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作者 / 未藍

冬日的寒冷總是讓人格外地呼喚溫暖的力量,今年冬天,和暖氣一起如約而至的,還有愛情電影《大約在冬季》。

由王維明執導,齊秦任總策劃,霍建華、馬思純主演,改編自饒雪漫小說的電影《大約在冬季》今日在全國公映。衍生自齊秦同名經典歌曲,電影講述了北師大女孩安然和來自臺北的攝影師齊嘯之間跨越30年時光的愛情故事。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以經典歌曲作為創作靈感的電影,《大約在冬季》不是第一部,那麼和其它電影相比,它又有怎樣的特點?創作者想要借電影向觀眾傳達怎樣一種情感?情感背後,電影還有哪些更為深遠的意義?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大約在冬季》導演王維明

電影情報處近日採訪了導演王維明,和他一起聊聊電影的創作故事、自己的導演經歷和創作感悟。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愛而不得”情感之外的意義



早在2015年,齊秦和饒雪漫相識後,就有了製作《大約在冬季》電影的想法,但苦於一直沒有突破口。

直到2017年,饒雪漫和王維明通過朋友認識。當時剛剛因為資金和演員問題,停下了正在臺北籌備的另一部電影的王維明,在讀過故事大綱後,發現片中同齡男主齊嘯和自己的成長經歷非常相似,饒雪漫大綱中想要講述的愛而不得,探尋愛的真諦的故事,也讓王維明深受觸動。所以面對饒雪漫的邀約和廣闊的內地電影市場帶來的考驗,臺灣導演王維明欣然接受,全身心投入到《大約在冬季》的籌備中。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王維明、饒雪漫與劉若英在拍攝現場

故事大綱雖然動人,身為導演的王維明覺得它還欠缺靈魂。“片中的兩個主角,一個20多歲帶著夢想從臺灣來到北京發展,一個從成都來到北京讀書想要留下,在建構這種橫跨三十年的人物情感層面,(故事大綱)還缺乏嚴謹的整合。”王維明在採訪中表達了對最初大綱的想法。

在王維明的建議下,饒雪漫回到了她最熟悉的小說創作,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她完成的展開式故事讓王維明看得過癮,也終於看到了故事的靈魂。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從《左耳》就跟饒雪漫相熟的馬思純,在看到《大約在冬季》的小說後,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投入了很多情感。王維明在得知後,也十分興奮,“雖然金馬影后是一個頭銜,但它證明的是她一直以來的積累和在《七月與安生》中表演的爆發力。”

見面後聊了15分鐘,王維明就知道馬思純就是女主安然的最合適人選。不只因為她呈現出的天真的狀態和角色相同,更讓王維明驚豔的,是她在表演創作中投入型的表演風格。沒有一般演員見面時常見的客套和試探,馬思純在討論時對角色的擁抱和貼合,令導演信服。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和馬思純不同,霍建華在剛接觸角色時,有強烈的不安,不安來自這個角色看似渣男的設定。

講到這裡,導演也表達了他對這個角色的理解:“對於齊嘯來講,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愛情的糾結該如何選擇,是很困難的決定,兩邊都是人性。齊嘯不誇張,很隱忍,也不知道如何去抱怨自己的負擔,但他卻一步一步地去承受了在一個文化裡需要他負擔的責任,這些責任讓他無法像小安一樣直接、不顧一切地去愛她。很多人不願意去看生活、家庭的困難,也不願意去平衡九十年代臺灣和北京距離上的鴻溝帶來的愛情的困難,覺得他愛而不得所以就是渣男。但其實這才是我們真實的人生,愛情終究是容易被生活的瑣碎困擾跟糾結打敗的。”

在對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後,消除擔心的霍建華也獻上了令王維明驚喜的演繹,而他也對導演直言,還好沒有錯過這個角色。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回憶起電影拍攝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王維明認為是對九十年代的場景和城市風貌的恢復。

由於故事主要發生在北京,城市樣貌改變太大,劇組拍攝時間又在二三月,恰逢帝都的春節,拍攝遇到了很多限制。比如工體當時即將封館,後來通過熟人協助開放特例,才得以順利進館拍攝。所以事實上片中很大一部分戲份,如學校、報社等,都是在天津拍攝完成。而衚衕、四合院這些城市樣貌,則是在北普陀影視基地,經過了劇組的完全改造。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困難之外,導演也分享了一些團隊用心打造的細節,埋在片中等待觀眾的發掘。比如齊一天爺爺的信、《京日報》新聞和logo的設計、於楓為安然做的簡歷書、齊嘯的今生今世影樓的logo設計等等。

電影靈感的來源,《大約在冬季》的原唱齊秦,也以總策劃的身份,參與了電影的藝術指導與監督,並在片中客串出演,重現了1991年工體個唱現場。因為樣貌的改編,30年前的年輕小哥,則是通過後期3D 1:1建構還原而成。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1991年齊秦北京狂飆演唱會

總策劃齊秦,編劇饒雪漫,主演霍建華、馬思純、魏大勳、文淇,攝影指導李屏賓、剪輯指導鄺志良、配樂鍾興民、錄音指導李丹楓...... 眾多臺前幕後大咖和好友的加盟,和創作團隊的用心,讓王維明感到很幸運,也讓他對電影的市場表現充滿期待。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除了希望觀眾真正理解、喜歡這個愛情故事的核心——“雖然愛而不得,那份真情能讓我們重新找回去愛別人的感動跟力量”,王維明也希望觀眾可以看到時代變遷中,每個人物如何面對真實的自我,以及他們的成長。比如小安在北京飛速發展的七年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長為讓北京喊出她的名字的大主持人,比如齊嘯帶著鄉愁回到父親家鄉,在創業和實現夢想的路上,家庭的重擔給他帶來的不堪。

“很多愛情故事之外的點點滴滴,我希望也能讓觀眾有更豐富更深層的體會。在票房上我當然希望能夠成功。對我來說,我們整個團隊花了這麼大的功夫來做這個電影,特別值得。”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文藝或商業,不需要為自己設限”

王維明的電影之路,始於師從楊德昌導演的十年。

從1990年楊德昌導演身邊籍籍無名的小助理,到導演助理、副導演,再到《一一》時參與劇本策劃。跟隨楊德昌導演的十年,王維明看到了一個導演對電影藝術的敬畏之心,因為擁有敬畏之心,才可以在資源有限的境況裡,極盡所能地享受著把每個細節做到最好。

“我覺得那是一個電影情懷,這個情懷帶著我一直不斷向前,我現在明白了那個力量是自信和樂觀——很自信也很樂觀地為電影創作出一些戲如人生的感觸和感動,這也是楊導帶給我最大的影響。”這樣回憶著當年的王維明導演,自信而樂觀。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王維明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飾演卡五

然而離開楊德昌導演之後,王維明的電影之路,走的並不順暢。不但自己拍的短片參加國際影展沒有獲得任何迴響,在臺灣借錢做獨立製品也沒有任何票房的回應。“欠了錢,又沒有自信”,感覺到十年歲月蹉跎的他,決定離開電影圈。

下一個十年,轉行做廣告導演的王維明,創作中並沒有改變電影的思維模式,拍攝的大部分廣告作品,都在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從創作到執行,他不斷地從生活中取材、打磨,再回憶這十年,反而都成為後來電影拍攝的鋪墊與積累。

帶著對電影未曾熄滅的熱愛,和被楊導的情懷的鼓動,或許還有一絲不甘,離開電影圈十年的王維明,決定以導演處女作《不能說的夏天》迴歸。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不能說的夏天》劇照

在現實題材電影《不能說的夏天》後,王維明選擇了愛情片《大約在冬季》作為自己的第二部長片,在他看來,二者的創作過程是類似的,但是目標不同。現實題材電影用事件作為故事結構,而目標則是在結構中提煉思想,跟所有的觀眾做思想上的衝撞和溝通,甚至探討。而愛情片的目標更多在於讓觀眾在對愛情故事的感動之餘,帶給他們生活中的同感。

“這次參與《大約在冬季》這樣的商業項目,我就提醒自己不要太自以為是地探討什麼思想或議題,把這些很主觀地投給觀眾。讓大家在觀影的享受當中得到昇華,這個目的性的不同讓我學習了很多。”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從文藝片轉型商業片,王維明對自己不是沒有過懷疑,直到在劇組和攝影指導李屏賓的一次聊天中,李屏賓評價他,“我看到的你就如同你現在所做的,你不需要設限自己是文藝或商業,你只需要勇敢地去尋找感動你自己的題材。”

這讓王維明認識到,對於真正能夠感動自己內心的題材,他是不會太在意是文藝片或者是商業片的。“作為一個接下來想要繼續創作的導演,我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條自信之路。”王維明對自己的電影導演之路,這樣規劃著。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讓真正有內容的類型電影越來越豐沛地發展起來,王維明對此也非常樂觀。但樂觀的同時,他也希望行業能更多地關注到專業化、標準化、工業化人才的培養,反過來支撐電影工業。二者勢必相輔相成。

他一直相信,“它還要再好,而且年輕一代、中生代的,甚至現在已經建立起很好的reputation(影響力)的導演,都還會有再一撥的成長。市場本身的動能會帶給創作跟製作技術更高的成長。”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市場的發展不僅帶來更多優秀的電影,也讓越來越多優秀的香港、臺灣電影人來到內地發展。作為來到內地拍戲的臺灣導演,王維明從不害怕地域差異,因為大學時期的表演學習讓他知道對錶演的溝通從來都是從心進入角色。更重要的,是內地親人眾多的成長環境,讓他對在內地拍戲感到親切自然。而如何在這樣多元化的大市場環境中做出有啟發性的作品,才是他真正看重的。

《大約在冬季》之後,王維明也有兩部正在推進的現實題材作品。談及未來想嘗試的類型片,他也很希望能挑戰像他喜歡的《地心引力》這樣的人文科幻片,探討全新環境背景下,華人世界裡的人性與情感。

專訪《大約在冬季》王維明:文藝轉型商業,我在意的是打動人心

師從電影大師,飽含情懷的創作遭遇市場冷落,在失望中轉做廣告導演,又因對電影無法放棄的情懷與熱愛迴歸。和電影主人公齊嘯一樣,在王維明導演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整個時代變遷和產業發展的縮影。

無論是現實題材還是浪漫愛情,文藝片還是商業片,創作出和《大約在冬季》一樣能打動人心的啟發性作品,是王維明一直以來對電影創作的追求。而他下一個十年的電影之路,相信也會如他所敬重的楊德昌導演帶給他的感悟一樣,走得自信而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