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師∣閩清縣杉村學校毛文丑:堅守,是深情,也是使命

還沒關注?

最美教师∣闽清县杉村学校毛文丑:坚守,是深情,也是使命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最美教师∣闽清县杉村学校毛文丑:坚守,是深情,也是使命

堅守,是深情,也是使命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福建省閩清縣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叫杉村的地方。這裡是閩清海拔最高的村落,村裡人質樸善良,耕讀傳家,過去還一直有著給人當塾師的傳統。年年歲歲,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差異的擴大,村裡的青壯年慢慢遷至經濟發達地區。於是,一種當下中國普遍存在的山村生活景觀出現了:父母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蝸居大山深處,守望大山的世界。沒有了父母的守護和看管,留守少年的教育就成了一個社會難題。我們今年採訪的對象,就是這樣一位默默在山裡堅守二十載,用青春、汗水甚至於生命呵護著這些山裡娃的殘疾教師——毛文丑。

最美教师∣闽清县杉村学校毛文丑:坚守,是深情,也是使命

紮根鄉村,義無反顧

毛文丑,閩清縣下祝鄉尾厝村人,小時候的一場大病,他的左腿致殘。不屈服於命運的他,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福建師範大學化學系。

都說山裡孩子考上大學是為了走出大山,可是毛老師畢業後沒有並沒有選擇在市區工作,而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家鄉——這片他熱愛的土地。

“當時,縣裡,甚至鎮裡應該有很多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選擇吧?”記者問。

“是啊。”毛老師笑道,“可是,我被我的老師林青給叫了過去。”

“杉村學校1996年創辦,1999年時條件是相當簡陋,生活比其他鄉村學校來得更艱苦。我當時是學校的副校長兼教務處主任,學校也在招老師。我一看到毛老師的名字,立馬找到他,打起感情牌,邀請他來我們學校。”談起這段往事,現已是杉村學校的校長林青有點激動。

1999年的杉村學校,校舍破落,提供給教師的就是一個放著一張單人床的單人間。沒有食堂,教師需要自己買菜做飯。而當時這條街上連個市場都還沒有,需要走好幾里路才能買到食材。這樣的條件下,毛老師沒有退縮,沒有選擇其他的平原學校,而是心懷感恩,跟著這個教過他一小段時間的“老師”的步伐,留在了這所需要他的學校裡。

這一留,二十年飄然而逝。

大山,有都市人嚮往的恬靜和淳樸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都市人無法想象的落後與落寞。山裡缺乏知識的傳播者,孩子們只能遙望山的那一邊,遐想山的那一邊。山外只有極少數的人才願意走進大山,而極少數中的大部分又不能忍受現實的殘酷,紛紛離開,終究能像毛老師那樣紮根大山的更是鳳毛麟角。

這幾年,村裡越來越多的人往縣城、市區遷移,而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身邊的同事排著隊要調離大山。是啊,經濟發達、氣候舒適、待遇增加、生活改善,誰不向往?

愛人在福州工作,孩子也在福州上學。是否離開大山?毛老師也曾經彷徨過。

大山深腹,每天上下山只有兩趟車。面對“遠”在福州的家人,面對與家人的聚少離多,面對愛人的不理解,毛老師幾次動搖。可是,毛老師深知,鄉村教育正需要有大批老師的堅守。如果他也走了,孩子們直接面臨沒有化學老師的難題。最終他選擇留下來,選擇與大山的廝守,選擇與這裡渴求知識改變命運的孩子們相伴。

二十年山裡高寒的生活侵蝕了容顏,染白了少年頭。“我是山裡長大,從山裡出去的,我知道山裡的孩子更需要我的呵護。”這是毛老師對於大山的深情,這片深情讓毛老師堅守二十年。

“未來,我還將堅守。”他說。

最美教师∣闽清县杉村学校毛文丑:坚守,是深情,也是使命

既是老師也是父母

大山深處的這些孩子,大多數是留守兒童。祖輩管得了吃飽穿暖,卻往往拿這些正值叛逆青春期的少年束手無策。

一位叫毛德福的家長這樣說:“我的兒子過去是毛老師的學生。現在我的外甥濱鴻也是毛老師的學生。濱鴻逃課上網,上課跑到水庫抓魚,在家熬夜玩遊戲……一大堆的壞習慣,我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我這個舅舅說的話,他能聽得進去嗎?奶奶就更不用說了。說話最管用的可能還是毛老師了。這些鄉村老師和你們城裡的老師不一樣啊,他們是當爹當媽又當老師。”

眾所周知,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問題。因為缺乏母愛父愛,他們內心其實敏感而脆弱。用毛老師的話說:“他們其實是不自信,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所以有時索性自暴自棄。但只要給他們一點鼓勵,幫他們找到希望,他們就能重整旗鼓了。”

多年紮根鄉村,面對的往往就是這樣的孩子,毛老師瞭解這些孩子。他從長期實踐中,也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

毛老師雖然有殘疾,卻有一身的運動細胞,還多次參加福州市殘疾人運動會乒乓球比賽,曾獲2012年單打、團體冠軍,2016年單打亞軍等榮譽。感受到體育給自己帶來的積極良好的心理影響——變得自信、陽光,學會與他人溝通、合作,毛老師給這些孩子組建了一支籃球隊,自己還能一跛一跳地與他們並肩作戰,成為他們的“隊長”。

很快,毛老師打開了濱鴻內心原本緊鎖的大門,走進了他的心裡。

親其師,信其道。與濱鴻“打成一片”的毛老師很快開始利用課餘時間給他加油鼓勵,給他“開小灶”,為他補上逃課缺失的學習內容。濱鴻一有進步,毛老師馬上大肆誇獎,及時鼓勵。慢慢地,濱鴻的成績趕了上來。

二十年中,像濱鴻這樣受到毛老師“關照”的學生太多了。吳博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和爺爺相依為命的他從小學就沉迷於網絡遊戲。為將吳博從網絡世界拉回課堂,毛老師帶他打籃球、乒乓球;在一次次“不經意”的聊天中,幫其樹立自信心;單獨為其查缺補漏……慢慢地,吳博逐漸融入班級的大家庭,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升。在期末考試中,吳博的成績從班上後十位一躍擠入前十名,從外地回家的吳博父母看到兒子的轉變,感激地說道:“多虧了毛老師,讓我的孩子沒有沉陷於網絡,這樣我們也能安心在外工作了。”

對於一些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毛老師也儘自己能力給予幫助。其中有一位就是去年剛畢業的洪熙。毛老師介紹說,洪熙家庭條件比較困難,但是很努力。看到這樣一個“好苗子”,我儘可能地幫助她,幫她申請社會資助,給她購買各類學習材料,鼓勵她。如今洪熙在閩清一中,成績名列年段前50名。

已經從浙江大學碩士畢業的馮蕾這樣感激老師:“記得老師還帶我打點滴,熬營養湯給我喝,我父母都沒這麼上心。老師的好讓我更加熱愛學習!”

山裡的這些孩子有的沒有父母的陪伴是遺憾的,但他們有毛老師這樣一位亦師亦友、亦父亦母的關愛,無疑是幸運的。毛老師,用愛心去喚醒每一個留守孩子的靈魂,用愛心去點亮每一個大山孩子的心燈。

二十年,於孩子們而言,毛老師就是他們的親人——既是他們的老師,是他們的父母;於毛老師而言,心中那句“只要讓他們走上正路我這個老師就算沒白當”則是他堅守大山,履行教師使命的鏗鏘誓言。

最美教师∣闽清县杉村学校毛文丑:坚守,是深情,也是使命

全力以赴,教好孩子

採訪正值夏日,炙熱的陽光照耀在杉村中學操場上一個拄著雙柺艱難前行的背影上。原來今年4月,毛老師摔傷了本來就殘疾的左腿。醫生叮囑他要套上夾板在家裡養傷。可是,身在家裡心在學校。想到中考在即,學生怎麼能沒有了唯一的化學老師呢?毛老師心急如焚。在家休息不到一週,他就將醫生的叮囑拋到九霄雲外,拄著雙柺走上了講臺。

左腿不能用勁,基本靠著手臂支撐雙柺,一堂課下來,毛老師汗流浹背——是疲憊更是疼痛。可就這樣,靠著堅強的毅力,毛老師從未因病痛而落下一節課。

類似的經歷不止一次。2014年,他左膝關節嚴重受傷,醫生要他靜養休息。放不下學生的毛老師,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功課,堅持通過服用止痛藥上課。

“面對山裡娃,我當全力以赴。”毛老師說。

全力以赴,不僅體現在毛老師忘我而積極的教學態度上,更體現在他對於教學兢兢業業,甚至於一絲不苟的細緻琢磨上。

一份化學中考模擬卷,他會在那裡琢磨幾天幾夜,並通過微信不斷向閩清縣化學教研員黃敬芬老師請教、改進。為了能讓這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喜歡上化學,他細緻研究教材,不斷挖掘生活中鮮活的化學實例來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讓學生在化學的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克服對化學課枯燥、難理解的認識。

“毛老師的第一堂課就是讓我們認識生活中的化學。他讓我們回家帶些洗手液、潔廁靈等做酸鹼實驗,我們看著PH試紙上出現的神奇的顏色的變化,一下子對化學產生了興趣!我以後也要學化學專業!”今年剛考上閩清二中的毛嬰烽興奮地告訴記者。

認真閱讀教學雜誌上關於課堂教學創新的文章、學習教育專著、用微信等通信工具向名師不斷請教是毛老師在大山深處更新教學理念、紮實上好每堂課的法寶。他說:“其實,我很羨慕在大學校的老師。羨慕什麼?羨慕年輕老師進去就有一個好的老教師帶,每週能有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師在一起切磋交流。而我們,學校只有一個化學老師,這一切都無從談起。不過,現在通訊好了。我還可以用微信不斷向人家請教,也可以上網聽名師講座。網絡真是打破了教研的壁壘,使我在深山中也能與名師對話,也能與其他優秀同行交流、切磋。”

正是由於毛老師在教研上的全心投入,所以在二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毛老師有十九年送畢業班的經歷。而學校也放心地委任他教一些其他學科。他的許多學生中考成績不錯,一些後來考上重點大學的,在他的影響下選擇化學為主修專業。

二十年,毛老師一手創建並完善了學校的化學實驗室,讓大山深處的孩子也能動手操作妙趣橫生的化學實驗,增加對於化學學習的興趣;二十年,毛老師任勞任怨、儘自己所能地分攤學校的教學任務,讓山裡娃不因為學校缺老師而少上一節理科的課;二十年,毛老師堅守三尺講臺,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讓班上學生實現知識改變命運的願望。

“為了山裡娃,我全力以赴。”毛老師做到了。

樹,紮根大山,經歲月的考驗,成全了一方陰涼;花,紮根大山,經風雨的洗禮,成全了一片芳菲。而他,鄉村教師毛文丑,紮根杉村二十載,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播撒在大山深處,成全一個又一個孩子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因涉及未成年人隱私,文中學生姓名為化名)

最美教师∣闽清县杉村学校毛文丑:坚守,是深情,也是使命

文丨《福建教育》記者 陳豔

排版丨潘 玲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