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師∣古田縣第二小學陳容斌:孩子們的科學“造夢師”

還沒關注?

最美教师∣古田县第二小学陈容斌:孩子们的科学“造梦师”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最美教师∣古田县第二小学陈容斌:孩子们的科学“造梦师”

孩子們的科學“造夢師”

早在7年多前,我與陳容斌就已相識。印象中,容斌老師是一個來自山城的一線教師,瘦削的身材,衣著樸實,言談舉止間讓人備覺謙虛可親。或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此次,容斌老師入選福建省第二屆“最美教師”,需要做一次人物專訪,我有幸接手採寫任務,得以進一步走近這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科學教師。

最美教师∣古田县第二小学陈容斌:孩子们的科学“造梦师”

醉心科學教育,緣於執著的“赤子之心”

1991年,年僅19歲的陳容斌從師範學校畢業。對教育滿懷憧憬、一心想當個好老師的她,卻意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偏遠的下村村小擔任臨時負責人。當時,學區校長帶著她坐了好一會兒的三輪摩托,再步行一個多小時方才來到學校。說是學校,其實不過就是村裡的祠堂。5個年級十多個孩子聚在一起,教師加上她一共有7人,但公辦教師只有2個。據說這個村小几十年裡就出過兩個高中生,學區也是出於“雙基驗收”,提升鄉村教育質量的考慮,才將最優秀的教師安排在這裡。眼前的情形與陳容斌心中的憧憬相去甚遠,19歲的姑娘為此整整哭了一個星期。後來,也不知怎的,在學區教導“目前的情況,只能求你幫幫學區,幫幫這群孩子吧”的勸慰下,她選擇了留下。“也許我這輩子註定就得當個老師吧,無論在哪裡。”憶及過往,28年後的陳容斌如是說。也許從那一刻起,她就認定了教師是一項值得付諸終身努力的美好而崇高的職業。

在村小的兩年時間裡,她沒回過幾次家,甚至還把姐姐託付給她照顧的侄女一併帶到學校生活,生怕來回路途耽擱影響了村裡孩子們的學業。兩年來,這所偏遠的村小也有了質的蛻變。當地人都說那兩年是學校最輝煌的時期,有一年11個孩子裡竟有8個考上了縣裡的高中,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多年後,當年的學生找到了陳容斌,在組建的微信群裡發的第一則消息是:“陳老師,您改變了整個鄉村的教育命運,謝謝您!”

在旁人看來,陳容斌是一個古道熱腸,經不起“勸”的人。從村小考入縣城第二小學後,陳容斌很快又面臨一次人生的抉擇。21世紀初,全國推廣科學課程(原稱自然)改革,學校缺乏科學課專任教師,因而考慮將剛入校不久,執教數學的陳容斌轉為專職科學教師。從長期任教的學科轉任新的學科,對於正處在專業上升期的青年教師未必有利,況且當時整個古田縣都還找不到一個如此年輕的小學專任科學教師。不過,在校領導的勸說下,陳容斌又一次欣然接受了。而這一干就是近20年。

慢慢地,她發現這個學科遠比原先想象的有趣。通過親身實踐與研讀專業書籍,陳容斌逐漸摸到了一些門路:“這門課的教授不能光用傳統的說教知識的講授方式,必須注重學生的體驗,應當強調在動手實踐中去領悟、體會科學知識,這也是這門課程的獨特魅力所在。”循著這樣的教學理念,陳容斌的科學課迅速成為全校最受孩子們喜歡的課。她帶著孩子們做實驗、探究新問題、自制實驗器具,組織科技節、生活廢棄物大調查、“變廢為寶”創意作品展等活動,忙得不亦樂乎。孩子們課內課外也常圍在她身旁,分享自己的新發現,探討新問題。以至於常有不少其他學科的教師投來羨慕的眼光。還有班主任好奇:為啥再頑皮的孩子到陳老師的手上,都變得那麼乖巧聽話?確實,曾經的“淘氣大王”到了陳容斌面前,常常就是摸摸頭、勸慰幾句就把問題解決了。這或許正是孔子所言的“親其師,信其道”。她常說,看著孩子們那麼愛上科學課,那麼愛她、敬她,自己也對這門學科痴迷了起來。

交流時,陳容斌提到了自己90多歲的老母親,一生辛勞勤懇而無怨言。母親常告誡她:“做事要踏踏實實,做人要有模有樣。”母親自小的言傳身教影響了她一生。每當累得直不起腰時,她總會想起母親的教誨,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自己做,而且要做到最好。對學生的熱愛,對人生信念的執著堅守,讓陳容斌在科學教育事業上無怨無悔地前行著,這正是她始終不變的“赤子之心”。

最美教师∣古田县第二小学陈容斌:孩子们的科学“造梦师”

播撒科學種子,孩子嚮往的“科學達人”

在與陳容斌的學生交談中,他們最常說的是“我們的科學課可是不一樣的喲”。這個“不一樣”源自他們“不一樣”的科學老師。

剛接手科學(自然)課時,陳容斌碰上的最大難題是,全校只有她一個專職教師,沒有專門的實驗室,更沒有充足的實驗器材,為了上好課,她絞盡腦汁、到處尋找探究材料,巧用廢舊物品改裝、自制實驗器材。她時常自嘲是一個“撿破爛”的科學老師。現在,她依然保持這樣的習慣,不論身處何處,她總是留心身邊事物能否為教學所用。有時候,她把垃圾扔了,轉念一想,說不定能派上用場,就又從垃圾桶裡翻找出來。

那一年,陳容斌要赴福州市倉山區實驗小學執教公開課“斜坡的作用”,可是現成的教學材料沒有稱手的。她四處尋覓。恰巧熟悉的朋友家裡裝修,舊的門板卸了下來。她一看正是上課所需,量好尺寸,和友人三下五除二鋸下一塊,就這麼扛上動車去學校上課了。最終,那堂課上得很成功,獲得承辦學校及聽課教師的一致稱讚。還有一次,她去順昌縣執教“探究二氧化碳與氧氣含量對比實驗”,為了準備好課上要用的卵蛋白口服液玻璃瓶,她硬是自費去街上買了一箱口服液,召集家人喝完了把瓶子留下給她帶去做實驗……

在她的帶動下,身邊的同事和學生也養成了愛動手、勤實踐的探究習慣,生活中碰上廢棄品總要問自己一句:這個東西,下回科學課或者科學活動能不能用上呢?學生小丁為了完成自制顯微鏡的任務,整整一週嘗試了無數次,不斷調整焦距、鏡片凹凸度等,最終制成了簡易的自制顯微鏡。出差一週的小丁媽媽回到家見到孩子如斯痴迷,不由得感嘆:“科學真是魅力無窮啊,孩子長這麼大從沒見過他這樣謎一樣東西。”

學生小肖專門在家開闢了一間小實驗室(把儲物間隔了半間),用於收集實驗素材,製作動植物標本。小肖母親提及,夏季正當炎熱,孩子為了製作一個昆蟲標本,不開空調,不開風扇(擔心把昆蟲器官部件吹跑),一個人在實驗室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中途都不休息的。“小時候走馬觀花看的《昆蟲記》,現在他都對照著自己的標本,一個個重新溫習,重新研究。”小肖媽媽談到兒子是既心疼,又欣喜:“孩子那麼喜愛,我們做父母的當然是全力支持了。”採訪當天,下學期即將升入初中的小肖特意帶上自己最滿意的5個標本來送給陳老師,而當問及他想要的禮物時,他表示只要陳老師能送他一個簡易的三腳架就好了。我想,所謂的“趣味相投、志同道合”大抵就是如此吧。

為了鼓勵學生多動手,陳容斌還創新引入“我的星空”和成長記錄袋的評價激勵方式。學生每次課後都可以根據學習所得和課後任務在A4紙上盡情發揮,展示自己的收穫,可以是科學小報,也可以是小論文,等等。陳容斌會根據每個學生的課堂內外表現和學習成效給予“小星印章”的獎勵。到了期末,一張張A4紙加上學生自己撰寫的學習感言就成了一份獨具個性特色的成長記錄袋。集齊的“小星印章”還可以由陳容斌處換取書籍和實驗器具。所以,學校同事常說,陳老師的科學課每人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科學成績單”。雖說投入成本不高,但孩子們都很用心。我隨手翻開一本,其中有按學期授課單元編排的清晰目錄,有手繪的精美實驗圖示,還有多篇五六百字的學習感悟,讓人不由得也想點個贊。

在陳容斌的帶動下,古田二小的科學教育氛圍極其濃厚。由她發起的一年一度的學校科技節從6月份就開始佈置,學生利用暑期完成相關主題的研究任務,到了9、10月進行全校範圍內的展示、交流,並根據不同主題、不同年級,配以豐富多樣的科學趣味競賽、活動。作為全省首期申報參與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的學校,古田二小師生團隊的研究成果多次榮獲一等獎。這一切都離不開陳容斌及其團隊默默的付出。學校分管德育副校長黃潔梅介紹道:“科學教育已經成為古田二小的一大特色品牌,不僅是在古田縣,外地的許多學校都前來向我們取經。”

“教師改變才能讓學生改變,我想要用這樣一種方式來改變原有的應試化教育。”陳容斌將自己的努力稱為“土味課改”。而不知不覺間,她的那股認真、執著的勁頭已經在學生心中豎起了標杆。“我長大要去研究生物。”“我要當化學家。”“我要像陳老師那樣成為‘科學達人’。”從這些稚嫩的言語中,我們已經能夠覓得一些未來科學家的影子了。近年來成為關注焦點的“錢學森之問”,或許也能從陳容斌和她的學生身上尋到一些求解的端倪。

最美教师∣古田县第二小学陈容斌:孩子们的科学“造梦师”

攢聚教育力量,同伴口中的“暖心大姐”

“教不研則淺,研不著則失。”一路走來,陳容斌主持或參與國家、省、市級課題13項,其中《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課題成果榮獲“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數十篇,其中刊登在CN級刊物近20篇。她獲得的獎項很多,可她從不為榮譽所累,這些榮譽對她而言更多的是責任與擔當。教育發展從來都不是單打獨鬥的,她深知奠定孩子的科學素養的關鍵性,她更知科技強國的重要性,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

從鄉村教師到科學骨幹教師,再到如今的省級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陳容斌還身兼古田縣、寧德市兩級科學名師工作室領銜人,但她從未停下過學習的腳步,並且總是無私地將自己的學習所得與同伴們分享。在工作室成員們看來,相較於稱呼陳容斌為“領銜人”,他們更願意親切地喊她一聲“斌姐”。來自古田縣實驗小學的陳漢東也是縣裡的科學名師。對於科學教學,他常有些新思路、新想法,總會及時找到陳容斌,和她一起切磋、研討。有天深夜,他對一堂課的設計,有了些許困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給陳容斌打了個電話,請她幫忙想想。沒想到清晨6點,他就被一通電話叫醒。原來,陳容斌幾乎徹夜未眠,多方查閱資料,不僅順利解決了漢東老師的疑難,還進一步完善了那堂課的設計。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廣泛存在於陳容斌的工作室中,這裡更似一個有著共同研究學習目標的大家庭。恰如陳漢東所言:“只要有她在,我們大家就有了前行的動力。”

陳容斌的身上自有一股難以言說的魅力。古田縣第一小學的彭能波,前些年,原本是數學教學骨幹的他被臨時抽調參加縣裡的科學學科教師技能比賽。對科學教學一頭霧水的他找到了陳容斌。作為科學新手教師,他心懷忐忑,不曾想陳容斌將自己剛剛在省裡上過的課無私地拿了出來,還陪同他一起磨課,尋求改進提升。最終,彭能波不負眾望,獲得縣一等獎的好成績,並被推薦參加市賽。經歷這次洗禮之後,彭能波更是主動要求加入陳容斌的名師工作室。面對校長的不解,他說:“我就認定了斌姐,要跟著她走科學教育之路!”

其實,不僅是陳漢東、彭能波,圍繞在陳容斌身邊的同伴們,總會為其認真細緻、不計得失的精神所打動。有她在的地方就似暖陽普照,讓人倍覺心安。學校同組的李秀貞老師從農村高中執教化學學科選調轉崗到古田二小教授小學科學,剛來的她很不適應小學教學工作,內心十分苦悶。陳容斌耐心地開導鼓勵她,手把手指導她如何與小學生相處,如何管理課堂、合理改進教學語言,時常陪伴她一起研課、磨課……短短几年,李秀貞已成為縣科學名師工作室成員、科學骨幹教師。與陳容斌共同負責學校黨務工作的青年教師胡素娥,工作不久即懷孕了,陳容斌二話不說把她手上的活一併接了過去,利用業餘時間加班加點完成。

一身樸素的行頭,從不離手的藍布公文袋,裡頭是分門別類工整記錄各種事項和學習心得的幾本筆記本,這便是陳容斌隨身的全部“家當”。工作以來,別人在假期更多想的是如何放鬆、旅遊,而陳容斌則將假期作為一個集中查缺補漏的“黃金加班學習期”。多年來,除了孩子上大學,她陪同去了一趟北京,其餘外出時間皆用於培訓和學習。她的家裡除了書房就是臥室,唯一的一臺電視已經滿布灰塵。2018年,面臨孩子高考、老母病重住院,陳容斌依舊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利用照料老人、孩子的間隙工作學習,常常徹夜無眠。而她自己撐不住了就去醫院吊瓶、吃藥,以保證教學工作不落下。陳容斌的愛人也是一名高中教師,對於妻子的“執拗”,他是既疼惜又無奈:“她這是在損耗自己的生命力!”陳容斌卻總說:“可能我太愛教師這個職業了吧,捨不得停下腳步來。”

詩人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陳容斌對於科學教育這片熱土傾注的無限熱情,也正是源於她發自心底的無限熱愛。有這樣一位不求回報、執著以求的“造夢師”,閩東山城孩子們的尋夢之旅必定是如愛麗絲漫遊奇境般美妙而愉悅的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科學的種子已然播撒,來日必將如那蔥鬱山林般俊秀挺拔。

(因涉及未成年人隱私,文中學生姓名為化名)

最美教师∣古田县第二小学陈容斌:孩子们的科学“造梦师”

文丨《福建教育》記者 黃星

排版丨潘 玲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