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小人受暗害,親小人得平安

遠小人受暗害,親小人得平安

1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陸游《書憤》中的名句。

“出師一表”指的是三國時諸葛亮《出師表》,在這篇文章中,諸葛亮提出一個著名的用人觀點,即“親賢臣,遠小人”,並指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而“後漢所以傾頹也”則是因為“親小人,遠賢臣”

此後,這一觀點不僅在政治上被學習,還被引申到民間的為人處事中。

“親賢”是毫無疑問的,親賢臣國受益,親賢人己受益,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且為許多真人實事所證明。

但是,“遠小”這一點卻很值得商榷,換句話說,“遠小”未必有好處。

遠小人受暗害,親小人得平安

2

“遠小”的目的是為了免受其害,但實際情況往往卻是因“遠小”而受害。

《紅樓夢》裡,周瑞的乾兒子何三,因為和鮑二打架,被賈珍打了一頓,攆在外頭。何三混跡賭場,結交匪徒,引一幫人趁賈母之喪,打動賈府,不僅盜走許多金銀財寶,還劫持了美尼姑妙玉。賈府本已大廈難支,遭此一劫,更是雪上加霜,而這正是“遠小”的結果。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歷史上的清官、賢臣,大多數是因“遠小”而被陷害。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有不少因“遠小”而遭報復。

新聞曾報道一老闆,發現自己的司機行事不軌,就把司機辭退了,結果一月之後,其女兒在家中被害,最後抓到兇手正是司機。

遠小人受暗害,親小人得平安

3

細究小人之“小”,在於無品、無德,在於無度、無量,在於無情、無義,其專業特長就是打擊報復,其慣用手段就是偷放冷箭。

有道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遠小人就等於得罪了小人,得罪了小人就會遭其記恨,而只要被小人記恨了,報復是遲早的事,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所以,如果不能置小人於死地,遠小人雖是義舉,卻非智舉。忌於小人之卑鄙、陰險,從個人的切身利益考慮,在不損害他人與社會的前提下,遠小人,不如親小人。

再者,小人通常有點邪門本事,親小人不僅可以免受陷害,以後還或可一用。

遠小人受暗害,親小人得平安

4

孟嘗君,戰國四公子之一,對於投靠自己的人來者不拒,並不因其品德不好而嫌棄。

在其眾多門客中,有一個是小偷,臭名昭著,其他門客皆恥之,不屑一顧。但孟嘗君卻以禮待之,同其他門客一樣,一視同仁。

後來,孟嘗君在秦國遇險,被秦昭王囚禁起來要殺掉。這位小偷門客偷來狐白裘,送給昭王寵幸的小老婆,借了她幾句枕邊風,第二天昭王便把孟嘗君給放了。

想當初,孟嘗君若以品行棄此小偷,就算小偷沒能力陷害他,可後來的秦國之險,恐怕也無人能救了。

遠小人受暗害,親小人得平安

5

需要指出的是,親小人和用小人的前提是知小人,即對小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駕馭小人。

比如《三國演義》裡,魏延是降將,諸葛亮知其終有反心,所以雖然用之,卻也處處防之,並且死時留下一計,暗囑馬岱在魏延造反時假意順從,與姜維配合,一起斬殺了魏延。

諸葛亮能將魏延玩於掌上,正是基於對魏延的瞭解,既於用人之際充分用之,又有把握於必要時除之。這可以說是用小人的經典案例。

而如果不瞭解小人,不但不能駕馭小人,還會反為小人所利用,結果受小人之害。歷史上許多君主親小人而亡國滅種,就是因為對小人不瞭解,大多到最後才認清小人的真相,而有的至死還在鼓中。

遠小人受暗害,親小人得平安

6

最後一點,親小人或可化之。

有一次,七里禪師在禪堂打坐,一個強盜突然闖出來,持刀命禪師把錢都交出來。七里禪師紋絲不動,和善地告訴強盜錢在抽屜裡,讓強盜自己拿,還讓強盜給自己留點,說米沒了,不留點自己就要捱餓。

強盜自然把錢洗劫一空,不過走時,七里禪師友好地提醒他應該說

“謝謝”。這在強盜的作案史是絕無僅有的,一時靈魂受到微弱的感化,不僅說了“謝謝”,還把錢又留下少許。

後來強盜被官府捉住,根據他的供詞,差役把他押到寺廟去見七里禪師,類似於今天的現場指證。

但七里禪師卻否認強盜搶錢,說是自己給強盜的,並且強盜說了“謝謝”。

強盜最終還是被判坐牢。服刑期滿之後,強盜立刻去叩見七里禪師,求禪師收自己為弟子。七里禪師最終收下了強盜,一個惡人被“親”得浪子回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