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子溝村――小珠山上有人蔘、仙桃、紫草

今天繼續講述黃島村莊系列――青島市黃島區臺子溝村。

小珠山是一座雄偉的山,山勢陡峭,山脈八方延伸,以其寶風寶水之利庇護、養育了古膠州南鄉的萬千百姓。人們也總是把最美好的傳說賦予了她,傳說山上有人參、仙桃、紫草、金魚池。臺子溝村是小珠山下的一個普通村莊。

臺子溝村,位於風景秀麗的小珠山腳下,長江路街道駐地西北約4公里處,東與八里莊村和荒裡村接壤西與膠南市靈山衛鎮趙家莊村一溝之隔。村南、北、西三面環山,面積2200多畝。2006年,全村有233戶、662口人,居民有胡、趙、薛、王等姓,皆為漢族。

臺子溝村――小珠山上有人參、仙桃、紫草

(傳說山上有人參)

本村由臺子溝、楊家窪、馬虎窩和棘棘林四個自然村組成,之間相隔約1華里。各自然村的來歷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明朝洪武年間,祖籍膠州的一楊姓人在煙臺做官,人稱楊員外。告老還鄉時萌生了一個念頭,在家鄉周邊百里之內尋找一處青山綠水的好地方,過悠閒的田園生活。他四處勘察,最終在珠山腳下相中了這三面環山、一面觀海的窪地。雖溝壑縱橫,崎嶇不平,荒無人煙,但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俗話說,“山根窪心”是種莊稼的好地方。於是,楊員外決定在此定居。因這裡有東窪、東南窪和東北窪三個窪,故取村名為“楊家窪”。楊員外便成了生活在楊家窪村的第一代人。

清乾隆年間,胡姓弟兄三人從膠州胡家小莊外遷,長兄在楊家窪定居,老二在今膠南市靈山衛鎮山子西村定居,老三在荒裡村定居。受封建傳統思想“將軍犯地名”的影響,人們認為胡、楊(與虎、羊諧音)不能同居一處。胡姓長兄遷入楊家窪後,楊氏家族人丁不旺,加上員外年事已高,有“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之念,便遷回了祖籍。從此,楊家窪就再沒有姓楊的了,但楊家窪這一村名一直沒變。清乾隆年間(約公元1774年),一王姓由今膠南市鄭家河崖村遷來。清光緒年間(約公元1901年),一薛姓從薛家島施溝村遷來。

臺子溝村――小珠山上有人參、仙桃、紫草

(傳說山上有人參)

公元1843年,今花科子村一王氏家族遷到現村西溝一南北走向的山樑上居住。當時這裡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小河,背靠大山,村後是一片巨石,內有一天然石洞,是動物棲息的好地方,常有狼(當地俗稱“馬虎”)出沒。人們遂取村名為“馬虎窩”,王姓成為第一代立村人。後劉姓從山東安丘逃荒而來,翟姓人也相繼遷來。20世紀50年代,那片巨石被人開採,原貌現已不存。

公元1803年,今膠南市靈山衛鎮東門外趙氏弟兄三人遷來,居住在現村最南端河溝東崖。因河溝西南角恰似一天然戲臺子,故取村名為“臺子溝”。

後來,趙氏弟兄三人分家,有兩人遷居現村西北角。因此地除長滿雜草外,還生長著密密匝匝的荊棘故取村名為“棘棘林”。

約在公元1843年,一薛姓遷到臺子溝村東嶺定居,此地俗稱“馬欄頂”。20世紀70年代,進行村莊規劃,薛姓人家遷到馬虎窩村居住。從此,馬欄頂村就不存在了。

四個自然村的村民雖屬異姓,但他們按兄弟爺們論字排輩,有著融治的鄰里關係,團結和睦,親如一家。在20世紀50年代“合作化”時期,四個自然村統稱為臺子溝村。

當年的山村,荊棘叢生,山草遍地,到處是荒山野嶺,有“七溝八嶺一面坡”之稱。先人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劈山採石,伐木為梁,以山草披頂,蓋起簡陋的“草披屋”居住。夏季,用山胡椒和艾蒿驅趕蚊蟲。冬季,就用柴草燒火炕防寒。將荊棘叢生、雜草遍地的丘陵,開墾成層層梯田;將山窪平地疏通水道,建成早澇保收的良田。主要種植地瓜、玉米、小麥、花生和棉花。

村西6公里處便是小珠山,其主峰海拔724米。山上層巒疊嶂,奇峰陡峭,景觀獨特。大頂以南的白石頂最高,俗稱“南大頂”,兩峰對峙,高入雲霄。周圍有陡石山、洞石山、鵓鴿山、炮架山、大崮、小崮、徐山等諸山環繞,還有天門、船石、甘泉、桃木溝等名勝古蹟。山上還生長著許多珍貴的中草藥材,有柴胡、丹參、玉竹、天麻、黃芩、苦參等百餘種。

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自西向東進入黃島區後,經紮營山、小黑澗、大黑澗、白石山、小珠山、鵓鴿山、土崮山(瞅侯山)、西洞山等地,至東於家河村東北烽火臺處入海。

臺子溝村――小珠山上有人參、仙桃、紫草

(傳說山上有人參)

村西北不遠處是鵓鴿山,海拔307米。因懸崖峭壁上常有眾多的野鵓鴿棲息,故名。在鵓鴿山上,五六米寬的齊長城遺址清晰可見。

村北的玉龍窩,也叫“紅鬍子窩”,是一天然石洞。前面有一洞口,難以進入,只能從頂部一小口限一人進入,洞底則比較寬闊。此處地勢險要,易於藏身。1937年,本地屬膠州管轄時,辛安西大樓的“二鬼子”(漢奸)與窩藏在這裡的土匪互相勾結,無惡不作。本村的大刀會、紅槍會成員曾帶領村民在這裡剿匪,用火燒煙薰的辦法將洞裡的土匪嗆出圍殲。

玉龍窩正東有一座土故山,山上有一石,形狀像鷹,人稱“鷹嘴石”。其下有一飲馬灣,一大馬槽裡常年積水,從未乾過。夏天則長滿蒲草。馬槽下邊的石板上,有馬蹄印清晰可見。傳說是當年一大將軍在此歇腳飲馬時留下的印跡。

鷹嘴石偏西南的山下有一石,名“蘑菇石”。石下有石窟,石窟下有一石泉,名“仙泉”。一個外號“赤腳大仙”的人曾在此住過。此人身材高大,衣著古怪,像婦女一樣扎著長長的小鬏,用布圍在腰間,赤著腳。他常拿一小竹竿,上掛小圓鏡和小葫蘆,以頭髮作藥治病為名,不時出現在山坡、村莊或辛安集上,東到東山里,南至海邊。後來,人們才知道他是中共地下黨員,經常活動在這一帶,手拿三物都是秘密聯絡信號。

1945年8月6日,中共青島工委武裝工作隊一行8人,在隊長宋煥文和指導員李子明的帶領下,到棘棘林村開展工作。7日下午3時,工作隊被偽膠州區自衛第九團郭立茂部包圍。除宋煥文、李子明、傳修德(又名殷啟)3人突圍外,傅振賢、阮正齋、劉元亭、王吉祥、劉文德5人被捕,於10日在黃島後海遇害。史稱“棘棘林慘案”。

慘案更加激起了村民的滿腔怒火,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出夫支前,隨解放大軍轉戰膠州等地,或南下作戰,為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

胡敬亭,生於1927年,少小家貧。1947年參加解放戰爭的支前工作。他出生入死,搶救傷員,榮立二等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長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85年被評為青島市優秀共產黨員;1986年當選為青島市第九屆人大代表;同年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988年退休。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積極開展大生產。從1955年開始,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先後建起塘壩、大口井、小型水庫10多座,錯落有致地分佈在村周圍,為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村民們還大力發展林業。1967年,成立了林業隊,建起了果園。投巨資不斷引進新品種,如風景樹、成材樹、大果樹等。根據不同品種的特點,分不同季節,分期分片地不斷擴大山林綠化面積。如今,果園裡的桃、杏、梨、柿子、蘋果、核桃等幾十種果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

臺子溝村――小珠山上有人參、仙桃、紫草

(傳說山上有人參)

20世紀70年代起,每個自然村都辦起了簡易小油坊。把自產的花生加工成食油,把棉花紡線織布自給自足。早年,村裡的油坊多,機匠多。每到冬閒時節,一進村便能聽到紡車“嗡嗡”響、織機“噠噠”叫。村裡先後辦起了車床廠、化エ廠。廠子的規模逐漸擴大,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也因此成為當時風靡一時的“五免費”村,即村民用電免費、磨面免費、醫療免費、農具加工免費、學前教育免費。

從1974年開始,四個自然村按照統一要求進行整體規劃,人們逐步建起了寬敞明亮、水泥磚石結構、統一模式的大瓦房。近年來,還陸續建起了一批樓房和別墅,整個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9年,村投資80萬元硬化了進村路,公交車從這裡往返。2000年,又投資70萬元硬化了環山路,東與崑崙山路(海爾大道)相連,西與進村路相接,形成“U”字形環村道路,交通十分便利。在靠近齊長城舊址的小山坡上,投資40多萬元開挖了儲水12000立方米的大口井,水源充足,水質優良,供村民飲用。

本村位居高地,環境優雅,冬暖夏涼,氣候宜人。蜿蜒起伏的群山和古老的齊長城遺址如同蛟龍,將村莊環抱。山上生長著密密匝匝、鬱鬱蔥蔥的黑松、板栗樹和刺槐,密集的地方行人都難以通過,是旅遊和居住的好地方。

村“兩委”通過內引外聯,於1996年引進了牛牛燃氣有限公司,於2003年引進了石家莊啟宏橡塑製品有限公司和青島雅莎卡精品有限公司,還有多家個體私營企業相繼落戶。還加大了招商力度,搞起了廠房租賃。

現全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公益設施日漸完善,個體私營經濟不斷髮展,村民大多從事建築業、運輸業、餐飲業、商業等多種經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先後有十幾名學生考上了大學,數人考上了研究生。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468萬元,人均純收入6224元。

《珠山的傳說》

據傳,很早以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二郎神奉命擔山填海至此,才造就了後來的一番景觀。他擔著的兩座山,前面一座就是小珠山,後面一座則為大珠山,手裡提著的就是靈山島了

1898年,侵佔青島的德國人越海來此登山,用望遠鏡勘察,發現珠山上長有人參、大仙桃。測定好方位後,便派人去採。可到山上後,人參、仙桃卻無影無蹤。雖系傳說不足以信,但寄託了人們對他們的仇恨,國寶怎麼能讓侵略者輕易得到呢!

又傳,山上有一個金魚池,池水清澈,內有金魚數條,保佑著附近的村民“年年有餘”。若把魚拿走,山上瞬間便會煙霧籠罩,讓人下山不得。

臺子溝村――小珠山上有人參、仙桃、紫草

(傳說山上有金魚)

還傳,這裡每年要下72場雨,從珠山上流下來的水全為紅色,謂之仙人紫草水。

至此,長江路辦事處25個行政村的文化史已刊載完畢,讀者可以搜尋往期文章進行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