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八月特刊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本期人物 ▎赵天炉


“我和共和国同龄”,这个专题采访已经持续了一月之久,接触到越来越多老一辈的人,渐渐发现,在他们身上,有一个词永远也绕不过去——饥饿。

这个词于我们而言并不沉重,是因为那个挨饿的年代离我们过于遥远。但,对那些和共和国一同成长的老人,它就一直静静地潜伏在某一个地方,深入记忆的骨髓,如旧病伤疤,时而会触痛。

这个理儿,在采访完赵天炉老人后,我方清楚地明白。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70年前,刚刚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的新中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那个时候粮食只能“望天收”,产量上不去,人口太多,供不应求,老百姓只能挨饿。

生于1949年5月份的赵天炉,家里一共9口人,在记忆里他童年时从未填饱过肚子。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左一)赵老师在化肥厂旧照


怎么办?“让粮食先吃上‘粮’,中国的老百姓才有粮吃。”粮食的粮食,说的就是化肥。在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人赵天炉,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说。


他的故事,也得从这里说起。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赵天炉(最后一排右三)晋城一中毕业留念

1968年,从晋城一中毕业的“老三届”赵天炉返乡回村,下地干起了农活。后因村里没有代课老师,作为那时鲜少的知识分子,赵天炉责无旁贷,便为自己谋下了这份工作。

他所教是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语文、数学、音乐.....什么课程都教。那时,他以为自己这辈子便是这样了。谁也想不到,不久后的将来,他竟有幸成为新中国“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一名化工人。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赵天炉(二排右一)与领导合影

所谓国运则我运。六十年代末,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改变老百姓靠天吃饭的现状,一大批小合成氨、小氮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了起来。

晋城,深处太行山腹地,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硬着头皮也要把“黑”(煤炭)变成 “白”(化肥)。于是,1965年巴公化肥厂,作为全国第一批小化肥厂应运而生。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赵天炉(右一)和同事在巴公化肥厂旧照

之后,为了扩大生产,增加供应,解决吃饭难的问题,在70年代初,晋城县组织筹建了一所定向培养招收化工人才的大学——“五七大学”。赵天炉的命运也由此而改变。

1970年,全县从每个村镇上选拔人才,向“五七大学”推荐学生,有知识、懂文化的赵天炉一下就被挑中,之后一年的时间,他在那里进行了专业的化工知识学习再教育。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学有所用,1971年赵天炉顺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了巴公化肥厂,成为造气车间自动机岗位上的一名基层操作工。

从此吃上了国家的供应粮,虽然起初领的工资、粮票和布票鲜少,但也总算能填补家用。只是常年呆在厂里,自然就顾不上家里,种田、收割、照顾老人和孩子全都得靠妻子一人。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赵天炉老伴攒下了当时的粮票


“她现在腰疼、腿疼,都是年轻时候受苦落下的病。”赵天炉望着坐在旁边腿脚不利索的老伴,眼神里透着心疼。


可在化肥厂工作了一辈子的赵天炉,他所受的苦想必不是“辛苦”一词能道尽的。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赵天炉和妻子


起初,巴公化肥厂的年产是5000吨合成氨,这在当时算是不小的产量,厂里的机械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工作主要依靠工人手动操作,除了三班倒工作强度大以外,高温、高压、高风险、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工作环境,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

可受过了吃不饱饭的罪,就算咬着牙赵天炉也得扛下来,因为他太清楚:在晋城这块缺少水利的土地上,只有化肥才能救得了粮食产量,只有化肥能让孩子们不再像他当年一样饿肚子。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赵天炉(右一)外出考察学习旧照


这一干,就是将近50年。常年累月奔走在化工一线的积累,让他从一名普通基层操作工,干到了造气车间值班长、生产科调度员,到后来的造气车间工艺副主任、车间主任,再到生产科科长、安全环保科科长。

50多年的时间赵天炉基本上把化肥厂里的每一个部门都摸了个遍,成了一名真正的“化工通”。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近50年来,他见证了巴公化肥厂年产合成氨产量的翻番,5000吨、2万吨、4万吨,再到后来的10万吨;也见证了自动化程度提高后,厂里发生的一系列飞跃,工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能力越来越大,工人劳动强度越来越低,生产成本越来越低,安全系数越来越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赵天炉把多年来巴公化肥厂的发展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这是永恒的真理。”

「红果人物」在巴公化肥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化工——赵天炉


如今,70岁的古稀老人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住在高层楼房里的老两口也学着儿女们玩起了微信,没事看看书、溜溜弯和老友聚聚,偶尔外出远游一趟,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赵天炉老人的故事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一个行业的蜕变,更是一个人同一代人的奋斗历程。

End

作者/雅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