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進入本記?

竹海飄雪


項羽只有在《史記》中才被寫進本紀裡,而在《漢書》裡,項羽則是和陳勝合寫在一個傳記裡。

把項羽寫進本紀,反應了司馬遷對待歷史的一種看法;把陳勝和項羽合傳,則未必是班固對待歷史的看法。

為什麼司馬遷和班固對待項羽的定位,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拋去兩人治史之時的無奈,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史記》是一部通史,而《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以通史的角度看待項羽,以斷代史的角度看待項羽,就像項羽的左臉和右臉,總是有些不同的。

皇帝這把椅子,是秦始皇親手打造的,秦始皇不僅打造得挺牢固,並且自己還坐得還挺穩。但是到了秦二世胡亥的時候,這把椅子卻出現了質量問題!

陳勝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陳勝對吳廣言道:“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就這一下子,秦二世胡亥在椅子上可就坐不住了!

陳勝稱王也就幾個月的光景就死了,但是陳勝所封派的那些侯王將相們,卻終於燒燬了秦朝的這把椅子。

陳勝雖然沒有親手毀掉秦朝,但是秦朝的滅亡卻是由陳勝引發的。司馬遷之所以把陳勝寫進世家裡面,就是這個原因。

同樣的道理,項羽雖然滅掉了秦朝,但是自己也很快就滅亡了。這就是班固把陳勝和項羽合寫在一個傳記裡的原因

司馬遷撰寫秦漢之間的這段歷史裡面,有一個非常值得尋味的細節。

陳勝在大澤鄉舉事的時候,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在這個口號的蠱惑之下,湧現出了許多沒有“種”的王。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沒有“種”的王隨立隨死。而那些打著六國旗號的王,最終卻封王封侯。

與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相呼應,司馬遷在寫項羽的時候,也寫了這麼一段話:“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項羽的眼睛也是兩個瞳孔。項羽難道就是舜的後裔嗎?

司馬遷採用這種對比的手法,究竟是什麼用意?是強調項羽是舜的後裔這個身份,還是為了給最終取得勝利的那個擁有“天子之氣”的“赤帝之子”劉邦做鋪墊?

項羽的祖先項氏一族,《史記》中記載:“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可謂是脈絡清晰,並且有據可查。

劉邦的出身雖然看起來要比陳勝強點,但是和陳勝一樣家世不是那麼清晰。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這麼點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漢高祖,叫劉四,他爹人稱劉老頭,他娘人稱劉老太太。

如果劉邦最終和陳勝、項羽一樣也就無所謂了。偏偏劉邦是最終坐在秦始皇的那把椅子上了,到了司馬遷那個時候依然還是坐得那麼穩。就這麼點家世,實在是拿不出手!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又寫了“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這件事兒並不是只有劉太公知道,隔壁老王家的女人也經常看見劉邦身上盤桓著一條龍。

《秦本紀》裡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這兩者比較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通過這兩下子,立刻就把劉邦的身世拔高了!拔高到和秦始皇先祖一般的地位了!

這就很明顯了。沒有顯赫身世地位的陳勝,只能寫入世家;擁有顯赫身世地位的秦始皇、項羽和劉邦,被寫進了本紀。

劉邦是擊敗項羽才取得的帝位。項羽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路諸侯軍滅掉了秦朝。然後號稱“霸王”,開始了封王建侯。司馬遷把這兒稱之為“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司馬遷在這兒感嘆了一番,“何興之暴也?!”為什麼會這麼快呢?大概其是因為項羽和舜一樣有兩個瞳孔,應該也就具有舜的威望和能力吧!

劉邦做為龍的傳人,除了“美鬚髯”之外,“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這七十二顆黑子,後世的註解中解釋為:“左,陽也。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數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歲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並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七十二黑子,坐實了劉邦“赤帝之子”的身份,同時劉邦以火德取代天下。

劉邦能夠取代項羽坐到那把椅子上,完全就是天命所歸!

陳勝沒有天命,所以陳勝只能被寫進世家;項羽雖然有天命庇佑,但是卻沒有劉邦的天命強大。所以項羽和劉邦都被寫進了本紀。

到了漢武帝一朝,關於“漢朝正統性”的問題已經擺上了檯面。司馬遷強調劉邦的“天命所歸”,不能排除迎合當時朝廷需求的成份。

如果司馬遷只能通過“天命所歸”來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司馬遷也就和那些二三流史學家一樣的狹隘了!

在滅亡了秦朝之後,項羽就把楚懷王推崇為“義帝”,實際上則是項羽大權獨攬。項羽以“西楚霸王”的名義,實行了封王建侯的舉措。

等到天下諸侯都漸漸背離了“楚義帝”,項羽就暗中命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等人殺了“楚義帝”。司馬遷對於項羽的這種行為,給出的評語是“放逐義帝而自立!

綜合《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就可以看出,司馬遷把從秦朝到漢朝這段時期分為了秦、楚、漢三個階段。

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是秦朝;楚義帝和項羽是楚(朝),劉邦登基之後是漢朝。

秦二世胡亥並寫在《秦始皇本紀》裡面,秦二世胡亥的帝位是“不當立!”楚義帝並寫在《項羽本紀》裡面,項羽的“西楚霸王”來自於“放逐義帝而自立!

秦二世胡亥繼位之後,暴虐無道,不僅是“天下苦秦久矣。”而且擅殺同族兄弟和大臣武將。

項羽也是以殘暴聞名,入駐咸陽之後,將秦始皇一族誅殺殆盡。之後更是擅殺義帝自立。

這就把項羽擺到了和秦二世胡亥一樣的位置了!既然秦二世因為無道而被討伐,那麼天下也能因此而討伐項羽!

所以劉邦為楚義帝發喪,然後派遣使者聯合其他諸侯:“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從此開始了對項羽的討伐!

項羽身亡之後,對於項氏一族的其他人,劉邦都沒有誅殺。很多項氏一族的人,都被賜姓為劉。

反襯項羽把秦始皇一族屠殺殆盡,再加上劉邦安置了三十戶人家為陳涉看守墳墓並且按時祭祀,更能襯托出劉邦是仁義之師。

這就是典型的“有道伐無道”!

劉邦討伐項羽,就和“武王伐紂”一樣!劉邦因此也就在那把椅子上坐穩了!

司馬遷站在通史的角度,認定了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楚義帝、項羽和劉邦這個帝位的傳承。所以司馬遷把項羽寫進了本紀!

陳勝點燃了引信,項羽最終摧毀了秦朝。

班固從斷代史的角度出發,從而認定項羽和陳勝的地位是一樣的。所以班固在撰寫《漢書》之時,就把項羽和陳勝寫在了一個傳記裡。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我覺得原因有兩點。

其一,項羽的功績與地位足以進入本紀。

秦末,陳勝首先起義,六國勢力紛紛復辟,但秦將章邯出山之後,迅速扭轉了頹勢,六國勢力紛紛遭到打擊。鉅鹿一戰,章邯和王離並非不能滅趙,而是引誘諸侯軍隊前來救援,圍城打援,企圖一戰定天下。而對於諸侯聯軍來說,只要消滅了章邯與王離,秦國就沒有可用的軍隊,秦國滅亡也就指日可待,因此可以說這一戰決定了天下大勢。

在這種情況下,各諸侯國仍然不能齊心合力,各自逡巡不前,都在觀望別國,不希望自己的實力受損,可以說如果沒有項羽的破釜沉舟毅然決戰,各諸侯國的下場就是被秦軍逐一擊破。項羽以少打多,九戰九勝,擒獲王離,逼降章邯,以一己之力將四十餘萬秦軍消滅,嚇得各諸侯參見項羽的時候都是跪著前行。可以說,推翻秦國基本就是由項羽這一戰的勝利而奠定的,至於劉邦先入關中,迫降子嬰,不過是撿了一個現成的便宜罷了。

而滅秦之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自稱西楚霸王,為諸侯之首,實際上他的地位就相當於春秋戰國時的周天子了,可以號令天下。項羽以如此大功及地位,入選本紀順理成章。

其二,隨著劉邦的地位水漲船高。

首先,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肯定是要在本紀中出現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作為曾經冊封劉邦為漢王的項羽,作為劉邦爭奪天下最主要的對手,項羽的身份一定要和劉邦匹敵,這樣也能從側面襯托出劉邦的厲害。道理很簡單,項羽的地位越尊崇,越顯得劉邦建國之不易,形象之偉大,有一句話說的好“你的競爭對手決定了你的高度”,所以既然劉邦肯定要進入本紀,那麼他的競爭對手也要有相似的身份才行。

這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可以理解。


大黃扯點歷史


項羽為什麼進入本紀,據《項羽本紀》所載: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本紀或簡稱紀,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帝王傳記的專用名詞,始於司馬遷的《史記》。在該書中,歷代的帝王傳記稱為“XX本紀”,不過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

項羽本紀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司馬遷寫史記,有兩處例外,一是項羽入本紀,二是孔子入世家。

本紀是記述帝王的,世家是記述諸侯的

孔子沒有當過一天的諸侯,但後世尊他為素王,比諸侯還高。司馬遷的時候雖然還沒有確定這個說法,但司馬遷也認為孔子的功績非世家不能當。至於項羽入本紀,說:“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所以將他列入本紀,可算一個特例。陳涉則是又一個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謂“甕牖繩樞之子,隸之人”,起義後雖自立為王,但為時僅六個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為在秦王朝的嚴密統治下首先發難,的確是非常之功。司馬遷在這篇傳記的最後寫道:“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長的是,他在傳後全文引用了賈誼的《過秦論》來代替自己下贊文。這種不尋常的做法,更足以說明司馬遷所看重的是功業,而不以成敗論英雄。後來班固寫《漢書》,幾乎完全照搬《史記•陳涉世家》原文,並去掉“世家”的名稱,將陳涉與項籍合為一傳,為“列傳第一”,其貶抑之意不言自明。史家對歷史人物態度之不同,於此可見一斑。

《項羽本紀》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製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而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都是帝王,事實上項羽並沒有成為帝王,司馬遷把他歸入帝王行列則表現了對項羽的敬佩和尊重。


孔晏平


項羽進進本紀只見於《史記》中,是因為太史公對項羽推崇備至。

首先項羽本名叫項籍,字羽,被太史公尊稱為項羽,受其影響,天下人就只記得項羽而忽略了項籍。

項羽志大才疏、兇殘暴虐、剛愎自用,但他卻是中國個人英雄主義的巔峰。

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先說秦末的農民起義,秦末的起義應該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陳勝吳廣起義為起點,項梁戰死為終點,這個階段舊時六國貴族宗室藉助各路起義軍力量紛紛復國,而後討伐共同的敵人秦國,直到章邯大軍反攻殺死項梁。

第二個階段是項羽殺帥奪權直到分封天下諸王,這個階段是舊有秩序的覆滅和新秩序的建立。

項羽是第二個階段的主角,史記記載他小氣候無論學什麼都是半途而廢,就是這樣一個項羽僅憑著自己的勇武,在項梁戰死兵權被奪的絕境中逆風翻盤,擊潰秦軍主力天下諸侯無不跪服。

項羽所能取得的成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個人英雄主義的極致!

太史公對個人英雄主義極其推崇,比如遊俠列傳刺客列傳中太史公對他們都極盡讚美,所以把項羽列入本紀之中,這也是《史記》最早無法流傳的原因之一。

到了後世,班固的漢書就將項羽放入了《陳勝項籍列傳》,這無疑是符合漢朝統治階層的需要。




不惑閒談


大家好,下面就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本紀或簡稱紀,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帝王傳記的專用名詞,始於司馬遷的《史記》。在該書中,歷代的帝王傳記稱為“XX本紀”,不過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與才能。 

   

項羽本紀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 

 

《項羽本紀》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製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而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都是帝王,事實上項羽並沒有成為帝王,司馬遷把他歸入帝王行列則表現了對項羽的敬佩和尊重。  

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按理說秦朝覆滅到大漢5年這之間的朝代應該是楚,而不是漢;首先秦朝終究是為項羽所滅,項羽殺子嬰後登基自封為西楚霸王(雖然尊楚懷王為義帝,卻是有名無實的傀儡);這時項羽所建立的“楚國”是由他分封的各諸侯國組成,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聯邦共和國”,都城則建立在彭城。

而劉邦的“漢王”同樣是被項羽所冊封,封地僅僅是巴蜀一帶的非富饒之地,所以在楚漢戰爭結束以前,漢只能算是楚的N分之一,而大楚朝相對來講是名正言順的,因此項羽也應作為皇帝列入《史記》;而現在的朝代年表裡之所以沒有楚,很有可能是漢朝的史官們礙於當權者的忌諱,或是為了討好當權者,才把楚從歷史上給抹了,再有,楚漢之爭時劉邦懼怕項羽的程度可以用談及色變來形容,再後來項羽自刎的很多年之後,劉邦與原項羽手下英布交戰,發現其所擺陣勢極似項羽,於是又一度陷入了曾經的緊張慌亂的情緒,可見劉漢一朝對於西楚霸王的忌諱是非常嚴重與深刻的。

簡而言之,項羽太強了。


科學講談怪


本紀不是對人物身份的定位,而是在歷史中給人物的歷史定位。項羽人稱“西楚霸王”有號有國,自成一朝,項羽在歷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影響力很大,與帝王一樣,不一定是帝王,推動了歷史進程。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的最後一段可以看成他的解釋。他說:“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總結起來主要的原因是首先項羽不和從前的帝王一樣,由繼承而來,而是個人從平民奮鬥最終得到(更加應該得到嘉獎),其次,他親率諸侯參與直接戰鬥顛覆了暴秦,而且他主持分裂天下,所有的政事都由其定奪,稱號為“霸王”,這些都是千古未有的奇事奇人。基於以上原因,項羽該入本紀。也是司馬遷對他歷史地位的認同。


開拓者Vlog


史記為漢朝司馬遷所著,而漢朝並不是承接秦朝的統治,而是在和項羽爭霸後獲得的天下。所以在秦和漢之間還有一個歷史的空白,而這個空白就是項羽西楚霸王的時代!故項羽名為霸王,實則帝王!


laoluyi


他的標籤為忠義之士,後世領導人都想要有這樣的下屬,所以需要推崇他,標榜他


咕嚕咕嚕喵喵


因為項羽和呂后一樣,都掌握過天下。無天子之名,有天子之實。所以歸入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