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創業”記

從徐克的電影工作室,王家衛的澤東電影,周星馳的星輝,再到如今婁燁的依英影視,非行的非行影視,趙薇和蘇有朋的一本影業,如果說早期創辦公司的導演還在少數,那行業推進到現在,“老闆”導演早已分佈遍野,而且越來越有

“年輕化”趨向。

締造內地影史前三甲的吳京、餃子和郭帆,便都在第一部長片處女作之前成立了第一家公司,提前規劃了自己的商業化佈局。而在目前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前100名背後,就有30位導演擁有個人運營的公司。當然,這還是“去重”之後的數據。

中国导演“创业”记

可以看到的是,開公司儼然成為導演中的一大潮流。那麼,導演群體中的“創業潮”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本屬於創作領域的他們又為何接連當起了老闆?在個人商業版圖中,化身“商人”的導演們又有著哪些商業化佈局?

導演圈的創業潮

在內地電影尚處“統購統銷”,或者說畢業還包分配的時代,大部分導演都是任職於製片廠的。

比如,1982年,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的陳凱歌便被分配到了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後來被借調到張藝謀、何群等所處的廣西電影製片廠,田壯壯也曾到父親擔任首任廠長的北京電影製片廠呆了24年,直到2002年。

中国导演“创业”记

而這時,內地電影行業的市場化之路已經蓬勃發展起來,製片廠地位下降,導演們也需要“自謀生路”。其一,便是與大影視公司簽約。比如,馮小剛曾簽約華誼,陳凱歌也與新麗傳媒簽訂了長達7年有效期的《導演合作協議》,文牧野等一眾年輕導演則被甯浩收入麾下,張藝謀、王家衛、甯浩、徐崢等則簽約了歡喜傳媒,並以“股東導演”的身份持有公司一定股份。

其二,如今越來越多的導演還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即自己開公司當老闆。當然,簽約和開公司並不衝突,上面提到的所有導演在簽約之餘,幾乎都擁有自己獨立運營的公司。

回顧當下活躍在市場上的創作者,拍sir共找到了70位頗有代表性的“老闆”導演。從第五代的陳凱歌、馮小剛,到第六代的甯浩、管虎、王小帥,再到年輕一代的餃子、郭帆、畢贛等等,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步入商業產業鏈,扮演起另一種角色。創業潮,正在導演群體中不斷翻湧起來。

中国导演“创业”记

縱觀導演創業生態,大部分都是單打獨鬥,自己成立公司,另外還有不少合作創業的實例。

首先是導演和導演之間。比如閆非和彭大魔成立的西虹市影視,梁旋和張春成立的彼岸天,盧恆宇和李姝潔成立的艾爾平方。當然,這也跟創作上的緊密聯繫有著很大關係,由於這三組導演在創作時便經常以聯合導演的身份出現,彼此搭檔多年,因此在創業時也選擇了綁定。

相比於此,趙薇和蘇有朋牽手成立的一本影業,陳可辛和黃建新成立的我們製作,王家衛和劉鎮偉成立的澤東影業則是導演之間的合體創業了。

中国导演“创业”记

<strong>趙薇X蘇有朋宣佈成立一本影業

其次,導演跟製片人聯合創業也是常見現象。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後的可可豆動畫,前身便是導演餃子和製片人劉文章在2009年共同成立的餃克力動畫工作室;姜文的不亦樂乎還有著馬珂50%的股份;畢贛電影背後的蕩麥影業,則是畢贛和單佐龍一起創辦的。

中国导演“创业”记

<strong>姜文和馬珂

另外,與大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也是不少導演的操作。

比如,真·恆業電影是由導演黃真真和福建恆業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而來,劉江也與完美世界合作創建旗下子公司完美蓬瑞工作室,成龍英皇影業則是成龍與英皇總裁楊受成合資開設的公司。

從導演個體上升到公司實體,拋開行業環境變革倒逼的自力更生,從產業化發展角度而言,如今的導演們也越來越具有商業思維,很多導演甚至在初入行業時便成立公司,開啟未來的商業化佈局之路。

導演們為何要當老闆?

導演創業開公司,說到底是一個主觀行為,決定與否全憑導演自身,但當這種行為演化成一種行業現象,主觀之餘也便多了一些客觀的必要。

首先,眾所周知,電影是集體的藝術,電影創作是導演所帶領的一團隊人共同完成的。因此,導演如果想要擁有一個穩固默契的團隊,最好的辦法便是開公司,為員工提供社保、工資等保障,建立穩固的勞動關係,把人才網羅在公司之下。

中国导演“创业”记

今年另一黑馬動畫《羅小黑戰記》的導演MTJJ木頭,便早在2009年就開始組建自己的羅小黑戰記工作室,這也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寒木春華的前身。彼時團隊成員尚在個位數,所有工作幾乎導演一人包攬,在這次大電影的創作過程中,工作室不斷吸納人才,並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著50多人的團隊。在電影的成功下,未來寒木春華想必還會吸引更多人才前來加入。

其次,電影創作是一項高投資的買賣。面對高成本,導演可以進行個人集資,比如銀行貸款,或者經常在坊間聽聞的賣房、賣車等等,此外還有一種更為普遍的操作,即向其它公司尋求投融資合作。這時,導演便需要擁有一家公司。這也是保障雙方合作的前提。

再者,公司還可以幫創作者合理避稅。前面提到,電影行業高投資,但同樣高收益。試想一下,如果導演直接跟外界簽訂勞務合同,最終收入還要扣除以個人所得稅標準收取的稅費,如果收入較高,稅費也將是很大一筆錢。但是如果以公司的名義建立合作關係,尤其是通過優惠力度較大地方的公司,其中的稅費將會被減免很大一部分。

中国导演“创业”记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能看到不少帶有霍爾果斯、東陽橫店等title的公司了,比如霍爾果斯橙子映像、東陽橫店黃土地影視等等。但由於去年稅務風波的影響,霍爾果斯等原本被稱之為“避稅天堂”的優惠地,紛紛加強稅務監管,包括馮小剛霍爾果斯美拉文化傳媒等在內的一批影視公司接連註銷。當然,稅務大地震肅清的都是很多空殼,或者不符合稅收優惠政策的公司,對於符合條件的公司還是可以正規享受國家政策的。

另外,導演若想深入產業市場,投資影視項目、公司,或者開展各種業務,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中間必須要有公司作為連接和依託。其實相比個人,實體公司的加持對於項目合作也有著很大推動作用。而從開公司這一市場產業鏈的第一環看去,如今導演們在市場化之路上,可謂運營的頗為“風生水起”。

導演的商業化佈局

總的來看,導演創辦公司後,首先會參與到自己的項目中。烏爾善的世紀長生天便是《尋龍訣》的製作方,韓寒的亭東影業則以出品方的身份參與到《乘風破浪》和《飛馳人生》中,姜文的不亦樂乎甚至深入到《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的發行環節。

中国导演“创业”记

其次,導演攜公司投資其它電影逐漸成為行業常態,

這其中又主要以跟投自己參演電影的情況為最多,當然這也僅限於導演演員雙身份的“斜槓導演”。

比如,年初《流浪地球》大爆,吳京“帶資進組”流傳為一段佳話,今年吳京參演的《攀登者》和客串的《銀河補習班》背後也都有著登峰國際的身影;徐崢的真樂道自2012年成立以來便參與到出演的《我不是藥神》《超時空同居》《幕後玩家》等項目中;鄧超的橙子映像則出現在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和《乘風破浪》等影片中的幕後名單中。

中国导演“创业”记

此外,郭帆創建的郭帆文化,其實早在成立後的第二年,便投資了饒曉志導演的《你好!瘋子》,拋開《流浪地球》,郭帆文化還以聯合出品方的身份參與到《刺殺小說家》和《平原上的夏洛克》兩部待映新片中;甯浩的壞猴子、管虎的七印象、路陽的自由酷鯨紛紛出現在了黃渤處女作《一出好戲》中,陳國富帶領工夫影業也不斷為電影項目保駕護航。

另外,很多導演其實並不只一家公司。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股東...導演們往往身兼多重身份,與諸多公司建立著資本聯繫。

比如,黃渤曾在上海和無錫註冊過影視工作室,後來的他又先後在海寧、上海、北京和霍爾果斯成立瀚納影視公司,形成自己的瀚納體系,此外,黃渤還是春天融合、華天盈和、領驥影視等公司的股東。

中国导演“创业”记

2016年,黃渤還通過瀚納影業與盛萬文化聯合發起了“HB+U”新導演助力計劃,借個人導演公司這一平臺致力於培育年輕導演。同樣的還有甯浩的壞猴子影業。

2016年,壞猴子宣佈推出“72變電影計劃”,簽約了文牧野、路陽、牛涵、曾贈等十餘位年輕導演,致力於培養青年影人,自此,這家原本單屬一人的“導演公司”開始向全平臺方向發力,儼然有打造導演廠牌的趨勢。

其實,早先的甯浩便憑藉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的扶植,執導了《瘋狂的石頭》這一經典作品,而後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併入圍最佳導演獎,開始被大眾所熟知。黃渤在談及開展新人培育計劃的原因時也稱,受到了甯浩這一被髮掘經歷的啟發。

中国导演“创业”记

目前,“HB+U”新導演助力計劃中的《怒水西流》早已宣佈開機,“72變電影計劃”已經推出《我不是藥神》《繡春刀·修羅戰場》兩部作品,均口碑不俗,《我不是藥神》甚至晉升現象級,在市場掀起觀影熱潮。以甯浩、黃渤為代表的導演們以個人公司為平臺,給年輕導演提供蓄力上升的機遇,這樣的接力無疑對行業發展有著很大推動作用,同時這也是他們商業化之路上的精彩佈局。

在2016年亭東影業舉辦的成立發佈會上,回顧過往,韓寒曾說道——“以前我覺得,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也許靠雜文,也許靠勇氣,也許靠爭論,後來我發現,其實不完全是這樣。要讓這個世界更好,更多是靠科學和商業。

中国导演“创业”记

發佈會現場,韓寒還坦言籌拍處女作《後會無期》時,等待7年只為500萬投資的艱辛。因此,他乾脆自己做起了老闆,想靠科學和商業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實際上,電影本就是商業產品,當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具備起商業思維,化身“商人”進入產業體系,恰恰從側面印證著內地電影市場的不斷成熟,而且,當新一代導演開始用商業思維頭腦進行電影創作,內地電影的工業化進程無疑也會進一步加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