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洛書河圖,產生於河洛地區。

河洛地處中原腹地,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居天下之中”,“中國”一詞最早即指此地。洛書河圖中,“河”指黃河,“ 洛”指洛河,在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流域,古代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形成了象徵華夏文明源頭的河洛文化。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漢代儒士認為,河圖就是八卦,而洛書就是《尚書》中的《洪範九疇》。河圖、洛書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孟津龍馬負圖寺

《龍馬記》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周易》,正是源於洛陽東北孟津黃河龍馬揹負“河圖”的典故。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孟津龍馬負圖寺

龍馬負圖寺傳始建於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 348年),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圖"出現地,也是中華易學的發源地,距今已有1600餘年。位於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歷代戰亂,屢建屢廢。經修復的負圖寺大殿,重修伏羲龍馬像,並建山門一座,在圖河架石橋三座,逐步恢復寺院原貌,使其發展成為炎黃子孫的祭祖聖地和""河圖洛書"的研究中心。

洛寧縣洛出書處與倉頡造字臺

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辭海》在解釋“河圖洛書”一詞時又說:“一說禹治洪水時,天帝會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

《後漢書·五行志》載:“禹治洪水,得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又《漢孔安國傳》載:“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洛出書處碑刻

“洛出書處”位於河南省洛寧縣西20公里的長水鎮,這裡是黃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峽入川交界地。

河洛文化之源---洛書就出在這裡。該處,現 在洛書之標誌---刻有“洛出書處”四個大字的漢魏時期和清雍正二年的兩通遺存大碑,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處,上游多系深山峽谷,下游一馬平川,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側為龍頭山,山頂有“禹王廟”、“洛河龍神廟”和“洛書賜禹之地碑”等古遺蹟;龍頭山南有紫蓋寺遺址及明代吏部尚書耿裕墓,其南臨洛河,對面石壁上有“嶽武穆行軍至此”的石刻和武穆營遺址;其相鄰為“倉頡造字臺”;其西為“靈龜負書處”玄滬水,至今,在懸崖峭壁上刻有廣東道進士西蜀劉武臣書石刻詩一首,碑址在千畝淡竹包圍之中。

關於靈龜負書的兩種說法

洛書古稱龜書,是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關於洛書的來源,《周易·繫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靈龜負書

“河圖洛書”在流傳的過程中,正史一般載“禹治洪水,得賜洛書”。如《漢書·敘傳》言:

“河圖命庖,洛書賜禹,八卦成列,九疇逌敘。世代寔寶,光演文武,春秋之佔,咎徵是舉。告往知來,王事之表。”《後漢書·五行志》載:"禹治洪水,得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論衡》中亦有:“夫聖王起,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王,《河圖》從河水中出,《易》卦是也;禹之時,得《洛書》,《書》從洛水中出,《洪範》九章是也。故伏羲以卦治天下,禹案《洪範》以治洪水。”的記載。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靈龜負書與洛書

大禹治水神龜馱“洛書”獻大禹。治水成功,天下九州。則是《尚書》中所言之《洪範》。

在其他書籍中,流傳比較廣泛的則是倉頡靈龜負書的傳說如《河圖玉版》載:"倉頡為帝(又一說倉頡為黃帝史官,並有"史皇"之稱),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援之"。《外記》雲:"頡有聖德,生而能書。及長登陽虛之山,臨於元扈之水,靈龜負圖出於水中,倉帝受之,遂究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園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之靈,指掌而創文字,造為六書。書成龍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書之故也。天為雨粟雨金,以其淺天地之秘也"。另有《策海·大書》載:"倉頡登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倉帝受之,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倉頡造字與靈龜負書

關於“倉頡造字與靈龜負書”的記載,有陽虛之山、元扈(或玄扈)之水、洛汭等地名。

洛汭:水北曰汭。洛汭,位於洛水的下游,洛水入黃河處;另說玄扈之水入洛河處。

而關於“陽虛之山、玄扈之水”則有兩種說法,一是在今陝西省洛南縣,二在今洛陽市洛寧縣。

那麼陽虛之山、玄扈之水到底在何處呢?

後世《水經注·洛水》中載:

洛水出京兆上洛縣歡舉山,

《地理志》曰:洛出冢嶺山

《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又曰:歡舉之山,洛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屍水注之,水北發屍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得乳水,水北出良餘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會於龍餘之水,水出蠱尾之山,東流入洛。洛水又東至陽虛山,合玄扈之水。

《山海經》曰:洛水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是也。

又曰:自鹿蹏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與歡舉為九山之次焉。

故《山海經》曰:此二山者,洛間也。是知玄扈之水,出於玄扈之山,蓋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逕於陽虛之下。《山海經》又曰: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

《河圖玉版》曰: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即於此水也。洛水又東歷清池山,東合武裡水,水南出武裡山,東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門水出焉。《爾雅》所謂洛別為波也。洛水又東,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東北逕拒陽城西,而東北流入於洛。洛水又東與獲水合,水南出

獲輿山,俗謂之備水也。東北逕獲輿川,世名之為卻川,東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

按《水經注》中記載,考察圖如下圖所示: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洛河之源有二:

北源為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鄉(今洛源鎮)黑章村龍潭泉,這一源在草鏈嶺;

西源為藍田縣灞源鄉木岔溝竽園泉,則從箭峪嶺流出。

《水經注》載:

《地理志》曰:洛出冢嶺山

《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又曰:歡舉之山,洛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東南流注於洛。

《水經注》在敘說“丹水”時,亦有“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的記載,這裡應該是把“丹水”與木岔溝當做一條河的緣故。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因此,丹水應該是木岔溝的稱呼,冢嶺山則為草鏈嶺,洛河當是發源於洛源鄉(今洛源鎮)黑章村的龍潭泉

後接《水經注》載:

洛水又東,屍水注之,水北發屍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得乳水,水北出良餘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會於龍餘之水,水出蠱尾之山東流入洛。

依據《水經注》中“屍水、屍山、乳水、良餘山、龍餘之水、蠱尾之山”的記載,洛河支流如下圖所示: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後接《水經注》中記載:

洛水又東至陽虛山,合玄扈之水。

《山海經》載: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

依《水經注》中記載,考察

陽虛之山、玄扈之水如下圖所示(可能有細微處錯誤,歡迎指正):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陽虛山,是倉聖山風景區的知名景點之一。在洛南縣城西北24公里處,與元扈山隔洛河對峙。傳說為倉頡造字處。

元扈山(或玄扈山),今名雙連山。

位於洛南縣城西北22千米處的眉底鄉南境,地傍洛水南岸,北與陽虛山對峙,巍峨秀麗。“元扈鳳圖”、“陽虛鳥跡”被列為《洛南八景》之中。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玄扈之水:古水名,洛水(今洛河)支流之一。在今陝西洛南縣西,出玄扈山。或說

即今陝西省洛南縣北石門川,源出玄扈山,南流至洛南縣注入洛河。《山海經·中山經》:“陽虛之山,多金,臨於玄扈之水。”《寰宇記》卷141引《河圖玉版》 雲:“倉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若依《水經注》中記載,陽虛之山、元扈山(或玄扈山)、玄扈之水當如上面地圖所示,洛南縣關於“倉頡造字與靈龜負書”的傳說即由此而來。

據《白水文物》援引《河圖玉版》記載:“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亦稱元扈)、洛訥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直隸商州總志》載:“陽虛山石室二十八字,系倉頡遺筆。”秦相李斯只識8字,其餘20字不能識。《荀子.解蔽》雲:“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可見,我國文字始於倉頡,倉頡造字在陝西華山之陽陽虛山下,洛水之濱。倉頡將他最初造的28個字雕刻於陽虛山崖之上,雖經寒暑代遷,星移物換,其跡猶存。由於歷代過往官員、社會名流紛沓觀至拓印,以標風雅,對當地百姓騷擾甚大,他們便趁雷電之機,架柴火焚,澆水而毀,致使字頹石裂,若隱若現,不便辯識。所幸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縣王森文從民間徵得拓印真本,請石匠鑿碑,豎立於陽虛山下的許家廟村。碑高1.6米,寬0.65米,正面題額為:“龜鳳呈瑞”,下大書“倉頡授書處”;北面題為:“陽虛鳥跡”,下書二十八字。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洛南倉頡園遺蹟

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在洛南縣城內東南隅建有“倉聖祠”,祠內有正殿、享殿、前殿、大門。一院四進、磚木結構,佈局合理。上為五脊六獸,鳳舞龍飛;內有畫棟雕樑,宏偉壯觀,正殿奉木神牌題為:“侖聖之神位”5字,朱底金字。大門由縣令伊允楨題的“倉聖祠”,蒼勁有力。建祠已逾百年,但保持原貌。1999年4月1日,正值清明祭祖時節,洛南縣陽虛山所在地保安鎮熱鬧非凡,洛南縣首屆倉頡歷史文化藝術節在這裡隆重舉行。當地人民又在許家廟村修了一座“倉聖祠”,將倉頡所造的28字重刻,豎碑於祠前,供人瞻仰,以示永遠紀念這位文字始祖的千秋功德。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然而,如果把上述《水經注》中的記載當做理所當然,而不是自己去考究一番,那麼便大錯特錯了!因為這裡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山海經》中的陽虛之山、玄扈之水並不在這裡。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在《山海經·中次五經》中,最後幾座山就有關於陽虛之山

玄扈之水的記載:

《中次五經》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無草木,多怪石。

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多谷柞,草多芫,其陽多㻬琈之玉,木多槐;其陰有谷,曰機谷,多鳥,其狀如梟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錄,食之已墊。

……

又東十里,曰歷山,其木多槐,其陽多玉。

又東十里,曰屍山,多蒼玉,其獸多麖。屍水出焉,南流注於洛水,其中多美玉。

又東十里,曰良餘之山,其上多谷柞,無石。餘水出於其陰,而北流注於河;乳水出於其陽,而東南流注於洛。

又東南十里,曰蠱尾之山,多礪石、赤銅。龍餘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洛。

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谷柞棘,其草多藷藇蕙,多寇脫。黃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琁玉。

又東十二里,曰陽虛之山,多金,臨於玄扈之水。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於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䰠也,其祠用稌、黑犧、太牢之具、櫱釀;幹儛,置鼓;嬰用一璧。屍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於上,用一雌鷄於下,刉一牝羊,獻血。嬰用吉玉,彩之,饗之。

在記載陽虛之山的西邊,有兩座“北流注於河”的山:良餘之山(餘水)和升山(黃酸之水)

再依據《水經注》中關於“屍山、屍水、良餘之山、乳水、蠱尾之山、龍餘之水、陽虛之山、元扈山(或玄扈山)、玄扈之水”記載,加上《山海經中》“良餘之山和餘水”、“升山和黃酸之水”的記載,考察後如下圖所示: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如上圖所示,綜合《水經注》和《山海經中》的記載,發源於良餘之山餘水,以及升山黃酸之水都不是“北流注於河”,而是北流注於渭河

然而在《山海經》中,若某一條河流注於其他河流,都會註明稱謂,若沒特意指出,“河”就是指黃河,沒有其他的歧義。

故《水經注》中,總結的關於《山海經》的陽虛之山和玄扈之水的記載,位置應該是錯的!

那麼,既然《水經注》中陽虛之山玄扈之水的記載是錯誤的,正確的又在何地呢?

在《山海經·中此五經》中,苟床之山、首山、縣斸之山、蔥聾之山、條谷之山、超山、成侯之山、朝歌之山、槐山、歷山位置多用“三百里”、“五百里”等距離單位,位置不好確定,大致如下圖所示;至於後面的屍山、良餘之山、蠱尾之山、升山、陽虛之山位置,都是幾十裡的距離,還可以考察一二,位置不會差太遠。

下面是依據《山海經·中此五經》記載考察的地圖,如圖所示: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可見,上面考察圖與《山海經·中此五經》的記載都可以對應:

又東十里,曰良餘之山,其上多谷柞,無石。餘水出於其陰,而北流注於河乳水出於其陽

,而東南流注於洛。

又東南十里,曰蠱尾之山,多礪石、赤銅。龍餘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洛

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谷柞棘,其草多藷藇蕙,多寇脫。黃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琁玉。

又東十二里,曰陽虛之山,多金,臨於玄扈之水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上圖中,發源於良餘之山餘水,以及升山黃酸之水都是“北流注於河”,完全符合《山海經》中的記載;與後世記載倉頡洛寧縣靈龜負書(倉頡造字)也一致,因此傳說中的陽虛之山、玄扈之水當在洛寧縣一帶。

陽虛山:又名陽峪,位於洛寧縣城西北24公里處,相傳是倉頡築臺造字之處。史書記載,倉頡本是黃帝史官,長相奇異,雙目四瞳。他見神龜負文出洛水而生靈感,觀鳥獸蹄行之跡而創漢字,被後人稱為“字聖”。

玄滬(也叫元扈、玄扈)水:在興華鄉與羅嶺鄉、長水鄉交界處的陽虛山下,玄滬(也叫元扈、玄扈)水蜿蜒流出,注入洛河,這就是倉頡見神龜“丹甲青文”而出的地方。關於此地,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八《河南三·永寧縣》中有明確記載:“陽虛山,在縣西五十里,一名陽峪。黃帝時倉頡隨帝南巡,登陽虛之山是也。有元扈水出焉,流而注於洛。”沿玄滬水逆流而上,進山1.5公里左右有龜窩、龜灘等遺蹟。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倉頡造字臺

倉頡造字臺位於興華鎮陽峪河村對面的半山坡上。陽峪河村就在小河谷山間的高地上,小河水緩緩從村邊流過。村東是中國遠古文化的重要遺址——倉頡造字臺,臺高3.4米,周長13.5米。臺上有石碑一通,上書【倉頡造字臺】

而在洛寧縣長水鄉西長水村,則有標誌華夏文明淵源的“洛出書處”。《周易·繫辭》《後漢書·五行志》《河南通志》《洛寧縣誌》等史料中,對此都有記載,兩通記載“洛出書處”的古碑保存完好。與洛出書處緊鄰的“龍頭山”,位於洛河出山入川咽喉之地。登頂遠眺,四周有九條山脈聚首龍頭,形成“九龍戲珠”之勢,故名“龍頭山”。龍頭山周邊還有倉頡造字臺、孟宗哭筍處、禹門河大禹治水處等歷史文化遺存和傳說。

倉頡與靈龜負書考:陽虛之山在何處?

“洛出書處”

《辭海》

《周易》

《尚書》

《漢書》

《後漢書》

《河圖玉版》

《龍馬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