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用輕機槍的編制是兩個人,那是否意味著另一個士兵就沒有槍械配置呢?

冰雹藍天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會選擇在步兵班裡面配備一支班用輕機槍,不過很有可能不配備副射手。就以美軍、俄軍為例,美軍一個班配備一挺200發彈鏈或100發彈鏈供彈的M249輕機槍,沒有配備副射手。俄軍每個班配備一挺RPK-74或者是PKM輕機槍。前者通過40發彈匣或是彈鼓供彈,後者是彈鏈供彈。但是也沒有配備副射手。

解放軍陸軍在班裡也會配備一挺95式班用機槍,但是在大多數步兵班中,都會為機槍手配備一個副射手,兩人共同組成一個機槍小組。副射手的意義就是協助機槍手攜帶機槍彈藥、設置機槍陣地、幫助機槍手警戒四周環境、為機槍手指示敵目標、給機槍裝彈等等。

按理說班用輕機槍和連級支援重機槍、通用機槍等都是一個用途:在戰鬥中以點射為主,對敵進行火力壓制。這樣一來,機槍手的彈藥消耗會非常大。配備一個副射手是相當有用的,但是副射手的負荷並不只有機槍彈藥,還需要揹負個人自衛武器。

比如說裝備56槍族時的班用機槍小組,機槍手攜帶一挺56式班用機槍、2根100發彈鏈,副射手通常攜帶4根100發彈鏈,不攜帶自衛武器。但會另在班裡配備一支56式半自動步槍,這支半自動步槍可能由副班長攜帶,如果副班長不攜帶就歸副射手用於自衛。

現在的解放軍班用機槍小組,機槍手除了機槍彈鼓以外,還會在身上攜帶1-2個彈鼓。副射手也會攜帶2個左右的彈鼓和若干彈匣、散裝子彈,視情況攜帶一支95式自動步槍便於自衛。

現代的班用輕機槍重量跟一支步槍差不多,彈藥也大多跟步槍通用。射擊方式也跟步槍差不多,而且伴隨步兵活動也經常需要轉移,根本不需要預設射擊陣地。為了儘可能增加步兵班火力密度,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會再專門為班用機槍射手配備副射手。

副射手不配備槍械的機槍,只能是通用機槍或者重機槍。以88式通用機槍為例,大約4人組成一個機槍小組。88式通用機槍的機槍小組裡,副射手除了攜帶一個300發彈箱以外還有備用槍管,行軍狀態下還要攜帶槍架,根本無暇顧及攜帶步槍。其它兩個彈藥手也差不多,但是第二彈藥手的負荷輕一點,也就會配備一支自動步槍。


雷姐的機械空間


理論上班用機槍一般編制為兩個人,以95式班用機槍為例,正射手扛機槍並負責摟火,除了槍上裝好的那隻彈鼓,身上還揹著1只彈鼓。

而副手,則攜帶量2只彈鼓,以每隻彈鼓75發子彈計,95式班用機槍小組共攜彈300發,攜彈量比95式自動步槍手的5只30發彈匣共150發子彈高出一倍。

但實際上,由於彈鼓相當彆扭,死沉且佔地方,無意義的空間多,結構比較複雜,部隊在使用時,都採用30發步槍彈匣,而不願使用75發彈鼓,95式班用機槍裝上75發彈鼓,感覺整把槍都似偏斜了。

由於95式班用機槍就是重槍管型自動步槍,質量3.95公斤,分量與自動步槍相差無幾,彈匣和95式步槍通用,部隊的95式班用機槍事實上是一個人在操控,不再按死規定配2人,也沒有必要非得配2人。

美軍M-249班用機槍,採用200發彈鏈供彈時,全槍重10公斤,都採用1人射擊,並無副手協助。

因此,75發彈鼓供彈,不足5公斤的95式班用機槍,非得配一正一副2名射手,是不是太矯情了點。

按規定,95式班用機槍的副手,也攜帶一支95式自動步槍,戰時用於自衛和進攻,不像二戰時期的輕機槍副手,只負責給彈匣壓彈和給主射手提供裝上彈的彈匣,而自身並沒有配槍,並隨時準備輕機槍手犧牲後能頂上去。

經過部隊二十餘年的使用,95式班用機槍缺點漸漸的暴露出來了,彈鼓結構比較複雜,連續射擊性能差,槍架支撐力不足,火力壓制能力有限,有效射程比較近,所以即將被裝有專門瞄準鏡以及加長的重型槍管且注重射程和精度的新型班用機槍所取代。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我國現役的主要班用機槍為95班級和88式班用機槍,這兩款班用機槍的確都配有專門的副射手,而且副射手沒有武器,哪怕最基本的自衛的武器比如手槍都沒有,簡直就是赤手空拳,在眾多演習中經常可以看到副射手兩手空空的向前衝,讓人感到非常的不理解。難道是因為副射手沒有體力那一把步槍了嗎?比如95班機副射手只攜帶2個彈鼓,完全有能力再帶上一把步槍,可就是不給配置,難道非要等機槍手光榮了副射手才有機會拿起武器?為何會這樣?

主要還是因為火力不足恐懼造成的,我國火力不足恐懼症由來已久,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敵人人均120發子彈,我們只有5發,每一顆子彈都無比珍貴,可想火力多麼弱小。好不容易自己能製造彈藥了,在抗美援朝咱用的還是拉大栓,人均40發,而土豪土豪鷹醬人均200發,只要你拿得動,想拿多少拿多少。而班用機槍作為班組最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當然彈藥越多越好,所以後來在裝備輕機槍並下發到班之後,就安排了一個機槍副手,專門攜帶子彈,提高火力輸出。

其次,由於給班用機槍配置副射手到現在已經60多年了,經歷了後來的大大小小各種戰鬥,這種經過實戰檢驗的配置,想要改變編制是很不容易,畢竟陸軍是有惰性的。不過也不得不改變,如今絕大部分國家的班組機槍手已經不配置副射手了,一停機槍由一個人負責,其他人員都有武器裝備,至於攜帶更多彈藥問題,則由其他步槍手協助,而且現在大部分步兵班都已經機械化了,也無需專門的副射手攜帶彈藥。

隨著機械化部隊的普及,班用機槍的輕量化,我們完全可以解放副射手,一個班多一把步槍更能提高火力輸出,現在甚至部分國家已經出現一個班兩支機槍的配置,所以改變舊觀念,多學習借鑑別人的經驗,才能真正提升班組戰鬥力。


軍備時刻


我舉幾個例子。

日本侵華戰爭當中的步兵班(小分隊)13-14人,一般來說是三個三人制的步兵小組+一個機槍小組,機槍組一個打機槍,其他人拉大栓。所以每個人都是有武器的

而二戰時期德軍步兵班的機槍副射手則是持有一把瓦爾特P38手槍了以自衛或者自殺,畢竟MG這射速導致你忙著裝彈鏈就行,而且還要給機槍手指引目標。但實際上,在戰爭過程當中副射手往往也會背上一把繳獲的步槍/衝鋒槍,或者陣亡戰友的步槍。

上面兩個都是二戰時期的,那會的班用機槍雖然名義是輕機槍,但因為用的是全威力彈,而且那會的機槍確實也重,再是那會自動火力還不是那麼多,機槍往往是班組火力的核心,因此會配個副手。

到了現代的話...不存在一個專業的機槍副手角色...每個人都肯定攜帶制式步槍。


瘋狗的輕武


先來了解一下機槍種類和人員配置吧,機槍分為重機槍、通用機槍、班用機槍。

重機槍:主要用於殲滅和壓制1000米內的敵集團有生目標、火力點和薄壁裝甲目標,封鎖交通要道,支援步兵衝擊,必要時也可用於高射,殲滅敵低空目標。重機槍由槍身、槍架、瞄準裝置三大分部組成。槍身重15-25公斤,槍身長1000-1200毫米,一般可高射與平射兩用,平射有效射程800-1000米,高射有效射程500米,戰鬥射速200-300發/分。

重機槍一般要車輛上機動,步兵一般是配備在營級做為壓制火力,人員3~4名(一人抗槍身,一人抗槍架,另外兩人抗彈藥),抗彈藥的兩個人配備步槍做為防衛武器。


通用機槍:通用機槍口徑為6-8毫米。以輕機槍狀態使用時,能殺傷、壓制800米內生動目標;以重機槍狀態使用時,能殺傷、壓制1000米內生動目標。供彈方式均為彈鏈式。槍身重量7-15千克,槍架重量5-20千克,機械式瞄準具。與原來重機槍相比,全槍重量減輕一半左右。



通用機槍一般配備於連級,由2~3人組成機槍小組,一名射手、一名觀察、另一名搬運彈藥,彈藥手配備步槍做為防衛武器。



班用機槍:班用機槍是一個步兵班的火力支援單位,一個步兵班配發1-2挺,主要作用是中近距離對敵方進行殺傷及壓制敵方火力掩護其他作戰人員行動,多使用彈匣,短彈鏈或彈鼓供彈,一般與步兵班內的步槍使用的彈藥相同,配備2腳架,理論射速在600-1200發/分,戰鬥射速一般150發/分。



班用機槍為單人操作,步兵班組作戰行動主要就是圍繞以班用機槍為火力核心展開,每個班配備兩挺,每個人都有為機槍手分擔一百發子彈的義務。

我軍步兵班組配備的機槍是95式班用機槍,採用彈鼓供彈,每個彈鼓容彈75發,射手自身攜帶五個個彈鼓(槍上一個,胸前兩個,挎包裡兩個共375發),三百多發子彈只夠機槍打幾個長點射,所以班組裡每一個人除了自己的武器彈藥外還要為機槍手背彈一百發(或者一個彈鼓)。


兵器知識譜


兔哥回答你。班用輕機槍屬於壓制火力,有兩個人組成,分為機槍正手,副手。正手負責攜帶機槍,操控射擊。副手為正手提供幫助,攜帶彈藥,設置射擊陣地。並攜帶必要的工具,如小鍬,負責供彈,觀察敵情等等。其作戰原理是這樣,首先副手用攜帶的小鍬射置射擊陣地,緊急裝態下,只跟據機槍兩支架沿射擊方向鏟兩道平行的凹槽,要求水平,不能一高一低,機槍正手架槍,副手在正手右後側(地形較平的情況,戰壕內副手要在右側位置,但不能高出正手,就是保證安全),用手把彈匣(彈鼓)遞給正手,遞出的彈鼓有講究,保證正手接過後能一次安裝到位,不能二次倒手(糾正)。換彈鼓時正手取下遞給副手的同時接過副手遞出的彈鼓。這樣安排是為了在正手傷亡時副手繼續射擊。以56式班用機槍為例,共五個彈鼓,一個由正手攜帶,四個由副手攜帶,一個彈鼓100發,副手不配置其它武器,只配置一把小鍬。就是這樣子的。


兔哥42928


通常情況下,無論是輕機槍還是重機槍,只要是機槍,都要有主射手和副射手兩個人配合才能更有效地發揮。沒錯,這是正常的配置,不過,已經逐漸淘汰了。班用機槍已經不需要兩個人操縱了,只有通用機槍才要兩個人配合。



主射手副射手

以二戰時期德軍步兵班為例,除了班長和機槍主射手副射手之外,都配備KAR98步槍,班長配備MP40衝鋒槍,機槍組配備MG42機槍,副射手配一隻魯格爾手槍。副射手要攜帶四個50發的彈鼓和一個300發的彈箱外加兩根槍管。事實上,機槍組還有一個成員,攜帶KAR98步槍和兩個300發的彈箱,早期還要攜帶一個對空射擊的三腳架,後來取消了。


副射手已經不在班用機槍組內了

而現在的通用機槍和班用機槍不同,通用機槍口徑大,重量大,班用機槍口徑小,重量輕,機槍手一個人就可以攜帶足夠的彈藥。美軍的M249機槍,使用200發的彈鏈供彈,同樣也只是一個人操縱,並沒有什麼副射手。

現代戰爭與二戰時期不同,機槍雖說也是主力輸出,但是步兵班對於班用機槍的依賴性大大降低。二戰時期,由於火力不足,機槍手負責最主要的輸出,副射手要不斷地壓子彈,其實叫副射手並不準確,叫彈藥手更為貼切。



相比較二戰,輕機槍已經被班用機槍取代,重機槍被通用機槍取代。二戰時期使用栓動步槍的士兵對自動射擊的機槍手依賴較高,然而機槍彈容量低,不斷射擊才能壓制敵方,所以需要一個副射手。

而現代士兵都是使用自動步槍,對極強的依賴性降低,同時機槍重量下降,彈容量增加,副射手對於班用機槍來說,沒有太大必要了。步兵班裡的所有人都使用的制式步槍了。


軍武文齋


班用機槍是一個步兵班的火力支援單位,一個步兵班配發1-2挺,主要作用是中近距離對敵方進行殺傷及壓制敵方火力掩護其他作戰人員行動,多使用彈匣,短彈鏈或彈鼓供彈,一般與步兵班內的步槍使用的彈藥相同,配備2腳架,理論射速在600-1200發/分,戰鬥射速一般150發/分。

早期的班用機槍一般由2人操作,比較典型的有(一戰,二戰):捷克的ZB-26,ZB-33j,日本的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德國的MG13,美國的BAR(美國當時稱自動步槍),由射手實施射擊,副手供彈與指示目標,有效射程600-800m。

美國的BAR一般由1人操作,使用20發彈匣供彈。

中國的95式,中國仍然按傳統由2人操作。有效射程400-800m。

美國海軍陸戰隊機槍手(MOS 0331)使用7.62mm M240通用機槍,.50 勃朗寧M2重機槍和40mm Mk19榴彈發射器,在步兵連隊或偵察連隊遂行直接火力支援任務。裝備重武器的機槍手通常隨載具作戰,裝備通用機槍的機槍手既可以搭乘載具作戰,又可徒步作戰。

通用機槍和重機槍通常裝備到步槍連的武器排或步兵團的武器連,除正副射手外另配前進觀察手,射界繪製員,班長/排長等行政/指揮/輔助人員若干。通用機槍小組通常由三人組成。小組組長帶領小組,指揮火力方向。機槍正射手為二號,負責使用M240通用機槍。機槍副射手為三號,攜帶備用彈藥和槍管,協助通用機槍的作戰。


LLLLLLLLLLLLLLLLLLi


應該給副手配上支手槍吧,關於彈藥 相信到戰時會有其它戰友比如負重量大的戰友多帶一條彈鏈


微笑144417506


這裡分享一段真實的回憶,父親在山東參加八路軍,這隻部隊就是後來的二十軍,冰天雪地跟美軍打過,那個地方叫長津湖……父親因為個子比較大,一直是機槍手,在他的回憶裡寫到,44年我當了機槍班長,全班27人,配9挺輕機槍,三人一挺。機槍班打仗時配置到班排,有時也有連首長直接掌握集中使用,27人一個班,三個人一挺輕機槍,山東八路軍就是如此配置,這段回憶應該講述的抗戰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