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命運串聯國家發展,“希望”是這部劇的點題之筆

在電視劇《希望的大地》中,有各領域主人公砥礪前行中的奮鬥故事,也有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發展歷程。

隨著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大地被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以工、農、商、學、兵等領域為代表的奮鬥者踏上了奮力前行的道路……電視劇《希望的大地》的故事就此展開。

以人物命運串聯國家發展,“希望”是這部劇的點題之筆

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的推薦劇目,《希望的大地》於10月25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以來,藉由宏偉的故事架構、濃郁的年代感以及昂揚向上的立意引發觀眾共鳴。

11月13日,《希望的大地》研討會在京舉辦,該劇主創會同來自業界、學界等的諸多專家就該劇的創作進行復盤和評點。

以人物命運串聯國家發展,“希望”是這部劇的點題之筆

聯通“小人物”,講述改革中的前行故事

著眼於“希望”二字,《希望的大地》塑造了十六位涵蓋工、農、商、學、兵等各領域的主人公群像,講述了這群堅韌勇銳、熱愛生活的“小人物”在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希望曙光下,大膽闖、勇敢試,最終克服重重困難在城鄉、軍民、產業、科研等各個領域取得矚目成就的故事。

以人物命運串聯國家發展,“希望”是這部劇的點題之筆

覆盤整個創作歷程,導演吳子牛坦言,作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劇作,《希望的大地》展現的是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風雲激盪歲月,這一“命題作文”對於創作團隊而言“難度很高”。“通過尋找角度和突破口,我們將大背景設定為改革開放後風雲激盪的34年,主角為老百姓,並確定了人物的命運採用平行式交叉敘事。”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文藝評論家李準看來,《希望的大地》具備非常明確的形象體系。“該劇深刻詮釋了在改革和發展中間,處於國家關鍵地位的人物——企業家,並闡釋了中國優秀企業家是如何鍛造出來的。”

以人物命運串聯國家發展,“希望”是這部劇的點題之筆

“歷史要具體講述才可能被看到,歷史要生動講述才能被記住。”《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認為,《希望的大地》在眾多信息和素材中提煉出了一條線索,即用知青這一特殊群體的代表人物的奮鬥經驗,連接和打通城市和鄉村兩個空間,塑造了一些和他們有關的人物與人物命運,勾勒出改革開放的歷程與成果。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以這一重大節點作為創作背景的劇集層出不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出新考驗著每一位創作者的功力。

對於《希望的大地》的創新之處,清華大學影視傳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尹鴻予以肯定:“創新建立在尊重生活的基礎之上,它跳脫以往作品以主要線索為核心、搭配幾條副線的創作手法,涉及工、農、商、學、兵等各個領域,整體呈現出全景式、濃縮式的結構。”在尹鴻看來,《希望的大地》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劇中每個人物都足夠豐富,他們的臺詞、行為、細節都具備紮實的生活基礎。

以人物命運串聯國家發展,“希望”是這部劇的點題之筆

《希望的大地》不僅真實再現了一眾“小人物”通過解放思想,逐漸實現“富起來”的過程,而且全景式地勾勒出改革開放發展時期中國社會的整體樣貌,展現了中國人民革故鼎新的精神主脈和自強不息的價值信條。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偉國所言,“《希望的大地》通過表現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進程,揭露了人民在這場變革中精神風貌發生的深刻變化。”

將“希望”二字貫穿始終

以“希望的大地”為名,“希望”二字始終貫穿於劇集始終。

創作初期,“如何立足於希望”是編劇王成剛等主創“打磨”許久的課題。據王成剛介紹,對於“希望”的解讀最後落實到劇中的一句臺詞——“希望不僅僅是對未來的期許,更應該不忘出發時的諾言”。

以人物命運串聯國家發展,“希望”是這部劇的點題之筆

作為主創之一,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本劇總製片人王雁也提到,歷史是過去的記憶,也是未來的指引。“我們一直想呈現觀眾喜歡看的好故事,不論是聚焦英雄還是歷史,希望觀眾在看完作品之後能夠對歷史有認知,對未來有拼勁兒。”

對於創作團隊不斷打磨作品的精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綜合處處長周媛媛予以肯定,她表示:“這部劇給了我們很多驚喜,我們也從這部劇裡面看到團隊的職業操守、專業素養。”

以人物命運串聯國家發展,“希望”是這部劇的點題之筆

李準認為,《希望的大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和美好生活的希望,形象地揭示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希望”二字既是出發點亦是落腳點。

什麼是希望?是國家發展壯大,也是人民安居樂業。劉瓊提到,“《希望的大地》既真實深刻地刻畫出改革開放前夕中國農村物質生活的困窘,也細緻入微地展現了特殊時期整個社會從物質到精神的極大困頓,通過這些呈現,強烈地表現出了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的熱切希望與期盼。”

以人物命運串聯國家發展,“希望”是這部劇的點題之筆

“越是要寫希望,就越是要寫苦難,我覺得這部劇對這點把握得非常好。”文藝評論家汪守德談到,“導演和編劇有勇氣把生活的苦難表現出來,這些情節可能非常刺痛人心,但也正是因為這些苦難,才更能讓人感受到‘希望’的溫暖和感人,讓人心裡有一種冰釋的感覺。”

作為青年觀眾代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博士後蘇米爾也就該劇傳遞出的“希望”分享了自己的觀感,他認為,《希望的大地》折射出一種人格魅力,賦予了當代年輕人在當下社會奮進前行的精神動力。“我們這一代青年人享受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而沒有經歷改革開放初期市場轉型那一代人的創業之艱。在《希望的大地》中,無論是一路摸爬滾打最終成長為大企業家的馬塵,還是富有開拓進取、創新精神的工程師柳瑩,他們身上都具備一種突破逆境,向著希望出發的力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