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安防下,視頻監控生態鏈組成情況

解析 | 智能安防下,視頻監控生態鏈組成情況

中國安防行業經歷了近 40 年的發展,從最早的文博系統應用開始,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生態鏈,尤其是,近兩年,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5G 等新興技術的助推下,以視頻監控設備為主體的安防制造生態鏈也得到不斷的完善與升級,形成了智能化時代獨具特色的安防制造產業鏈。

解析 | 智能安防下,視頻監控生態鏈組成情況

從安防產品生產製造、研發以及銷售維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以電子元器件供應商,半導體芯片為主體,代表廠商有索尼、TI、ADI、中星微、海思等,隨著國內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國內芯片代替進口趨勢顯著。

近兩年,安防產業鏈上最顯著的變化是上游芯片商與智能算法公司的強勢介入。英偉達是目前最大的人工智能芯片 GPU 的生產商,近兩年一直在大力拓展安防應用領域,目前國內眾多知名企業都在使用 NVIDIA 的 GPU。除了國外芯片巨頭外,目前國內正在湧現一批人工智能芯片企業,例如,海思芯片已經佔領安防領域芯片市場的 70%,完成了從高端到低端及 IPC、XVR 芯片的覆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地平線成功發佈國內首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廣泛用於商業、安防等多個實際應用場景;寒武紀 1A 處理器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面向智能手機、安防監控、可穿戴設備、無人機和智能駕駛等各類終端設備;中星微首款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NPU)芯片,基於深度學習的芯片運用在人臉識別上,最高能達到 98% 的準確率,超過人眼的識別率等等。

第二層次:以各類監控設備生產製造為主體,代表廠商有海康、大華、華為、科達、威視達康等,硬件廠商容易受上游核心設備制約,同時各自的同質化競爭激烈。軟件廠商以北京互信互通,索貝為代表,由於目前國內安防行業購買習慣重硬輕軟,造成軟件供應商在產業鏈中不夠強勢。

數據顯示,我國安防市場的規模已經由 2012 年的 3240 億元增長至 2018 年的 6600 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12.6%。其中智能安防市場規模也已經接近 300 億元,預計到 2020 年將達到千億元以上。

按照功能和用途,安防產品可以分為監控、探測、防護等等,而視頻監控則佔據了其中大頭部分。此前有數據顯示,我國安防設備市場中,視頻監控產品的市場份額達到了 50% 以上,成為構建安防設備系統的核心產品。不管是傳統安防市場,還是現如今的智能安防、AI 安防市場,視頻監控攝像頭的地位一直沒有變化。

安防制造企業類型以視頻監控類最多,佔總類別的 53.4%,產品用戶主要以城市安防和行業客戶為主,城市安防則佔 35%。全國逐步形成了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區為代表的三大產業基地。

從業界技術成長來看,安防產業經歷了從後端到前端,從標清到高清,從高清到智能化,從設備向系統服務轉變,"高清智能化"與"安防運營"將是行業價值成長的主要邏輯。

產業鏈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相關企業的不斷整合發展,也進一步帶動了平安城市的快速建設。

而從視頻監控自身領域的產業鏈來看,主要包含了前端攝像、中端傳輸以及後端顯示系統,其中前端攝像頭佔據了百分之六十多。據 8 月份 IDC 發佈的《中國視頻監控設備跟蹤報告》中,監控攝像頭被指出成為視頻監控市場最大的支出類別,佔整個市場支出的 64.3%。到此,監控攝像頭又稱得上是視頻監控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