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運輸第四城?深圳、天津、重慶、成都,還是武漢

誰是運輸第四城?深圳、天津、重慶、成都,還是武漢

01

哪座城市的運輸能力最強?北京、上海、廣州位居前三,一般沒有什麼質疑。

關鍵是誰是第四城,這個討論,坊間目前莫衷一是,誰都有誰的說辭。

一線城市深圳,擁躉不少。至於武漢,湖北人肯定全挺它。四川人挺成都,河南人挺鄭州,湖南挺長沙,安徽挺合肥,天津、重慶兩個直轄市,也是有力的競爭對手。

事實勝於雄辯,爭論再多也沒用,還是看數據吧。

一個城市的運輸能力包括兩方面:城市內部運輸力、城市與城市之間運輸力。

先看城市內部運輸力,這個數據,交通部有具體的統計,它涵蓋公共汽電車、軌道交通、出租汽車與客運輪渡。

城市內部客運量,既能證明一個城市內部的運輸能力,也彰顯著一個城市的人氣。

誰是運輸第四城?深圳、天津、重慶、成都,還是武漢

數據:交通部

上圖就是交通部統計的,今年前九個月內地中心城市內部運輸量。

所謂中心城市,這裡指的是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與省會/首府城市,因此統計中沒有蘇州、無錫、東莞、佛山這些實力雄厚的城市。

為了更直觀看出誰弱誰強,本號梳理了一下上述城市的總客運量,做了如下排名。

誰是運輸第四城?深圳、天津、重慶、成都,還是武漢

數據:交通部

可以看到:

1、果不其然,在城市內部運輸能力上,北京、上海、廣州佔據前三甲,分別高達54.95億人次、48.8億人次、45.8億人次,證明了北上廣作為門戶城市的實力。

2、排在第四的,是直轄市重慶。這個完全可以理解,作為一個坐擁3100萬人口的城市,重慶不排第四,誰能排第四?

誰是運輸第四城?深圳、天津、重慶、成都,還是武漢

另外,從重慶坐擁3100萬人,卻只能排名第四,被北上廣超出一個身段的現狀,還能看出一個問題,北上廣人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

3、深圳排列第五,這是深圳人氣所致,作為全國僅有的四個超大城市,深圳近年來,平均以50萬左右的人口增長著。

4、成都常住人口位列全國第四,城市內部運輸能力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與深圳。武漢人口不如成都,排名在成都之後。

5、天津常住人口雖然排名全國第五,但其內部運力比一眾強省會,如成都、武漢、西安、杭州、南京都要弱。

6、西安能夠排在杭州、南京之前,也並不意外,這個剛剛邁入千萬人口級別的城市,最近兩年通過人口爭奪戰,攢了不少人氣。

7、東三省四個主要城市,有三個擠進了這份榜單。近年來,東北人氣與財氣欠佳,但從數據來看,依稀還能看到輝煌時的模糊樣子。

8、從第一張圖中還可以看到,城市內部運輸中,軌道交通幾乎貢獻了一半以上的運輸量,足可見,地鐵已經成為中心城市日常出行的首選。

02

接著看城市與城市間的運輸能力,主要看兩個指標,一個是貨運量,一個是客運量。運送方式包括鐵路(火車、動車與高鐵)、水路、公路、航運四種交通方式。

需要註明的是,這裡並不涵蓋港口貨輪運輸量。

誰是運輸第四城?深圳、天津、重慶、成都,還是武漢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上圖是本號梳理的幾個內部運輸能力強的城市,城市間的運輸規模數據。

可以看到:

1、在客運量方面,北京雄踞第一,貨運量方面,西南地區的重慶佔據第一把交椅。

2、貨運量方面,佔據珠江口A字型頂點的廣州,位居全國第二,上海第三,而北京的貨運量排不進前十。

北京的客運量第一,貨運量卻排不進前十,足可見北京有別於其他城市的產業,北京的工業基本遷出到了周邊城市,留在北京的主要是高貨值產業、金融業與互聯網業為主。

3、貨運量方面,武漢位居第四、成都沒有公佈貨運量和客運量,只公佈了貨運週轉量和客運週轉量,從週轉量這個指標對比武漢的週轉量來看,其貨運量和客運量均不如武漢。

4、寧波的貨運量排名比較靠前,青島與成都一樣,也沒有公佈貨運量和客運量,但從週轉量來看,青島不如寧波。

5、南京與杭州兩座城市,南京貨運量高,杭州客運量高,但都沒有蘇州的客運量高。

6、坊間一直拿鄭州與武漢來比,作為兩個國家中心城市,誰的交通實力更強,一目瞭然,鄭州比武漢低好幾個身段,比西安還稍遜一籌。

03

綜合以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城市內部運力方面,重慶位居第四;城市外部運力方面(不包含海港口),武漢第四。

內部與外部綜合運力方面,北京、上海、廣州位居前三,第四屬於重慶。重慶不但有人口優勢,同時還是管理層欽定的長江沿線城市中的三個航運中心之一(另外兩個是武漢、上海)。

排在重慶之後的,同時躋身全國運輸能力前十的,應該是深圳、武漢、成都、西安、杭州、南京

一個城市的運輸能力,展現著一個城市的財氣(貨運)與人氣(客運),而財氣與人氣,決定著一個城市的發展潛力和投資價值。

因此,這份運輸能力榜單,一定程度上可以視作投資價值榜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