡,艦面佈置簡潔,煙囪採用"V"形佈置等。為降低紅外信號特徵,在動力裝置的通風設備上安裝了減小熱擴散和降低溫度的系統;對煙囪則採取噴淋水霧的方法來降低溫度,減少其紅外輻射。

  為降低噪聲,"夏伯陽"級的主機和發電機全部換用運轉噪聲和振動最小的燃氣輪機(全部為"無畏級"的改進型),而且都使用了專門設計的密封隔音箱裝置,使機械噪聲不能通過空氣傳遞出來。同時還在艦體安裝基座之間採取了雙層隔振措施,隔絕了噪聲和振動通過艦體結構傳導到水下的途徑。在機艙區的水下艦體表面,沿肋骨方向前後一共設置了4道噴氣環,環上開有小孔,航行時由艦內專用供氣系統通過具有一定壓力的空氣,通過這4道噴氣環不斷噴出,形成一層具有相當厚度的"氣泡幕罩",以有效地屏蔽與吸收艦艇器材噪聲的能量,從而使傳遞至水下的噪聲降低到最低程度。艦內的系統管道盡可能地採用了彈性連接管。對噪聲的重災區一螺旋槳,"夏伯陽"級選用了低噪聲的5葉螺旋槳,此外還在螺旋槳上沿槳葉的導邊開設有小孔,以將空氣導入螺旋槳的葉片邊上,以"氣泡幕罩"對螺旋槳的噪聲進行屏蔽和吸收。
  通過採取上述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夏伯陽"級被發現的概率。有消息說,滿載排水量達12000噸的"夏伯陽"級在雷達上可能只相當於一艘5000噸級戰艦,而水下噪聲則更像一艘2500噸級軍艦發出的。

◆電子系統
  "夏伯陽"級最重要的電子系統是裝在艦橋上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雷達天線共有4塊面板,分別佈置在艦中央塔型封閉桅杆頂部四面。每個面板直徑約1米,由近6000個收發單元組成,每秒能夠產生800個波束。雷達工作在X波段,有地平線搜索、海面和空中搜索等多種功能,能同時跟蹤300個目標,覆蓋方位360度、俯角?0度的範圍,最大探測距離300千米,水平搜索距離150千米。在進行防空作戰時,可同時控制48枚防空導彈(其中24枚處於末制導階段),有極強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由於採用了有源相控陣技術,所以只要收發單元故障率不超過5%,就不會對雷達產生多大影響。該雷達採用了全新的雜波濾波、自適應波束控制和超分辨率等技術,提高了對掠海目標的探測能力、抗電子干擾能力和目標自動識別能力。但有源相控陣雷達對蘇聯海軍來說是件新事物,為保險起見(特別是有源相控陣雷達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如探測距離、跟蹤距離以及同時跟蹤目標距離都較弱),設計人員在艦體中部安裝了一部D波段三座標全固態脈衝多普勒遠程搜索雷達。此雷達擁有很強的抗雜波和抗電子干擾能力,可同時跟蹤1000個空中目標和100個水面目標,最大探測距離達500千米。
  除上述大型探測系統外,"夏伯陽"級還將安裝一套遠程紅外搜索跟蹤裝置和光電搜索裝置。它們以被動方式工作,主要用於探測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另外這兩套系統還與火控計算機相連,可在雷達受到干擾時控制主炮的射擊。
  艦上的反潛探測系統為一部低頻球首聲吶和一套拖曳列陣低頻主動聲吶。電子戰系統包括一套電子對抗系統、通信綜合電子支援系統和12套箔條/紅外干擾彈發射裝置。
  作戰指揮系統採用了模塊化設計和分佈式結構,包括17個多功能控制檯、2個大屏幕戰術顯示裝置、12個戰術接口、1套監視系統、1套冗餘數據鏈和分佈式處理系統。整個系統用光纖與武器和傳感器相連,所以全艦的反應能力是蘇聯艦船有史以來最快的。

紅色巨獸---光榮Ⅱ-夏伯陽級導彈巡洋艦

◆反艦能力
  "夏伯陽"級的反艦能力是由艦首的一門152毫米雙聯裝艦炮和後方的40具反艦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提供的。
  152毫米主炮:這型主炮早在70年代設計"現代"級的時候就已開始研製,初衷並不是為了提升艦炮的威力,而是有情報顯示美國海軍將用150毫米口徑的艦炮裝備"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於是蘇聯開始研製152毫米口徑的主炮。後來情報證實美國暫時放棄了150毫米口徑艦炮的研製工作,但蘇聯仍繼續研製下去,只是進度放緩而已。


  該炮主要任務用於攻擊海陸目標,並在己方登陸作戰時提供火力支援等,當然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提供一定的防空火力。艦炮射速預計達50發/分,最大射程達到40千米。由於配備了光電跟蹤器和激光測距儀,因此該炮可發射多種類型的炮彈,包括增程彈、激光制導和紅外製導炮彈等。
  反艦導彈系統:在152毫米雙聯裝艦炮後面是40具反艦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按5X8的方式排列。每具垂直髮射裝置內裝有1枚型號暫定為SS-CX-5型的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型導彈是蘇聯"拉杜加"機械設計製造局全新研製的具有隱身性能的遠程、超音速、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由於採用了大量新技術,特別是導彈採用了一體化設計,因此外形尺寸相當小,僅有SS-N-1 9"海難"反艦導彈的幾分之一。
  在外形上,導彈前部的空氣進氣口到尾部噴口的切面、動力裝置都與整個彈體融為一體。在進氣口中央部分的錐體內,除了安裝有控制系統組件和戰鬥部外,在導彈的整個內腔裡還包括有整體式衝壓發動機的進氣道,以及主發動機使用的燃料和內裝式固體火箭助推劑。如此高度集成的結構設計不僅大幅提高了導彈氣動性能,而且顯著減少了導彈體積。
  該導彈的高超音速飛行和在自導段極低的飛行高度極大地增加了敵方防空系統的攔截難度。即使是裝備"宙斯盾"系統的艦隊,對這樣的導彈也幾乎無法實施有效攔截。

  現在已知該導彈對目標攻擊的方式共有兩種:一是高低綜合攻擊方式。導彈從發射箱彈出後,安裝在衝壓噴氣發動機燃燒室內的固體火箭助推器立即點火,將導彈加速到衝壓發動機工作速度(2.5馬赫)時,助推器停止工作,隨後在迎面氣流的作用下自動脫離彈體。與此同時,採用液體燃料的衝壓發動機進入工作狀態,使導彈繼續以2.5馬赫的速度作超音速巡航飛行,這時導彈上的慣性導航系統將導彈導向預定目標區,當飛行至目標還有80千米時,主/被動雷達導引頭開機搜索目標,同時導彈急劇降至5~15米,在導彈命中目標前數秒鐘,引信開始工作,以引爆戰鬥部摧毀目標。據俄方稱,這種攻擊方式的最大射程可達600千米。
  二是掠海攻擊方式。導彈被彈出發射箱後,發動機開始工作,導彈隨後降低高度至5~15米。整個攻擊過程中,導彈一直保持這一高度,直至命中目標。採用這種攻擊方式時,導彈的最大射程約320千米。雖然這種方式在攻擊距離上不如前者,但擁有極高的抗毀性和強大的突防能力。
  SS-CX-5導彈安裝有高效的計算機系統和主/被動雙模雷達導引頭。由於系統中已輸入規避敵防空火力的參數,因此可有效對付敵方施放的各種主動、被動干擾。作戰時,"夏伯陽"級可按照一枚導彈對付一艘敵艦或齊射對付一個敵編隊的方式發射導彈。在擊毀主要被攻擊目標後,其它已發射出去的導彈會自動選擇攻擊敵編隊中的其它目標。

  SS-CX-5導彈平時都裝在通用貯運發射箱裡,彈體與發射箱的內表面幾乎沒有什麼間隙。導彈貯存期為3年,在此期間無需對導彈進行檢查,可以隨時投入作戰使用。帶導彈的貯運發射箱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不需要加註液體和氣體,對載體和貯存地點的氣候沒有特殊要求。所有這些都大大簡化了使用與保養工作,而且也保證了導彈有很高的可靠性。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由於SS-CX-5導彈採用冷發射技術,因此不存在燃氣排導問題。

◆防空系統
  要談"夏伯陽"級上的防空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就不能不談到蘇聯的"左輪"式垂直髮射系統。自從這種圓形基座的垂直髮射系統在"基洛夫"級上出現後,它就成為蘇聯海軍乃至今天俄海軍的標準垂直髮射方式。
  蘇聯當年在設計"左輪"式垂直髮射系統時,根本沒有考慮任何通用性的問題。蘇聯武器的發展從來都是走的一條專門化的路線,只求在主要指標上超群,其他問題則一概可以不問。作為S-300導彈艦載型的SA-N-6,對貯存、發射和耐環境問題解決得相當出色,蘇聯海軍無需對這一結構作過多的改進。因此,蘇聯海軍的垂直髮射系統其實僅僅是一個容器或者說一個彈藥儲藏庫罷了。而作為一個彈藥庫,開設較少的開口一方面會更安全,另一方面則有助於上甲板的整體防禦指數不過多下降,所以蘇聯很簡單地就將發射口開設了一個,維持了"基洛夫"級、"光榮"級重裝甲甲板的防護力。


  蘇聯採用"左輪"式垂直髮射裝置還有一個原因,即SA-N-6導彈發射筒的支撐受力結構都設計在側面,而不是筒底。相反,它的筒底還要求必須有一定的安全空間,以備意外時卸壓用。因此,發射系統將導彈懸掛在中軸支架上,下面實際上是懸空的,-個受力支架最大可利用效率當然是在周圍掛滿,這樣電氣線路的佈線和線路的防護性都能達到最優化。結果,只有一個發射口的"左輪"式旋轉彈艙結構就這樣產生了。
  SA-N-6導彈的貯存/發射裝置之所以採用圓筒,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強度高的優點。這個優點很重要,因為艦載垂直髮射系統每一個基座都是由裝甲包裹的,這是重點區域,防護要求級別最高。圓筒形的結構在強度上優於方形,而且圓形的周長較小,同樣裝甲防護力下重量會輕很多。另外,在導彈發射失敗或者是意外點火、發生火災時,需要往發射單元內注水,圓形的單元強度高,不易變形:當導彈出現爆炸等意外事故時,圓形筒被破壞的程度比方形的小,在卸壓口設置合理的情況下甚至艦內都不會受到大的影響。所以該裝置的發射門雖然只有一個,但卸壓口卻密密麻麻地佈滿了圓型單元頂端。
  現在回過頭再說"夏伯陽"級上的艦載防空系統。在設計之初,蘇聯預測未來10至15年其水面艦艇面臨的空中威脅將增大3~5倍,打擊距離也將增加2倍以上,所以對新一代艦載防空系統的要求是要擁有更高的命中率、更遠的射程以及對付低空突防飛行器,如巡航導彈、反艦導彈的能力。此外,新型艦載防空系統還要能攔截戰術彈道導彈,打擊空中預警機、隱身戰機及有源干擾機等,其中技術挑戰性最大的是攔截戰術彈道導彈(ATBM)。

  由於戰術彈道導彈的彈頭體積要比大多數固定翼飛機小得多,這就要求防空導彈有更高的制導精度才可能擊中彈頭,所以蘇聯防空導彈專家認真分析後認為,防空導彈執行反戰術彈道導彈任務時,制導精度要在3米之內,最好能夠保證對彈頭的直接碰撞殺傷。在機動性能上,針對戰術彈道導彈的高速特性,防空導彈在主動階段至少應具有40個g的機動過載,以最快地調整最佳攻擊彈道,在末段則應能在導引頭的控制下快速改變指向。
  為此,金剛石科學生產聯合體決定首先從探測系統入手,與莫斯科電子探測研究院聯合研製了新-代探測系統,包括一套有源相控陣系統與一座D波段三座標全固態脈衝多普勒遠程搜索雷達。它們可以有效地為"夏伯陽"級上的防空系統提供各種防空信息,如對目標的探測、識別與跟蹤,甚至還能和偵察衛星進行聯網以獲得目標的信息。
  "火炬"機械設計局研製S-400艦用型導彈的時間是和陸基型幾乎同步開始的。與以前的型號相比,新艦載型導彈的體積和重量均大幅減少,這使其可以4聯裝的方式裝入SA-N-6系列的一個發射筒。包含4枚9M96E/E2導彈的發射筒重量為2300/2700千克,而SA-N-6配備一枚48N6E導彈的發射筒重量就要達2560千克。
  按照計劃,"夏伯陽"級的防空系統可同時配備多種不同射程的導彈,其中9M96E是一種與法國"紫菀"15類似的新一代中程/點防空導彈,長4.3米,彈徑270毫米,重333千克,射程為1~40千米,射高為5~20000米,速度750米/秒(2.2馬赫)。

  9M96E2是與"愛國者"PAC-3、"紫菀"30類似的中遠程防空導彈,其結構與9M96E相同,彈長5.2米,彈徑270毫米,重420千克。由於採用了更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所以其最大射程可達120千米,作戰高度5~30000米,速度達1000米/秒。

從技術性能上看,9M96E系列導彈繼承了S-300P系列導彈所有的優點,具有更近的作戰近界和更低的作戰低界,這對於攔截威脅越來越大的巡航導彈和直升機是相當有利的。而且由於彈重的大幅減小和制導精度的提高,9M96E系列的戰鬥部重量也大幅度減小到24千克,而以前的S-300P系列的戰鬥部都要超過100千克。
  在機動性方面,9M96E系列採用鴨式佈局,4個可摺疊尾翼裝在一個可以轉動的環上,以減少鴨式佈局的側吹效應。導彈飛行的控制採用空氣動力舵面+燃氣舵+推力矢量結合方式,4個可以差動的鴨翼中含有燃氣噴管。導彈質心附近採用"側向推力發動機系統",該系統由24個微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組成,呈環狀安裝在戰鬥部後面,它可以在末段提供額外的機動能力,使導彈做出與採用直接力控制的戰鬥機類似的"平移"運動,從而使脫靶率減到最小。
  照"火炬"機械設計局的說法,9M96E系列在15千米內的可用過載達60g,在40千米內為30g,在120千米內為20g。而且9M96E系列在飛行初段和中段採用慣性和上行數據鏈指令制導,末段則採用主動雷達尋的方式,工作波段為I/X。在末段慣性飛行時,主動雷達導引頭測量目標信息後,發出相應指令啟動側推系統,通常每次點燃4~6個微型發動機,使導彈可以在發動機工作的25毫秒內獲得20g的附加過載,這也使得9M96E的最大脫靶量由S300PUMl的9米左右減少到3米以內,從而具有了直接碰撞殺傷的能力。


  在引信與戰鬥部配合方面,"火炬"機械設計局為9M96E系列配備了新型無線電引信和多點起爆的定向破片戰鬥部,該引信不僅能根據目標信息精確控制戰鬥部引爆時機,還能夠根據目標類型和彈目交匯條件控制戰鬥部的起爆狀態以保證殺傷力。據介紹,其起爆方式多達4種:非定向寬飛散角狀態、非定向窄飛散角狀態、破片方位定向飛散狀態以及最先進的靜電引信方式。其中靜電方式可以使導彈自己探測到400米外的戰機和300米外的巡航導彈,對大型飛機(如轟炸機)一類的空中目標更達到1000米左右,並具有極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和反隱身能力。根據俄羅斯的仿真試驗結果,9M96E系列對"飛毛腿"、"魚叉"等導彈彈頭或戰鬥部的殺傷概率達到0.7。對有人駕駛飛機、空地導彈、巡航導彈的單發殺傷概分別為0.90、0.80、0.70。
  "夏伯陽"級巡洋艦的近防系統為2套CADS-N-""卡什坦"改進型彈炮結合近防系統。每套系統由3座彈炮結合系統及火控系統組成,每座彈炮結合系統又由2座30毫米6管全自動速射炮和2部4聯裝SA-N-11艦空導彈及火控系統組成,全艦共擁有6座彈炮結合系統,前甲板安裝2座,後甲板安裝4座。
  "卡什坦"A系統是蘇聯"圖拉儀器製造設計局"於1988年開始對原有的"卡什坦"系列進行改進的改進型,整個系統由跟蹤雷達、光學系統、制導雷達和2門6管30毫米火炮、8枚SA-N-11C防空導彈、發射裝置以及導彈再裝填設備等組成。"卡什坦"A的火控計算機可綜合處理來自各個探測跟蹤設備的目標信號,也能針對每個目標自動選擇最佳交戰模式,最大跟蹤距離為18.4千米。執行防空任務的艦艇可配置多個指揮單元,每個指揮單元可以控制1~6個不等的作戰單元,對小型艦艇或不以防空任務為主的艦艇則可以配置一個或兩個作戰單元。如果艦艇空間允許,戰鬥單元中除轉塔上配備的8枚防空導彈外,尚可視空間大小在炮塔下再加裝一個導彈儲存和再裝填系統,可儲存和裝填32枚導彈。

在作戰能力上,"卡什坦"A系統的SA-N-11C艦空導彈的最大射程為1.5~15千米,射高為5-9000米,單發毀傷率為80%一90%;AK-630M全自動速射炮的最大射程為3千米,射高2千米,最大射速約為9000發/分。蘇聯試驗結果表明,"卡什坦"A系統對亞音速來襲導彈的毀傷率接近95%,對超音速來襲導彈的毀傷率也達到82%左右。
    當時蘇聯海軍要求"夏伯陽"級上的"卡什坦"A近程防禦系統一次攔截10枚以上的反艦導彈,可見其作戰能力之強。
  ◆反潛能力
  雖然"夏伯陽"級突出防空與反艦,但其反潛力量也不弱。艦體中部兩側安裝有五聯裝650毫米多用途發射管,可以發射攻擊潛深達800米的反潛導彈與時速達到500節的超空泡魚雷。
  在"夏伯陽"級巡洋艦後部設有一座固定機庫,可容納兩架反潛直升機,準備搭載的直升機為當時正在研製的卡-40,其綜合性能將是卡-27的3倍。
  "夏伯陽"級配備的聲吶系統是與"基洛大"級、"光榮"級相同的"公牛"系統,而且該級艦還擬配備更先進的拖曳線列陣聲吶,同時裝備先進的反魚雷系統和誘餌系統。
  ◆動力裝置
  "夏伯陽"級採用的全燃動力裝置(COGAG)共有4臺主機,總功率為6.91萬馬力,最大航速33節,續航力達到7000海里/18節。全艦採用雙軸雙槳驅動,在只使用巡航燃氣輪機動力巡航時,速度為18節;在使用全部燃氣輪機聯合動力時,最大速度可達31節。


  ◆結語
  綜上所述,"夏伯陽"級技戰術性能相當高,遠遠超過了80年代服役的"光榮"級巡洋覦和90年代服役的美國"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當年蘇聯海軍對該工程是極其滿意的,甚至計劃取消全部其它型號巡洋艦的建造,以集中全力建造該級艦,計劃建造數量也與美國"伯克"級差不多。如果蘇聯不解體,而"夏伯陽"級能順利服役的話,那麼它將使整個世界感到震撼!但是歷史不能假設,一代"紅色巨獸"還未能面世,就隨著蘇聯的解體一起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