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深度思考成為極少數人(成長者必看)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成為極少數人(成長者必看)

幽林剪破清秋影,高手攜來綠玉光。

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教授曾說:在修煉成極少數人深度思考者的路上,註定孤獨~

而成甲老師新作《好好思考》則給了渴望深度思考者一劑強心劑和一份溫暖的愛。

在終身學習、深度思考的成長路上,有《好好思考》中多元思維模型方法陪伴、有那麼多願意深度思考並一直在踐行持續行動小夥伴的鼓勵,在練就高超學習力的路上,並不孤單充滿歡喜。

個人成長領域,成甲老師被稱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繼他第一本《好好學習》之後,近日推出第二本成長者利器《好好思考》。

如果說《好好學習》是討論在知識龐雜的時代究竟要學習什麼,哪些知識更高效。

那《好好思考》就是在幫助渴望深度思考、終身成長的夥伴構建一種深度思考的底層邏輯,掌握一種不同於過往【勤奮、努力、求多求快】的提問式多元思維模型思考方式。

有句話叫【

選擇大於努力】,選擇多元思維模型的思考學習方式相當於在【因上努力】,其高效性遠大於【果上努力】。

這種思考方式也區別於過往的經驗式思考。常規在解決問題時,人會憑藉自己過往的經驗積累來解決,是行的通的。

在傳統社會因為物資信息交換速度慢,一生接觸的人、事、物是有限的,用原有經驗積累可以應付常規問題。

但這種方法也有環境邊界性。當社會環境發生改變,這種經驗型解決問題方式就遇到瓶頸。

當今社會環境充滿著不確定、易變、複雜、模糊,有越來越多的問題超出了我們的經驗範疇,而積累經驗的成本也變的越來越高。

網絡的普及讓積累經驗的有效期越來越短,這就需要新的思考方式:掌握跨學科原理,建立屬於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知識地圖,做到【知行合一】。

成甲老師的《好好思考》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可以廣泛應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稱得上【個人成長智囊團】的優秀書籍。推薦給渴望提升自己思考力、渴望練就高超學習力的夥伴。

成甲老師本人就是深度思考、多元思維模型的實踐者、摸索者,這本書是他通過自己親身體驗、思考、領悟、萃取出的精品集。


學習思維模型,終身學習者第一利器。

思維模型是什麼

書中有一句言簡意賅的話解釋這個定義,“思維模型是解決某個問題的有效策略”。每個人做決策思考問題時的”思維模板“,本質上就是一個人的思維模型。

越被大量案例驗證過的底層思維模式,越具有通用性和高效性。但每個思維模型都有自己的應用邊界。

學什麼樣的思維模型

一個人是否具有戰略眼光預測未來,不是由智商決定的,而取決於他掌握思維模型的多樣性。

查理.芒格建議要掌握【

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

芒格先生在一次演講中曾給我們這樣的建議“如果你想成為更改的思想者,必須培養出跨越常規學科疆域的頭腦。

而這需要大量閱讀數學、生物學、物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和文學等各學科及相關學科中著名科學家的重要著述。瞭解並熟悉書中的核心概念,能夠將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聯繫起來並融會貫通。”

作者認為在眾多學科中有四類學科是我們都應該掌握的

1.理解物質世界的基礎學科:物理學、數字、化學等;

比如物理學中發展出依靠【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

比如數學中發展出用[符號與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

2.理解群體系統規律的學科: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等;

比如進化生物學發展出用“物競天擇”的思維方式;

3.理解複雜系統規律的學科,複雜性科學、人工智能、哲學等;

比如複雜性科學發展出用“系統思考”的思維方式;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學科,如心理學、美學、宗教、歷史等;

比如現代美學發展出不斷“否定常規”的思維方式。

學習思維模型的具體方法

想成為高手,不僅僅是知道思維模型,還需要在遇到問題時能真正用到這些策略,做到【知行合一】,才慢慢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

本書包含了多種非常有應用價值的學習方法: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成為極少數人(成長者必看)

在閱讀思考時可以應用的查字典法、關鍵詞法、知人論世思想地圖法;其中查字典法是一個點,關鍵詞法是個面,知人論世與思想地圖法是一個體系。

在工作中可以應用的拆解會議記錄法、五星筆記法來拆解高手的思考方式。

如何掌握多元思維模式的超一流學習法:包括多維記憶法、舉一反三法、內化模型的兩大核心方法。

具體介紹包含以下幾種具體方法:

多維記憶法中有情景學習法、交互式學習、回顧式學習;

舉一反三法中,作者分享了從自己經驗萃取出的【思維模型撲克牌】法。

用卡片的方法,把思維模型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不斷建立強聯繫,對思維模型的應用逐步發展到下一階段:【行雲流水】,為自己生命帶來真正的改變。

內化模型的核心方法中,作者分享了用“熟悉”理解“陌生”的類比法;用“重複”提升“速度”的刻意練習法。

如何重複刻意練習加快內化的速度,可以用上文介紹過的情景學習法、交互式學習法、回顧式學習法、思維模型撲克牌法。

作者還介紹了內化知識的反思日記法,可以完成很多重要的內化訓練。

聽了這麼多介紹,文字前的您是否已經躍躍欲試買來一睹為快了。

我身邊很多小夥伴,一刷過後都喊不過癮,紛紛二刷、三刷。這本書更像是成甲老師對自己在學習和成長中一個全方位的回顧、梳理、萃取過程。

思維模型概念來源於查理.芒格先生,成甲老師深受芒格先生影響,對思維模型有著深深的熱愛,在實踐、思考思維模型路上一路耕耘。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成甲老師的持續打磨、精益求精的努力打動了芒格先生。

在2019年這位中國的年輕小夥子和這位90多歲的老人有了一次跨越國界、跨越時間的見面。

真是歡喜~這也為老師本書的出版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他梳理出一套包括四個層次、十多個方法、工具與技巧的多元思維模型實戰應用體系。


思考為什麼要學思維模型

用來建立核心競爭力的底層邏輯,越掌握底層邏輯,越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解決。

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

書中介紹了【多元思維模型解決問題的四個層次】,成甲老師用四個層次類比生活中學習一個知識的四個階段、解決問題的四個層次。

當我讀到這裡,想到了和永澄老師的另一個模型【道術器用】。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成為極少數人(成長者必看)

用思維模型四層次打造自己深度思考力

第一類:經驗技巧型。指每天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技巧。

作者說該層屬於小樣本,啟發式總結,比如在現象層面解決問題的一些技巧。

第二類:方法流程型。解決一個問題所用的方法。

比如管理時間的番茄鍾法、九宮格、重要緊急四象限、情緒管理ABC、育兒領域的正面管教、邏輯層次在我看來都屬於方法流程層面。

第三類:學科原理型。一個學科用科學方法驗證過的原理,比如數學、心理學、系統動力、神經學等等。

第四類:哲學視角型。理性思辨思維方式。比如說熵增思維演化思維、機械論思維,是一個學科的思想源頭。

【道術器用】認知層次模型

用:行業、場景;案例、故事、感受等。

器:工具、軟件、硬件;清單、模型、素材、說明書;

術:方法論、效應、機制、體制、體系;技術、方法、步驟、流程;經驗

道:第一性原理、基石假設、三觀體系;學科體系;關鍵概念;重要理論;思維模型

這是一個大概念學習工具。只要通過模型中的一個元素點的啟發,就可以啟動整個模型。

在思考任何概念時,都可以啟動四個層次多維度思考,就可以提出更多問題,深入領會一個概念的含義。(來源:易仁永澄模型庫)

搜索“永澄老師”即可以找到老師發的相關深度思考文章。

案例:我如何用【多元思維模型的四個層次】學習教練中核心知識點【邏輯層次】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成為極少數人(成長者必看)

哲學視角】層面:人類思想體系源頭.

尋找這個概念的學科歸屬於解決人類某個問題的眾多思想中的哪個支流,哪個科學思想類型。

思想類型在不同時代的條件下,以各種重組變異的形式,在各個領域幻化成各種具體的有效策略。

學科原理層】:心理學,神經學等學科(還待進一步鑽研思考)這個概念屬於哪個學科體系,

方法流程層】:邏輯層次。

經驗技巧層】:解決生活環境中各種困擾挑戰.

比如困在情緒中、被環境影響沒心思工作學習、如何提升能力、無法堅持運動怎麼辦?這些得可以用邏輯層次來幫客戶梳理解決。

如何找到知識的哲學視角

書中作者提供了一個尋找思想源頭的小技巧,去尋找答案相關領域的經典著作和教科書。

教科書就是專家們整理的本專業的重要原理。【邏輯層次】的學科體系建立在心理學、神經學基礎之上,上面的經典著作和教科書是什麼呢?

在歷史文明長河中,這個概念歸屬的學科是怎麼出現的?都是解決什麼問題的?是怎麼演化過來的?屬於哪種思想類型?順著這個脈絡就可以找到【邏輯層次】歸屬的思想源頭。

在學習知識時,如果這樣去思考一個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儲備,還將繪製出一幅屬於自己的思想知識地圖。就像一片葉子一樣,從一個點發散出一副脈絡圖。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成為極少數人(成長者必看)


行動:如何把學習掌握思維模型的實戰方法落地

舉例:如何把【讀書尋找思維模型的查字典法】落實到行動層面

我在用四層次學習【邏輯層次】知識點時,會找出來相關的書籍。去查閱各本書中如何講解這個知識點。

1.讀到某個點有啟發停下來思考為什麼會有啟發,它在解決一個什麼問題。

邏輯層次在解決當一個客戶遇到問題產生了疑惑讓自己卡頓時,並不是在這一層上去改變,而是要找到這個人背後因為在真正追求什麼才遇到了挑戰。

比如環境問題,因為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產生煩惱;

行為層問題比如別人的行為、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產生情緒;

能力層問題因為不具備某些能力去完成任務時,產生的情緒、遇到的困難、卡頓挑戰,

通過邏輯層次的下三層往上去找。解決這件事情對於這個人為什麼這麼重要?他背後所追尋的價值是什麼?他未來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未來想為社會系統做些什麼?

當找到上三層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再通過其他方法和自己的潛意識連接,形成實現目標後的具身體驗,相信自己所追尋的是真正可以實現的。

這時再回看當下遇到的問題挑戰,就會有不同的全局視角。通過查字典法,我就掌握了【邏輯層次】在解決具體問題上的內在邏輯。

2.生活中還有類似問題嗎?我能把這個啟發點用在生活中嗎?

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煩惱困難,如果在當下去解決,都是解決不了的,有句話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需要跳出這個【山】去解決,就需要應用邏輯層次概念,找到背後的信念價值、身份、願景去找到真正想要的。

把問題、用途和應用案例記錄在卡片上(見本書的【思維模型撲克牌】法),遇到問題用邏輯層次來梳理,不斷累積應用案例,豐富和擴展模型的應用邊界。

3.我能怎樣利用思維模型來解決問題?

那不管是自己,還是遇到客戶遇到挑戰卡頓時,都可以通過邏輯層次梳理當下遇到的困擾,找到自己想要的。

作者說查字典法也有侷限性,他比較適合一個問題,對應一個思維模型的簡單問題。而對那些答案與問題不是簡單的一對一對應的複雜問題,這個方法就有點捉襟見肘了。

因此處理複雜問題的方法,發現更系統解決策略的讀書方法是關鍵詞法。

舉例:如何把【讀書尋找思維模型的關鍵詞法】落實到行動層面

閱讀《高效能閱讀對話》這本書時,向自己提問:

全書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是教練技術的核心-解決教練的轉換式對話,這個技術怎麼獲得的問題;

尋找書中與核心問題相關的關鍵詞有哪些?

本書每一章在重點解決一個問題。每個章的標題就是核心思想如何轉換式對話的關鍵詞,把這些標題裡邊的關鍵詞提煉出來;

分析一下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他們是以什麼邏輯解決問題的?放到自己知識體系中,去更新自己的認知,用新知識解決舊認知或問題。

理清這些關鍵詞內在關係:先有什麼,後有什麼。作者是怎麼通過這些內在的邏輯來解決轉換式對話技術的。

把關鍵詞和問題的關係理清,也就是要掌握轉換式對話的每個技術,都需要做哪些事情,這些事情前後關係是怎麼樣的,就是這本書的關鍵詞。

一旦瞭解了作者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那整本書立刻就變薄了。其他內容其實都是對思路的分析和註解。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成為極少數人(成長者必看)

舉例:如何把反思日記落實到行動層面

反思日記:一種內化知識的方法,可以利用反思日記來完成很多重要的內化訓練。可作為對標高手的載體。

我過往應用經驗:

感謝易仁永澄老師在今年5月份帶著我們一群小夥伴進行【一元化筆記】的記錄。現在看來它就是反思日記的雛形。

隨著我們習慣的養成,上面開始有規律的記錄自己的情緒表現、找到引起自己情緒的觸發哭、提煉出信念模式、然後用新的模式替換掉舊的模式;

記錄自己每天推進目標的【略勝一籌】、每天在本子上記錄自己做的好的事情和哪裡改進可以更好;

記錄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遇到靈光乍現的點,會發現思隨著筆尖思路會像泉水一樣湧入,如同打開閘門的洪水一樣傾瀉而出,那種暢快的和潛意識建立連接的感覺真是棒極了~

用複利模式來思考的話,在一元筆記上記錄的一個個點,還是寫作的極好素材,日積月累就可以萃取出一篇主題文章。

就像成甲老師說的,反思日記的作用遠沒有這麼簡單,它就像自己的良師益友,開心時、難過時、有收穫時、有失敗時都可以和它傾訴,它是我們最忠誠的朋友,也會反饋給我們最中肯的建議。

寫的過程,就是逐漸和潛意識建立鏈接的過程,當我們寫下來進入沉浸式思考時,就會和自己的潛意識相連。

迸發出思想的火焰。它成為我們和自己對話的一個寶貴載體,非常安全充滿愛。

當回翻過往筆記更是一種和昨天的自己跨時空對話的美妙過程,不僅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成長,還可以通過回顧來找到過去犯過的錯誤。

提醒自己如何升級自己的應對方式,而這一切都可以在反思日記上完成。

現在我在書寫自己的第7本一元筆記,望著過往一個個本子,就像望著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充滿了感情,裡面記錄著自己過去時光的喜怒哀樂。

翻到任何一頁,都可以感受到當初記錄下來時自己的心情和溫度,那種感覺是電子信息替代不了的。

書中成甲老師也提到,要想讓自己持續堅持用思維模型解決問題、從而內化成自己一部分呢?

答案是加入一個合法的實踐共同體,在這個群體中,學習者相互鼓勵陪伴,從邊緣參與到逐步過渡到中心。

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入某個專業圈子,哪怕是很邊緣的角色,只要能合法觀察高手的解決方案,就為自己的成長提供了臺階;

另一方面,可以用”超一流“的方法加速自己學習的過程,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溫暖有愛的永澄老師成立了這樣一個又一個不同主題的社群共同體。

他願意帶著積極主動的新手一點點去實踐、反饋、給願意改變的人提供載體讓更多人產生鏈接,發生更多改變的可能。

舉例:如何把撲克牌法落地到行動層面

在一元筆記社群,我認識了優秀的個人成長教練一鵬,在他的卡片分享幫助下,我開始嘗試著做概念卡片。成甲老師的卡片用途,跟我原來用的完全不一樣,再次打開了我的認知邊界。

我的卡片法應用:

遇到一個概念或思維模型時,我會記錄下它的關鍵詞和定義,或者畫一個模型的脈絡圖。

我卻忽略了沒有寫這個模型的用途,無法把思維模型和生活場景如何建立起聯繫。

這也就解決了為什麼我現在知道很多思維模型,卻不知道如何用的問題。

成甲老師分享了他的做法。在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去翻自己的卡片,然後在卡片裡邊去找哪個模型可能會解決自己現在的問題。

如果找到了,那就把應用案例記到卡片上,不斷的積累這張卡片的應用邊界。

分享一下卡片如何建立:

找一張空白的硬卡紙卡片,如果沒有卡片也可以用A4紙裁切。

拿到卡片後正面寫模型或概念的名字,後面寫這個概念的定義是什麼?

應用場景是什麼?下面要積累應用這個概念的案例是什麼?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

案例5:如何把情境學習法落實到行動

本次寫書評我就試著用情境學習法,來問自己:

我帶著什麼目的讀書?

寫書評

當我帶著寫書評的目的來讀書,我需要關注哪些?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貫穿始中的骨架是什麼,先把它拎出來

本書的中心思想是介紹高效成長的第一大利器: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介紹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思維模型是什麼

為什麼要學思維模式

如何學思維模型

如何把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的多元思維模型融入一個知識體系

如何應用這些跨學科多元思維模型解決在生活中解決複雜的問題

當讀到哪些骨架和自己過往經驗打通,有收穫和思考可以放入自己書評時,就把感悟記下來,順便用訊飛語音錄下來,轉成文字稿。

用一個永澄老師的【學思行改】模型搭起書評框架

把讀書時錄音的文字稿像做填空題一樣填到相應的框架內

再次閱讀,調整順序

排版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成為極少數人(成長者必看)



舉例:如何把交互學習法用在生活中

過去我認為一直專注某件事並把它做完才是最高效的時間管理方法。

但我發現經常因為一直做一件事而影響後面的事情進度,且一天一直做一件事,後面效率明顯降低。

我之前聽說過不轉轉換不同事情的方法,但因為不得要領,一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直到我讀了《好好思考》中【交互學習法】內涵,才明白這樣做背後的邏輯和方法。

我當下就試了這個方法,比如我用兩個小時看教練書籍,在還沒感覺累、意猶未盡時就停下。先運動10分鐘,再轉入閱讀《好好思考》。

這些書籍都屬於很燒腦的內容,但我發現大腦再次啟動時並沒有感覺到勞累,彷彿清晨閱讀一樣思路敏捷,2個小時結束時意猶未盡。

因為在不同工作間切換,延長了高效時間,等於把原本中效的4個小時變成了4個小時完全高速運轉的高效學習。

無形中提升了一倍的學習效率,降低了時間損耗。這稱得上是時間管理的底層原理了吧。

在家長陪伴孩子時的拓展應用

在陪孩子學習、練習相關技能時是一個非常考驗家長意志力的事情。

如果長期一個人來陪,整個陪伴過程差不多就耗費了一個人全部意志力。

如果再想做其他工作會發現自己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做,原因就是自控力已經在陪孩子中用完。

這時候除了用冥想、運動、音樂等方法恢復精力、儲備意志力外,還可以用【交互式陪伴】來解決這個問題。

交互式陪伴】即家長常提到的父母分工、輪流陪伴孩子學習、練習某種技能。比如寫作業是一個人負責;

彈琴、某項運動、學英語等技能另一個家長來陪,這樣既高效也不會傷害親子感情;

在小學教學中拓展應用

【交互式學習】還可以應用在小學教學中

目前常規是小學一個班配備一個班主任。如果讓一個老師一天8小時面對小學生,單靠意志力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而從【交互式學習】聯想到的可以拓展的方法是班主任上下午輪崗制。

比如一個班有兩個任課老師語文和數學,兩位老師上下午輪流做班主任。

這樣既能解決現階段存在的老師壓力太大(本質是老師意志力耗盡,很難一直自控自己不發火),也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氛圍中高效學習知識。

畢竟從鏡像神經元來分析,一個孩子在面對一位滿面春風、笑意盈盈的老師和一位兇巴巴、一觸即發的老師,學習效率和成果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問題背後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一個人意識到環境不安全,身體就會進入自動防衛狀態,由情緒腦接管一切,用於思考的理性思維就暫時停止工作;

而只有感覺到環境很安全,情緒腦才能放鬆下來,由理智腦的前額葉皮層繼續工作,從而啟動創新高效的學習方式。

孩子如何、成人亦如此。



改變:學習方法的升級

反思日記的升級

1.把優秀書中行為習慣、思維模型來作為對標的目標,每日練習、持續反思對標過程中做到的、哪裡可以做的更好、如何能做到

參考作者的反思步驟:

做周計劃時,根據當前問題和可能的環境變化---->推演可能用到的思維模型----->提前風險防範可能遇到的問題---->來做計劃、下週去實踐---->踐行後覆盤找預想和實際的差別---->堅持每週進行,對模型的應用有更多微觀體驗----->做決策時能靈活應用各種模型。

我的最小行動:

接下來在做計劃和每天反思時、翻翻自己積累的和永澄老師模型庫中的思維模型卡片。

大腦因為善於把本週發生的事和模式之間建立聯繫,當翻閱時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有規律的反思日記能形成系統檔案,對回顧、覆盤、改進提升認知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能定期、有規律、有格式記錄自己思維方式和方法,可以看到自己演變過程和思維侷限,更好找到思維盲點,避免盲目自信。

卡片用法的升級

成甲老師的卡片應用

當遇到問題時,像打牌一樣抽出卡片,思考所選卡片上的思維模型,是否能夠用到現在的問題裡?

如果可以,就把這個場景記到思維模型下面的應用案例中。

我們大腦不善於把一個概念具體化,卻擅長在有提示的情況下,把具體的應用場景和概念之間建立起關係來。

我的最小行動:

把模型卡片分類,放到手邊,通過前面的僵化練習每天在晚上做當日總結時翻翻卡片,沒準哪個卡片就和當天發生的事情產生鏈接了;

在遇到問題產生情緒,發生內耗時,第一時間拿出模型卡片,翻閱找思路;

每次在做目標推進計劃時,翻翻模型卡片,用模型來指導計劃制定;

在做戰略決策時,翻翻卡片找靈感和思路;

總之翻卡片從僵化逐步變成行為習慣,並逐漸從卡片中萃取出核心思維模式。

不斷迭代,更新自己決策模型,向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多元思維模型邁進。

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地圖

學習模型,既要知道它的應用場景層面 ,更要去了解這個模型背後的學科原理及思想源頭,從而做到知行合一。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人類匯聚到源頭的思想支流卻並不多。

我們日常遇到的思維模型都是在源頭支流的變異和融合,那接下來找到這些人類思想的源頭就變的尤為重要。

作者提供了找思想源頭的方法:

優先讀獲得“薩頓獎”的人寫的圖書。薩頓被譽為“科學史之父”,獲得此獎項的人是對科學史有卓越貢獻的,獲獎者寫的科學史著往往會關心大問題

作者極度利他的分享了獲得薩頓獎的書單,感謝成甲老師的大愛~

學習拆解他人筆記、用五星筆記法思考問題

通過拆解他人語言,萃取對方思維方式:

在開會、聊天等各種場合留心他人說話的邏輯體系,回來後拆解筆記中每句話背後的思考脈絡,是基於什麼樣的原理對方有這樣的思考。如何做到的?如何成為自己的?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成為極少數人(成長者必看)

五星筆記法

讀書學習生活當有啟發時,用五星筆記的幾個問題啟發自己思考、幫自己挖掘隱性知識,萃取精華。

預判核心內容:

找到書或語言中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關鍵詞、主線是什麼

記錄講解邏輯:

關注作者或講話人的推演邏輯,來推測對方的思考過程。

記下疑問啟發:

哪裡是我沒想到的,哪裡是我和作者不同的。

在讀到這裡時,對我有哪些靈光乍現的啟發、讓我想到哪些過往相關的案例,先記錄下來。不然激發潛記憶的靈感轉瞬即逝,之後再深度思考

提煉思維模型:

作者的想法、對我的啟發可以提煉出哪些有效的模型。可以追問自己

這個方法是解決什麼問題的

這個策略為什麼有效

這個策略的來源和依據是什麼

儘可能和自己知識體系中的其他模型打通,用新原理解釋舊原理

變成具體行動:

靈活應用,發生改變

給自己的啟發,哪些可以立刻變成下一步的行動

思考如何把這個模型應用到生活中

我的最小行動:

把啟發變成每天日程表中的行動計劃、改變自己的生活。

從書籍、文章中尋找大師,學習方法。

尋找開創一個新領域的奠基者型大師

建立新流派的轉折型大師,

把各家觀點統一的集大成型大師;

持不同意見的反對者。

順著這個脈絡就能找到這個領域最重要的超級人脈人物及書籍。對比不同觀點,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全面、有深度,提煉出底層的思維模型。

以上就是第一遍閱讀成甲老師《好好思考》的一些感悟。

結尾:

在和永澄老師學習、和同頻小夥伴們一路前行時,不知不覺積累了這麼多思維模型的應用案例。

在讀成甲老師的《好好思考》時,永澄老師講過的模型歷歷在目,多次感受到【新知識解釋舊道理】的打通感。

感恩在個人成長路上永澄老師一路帶領,他用自己的大愛幫助更多的夥伴成長為一道光

如同薪火相傳,這些夥伴會為更多更多的人帶去光,就像一片葉子的脈絡生長過程

夥伴們在把這個愛的接力棒傳遞,喚醒更多的人活出原本屬於他們自己的豐盈具足狀態。

我將繼續耕耘、深度思考,持續打造自己的個人知識地圖。

用自己所學的教練知識,喚醒更多夥伴內在的天賦,期待更多的夥伴活出原本輕盈、富足、豐盛的美麗人生~

備註:特別感謝我的好友@小呆樂手繪作品授權,現在她已經有了自己的手繪課程,如果你感興趣,請記得說明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