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康結合”樣本調查:燕達“教科書式”養老模式能向全國推廣嗎?

“醫養康結合”樣本調查:燕達“教科書式”養老模式能向全國推廣嗎?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道

“醫養結合”並非醫院加養老院,究竟要怎麼去結合?歐美養老模式如何去適應中國老齡群體需求?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這些正在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十年前,中國的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還沒有如今這麼迫切,所以當燕達集團董事長李懷要在河北燕郊打造一座醫養結合型的大健康養老養生基地,並提出要讓“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提前變為現實時,一些人對此並不以為然。

“医养康结合”样本调查:燕达“教科书式”养老模式能向全国推广吗?

做養老機構,李懷是從零開始,靠著青年創業時的用心、堅持和拼勁,他先吃螃蟹引入國際養老模式,不斷進行中國化、本土化探索實踐和創新;他在國內最早踐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將燕達養護中心與燕達醫院、燕達康復中心、燕達醫學研究院、燕達醫護培訓學院五大版塊組成燕達國際健康城,打造了一艘醫養康一體的養老服務航母。

十年後, 已經有3500多位老人生活在燕達金色年華養護中心,成為國內單體運營規模最大的全程化持續照護養老社區,“燕達模式”在業界也被視為像教科書一樣的存在。

超前試水“醫養康結合”

在養護中心的康復區,記者見到了正在陪著老伴接受肢體康復訓練的王阿姨,她的老伴十年前中風,只能藉助步行器走路,之前在北京家裡居住時,下樓、看病有諸多不便,而且他們的日常生活也需要他人照料。去年,王阿姨和老伴才決定離家到養老院養老。

便利的醫療資源讓王阿姨和老伴來到了燕達養護中心,“不用預約,不用排隊,掛號即看,沒出養老院大門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了,再不用忍受亂哄哄的,連個落座之處都擠不上的醫院門診環境了。”

大病、急病、重病的老人保證十分鐘之內被送到燕達醫院。與養護中心緊緊相鄰的燕達醫院是國家衛生部評定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率先開通北京醫保異地實時結算,並與北京多家三甲醫院合作,有數十位知名專家及名老中醫長期坐診,為養護中心老人提供了近在咫尺且十分強大的醫療保障。

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被視為國家層面推行醫養結合的開端,而早在2011年,李懷在燕達養護中心開始運營時就提出了醫養結合的模式。

“医养康结合”样本调查:燕达“教科书式”养老模式能向全国推广吗?

在養護中心,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園區內設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專業醫護團隊24小時服務,解決老人的小病、慢病、常見病。在非自理、半自理養護區,醫護人員每天都要查房和值夜班。

對於高危老人,還有智能床墊、遙感監測等智慧養老系統對他們24小時監測,當身體指標發生異常時,遙感監測能自動報警,會得到醫護人員及時救助,極大減少了高危老人身體發生意外事故。

經過幾年的醫養結合實踐後,新的問題出現了:每一年,入住燕達養護中心老人的平均年齡都在80歲上下,30%的老人身體有不同程度失能,怎麼預防失能?如何維持提升失能老人的自理能力,降低生活成本和提高生活質量?

“比如腦卒中的老人如果在急性期過後三個月內及時進行康復,有可能恢復自理能力再回歸家庭,這既降低了家庭照顧成本,也釋放了有效的醫療資源。”曾在醫療機構從業多年的養護中心總經理周素娟說,養護中心老人們的醫療康復和生活康復需求變得十分迫切。

2018年,燕達養護中心啟動了“醫養康結合”養老模式,將養護中心醫療服務、生活照料服務、文化娛樂服務與康復服務有機融合。

養護中心設置的老年康復科配備有各專科康復師,為老年人住戶提供康復評估、康復指導、康復治療、中醫理療、輔具適配。運動康復師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態,制定出個性化運動方案,使他們科學健康運動。

除了醫療康復外,養護中心還提倡把康復融入到生活當中去。每天上午,所有身體情況允許的老人都會到室外進行集體活動;每週六都有老人的跳蚤市場,鍛鍊他們處理財務的能力,不讓他們日常生活能力退化。

“偏癱老人穿衣服時,我們鼓勵老人自足進行,哪怕他們只能扣一粒釦子,也是對精細化動作能力的鍛鍊,在醫學康復上叫作業療法。”周素娟說,這得益於燕達養護中心針對老年性疾病設計的一系列生活康復和醫療康復結合模式。

十年打磨適老化服務

坐著輪椅怎麼養花種草?在養護中心,記者看到一間巨大的玻璃房,裡面種植了各種花花草草,綠意盎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裡就是專門為老人們打造的陽光種植房。

“我在家住時就喜歡養花,沒想到來了養護中心之後還能享受種植樂趣。”周阿姨一邊給花澆水,一邊笑著對記者說。記者注意到她面前的種植臺離地足有70釐米高,老人不需要大彎腰,就可以輕鬆地侍弄花草。這是陽光花房特意做出的適老化改變。

依據自理和半自理非自理老年住戶的需要,燕達養護中心按五星級賓館式和家居式兩個區域分別設置。家居式養護區的房間格局裝飾、生活配套等,同日常居家生活場景完全一樣。比如每個房間都配備了廚房,“大多數老年人都願意在營養餐廳就餐,但有了廚房就更像家了,也方便老年人享受一下烹飪的樂趣。” 養護中心副總經理李東輝告訴記者,燕達是按家的模式來做的養老機構,消除了此前老年人對養老機構壓抑孤獨的顧慮。

考慮到安裝醫療帶會給老年住戶帶來壓抑感,將呼叫裝置、吸氧裝置藏在了一幅風景油畫後面;將醫院的手搖式床升級為電動床,而顏色外觀上跟家居床沒有差別;衛生間洗漱臺上的鏡子調整成向地面傾斜的角度,便於坐輪椅的老人使用......

“我們做了十年了!這些適老化調整得益於經驗的積累。”李東輝感嘆道,“董事長帶我們到國外看到的養老模式很好,但又不完全適合國情,養護中心的細節服務都是在實踐中摸索,用心去體驗獲得的。”

這裡還是國內第一家整層樓鋪設天軌移位系統的養老機構,藉助天軌和生活輔助系統,半自理非自理老人也能夠進行站立、行走、康復、洗浴、如廁等日常活動,既能夠節約照料成本,也讓老人能夠體驗到脫離病床、輪椅自足生活的樂趣。

“医养康结合”样本调查:燕达“教科书式”养老模式能向全国推广吗?

在一條貫穿養護中心的多功能大街兩側,分佈著老年大學、模擬高爾夫球館、電影院、健身俱樂部、棋牌室、圖書館、溫泉游泳館等老年人生活娛樂服務場所,每天的各種講座、放映、比賽、聚會等活動豐富多彩,讓老人們的生活愜意而又不單調。

每月19日,老年大學給老人們舉辦集體生日會,數百位老人同時過生日的場面十分壯觀,成為養護中心一道最溫馨的風景線。

甚至在燕達養護中心還建有一座雙語幼兒園,一方面為了子女晚輩前來探望老人創造條件,讓老人們享受到天倫之樂,另外,請有專業特長的老人教授孩子們美術、音樂、舞蹈等課程,和孩子們互動,又能給他們帶來歡笑和活力。同時也解決了員工家庭的育兒需求,保證服務團隊的穩定。

創建中國化養老樣本

李懷曾經給員工講過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他去北京某大醫院拜訪朋友,遇到了一對外地來京看病的夫妻,他們排了幾個小時隊也沒有掛上專家號,焦急而又無助的他們令李懷深受觸動,老百姓找專家看病太難了!他下決心要建一座三甲醫院,把專家請來給老百姓看病,這成為他要打造一座健康城的初衷。

同時,地產起家的李懷也在考慮企業轉型問題,他個人在獲得財富之後,覺得醫療和養老是一個能夠回報社會的長久事業。

然而十多年前的養老產業在國內還是方興未艾,不僅前期投入大,回收週期長,而且缺少可持續的有盈利空間的商業運營模式。豪華型的民營養老機構成本高了,服務費用就高,多數老年人無法承受,同時面臨的政策、資金、人才和入住率等困難程度也是現在的數倍,即便是在當下,這些問題也是一些民營養老機構的瓶頸。

“他經常給我們開會到凌晨。”周素娟說,“實際上,醫療和養老闆塊一開始很難贏利,都是集團的地產等其他板塊支撐,那些沒有集團化經濟實力保障的養老機構一定會遇到資金困難。”

對於李懷而言,他更著急的不是資金問題,而是養護中心的服務運營模式。他帶著團隊骨幹們對歐美、日本、韓國的持續照料退休社區(CCRC)考察了個遍。他們發現,CCRC在國外深受老年人喜愛,除為住戶構建一個高檔、舒適的居住空間和提供專業充分的醫護保障外,更多的是注重服務細節和為長者提供足夠的社交環境。

“燕達模式同國外的CCRC相似,但我們的健康城佈局更優。”周素娟認為,“歐美的醫療資源普遍昂貴,不可能如此近距離地配套建設一座綜合實力的醫院,而且國外CCRC養老成本非常高,老人每月花費至少要3萬多元,根據國情,我們的模式更接地氣。”

2016年6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簽署《京津冀養老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2016年-2020年)》,其中將河北三河燕達國際健康城下屬養老闆塊——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作為京冿冀養老試點先試先行。

李懷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是先有養老機構,再建家醫院,醫養就結合了。要實現兩者的結合,養老機構本身就要設置醫護團隊,以解決養老者的基本需求,在出現重大疾病時,能夠全面對接醫院,全程負責。

“燕達做的是進行國際養老模式中國化、本土化探索實踐,深化成一個可行模式對整個行業起到促進作用。”周素娟說,燕達養老正在進行標準化體系建設,從細節到管理機制,甚至到每個流程,提供可複製性、借鑑性模式,做成養老行業裡的“教科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