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遼寧本溪大石湖-老邊溝之【老邊溝】,每年秋色皆一樣,每年秋色各不同。每年一樣在於

-風物君語-

東北最多彩的花園城市在哪?

本溪在哪裡

在今天,絕大多數山海關內的中國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座地處長白山餘脈的遼寧小城市。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本溪市位於遼寧省東部,東鄰吉林省通化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製圖/Paprika

本溪,就在遼寧省會瀋陽邊上,也因此被稱為“盛京後花園”。來到本溪市,穿過名為“太子河”的小河,登上市區南部的平頂山,如果天氣好,你可以看到煙囪高聳、濃煙翻騰,群山、河流與城市在氤氳的煙霧中若隱若現……一幕典型的東北工業重金屬朋克。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本鋼集團鍊鋼廠。攝影/ 胡之光

而在“鋼鐵之都”之外,“中國楓葉之都”似乎更符合她現在的面貌,彷彿歲月在這座曾經的“遼東要衝”上留下兩道痕跡,一道是鋼鐵洪流的巍巍光芒,一道是山河風物的繁茂重生。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楓葉之都本溪的老邊溝秋景,相比關門山,老邊溝更受當地人喜愛。攝影/ 黃浩

遼寧省本溪市,新中國成立時最初的12個直轄市之一,面積足足有8413平方千米,大約趕上半個北京(16412),要比上海(6340)還大出一截,卻已在經濟地位上“小”的無足輕重,像是在當下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被時代拋棄的一座城市。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俯瞰本溪。攝影/ 胡之光

然而,它看似“無關緊要”,其實更顯“舉足輕重”。本溪,點燃起東北地區最早的文明之光,見證過多場改變家國天下的驚天大戰,因為滾滾工業潮流而崛起,又以美景豐物端坐成一座花園城市……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險要卻通達的東北“開拓者”

本溪最早的歷史能追溯到什麼時候呢?

答案是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約與北京猿人同期。證據就是位於本溪縣廟後山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它也是我國迄今為止最靠東北部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洞穴遺址。

在接下來的幾十萬年裡,這些來自華北的“廟後山人”繼續北上,開拓著東北的土地,最終在東北繁衍出眾多不同的民族。

而自秦統一中國以來,在漫長的兩千多年曆史中,多民族雜居的東北地區並不總是完全臣服於中原漢族政權,遼東(遼河以東,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地區)地區總是受到受到中原漢族政權和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替控制。因此,在形勢錯綜複雜的遼東,本溪的地位舉足輕重,更是直接影響到諸多國家的國運。

位於遼寧省南部的本溪,既有險可據,又四通八達:北鄰瀋陽、撫順,西接遼陽、鞍山,南通丹東、中朝邊境,東達吉林通化……這讓本溪歷史上一直是遼東要衝,時至今日,依然是遼寧省東部的中心城市。

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高句麗建國定都於紇升骨城,這座古城主體便位於今天的本溪市桓仁縣五女山,它依山而建,易守難攻,在經過兩千多年後,遺蹟猶存,已名列世界文化遺產。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高麗貴族墓藏

▲ 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傳說曾有五女屯兵其上為民除害,所以得名五女山。同時,五女山上有高句麗民族創建的早期都城遺址。


明朝時,遼東地位更是空前重要,成為明廷抵禦蒙古兀良哈部以及女真各部的前線,明軍曾耗費數十年修建綿延1075公里的遼東邊牆,就有約70公里在本溪境內穿過。

決定明朝國運的薩爾滸大戰,其先聲便自本溪發端。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後金與明首開戰端,爆發撫清之戰。“撫”即撫順;“清”即位於本溪市境內的清河城。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清河城立於四山之中,東北35公里有鴉鶻關(今撫順境內)屏障,出關再向東北行40公里即為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今撫順境內),因此在撫順失陷後,鴉鶻關-清河城一線成為阻絕後金兵鋒深入明廷遼東腹地的戰略要衝。攝影/ 胡之光

清河城之戰,努爾哈赤大獲全勝,陣斬明軍守將鄒儲賢,殺明官兵與平民萬餘人,毀牆焚屋,周邊五六十里人煙斷絕。消息傳到北京,明廷震怒,忍無可忍,發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圍剿後金,至此引發了1619年早春那場驚天動地,令遼東戰場“攻守之勢”異位的薩爾滸大戰。

此後清朝入主中原、統一全國,而作為遼東關隘要衝的本溪,是否就失去了其重要地位呢?

答案是本來理應如此。清朝封禁東北,保護滿族在此利益,本會導致其經濟發展緩慢。如果歷史按照這樣的既定軌道走下去,東北——包括本溪——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個超級國家公園。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波瀾壯闊的歷史,便如同本溪秋色之間的車流,前行不息。圖/ 圖蟲·創意

只是晚清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讓本溪再一次站到了歷史的聚光燈下。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燃放本溪,工業鐵流

晚清以來,國家貧弱,先有俄羅斯深入遠東,日本向朝鮮半島擴張,東北再次成為東北亞地緣政治的主角;而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源,更讓其地緣政治、軍事、經濟重要性陡然飆升。

很快,俄日開始採取實際行動:在黑龍江,俄羅斯製造的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慘案震驚中外;在遼東,中日甲午戰爭、俄法德干涉還遼、日俄戰爭等國際鬧劇接連上演。於是,本溪與它身後的整個東北,命運都被永遠地改變了。

如果說本溪最為人所熟知的,那就是豐富的煤鐵資源。本溪因此還有“煤鐵之城”的美譽。但光有資源,並不足以使本溪變成一座舉足輕重的城市。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山與戶,是多山本溪常見的一幕。攝影/ 於永樂

早在漢朝,本溪就已發現了豐富的礦藏;至遼金,本溪已出現了原始採煤業;直到清末,礦藏的開採和加工都採用土法。可以說,原始採礦業沒有改變本溪;真正改變了本溪的,恰恰是外國列強帶來的現代化工業體系……還有他們為了攫取利益而不擇手段的野心。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雪後和幾個朋友閒遊本溪

▲ 聽母親講,她年輕時的本溪,空氣很髒,髒到不敢穿白衣服出門,回家衣服就是一層淺淺的灰色,太子河的水也總是臭的。攝影/ 圖蟲·創意

1904年,日俄戰爭正如火如荼,日本人大倉喜八郎就開始非法入境調查、勘探本溪湖地區煤鐵資源,進而非法採掘本溪湖地區煤炭,由此開啟了本溪的工業重鎮之路。等到1917年,就連孫中山都聽聞過本溪的名聲,在《建國方略》中稱:

“南有漢冶萍,北有本溪湖。”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太子河是本溪人的母親河,冬天河水結冰,大家會在上面滑冰。還有小孩子,在夜深的時候,偷偷拿著鞭炮去炸冰。攝影/ 圖蟲·創意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哪個本溪人沒有去過N次花園山?圖片拍攝於2004年,十幾年來,本溪的變化總是很小,故鄉永遠是你離開時的樣子。攝影/ 袁千禧

大倉喜八郎開啟了日本帝國主義對本溪資源長達40餘年的巧取豪奪,“要中國煤,不要中國人命”是其一貫信條。1942年,處於偽滿洲國治下的本溪湖煤礦發生瓦斯爆炸,日本管理層為了防止大火燒燬尚未開採的煤礦,竟然停止井下送風,切斷氧氣,全然不顧井下礦工死活。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煙囪和雪。東北的秋天色彩飽滿,但在早年的本溪人眼裡,東北仍然是寡淡的顏色。小時候特別期待下雪,期待大雪覆蓋城市裡的汙濁。攝影/ 袁千禧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礦難,事故最終導致1549人死亡,其中有1518名中國人,他們大多在絕望的黑暗中窒息而死。這場礦難總遇難人數比第二名1906年法國科瑞爾斯煤礦粉塵爆炸(1099)多了足足450人,同期美國每年礦難遇難人數也不過2000多人。此外,如果算上“特殊工人”(戰俘、政治犯等)、救援人員、煤礦周邊居民,這場礦難死亡的中國人在3000人以上。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老邊溝抗聯遺址。攝影/ 於永樂

時代的磨難隨著解放戰爭的曙光,逐漸成為過去的迴響。解放戰爭早期,本溪是南滿軍事經濟重鎮,中共東北民主聯軍南滿主力集中於此,與國民黨軍展開激戰。此戰策應後來聞名中外的四平戰役,讓本溪成為解放戰爭之中一個重要的支點。

直到建國後,命運多舛的本溪才算徹底擺脫了戰火,走上了人生巔峰——由於其重要的經濟地位,

它是建國初期的12大直轄市之一,與天津、上海等城市並列。優質焦煤、低磷鉄、特種鋼源源不斷地從本溪的工廠中生產出來,輸往全國各地。它們構成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骨骼和血肉。即便1954年,本溪降格為省轄市,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它依然是全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

直到它不再重要。

本溪的衰退,是整個東北衰落大背景的縮影。如今,談到東北衰退,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但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自然資源的枯竭,是重要的原因。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平頂山上俯拍本溪市

▲ 本溪全景,煤炭資源的枯竭反而為本溪帶來了藍天白雲。圖/ 圖蟲·創意

曾被稱為“煤鐵之城”的本溪,煤已經快要消失了。從2010年到2014年,本溪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從超過5億元跌至不足1億元,2014年以後,本溪市統計局不再公佈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數據。

昔日的“煤鐵之城”只剩下孤零零的鐵。本溪的鋼鐵工業仍在運轉,它如同一個暮年的巨人,雖然產量逐年波動下降,但在2017年,它仍舊以1662萬噸的產量,為遼寧省提供了超過四分之一的生鐵。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我的家鄉遼寧桓仁虎谷峽

▲ 本溪桓仁縣風光。圖/ 圖蟲·創意

若是挑一個晴朗的天氣,在黃昏時分登上平頂山西眺,本溪市區西部的本溪鋼鐵集團(簡稱“本鋼”)鍊鋼廠絕對能滿足你對“東北大工業時代”、“重金屬朋克”的所有幻想:

在滾滾煙霧之間,群山河流,依偎城市,高爐矗立,映照夕陽。彷彿整座城市,都在夕陽下落寞靜穆,彷彿一幕定格的油畫,永遠印刻在本溪這座城市的歷史殿堂之上。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現在回頭看,本溪的衰退,和大多數東北城市的衰退,遵循著類似的軌跡:在計劃經濟時期,它們的礦產、林業資源以計劃價格輸往全國,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在經濟轉型時期,它們的體制落後於東南沿海,所以效率落後於東南沿海;到了市場經濟時期,資源枯竭與效率落後,就像鉗子的兩端,猛然收緊。攝影/ 胡之光

夕陽雖動人,但終究要落下;煙霧雖夢幻,但終究是汙染。當潮流不可逆轉時,本溪人便也只能看得開些,再度回顧這片土地上,那些不斷迴響的歲月層積與新的希望。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煤鐵褪色,風光仍新

煤鐵的餘暉尚存,而本溪人選擇以更親和的方式,依靠這片土地。

每年十一國慶期間,沒有一個本溪人敢輕易開車去郊區和鄉下,因為不寬的鄉村公路上會擠滿大大小小的本地和外地車輛,有時候能把四車道生生擠出六車道。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本溪關門山步道,十一國慶其實並不是最佳的賞楓季節,而是十月末至十一月初。攝影/ 邰啟鵬

這些遊客只為一樣東西而來——楓葉

本溪楓葉多有名?央視連續多年在國慶間播放的實時畫面會告訴你。本溪屬溫帶季風氣候,境內多山,十分適合槭樹(俗稱楓樹)生長。十一前後,秋雨降下,天氣驟涼,山谷裡的楓葉會在一夜之間變紅,美不勝收。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本溪

▲ 本溪最美的秋色在公路上。

在本溪賞楓的最佳方式,是自駕。自本溪市區向東出發,依次經過本溪縣、桓仁縣兩個滿族自治縣,那些著名的賞楓景點,就在公路兩旁星羅棋佈。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從本溪通往桓仁的本桓公路,被譽為“中華楓葉之路”。製圖/Paprika

關門山屬於老資格賞楓地,人稱“東北小黃山”。老邊溝、大石湖則是後起之秀:老邊溝山嶺綿延、林海浩瀚,大石湖壁立千仞、飛瀑如簾。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本溪老邊溝秋景。攝影/ 邰啟鵬

賞楓,不僅僅是盯著楓葉看;更重要的是時令與自然交織的氛圍。

深秋在本溪,有兩副面孔:陰天而肅殺,晴朗且絢爛。本溪秋日,不只有“紅”這一種色彩,而是無數種植物的無數種色彩交織在一起。

比如綠色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本溪大石湖秋景。攝影/ 於永樂

黃色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本溪關門山。攝影/ 袁帥

橙色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林間的松鼠。攝影/ 袁帥

紅色。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關門山紅葉落在水中。攝影/ 袁帥

甚至就連同一種槭樹,也會依自身所處自然條件不同,漸次呈現深淺不一的紅、橙、黃、綠四色。看到它們,你才會明白,什麼叫“層林盡染”。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本溪大地公園。攝影/ 於永樂

當然,本溪風光,並不只在秋天,其他季節一樣別有風情:春季花海、夏季清涼、冬季冰雪,無一不是本溪的標誌。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老邊溝高山花海。攝影/ 於永樂

太子河上游的本溪水洞,更是一年四季風景獨好。都說喀斯特地貌之勝,匯聚西南,而本溪水洞這座世界上最長的充水溶洞,內裡的奇勝風光,毫不遜色。

它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東北非常少見。水洞內不僅深邃寬闊,更有長達3公里的已開發地下暗河,供遊客們乘船感受洞內鐘乳石的千姿百態。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遼寧本溪:水洞仲夏涼爽遊人比肩接踵

▲ 本溪水洞內景。

如果你在盛夏看到水洞門口發放棉大衣的大爺,不要驚訝,在水洞內,就是這麼清涼。

本溪風光,也與文化聯繫非常緊密。從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句麗民族開國都城五女山城,到佛教勝地溫泉寺,再如道教勝地鐵剎山,其間不知道流傳有多少神怪傳說,令人遐想。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鐵剎山。攝影/ 於永樂

比如所謂的“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就是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鐵剎山。而《封神演義》中西岐軍那顆破風吼陣的定風珠,就是從這裡借來的。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長白山尾巴上的“寶貝城”

對於一位初到本溪的客人,白天領略自然人文,夜晚找一戶農家樂住下,享受地道的滿族風味,是再享受不過了。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攥湯子,滿族食品,發酵過的玉米麵壓成的麵條,發酵的酸味能消暑止渴。不過隨著時代發展,酸味已經很弱了。攝影/ 於永樂

從發酵過的玉米麵壓成的“攥湯子”、到軟糯清香的蘇葉糕、再到滿族特色的野味燒烤,都別有滋味。而東北傳統項目酸菜燉排骨、小雞蘑菇、笨雞蛋、還有本溪人的特色羊湯,都能讓來客感受到坦誠實在的“東北味兒”。

本溪的特產大多也像農家菜一樣接地氣:連山關刺五加、桓仁大榛子、桓仁山參、桓仁貢米等等。如桓仁貢米,在清同治年間曾被皇帝盛讚,煮熟後不硬、不散、微粘、香氣四溢。但有兩樣物產更顯“高大上”:遼硯和冰葡萄酒

“叩之如銅”,石上生花的遼硯,在100多年前就被視為硯中佳品,同樣曾是清朝帝室的貢品,而冰葡萄酒則是本溪的一位“新貴”。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遼寧:“天下第一酒——41冰酒”灌裝成功

▲ 冰酒為何珍貴? 不但因為自然條件苛刻,其生產工藝同樣繁瑣,任何人工的冷凍、添加糖源等都是絕對禁止的。在生產冰酒的過程中,推遲採收葡萄將帶來更高的農業風險(如天氣變化、鳥獸偷食);冰葡萄出汁率更低(約20%,而普通葡萄是70%),這些因素都對農業技術、人力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使得冰酒的價值更為珍貴。

這種被稱為“液體黃金”的佳品,只有用推遲採收的葡萄,在氣溫低於-7℃時,讓其在樹枝上結冰後採收,並在結冰狀態下壓榨,然後發酵、釀製,才能得到。大自然成為天然的濃縮機器——冰葡萄中的水分在壓榨前已全部凝結成冰,因此壓榨出的是高度濃縮的葡萄汁,釀成的酒也更為醇美。

冰酒,只能用位於40°N左右(年底時氣溫才會足夠低)的湖區和河谷(葡萄生長才有足夠的水分和無霜期)中的葡萄釀造,本來只產於加拿大、德國、奧地利等少數歐美國家。但正是大自然的風貌積蘊,讓冰酒這種葡萄酒的珍寶,在同一緯度帶的

桓仁縣落地。


1999年,本溪桓仁縣引入冰酒產業,開中國生產冰酒之先。到2017年,被稱為“黃金冰谷”的桓仁縣冰酒產量已佔到世界產量的一半。

從兵家必爭的險要之地,到支撐新中國滾滾向前的“煤鐵之城”,再到醇香萬里的冰酒佳城,本溪走過的這段歷史軌跡,大概是無人能預料到的。

誰是東北最“南”的花園城市?

▲ 烤豆皮,最美味的本溪美食,還有哪些小吃讓你戀戀不忘?

偌大的中國,如同本溪這麼一座小城的興衰故事,實在是太多太多。而在平凡的小城故事裡,卻蘊藏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潮起潮落,而後波瀾不驚,在東三省這片滿是寶藏的沃土之間,也不過是一段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 END -

文丨地瓜

未標註來源圖片均來自圖蟲·創意免費圖庫

《中國統計年鑑2018》

《遼寧統計年鑑2018》

《本溪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0-2018)

《冰葡萄酒》(GBT25504-2010)

佟冬 《中國東北史》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孫中山 《建國方略》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1

黨鵬舉 “公元前37年前後紇升骨城初探” 《黑河學院學報》 2016

暴磊 “淺談清代對東北的封禁政策”《學理論》 2013

閻振民 “偽滿本溪湖煤礦大爆炸遇難礦工數目辨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周保鋼 “世界最大礦難之真相”《文史精華》 2012

王鳳梅 “我國冰葡萄酒的現狀及其發展”《現代農業》 2016

張瑞洋 “桓仁冰酒,‘黃金冰谷’中的佳釀”《品牌與標準化》 2016

張彥 “冰葡萄酒” 《釀酒》 2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