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農地入市”盤活鄉村經濟

“信心很足、目標很大。”看著眼前的兩幢新廠房,浙江德清恆凱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恆凱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

辦鋼琴廠10多年,他的企業一直租用村裡的老舊蠶種場,建一幢標準廠房也就成了他最大的心願,但因產權、指標等制約,遲遲未能如願。

今年,屬於自己的標準廠房終於正式投入使用。

施恆凱知道,這個看似出錢購買的廠房,背後實則湧動著一股助推力量——德清“農地入市”的重大改革,讓自己夢想變成現實。

有了近萬平方米的新廠區,施恆凱創業熱情溢於言表:“我們註冊了新公司和品牌,引進自動化設備,新增兩條生產線,組建銷售團隊……”

如今,在德清洛舍鎮東衡村西南面“鋼琴眾創園”A區裡,與施恆凱一樣滿懷幹勁的鋼琴企業有近20家。

“他們既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受益者,也是德清首宗異地調整入市項目的創業者。”洛舍鎮東衡村黨總支書記章順龍說。

土地是農村的命脈。但大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土地處於“休眠”狀態,供需之間隔著制度的藩籬。而且,集體建設用地既不能出讓、抵押,又無法與國有土地“同地、同價、同權”,這樣的苦惱不只“施恆凱們”,期望做大村集體經濟的章順龍也鬱悶。

2014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有關《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3項改革審議的消息,讓章順龍看到了希望。特別是2015年年初,德清成為全國15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縣市(區)後,章順龍攢足了的幹勁衝出胸膛。

洛舍鋼琴產量佔全國七分之一,而東衡村又是洛舍鋼琴生產中心。但因為用地受限,不少企業生產環境差。“像恆凱樂器用的是村裡以前養蠶用的平房。都不敢領客戶來考察,怕他們看到簡陋的條件,懷疑鋼琴質量。”章順龍說。

眾多鋼琴廠亟須開拓新空間。東衡村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設產業園區。14家鋼琴企業成為受讓方,平均每畝價格21.3萬元,除按政策上繳部分調節金外,村裡一下子拿到1250多萬元出讓金。

不僅土地生金,更要金生金。德清縣探索不同村集體合作入市模式。以東衡村創業園B區為例,相鄰村莊通過復墾,其建設用地在東衡村實現入市,所得收益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配。

章順龍說,通過聯合周邊7個經濟薄弱村,建起243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項目出租。去年年底開始,按每個村投資的15%享受分紅,5個村分別分紅18.75萬元,2個村分別分紅24萬元。

“農地”入市後,土地金貴了,為避免村民竭澤而漁,東衡村合理設置入市主體,把參與權、知情權和決策權賦予集體和農民。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3000人全部是股東。剛開始,每股只有684元,通過入市,到去年每股增值到2萬元。章順龍介紹:“集體受益後,除固定分紅外,其餘部分用於擴大再生產,壯大集體經濟。”

“為了增加透明度,村裡把入市納入民主管理,對入市前中後的各項事宜全程公開。”章順龍說。

從單純的農地入市,到用地異地調整入市,從單獨做大,到資源共享,共同入市,把土地制度改革和脫貧結合起來,帶動農民致富,帶動周邊村莊共同富裕,東衡村的土地生金故事是德清農地入市開花結果的一個縮影。

據最新統計,目前,德清已實現農地入市208宗,面積1593.64畝,成交金額4.22億元,集體收益3.39億元,惠及村民群眾18餘萬人。

如今,德清的實踐經驗不僅在全國複製推開,還實現了三個轉變:用地業主從“懷疑顧慮”轉變為“主動申請”,農村土地市場從“各自為政、無序交易”轉變為“權能完整、統一規範”,抵押融資市場從“一家單幹”轉變為“金融機構全覆蓋”。

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向縱深推進的同時,德清先後又承接了土地徵收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目前,德清率先在全國33個試點地區出臺了基於“三權分置”的宅基地管理辦法,並頒發了首批宅基地“三權分置”權證,盤活了一批農村閒置宅基地和農房,解決了一批農村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為地方發展提供了要素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