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安慶市大觀區,皖江之城,大有可觀之境

這裡是安慶市大觀區,濱江之城,大有可觀之境。據《安徽百科全書》,大觀區因境內有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的古大觀亭而得名。境內有安慶師範大學、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等院校。

這裡是安慶市大觀區,皖江之城,大有可觀之境
這裡是安慶市大觀區,皖江之城,大有可觀之境

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之濱。

這裡是安慶市的始源之地,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皖江北岸;擁有2000多年的燦爛歷史,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和皖西南商埠重鎮。清末在境內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軍械所,試製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在民族工業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這裡是安慶市大觀區,皖江之城,大有可觀之境

大觀區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市西北部,是安慶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這裡東鄰迎江區,南與東至縣隔長江相望,西接懷寧縣,北抵宜秀區相連;據《安徽百科全書》,大觀區因境內有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的古大觀亭而得名。境內有安慶師範大學、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等院校。

下轄7個街道、1個鎮、2個鄉:德寬路街道、玉琳路街道、龍山路街道、菱湖街道、集賢路街道、石化路街道、花亭路街道,海口鎮,十里鋪鄉、山口鄉。區人民政府駐地德寬路,總面積204平方千米,總人口27萬。


這裡是安慶市大觀區,皖江之城,大有可觀之境

夏商及西周區境屬揚州。春秋屬桐、皖諸侯國。戰國時屬楚國。秦統一六國後屬九江郡。西漢初屬淮南王國,文帝十六年(前164)屬衡山國。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屬舒縣、皖縣。三國時先屬曹魏,後屬東吳。東晉義熙年間,於皖縣舊地立懷寧和新冶縣。南北朝宋齊時屬舒縣、懷寧縣地。五代十國區境先後屬吳、南唐、後周,依舊為桐城縣、懷寧縣。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舒州團練州升為防禦史。政和五年(公元1115),置舒州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為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屬安慶府懷寧縣。

清朝屬懷寧縣在城和淥水鄉。民國元年(公元1912)1月,廢除安慶府,懷寧縣直屬安徽省。民國16年11月,安慶市政府正式成立,直隸安徽省政府。民國二十年(1931年)區境屬懷寧縣第一區、懷寧縣第二區;次年10月直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二十四年(1935)與第三區(山口鄉)合併為懷寧縣第一區。

這裡是安慶市大觀區,皖江之城,大有可觀之境

1949年4月設安慶市大觀區。1952年5月大觀區改稱城西區,集賢區蓬萊、西內劃入。1955年9月城西區改為西市區;同年11月原城中區所轄的四方城、科學街、楊家塘、碟子塘、北正街、南莊嶺6個居民委員會劃入西市區。1960年5月,西市區改稱大觀區。1978年成立大慶路、幸福路、解放路、青年路4個街道辦事處。1980年西市區複名大觀區。1981年6月,設立高花亭街道(後更名石化路街道)和菱湖街道。2005年5月,原郊區(宜秀區)十里鋪鄉五里村、十里村、林業村、茅嶺村、袁柏村、鳳凰村、臨江村、羅衝村部分以及懷寧縣海口鎮、山口鄉劃入大觀區。


這裡是安慶市大觀區,皖江之城,大有可觀之境

區境屬於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這裡是優良的都市型農業生產基地,自然資源豐富,是水果、禽類、水產品的生產和交易基地;有石英石、白雲石、方解石、大理石、鐵等礦藏,其中方解石儲量1億噸,白雲石儲量1.7億噸。安慶市主要工業區,有石油化工、紡染、皮革、毛紡、水泥、製藥、金屬製品等關業。

大觀區交通方便,區位優越;以其“上控洞庭,下扼京口,分疆鎖鑰南北,坐鎮呼吸東西”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網絡。陸運以安慶至合肥公路為主,南頻長江黃金水道,北接206、318國道和滬蓉高速,西以皖河大橋與懷寧、望江縣相通;鄰近安慶天柱山機場、安慶站、安慶西站,可通達北京、廈門、海口、昆明、青島、西安等城市。


這裡是安慶市大觀區,皖江之城,大有可觀之境

境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景點眾多,境內有安徽省的標誌性建築譙樓,安徽省高等教育發展的標誌性建築安徽大學紅樓,有敬敷書院舊址、明倫堂、安慶內軍械所、焚煙紀念亭、嚴鳳英墓、大觀亭、張恨水故居、熊成基起義舊址等古蹟;有菱湖公園、獅子山公園、譙樓、鎮海庵、永寧禪寺、鎮江寺、迎江寺等名勝。

大觀亭(元末郡守餘闕葬處)始於東漢,盛於唐宋;又稱大觀樓或大觀臺,建於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明清時期,其境內的大觀亭就與武昌黃鶴樓、江洲庾樓並稱為長江三樓,素有皖省第一名勝之區之稱,被稱為省會絕妙江山,曾被列為安慶八景之首。吳名風在《遊大觀亭記》中曾說:亭據山巔,在忠宣墓側。為皖省第一名勝之區。歷代文人墨客跋涉至此,留下許多優美的詩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