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閻學通:超越地緣戰略思維

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歡迎關注
數字經濟智庫

閻學通:超越地緣戰略思維

作者:閻學通,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地缘政治」阎学通:超越地缘战略思维

自德國納粹以地緣政治學為其侵略行為辯護後,這種理論在學界受到了許多批判。摩根索說:“地緣政治學是偽科學,將地理因素抬高到絕對地位,假定地理因素決定國家的權力,以至於國家的命運。” Geo(地緣)的含義是與地球的自然地理相關,事實上,自然地理對國際事務並無決定性影響,甚至相關性也不普遍。雖然地緣政治學在國際關係理論界的影響很有限,但像其他的偽科學一樣,對非專業人士的影響卻很大。地緣政治思維對一些人的國際戰略觀的影響,有如姻緣卦術對一些人的婚姻觀的影響。

地緣政治思維的內生缺陷

地緣政治學將地理條件作為分析國際關係和國家戰略的根本出發點,否定了人在國際關係和制定對外戰略中的決定性作用。歷史上有無數的例子表明,在相同的地理條件下,國家的關係並不相同,在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一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會選擇不同的對外戰略。例如,自新中國成立之後,中美兩國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並無變化,但兩國戰略關係卻經歷了敵對—友好—非敵非友—假朋友多種變化。此間,中國對美政策也是在對抗、合作、既競爭又合作中發生變化。

戰略安全取決於國家關係和自身相對實力

一國的戰略安全不取決於其地理環境,而取決於其與他國的關係及自身的相對實力。安全威脅是由雙方關係和雙方實力對比決定的。雙方關係決定了是否有危害對方安全的動機,實力對比決定了何方對他方構成的安全威脅的能力強。無論兩國的地理關係是什麼,只要雙方是非敵對關係,雙方就無傷害對方的意圖。反之,雙方是敵對關係時,任何地理條件都防止不了相互傷害對方的意願。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感到遠隔萬里的伊朗是安全威脅,而不認為其兩個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是威脅。當雙方友好、無意傷害對方時,雙方實力對比的差別成為不相關的因素,如美國與加拿大的安全關係。反之,當雙方敵對時,強者對弱者的安全威脅大於弱者對強者,如美國與朝鮮。由此可見,即使僅從安全角度出發,地緣政治的理論就非常缺乏合理性。

自然地理環境對國家戰略約束呈下降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地球的自然地理環境對於國家行為的影響呈下降趨勢,使地緣政治學進一步顯露出其內生的不合理性。海運技術的發展使得控制海洋顯得非常具有戰略性,於是有了馬漢的海權論;鐵路技術發展後有了麥金德的陸權論;航空技術出現後有了杜黑的空權論;航天技術出現後,又有了天權論和高邊疆理論;網絡技術發展後,有了所謂無形空間理論。有人認為,技術進步促進了地緣政治學的發展,而我認為技術進步使地緣政治學越來越無法自圓其說,難以用地理概念描述非地理事物,如“高邊疆”這一說法。這種做法如同用三維的概念來描述四維的世界,必然與客觀世界不符。從地緣思維出發用“無形空間”描述當今的信息世界,這個概念顯然無法像“網絡空間”的概念那樣符合客觀的信息世界。

科學技術進步要求改變戰略競爭思維和戰略競爭方式

科學技術進步改變大國戰略競爭的維度,這也必然要求改變競爭的戰略思維和戰略方式。例如,在航空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國的戰略競爭是在地球的平面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略只能是二維的,當時就沒有立體戰略。航空技術有了重大發展後,空軍有了進行大規模攻擊能力,於是大國戰略競爭採取了真正意義上的立體戰略,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戰和突襲。冷戰時期人類有了航天能力,大國的三維立體戰略競爭擴展到了外空,出現了太空戰略。如今線網絡技術已經進入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使大國戰略競爭成了四維的競爭。只具備二維或三維的競爭觀念是無法理解四維競爭的客觀實際的,所制定的戰略也必然不符合實際情況。

網絡時代不需要地緣戰略通道

地緣政治學最核心的戰略概念是“通道”,即在自然地理上的相互連接,具體體現在運輸通道上。19世紀英、法在非洲進行戰略擴張時,基於地緣戰略的“通道”概念,英國制定了貫通南非到埃及的“開普敦—開羅”戰略規劃,法國制定了貫通非洲西海岸到紅海和東非的“塞內加爾—索馬里”的戰略規劃。在這種地緣戰略思維的支配下,兩國在非洲進行了許多戰爭。1898年英、法兩國在爭奪蘇丹的過程中發生了法紹達危機。在制定這種地緣通道戰略時,英、法決策者都認為這種地緣戰略是百年大計,如果得以實現,其在非洲將實現永久統治。然而,法紹達危機之後不到70年,非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統治瓦解。如果當年制定“開普敦—開羅”戰略規劃的英國決策者和制定“塞內加爾—索馬里”戰略規劃的法國決策者能活到今天,他們很可能會說,早知地理條件不能限制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就不搞地緣戰略通道了。

國家版圖變化削弱戰略通道作用

自人類發明了國家這一組織形式以來,很可能已有上萬的國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國家的政治地理版圖發生了數不勝數的變化。僅就聯合國成立以來的74年看,其成員國就從51個增加到193個。這意味著,全球的國家地圖是不斷變化的,國家的分裂不斷地切斷大國的所謂戰略通道,使之發揮不了預期的作用。建立地緣通道的戰略被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是成本高收益低、缺乏長期效益且容易引發不必要戰爭的戰略。

網絡時代下的戰略競爭不依靠地緣通道

在網絡時代,建立地緣戰略通道的思維顯得更加不合時宜。無線網絡的出現使大國戰略競爭進入了新領域,在這個領域中,自然地理對國家行為的影響力非常小。例如,2019年3月,委內瑞拉政府說全國停電5天是美國破壞導致的,美國政府對此也不堅決否認。網絡攻擊既不受地理距離的限制,也不受地理環境的約束。目前,國家間的網絡攻擊並非例外事件,而已成為常見現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更多領域的運用,網絡世界正在成為大國財富的來源、安全的保障、國際權力的基礎以及國際競爭的主戰場。以網絡為核心的大國戰略競爭與地緣戰略競爭有著重大區別。

第一,網絡戰略競爭與地緣戰略競爭的目標不同。網絡世界的最主要資源是數據,與自然地理資源越用越少的特點相反,數據資源是越用越多。網絡戰略競爭的目標是開發和利用數據資源,而地緣戰略競爭的目標是控制或佔有地理資源,兩者完全不同。第二,網絡戰略競爭與地緣戰略競爭運用的策略不同。由於網絡是互聯的且網絡技術進步是不間斷的,技術強國總能運用新技術突破對方的安保措施。這意味著,網絡競爭的基本策略是技術創新,而不像地緣戰略那樣要建立戰略通道。第三,網絡戰略競爭與地緣戰略競爭的原理不同。網絡是全球性的,因此網絡技術標準也有全球性的特點,於是網絡技術優先的國家能擁有全球標準的制定權,這不同於地緣戰略只能從局部地區向全球拓展。網絡戰略控制地域的大小及人口的多少取決於技術的先進性和價格優勢,而地緣戰略則是靠軍隊投送能力。

以改革思維取代地緣思維

人類社會是不斷髮展的,每個時代的大國競爭都有其特殊性,因此任何一種固定的戰略思維都會妨礙制定符合客觀現實的對外戰略。目前,世界正向人工智能時代邁進,不摒棄地緣政治思維很可能會誤導我們的戰略選擇。從“要致富、先修路”的致富理念而來的地緣戰略觀念就非常不符合網絡時代的國際戰略關係。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地緣聯繫非常緊密,兩國公路和鐵路都是相通的。然而道路相通並不能增進雙邊關係的發展,也未能促進雙方經濟合作,烏克蘭認為這種陸路運輸的便利使東部地區分離主義作大,因此要關閉俄烏之間的鐵路線。

改革能力是政治領導力的核心

改革能力是政治領導力的核心,也是制定與時俱進戰略的基本原則。改革就是根據客觀世界的變化進行主觀上的自我修正。客觀世界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自身政策行為導致的、他國政策行為導致的和非政策因素導致的。無論客觀世界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其變化都不可避免地會使現實政策不再適宜,於是改革現行政策就成為唯一應對客觀世界變化的最佳戰略選擇。

2013年實行“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這一對外政策也面臨著如何通過改革增強效力的問題,以及防止地緣政治通道概念的誤導。2014年以來,數字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目前已經成為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以及我國的GDP重要來源。數字經濟的基礎是無線電子通信技術,美國在5G技術上封鎖華為,其主要目的是遏制我國在這方面的創新發展,以防我國主導電子通信技術的標準。目前,世界上有70億人口,其中網民數量已經超過40億,今後兩年內有可能達到50億。“臉書”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中美人口總和。根據這種客觀變化,我國對外戰略應重點考慮推行全球化的網絡。網絡聯通不受地理因素的約束,因此“一帶一路”倡議的網絡建設應是全球佈局,而不必受“沿線國家”這種地緣概念的束縛。

對外戰略需要減少地緣戰略思維的干擾

在網絡信息時代,制定對外戰略需要擺脫依據地圖進行戰略思考的習慣。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蘇美爾人在公元前27世紀繪製的,這意味著人類5000年來已經養成了在地圖上進行戰略思考的習慣。幾千年進化而來的思維習慣不可避免地會影響人們的戰略思維。如果不是有意識地自我約束地緣思維觀念,就難免被其誤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意味著,2000多年前中國的哲人就已經意識到依據地圖進行戰略思維是不符合客觀世界的。在今天網絡信息時代,無線電子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開啟了四維空間,我們需要培養四維的戰略思維能力,防範地圖思維誤導對外戰略。

「地缘政治」阎学通:超越地缘战略思维

數字經濟智庫

「地缘政治」阎学通:超越地缘战略思维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