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孤舟——塵封的黑城遺址

絲路孤舟——塵封的黑城遺址

絲路孤舟——塵封的黑城遺址
絲路孤舟——塵封的黑城遺址

配樂:《戈壁紅駝》

黑城,是蜚聲中外的“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堡遺址。從額濟納旗政府所在地達萊庫布鎮,南行28公里就能到達。戈壁、大漠,藍天、流雲,黑城就在這幅渾厚的背景下,滿目滄桑,靜靜佇立。狂風不時掠過,似乎在演示黃沙將以怎樣的傲慢姿態把這裡吞噬。明朝自此,它凋零的身軀與黃沙獨自交戰700餘年,人類的印記在沙漠面前是這麼得渺小羸弱。

殘存佛塔的蒼涼背影

在中國歷史的長卷裡,西夏王朝似乎是一個模糊的背影,在不足200年的時間裡,西夏王朝發明了西夏文,翻譯了大量漢文獻,創造了燦爛多姿的文化,但隨著王朝的滅亡一切似乎也戛然而止。

正是這殘破蒼涼的古城,和那殘留的佛塔、古城、廢墟在落日裡吟唱的經卷詩文,揭開了中華歷史上堪稱曇花一現的西夏文明的神秘面紗。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黑城”始建於西夏時期,是現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項族語音命名的城市。蒙古語為哈日浩特,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遺址。

一般來說,絲綢之路上現存的古城大多是土墩子,黑城也不例外,只是它保存得更加完好,尚能清晰地看到城池的輪廓。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亦集乃路是一座繁榮的城市,歲月滄桑,眼前的黑城在漫漫黃沙包圍中,只留下一片蒼涼的殘局。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攀著沙丘登上頂部,縱觀古城一覽無餘。現存城牆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434米,南北寬384米,周長約1600米,總面積近17萬平方米。

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建築一座,巍然聳立地表。古城彷彿是高齡的老人,雖然衰老不堪歷盡滄桑,但卻不失積澱百年的風度,承續著凜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

四面城牆兀然而立,四個城門口都有甕城拱衛,城牆外側的馬面、敵臺延續著恪盡職守的架勢,夯築的經緯線橫平豎直歷歷在目,蒼黃的夯土在強勁暴虐的西北風捲起的漫天飛沙和碎石的肆虐下斑駁不堪。

流沙滾滾而天路遙遙,殘垣斷壁而古城縹緲,給人一種神秘莫測之感。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屹立在城牆西北角上沙丘之畔的兩座黃沙半掩的12 米高的覆缽式佛塔,這是黑城的獨特標誌,也是西夏王朝的遺物。

佛塔最裡面是空心的,曾經安放圓寂大師佛骨舍利,存放過各類高級佛事用品、佛經書籍和高僧衣物或者寺院珍寶等等。驍勇強悍、性情剛烈、快意恩仇的西夏党項人篤信佛教,他們把對神佛的崇拜、生活的憧憬、輪迴的祈盼砌進佛寺和佛塔之中,祈禱佛祖永遠護佑多災多難的党項子民人丁興旺、六畜繁盛。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而今這兩座殘存的佛塔,牆皮外層已經脫落了下來,露出來佛塔裡層包著青磚內層,曾經記錄著党項先民虔誠與智慧的價值連城的文物,已失散殆盡,外表雖已斑駁陸離,而內心卻還是那樣頑強。

它孤單地注視著眼前的一切,記錄著冰霜雨雪和烈烈西風的故事,印證著如走馬燈似的各代人的離合悲歡。

殘垣孤城的無言訴說

漫步城中,部分城池雖已為黃沙掩埋,而城內建築群落佈局依舊井然。遙想當年,這座精緻的城池,建築規模完備,一定有著別樣的繁華。

以高臺廟宇為中心,十字形主街道由此向四個方向延伸,縱橫交錯。佛塔和清真寺遙遙相對前後呼應,各色房屋接瓦連椽,叢樹點綴其間,風光入眼,蔚為壯觀。輝煌的王宮,森嚴的官府,旌旗招展的兵營,香火繚繞的寺院,炊煙裊裊的民居,叫賣聲聲的店鋪,顯然是一座生氣勃勃的城堡。

而此時,城中早已看不到鱗次櫛比的樓宇殿閣、整齊有序房屋建築和寬闊筆直的街道,只剩下狼藉一片。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街道兩旁的王宮、官署、佛寺、兵營及民房的遺蹟仍依稀可辨,碎石斷壁歷歷在目。這是一段黑乎乎燒掉大半的橫樑,那裡是一條留有多半檁子的殘體橫陳,昭示著這裡受到非常慘烈的火刑和肆意破壞。

一堵堵居民房屋的殘牆東一截西一段孤獨而立,那些散佈遍地的磚石瓦當、陶片碎瓷、鐵器銅簇、泥佛遺物無不訴說著當年的繁榮與興旺。走在黑城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時光逆流感,夕陽照在殘垣斷壁上,看著千年以前的古建築變成金黃色,在湛藍的天幕下,有一種無言的悲壯和蒼涼。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細察弱水兩岸及黑城周圍,切割和侵蝕的土層,滾滾流沙過後,偶爾露出田壠、溝渠、房舍,依然清晰。據當地人講黑城外圍曾有一片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的地域。

這個曾經連接絲綢之路的著名古城,由於戰爭的需要黑河被人為改道,以至於周圍幾十裡變成了荒漠一片,駝隊早已不見了身影,曾經輝煌一時西夏党項人的黑水文明,曾經的大元蒙古鎮撫西北的軍事要衝,隨著烈烈的西風早已遠去,根本聽不到一點兒羌笛和鳴與胡笳的悲音。

它就這樣湮滅於民族衝突的戰火烽煙之中,面對黃沙戈壁圍困進逼,陷入了死一般寂靜的沉睡,真是一座孤城。

關隘襟喉的繁榮衰落

歷史記載,漢代曾在這裡戍邊,黑城就是居延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1038年,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羌族的一支——党項人建立了西夏政權。

從地理位置看,黑城西扼弱水、東鎖沙海、北控居延、南挾大灣。正好處在浩瀚無際的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的南北中軸線,成為一箇中心點。

為了防備遼國奪佔弱水綠洲,進而進犯西夏之境,西夏王朝便調用軍隊,在黑水城設立了“黑山威福軍司”,成為守衛西夏王土的一支前沿勁旅。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從這個意義上講,黑城實際上擔負著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隘襟喉”的作用。是北走上都,西抵哈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衝和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從那時起,黑城開始走向一時的繁榮,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頂峰。

到了元代,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橫掃歐亞大陸,稱得上是威震四方,不可一世。

然而,就是西夏,他多次御駕親征卻未能征服,出師未捷身染重病死在途中。之後蒙古鐵騎繼續對西夏大舉進攻,西夏文明遭到毀滅性地破壞。

西夏國都興慶府被蒙古大軍攻破之後,黑城尚未失守,其間西夏國一些重要歷史文獻被轉移到黑城,並在此掩藏。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設立“亦集乃路總管府”,這裡遂成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樞紐。在西夏黑城的基礎上,一個新的城市出現了,蒙古人沿襲了西夏對這個城池的党項語稱呼——亦集乃,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黑城在原規模上擴大了三分之二,再一次呈現出繁榮之勢。

1372年,明朝徵西將軍馮勝帶兵至黑城,討伐元朝殘軍而使河流改道、城內水源斷絕,作為元朝最後一座城池被攻下,又隨即廢棄,居民被迫遷徙,該城逐漸被沙漠吞噬。

在久經風蝕沙埋的情況下,黑城的四個城門已全被堆土封死。自此,曾經繁華的黑城便與人間煙火隔斷,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廢城”。曾經燦爛一時的西夏文明,與黑城一起湮沒入歷史長河,難見真容。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黑城再次聞名於世就是因為探寶而意外發現文物引起的。在黑城發現的大量西夏文書中,最重要的即是西夏辭書,它為西夏學的研究打開了一扇窗戶,使這種死亡了幾個世紀的古文字在黑城文物中復活了。

一片蒼茫流沙之中,黑魆魆的孤城彷彿一隻孤舟拋錨於詭異而死寂般的戈壁沙海之中。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時間依舊在緘默著,在黃沙之中的斷壁殘垣中無情無愛地流動著;它的強大和冷酷,它的不可捉摸都像黑城失落的文明一般令人窒息,令人無言以對。

黑城很美,透著一種蒼涼的悲壯的美,一種無法用辭藻堆砌的美,一種勝過瓊樓玉宇雕樑畫棟的美。這美緣於時間,也緣於內心。

本文刊登於《美麗鄉村》雜誌2019年第8期

丝路孤舟——尘封的黑城遗址

把時間交給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