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漲價市民消費習慣也隨之受影響

本報記者 李春娥

近段時間,豬肉價格持續走高。記者走訪城區一些農貿市場和超市瞭解到,豬肉每公斤價格已達到54元,很多賣豬肉的商家都感到生意難做,而市民消費習慣也隨之受到影響。

商家:漲價無奈,生意難做

海區新橋市場一豬肉店老闆告訴記者,豬肉漲價,我們做這一行的人也很無奈,漲價至今,不少老顧客都來問我豬肉價為何漲個沒完,有些人還以為是我們在哄抬價格,其實我們進貨就貴了,成本高了這才無奈跟著漲價。價格貴了,買的人少,我們生意也不好做,最近有不少同行都收攤轉行了。

豬肉漲價對熟肉製作行業和餐飲業也造成了衝擊。記者走訪市區一些熟食店、高檔賓館和餐飲店,他們均反映近期豬肉進貨量明顯減少,原因是生豬價格飛漲,導致與豬肉相關的菜品不得不上調價格,部分顧客難以接受,銷量下降,進貨量也就只能減少了。

海區一家熟食店老闆說:“近來生豬價格上漲,我滷製的豬頭肉、豬蹄、豬舌等,也只能跟著漲價,價格一貴,很多人就不買了,我只能少做點豬肉的,多做些滷雞、滷鴨。不過雞、鴨、鵝這段時間也跟著漲價了,就是漲價幅度沒有豬肉高,顧客還好接受些。”他也表示,隨著豬肉供求關係的逐步緩解,相信過段時間豬肉價格會慢慢迴歸正常。

消費者:節約少買,尋替代品

豬肉價格一漲再漲,自然影響到百姓“菜籃子”和餐桌上的變化,也波及百姓的消費心理。記者在農貿市場看見,一位女士放下已經過秤的一袋豬排,她說:“以前這袋排骨頂多100元左右,現在接近200元,太貴了,我還是不買了。”記者發現,自豬肉價格上漲以來,這樣的一幕經常能在市場看到。

面對豬肉價格上漲,為了確保生活不受影響,市民們又是怎麼應對的呢?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有市民認為豬肉是日常不可或缺的食品,漲價了,就少買,由原來每天兩頓肉,改成一天一頓或者兩天一頓。還有市民表示,豬肉貴了,他們便用雞、鴨、鵝、魚等肉類來代替,既保證碗裡有肉,又能省點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