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歲生日的盛大閱兵式上,人民解放軍32個裝備方隊以嶄新陣容接受黨和人民檢閱。其中首次亮相的陸軍技術裝備包括15式輕型坦克、東風41重型核戰略導彈、全新1代猛士高機動突擊車族以及眾多采用現役輪式裝備改型的地面武器系統。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即2015年8月5日發佈《中國品牌之歷次閱兵式出現的國產裝備》一文,即2015年8月28日發佈《對日作戰勝利70年閱兵場上的中國裝備》一文之後,新能源情報分析網獨家撰寫《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的評測稿件。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對歷次國慶閱兵式中出現的中國自行製造的國產裝備點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閱兵式共進行過14次,分別是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84、1999、2009年國慶大YB。其中,1949年-1959年國慶閱兵主要以歷次戰爭中繳獲的裝備、引進蘇軍裝備和部分國產裝備為主。1984年國慶35週年的大閱兵,第一次亮出了“國之重器”第二炮兵裝備的核導彈。1999年國慶大閱兵則是我軍裝備的一次重大轉折,“中國製造”的全新裝備陸續出現在隊列中。2009年國慶大閱兵中我國自行設計、自行研發、自行製造的全新高技術制式裝備閃亮登場!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自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共舉行過13次國慶閱兵,而此次為紀念對日作戰勝利70週年的大閱兵卻是僅此一次。而此次出現在閱兵場上我軍裝備近90%均為中國製造的技術兵器。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我軍輪式裝備以及履帶重型裝甲兵器的研發與製造都較上世紀有著長足發展。

1代猛士基型車及改型車: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在國慶70週年閱兵式上,戰旗方隊100面榮譽旗幟整齊列陣,搭乘1代猛士EQ2050系列基型車出場。2008年,東風汽車研發的第1代猛士基型車服役開始,並非單純的仿製,而是根據我軍實際作戰需求和服役區域實際道路條件,在保證國產化率的同時進行了適應性修改與提升。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作為1.5噸級載荷的“二代軍”,1代猛士基型車採用5門4座設定,不具備裝甲防護功能,旨在提升機動性與通用性。1代猛士適配東風康明斯製造的EQB150-20型直列6缸水冷增壓中冷柴油發動機(最大輸出扭矩410牛米)、5前速手動變速器、全時4驅系統以及採用“斷開門式橋”技術的獨立懸架。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在1代猛士EQ2050系列車族中,不僅包括5門溜背版、還有EQ2050B長頭廂式硬頂車版、EQ2050E長頭雙排硬頂車版、EQ2050F長頭溜背硬頂版、CTJ02型火力突擊型號。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但是!1代猛士源自1980年代的美軍悍馬系列車型,以高機動性為研發牽引點,旨在強調機動性,擯棄了防護性,甚至改型潛力被車型平臺所束縛。這也是1代猛士車族改型,多以通勤和運輸為主,少有的CTJ02型火力突擊型號也多以增加班用機槍或自動榴彈發射器為主。

在1970年代,一汽將CA-30系列6輪驅動越野卡車的生產線及相關技術資料,轉移至位於“大三線”的東風汽車基地。東風汽車成為中國境內規模最大的軍用中型通用車輛生產基地。同時,北汽是解放軍0.5/0.75噸級BJ-212系列通用軍車生產基地、重汽為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今天的火箭軍)量產牽引東風系列中遠程地對地核導彈JN-252系列牽引載具。

1970-1990年代的20年間,中國汽車工業與歐美日等汽車強國差距不斷地擴大,即便是輪胎中央充放氣系統的導管與密封圈的品質都難以達到軍用級別的量產要求。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中這臺EQ240型越野卡車,為少有的使用第1代蘇式輪胎中央充放氣系統的技術驗證車(這張極為珍貴資料圖或為筆者全網首發)。

紅色箭頭:與輪轂中心氣管關聯的萬向節

黃色箭頭:與動力艙高壓氣泵關聯的橡膠氣管

藍色箭頭:為了應對整車複雜路況下驅動橋高度變化,橡膠氣管預留長度接近0.6米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但是,從1980年至2000年代,所有量產以及服役的EQ2系列6輪驅動卡車,都沒有標配東風自行研發的輪胎中央充放氣系統,這其中的原有恐怕還是與密封材料和加工工藝以及量產的良品率有著關聯。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1代猛士基型車及改型車的量產,標誌著東風汽車完全解決全時4驅系統、“斷開門式橋”、輪邊減速器以及中央輪胎充放氣系統全部國產化問題。

1代猛士在2008年全面裝備我人民解放軍及武裝警察部隊,成為長期霸佔解放軍1.5噸級載荷車型市場霸主的南京依維柯NJ-2046車族形成競品關係,有力的保障我軍裝備體系多樣化,採購渠道更有保障。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70閱兵”中出現了基於1代猛士基型車和電子通信改型車對比特寫。

1代猛士的最大特點是強調在戰場上覆雜路況高機動性,斷開式“斷開門式橋”與中置的動力總成,佔據了大量寶貴的車內空間。這直接導致了1代猛士車族載人數量甚至不如1960年代服役的北汽BJ-212車族。1代猛士車族的接近角70度,離去角45度,縱向通過角31.5度,最小離地間隙410mm,最大行駛側坡40%。如此強大的通過性,還要考慮整車高度、寬度和長度,就意味著基型車的車內空間相對侷促。即便是功能性改型車加大了後部貨箱高度(容納電子戰、通訊設備)也要顧及鐵路、空運對外觀尺寸的嚴格要求。

所以,1代猛士的改型潛力較弱的不足,被讓人耳目一新的高機動性、全時4驅技術、斷開式“斷開門式橋”技術、輪邊減速技術的全部國產化遮蔽。畢竟,1代猛士的量產與全面服役成為解放軍輪式裝備發展的重要節點。而防護能力較弱、改型潛力不足的問題,則要留到下一代猛士車族進行解決了。

2、2代猛士車族(A平臺):

東風汽車內部將2代猛士車族歸類為A平臺,但是延伸出兩種完全不同發展方向的車系與車型。在筆者此前撰寫的介紹猛士車族的稿件中,曾引入1.5代和2.5代猛士車族的說法。其中1.5代猛士改型繼續強調1代猛士車族的高機動性優勢,對承載與改型方面進行突出;2.5代猛士改型提升機動性同時,強調了防護與進攻性能同時推出了標準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長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和標準軸距6驅防護型突擊車的重要改型!

備註:本文將持續引入筆者劃分的1.5代、2.5代猛士車族的劃分定義。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東風汽車搭建了最強大的展臺展示了基於A平臺猛士改型車系。基於A平臺的1.5代猛士的外觀更加“圓潤”,似乎內飾也變“軟”了。不過1.5代猛士改型車依舊保留了1代猛士的梯形車架(大梁)、全時4驅技術、“斷開門式橋”獨立懸架和輪邊減速技術。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從東風汽車給出的車輛說明看,1.5代猛士EQ2063R長頭廂式改型車換裝了東風康明斯生產的SDe 200型增壓中冷蟬遊記,最大輸出扭矩570牛米,最大載荷2噸。1.5代猛士車型的長寬高及軸距幾乎與1代猛士相同,換裝了動力輸出更充沛的動力總成後,載荷也隨之提升。這或許就是1.5代與1代猛士最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改善了載荷與改型潛力。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編號為EQ2063B短頭單排(駕駛艙)的運輸型,堪稱1.5代猛士改型車系列中一個特殊車型。前部動力艙儘量的縮短並加高,提升了空間利用率,在保證駕駛艙擁有足夠的人機工效同時,擴大了後貨艙的容積。這一代有明顯嘗試性的短頭皮卡改型,雖然沒有獲得軍方的訂單,但放在民用市場恐怕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標準軸距基於A平臺延伸出2代標準軸距4驅猛士防護型突擊車(左)和2.5代長軸距4驅猛士防護型突擊車側向對比特寫。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2.5代標準軸距6驅猛士防護型突擊車側向特寫。

雖然同屬於A平臺,但是1.5代猛士改型車研發牽引點更專注承載;2代和2.5代猛士防護型突擊車系幾乎可以單獨形成一個集突擊與防護為牽引點的防護型突擊車族。

在此次“70閱兵”中,以2.5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防護型突擊車為基礎,改型出陸軍裝備的電子通訊車型。整車高度沒有明顯的“過分”增加,載員與上裝的功能的擴充,得到長足的提升。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但是,在“對日作戰勝利70週年閱兵”式上,出現了一款疑似2.5代猛士長軸距6驅防護型突擊車。而採用沙漠色數碼塗裝的同類型車輛,也在“70閱兵”一閃而過。然而,這種有別於2代猛士標準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2.5代猛士長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和2.5代標準軸距6驅防護型突擊車的第4種改型,似乎沒有出現在東風汽車車型目錄中。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2.5代猛士長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同樣換裝了“200馬力”級別的動力總成後,在保證機動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平衡防護能力與攻擊能力。尤其對比2.5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防護型突擊車,增加的1套車橋(採用貫穿式差速器)提升了結構複雜程度,降低了總體可靠性。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2016年6月,筆者對2.5代猛士長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在進行極端的駝峰路況測試時,前後對角線驅動輪懸空(紅黃色箭頭所指),減震行程被壓縮至最小極限的駕駛員一側驅動輪與玻璃纖維材質前機蓋干涉的工況。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而2代猛士標準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在高速過彎時側傾較為嚴重,“斷開門式橋”最大化的提升了離地間隙同時,車身重心高也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2.5代猛士標準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後部載員艙內細節特寫。編號為CSK141防護型突擊車標準載員10人(含正副駕駛員),可以攜帶一個“立足打贏現代化戰爭”為前提的解放軍陸軍步兵吧所有攻擊火力設備(諸如班用機槍、120mm口徑火箭筒)和彈藥與補給。載員背向乘坐通過防彈窗(射擊口)對車外遂行警戒並完成射擊動作。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3款2代和2.5代猛士防護型突擊車族採用非承載架構,有別於1代和1.5代猛士改型車的承載式。簡單地說,為了獲得更好的防護能力,2代和2.5代猛士防護型突擊車族採用密封的車身焊接結構,動力總成、4驅系統、前後懸架,直接進行安裝與固定。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2.5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防護型突擊車第2、3驅動橋的懸架技術細節特寫。

紅色箭頭:全封閉車身焊接

白色箭頭:固定在車身焊接上的副車架

綠色箭頭:通過副車架固定在車身焊接上的A型下襬臂

黃色箭頭:固定在車身焊接上的減震器總成

藍色箭頭:固定在車身焊接上的A型上擺臂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2.5代猛士長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前懸架細節特寫。

紅色箭頭:固定在前傳動半軸靠近差速器的軸間制動分泵的通風制動盤

黃色箭頭:經過輕量化改進的A型下襬臂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2代猛士表尊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前懸架細節技術細節特寫。

紅色箭頭:固定在前傳動半軸靠近差速器的軸間制動分泵的通風制動盤

黃色箭頭:經過輕量化改進的A型下襬臂

未經東風汽車官方證實,2.5代猛士長軸距4驅車型和標準軸距6驅車型的懸架系統進行了輕量化,2代猛士標準軸距4驅車型與1代和1.5代車型的懸架保持相同的技術狀態。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經過1代、1.5代、2代、2.5代的持續進化,東風汽車對全時4(6)驅系統、“斷開門式橋”和輪邊減速器等關鍵核心技術完全掌控。不過,“斷開門式橋”與輪邊減速器耗費的工時和成本核算,並不利於大規模量產以及應對複雜且苛刻的實戰工況。在實際使用中,適配斷開式“門式橋”2代和2.5代猛士防護型突擊車族重心偏高,離地間隙的優勢不在被那麼突出。

1代猛濃厚的仿製味道,在1.5代猛士車族上變得不那麼明顯。2代和2.5代猛士防護型突擊車族從架構上提升了裝甲防護性能、載荷與改型潛力。然而,“斷開門式橋”與輪邊減速系統的組合,也處在性能的極限。

要符合新時期解放軍作戰模式,猛士族技術狀態必須得到持續進化。從以往的技術牽引設計思路,向正向研發的型號牽引策略邁進。

3、全新一代猛士裝甲突擊車族:

新中國建立70週年國慶閱兵式上,編號為CSK181的全新一代猛士長軸距4驅防護突擊車,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防護突擊車改型電子偵察車、負載輕型旋翼機的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單排駕駛艙的後勤支持車相繼閃亮登場。

全新一代猛士車族以B平臺為基礎,換裝“300馬力”級別東風康明斯渦輪增壓柴油機,繼續標配全時4(6)驅系統,但是換裝了自主研發的新狀態獨立懸架和車橋系統。在全新一代猛士車族中,防護突擊車系採用進一步全封閉車身焊接的非承載式架構;後勤支援車系採用帶有車架的承載式架構。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5門10人設定的全新一代猛士長軸距防護突擊車,噴繪警徽進入武裝警察部隊服役。目前已知1代猛士基型車及“動中通”改型車,2.5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車型警用後的第三款猛士系列車型警用化。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然而,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4驅防護突擊車以及眾多改型車的研發策略,以中國國土全境的高寒、高溫和高海拔氣候環境為極限展開。可以更好的為載員提供更長的戰備值班週期、更高的勤務效率、更舒適的乘坐姿態、更大的載荷、更優質防護效能和更精準的操控性能。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在全新一代猛士車族中,仍然劃分出標準軸距4驅防護突擊車型、長軸距6驅防護突擊車型和標準軸距4驅防護突擊車型。所有防護突擊車型採用模塊化分系統,諸如車門、玻璃、艙蓋、車橋可以完全互換。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70閱兵”上露出的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防護突擊車為基型的電子戰改型車特寫。承載10人的作戰編制和雙後驅動橋的設定,為改型提供最大的潛力並保證應對複雜路況的機動性。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車型(非承載架構)根據車型不同,可以分為駕駛艙(單排或雙排)和貨運倉,更可以直接適配10人載荷的全通式載員艙(包括駕駛艙)。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採用駕駛艙和模塊化艙段單獨設定,編號為CSZ181型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輕型防護針對多用途支援保障車後勤支援車特寫(2016年珠海航展公開展示)。後部艙段兩側設定了可側向開啟的艙蓋,用於取用保養器材。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用於負載輕型旋翼機通過天安門廣場,將後部貨運平臺拉長的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後勤支援車型。由於車型作戰任務的變化,僅保留駕駛艙的裝甲防護設定,車身結構也從非承載式變成了承載式架構。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左為CTL181型單排防護改型載具;上圖右為CTL181A雙排防護型載具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在2016年珠海航展期間,筆者拍攝到一組採用非承載架構的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車型結構特寫。為了安裝不同功能模塊和再暈平臺,將承載結構變為帶有梯形車架的非承載結構是必要的。

無論非承載架構的全新一代猛士防護突擊車系,還是承載架構後勤支援車系,都標配了全時4(6)驅系統,以及有別於此前裝備的1、1.5、2、2.5代猛士車族的“斷開門式橋”。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4驅防護突擊車前懸架細節特寫。

紅色箭頭:固定在全封閉車身焊接上(副車架)的A型下襬臂(輕量化設定)

黃色箭頭:鋼製轉向節

白色箭頭:固定在鋼製轉向節的對向4活塞制動分泵(制動盤)

綠色箭頭:從前差速器引向鋼製轉向節(中央)的傳動半軸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上圖為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4驅防護突擊車前差速器及傳動軸技術細節特寫。

紅色箭頭:“300馬力”及東風康明斯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輸出扭矩

綠色箭頭:扭矩經過6MT傳遞至帶有4L和4H擋位的全時4驅分動器

白色箭頭:扭矩經過全時4驅分動器向前驅動橋輸送

黃色箭頭:由東風汽車旗下德納車橋廠提供的前差速器

藍色箭頭:通過2組傳動半軸將扭矩經過前差速器輸出至前驅動輪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6驅車型(非承載車身架構)前轉向驅動橋、第2驅動橋和第3驅動橋技術細節特寫。

全新一代猛士族延伸出標準軸距4驅和6驅改型(非承載車身架構);長軸距4驅改型(非承載車身架構);標準軸距6驅改型單排駕駛艙和雙排駕駛艙改型(承載車身架構)。無論哪種改型,都採用全新標準化的車橋總成模塊化技術。輕量化的下襬臂可以在同向1、2、3車橋間進行替換性安裝。橋間傳動軸設定軸間制動(盤式制動分泵);全部車橋差速器中央設定,且傳動半軸等長並互換。

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應用的自主掌握全部知識產權車橋技術,較1代、1.5代、2代和2.5代猛士車族的“斷開門式橋”技術的可靠性明,製造成本良品率都明顯提升同時,整車機動性與通過性保持相當狀態。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上圖為全新一代猛士標準軸距4驅防護突擊車載員艙座椅特寫,較前文提及的2.5代標準軸距4驅防護型突擊車載員艙座椅的舒適性和人機工效提升顯著(靠背和坐墊的面積與厚度加厚)。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全新一代標準軸距4驅猛士裝甲突擊車(承載車身架構),不再使用此前裝備的猛士車族適配的“斷開門式橋”獨立懸架結構。改為較為“傳統”雙A臂+油氣獨立懸架結構。為的是在保證應對複雜路況的機動性與通過性同時,讓車身焊接內的載員空間更充沛。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在泥濘的複雜路況行程較大油氣懸架系統,可以保證行駛姿態平穩,保證頂置車內雙向穩定遙控設計武器基站持續運行。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直列6缸6.5升排量的300匹馬力的東風康明斯發動機,低轉速低轉速扭矩順暢,扭矩儲備極為豐富。在複雜路況(輪胎附著力較低)進行高機動性轉向,車身側傾被抑制行車姿態始終保持在可控範圍。

在吸收上一代猛士車族的一些不足後,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改用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良品率更好的雙A臂型獨立懸架。在上一代猛士車族適配的“託森”式全時4驅系統基礎上,加強可靠性與傳動效率。將主要用於武裝突襲遠距離奔襲的全新一代長軸距4驅猛士裝甲突擊車,優化內部空間,提升載員舒適性同時,加強全戰鬥狀態的整車通過性。

筆者有話說: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此次“70閱兵”,共有115臺猛士系列車型參加(107臺受閱),並獨立承擔100面解放軍各個時期獲得融入稱號的連隊軍旗方隊載具任務。同臺展示的東風1、2、3代猛士系列車族,橫跨不同載荷(噸級),構成人民解放軍最強大的“三代軍”陣容。

筆者有話說:

彈指一揮間,東風猛士系列車族,從最早的EQ240起家,經過50年的奮鬥,發展出正向研發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採用插電式增程混動4(輪邊電機驅動)驅猛士裝甲技術驗證車、載荷更大EQ2122C型通用軍車。筆者相信未來人民解放軍第四代通用性軍車目錄中依舊留有東風猛士的名額。

回顧1代、2代和全新一代猛士車族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

1代猛士基型車及改型車改型潛力不足以支撐車族概念的體現)完成了“全時四驅”技術、“斷開式門式橋”技術、“輪胎中央充放氣”技術及車身和懸架方面的核心技術的國產化。1代猛士及改型車的國產化,主要填補了同時期中國汽車工業相關技術不能自行研發的技術空白。

2代猛士車族(A平臺)全部改用承載式車身架構及換裝更大扭矩的動力總成,提升裝甲防護能力同時進行了懸架方面的輕量化,由此引申出承載結構的標軸4驅、標軸6驅和長軸4驅改型。2代猛士車族(A平臺)的量產和裝備,從突出機動性,向符合中國國土防禦和周邊熱點區域作戰防禦需求的重大轉變,並創造性的引出長軸4驅和標軸6驅重大改型。

全新一代猛士車族(B平臺),繼續換裝大馬力動力總成為前提,根據作戰需求分出承載車身架構和非承載車身架構,並繼續開發出標軸4驅、標軸6驅、長軸4驅改型,以及全新的標軸4驅運輸平臺、標軸6驅雙排駕駛艙運輸平臺、標軸6驅單排駕駛室艙平臺。全新一代猛士車族(B平臺)充分體現了東風汽車在核心技術層面躍進式的突破,根據不同作戰需求結合1代車型和2代車族獲得的寶貴使用經驗,推出基於承載車身架構與非承載車身架構諸多改型。

宋楠:從“70閱兵”研判解放軍全新一代猛士車族技戰術

在可預見的未來,東風猛士車族的發展將延續全新一代猛士車族的發展理念,結合實戰需求,推出基於EREV技術、輪電機或軸間電機作為動力總成,適配超過3驅動橋的多驅動橋中重型“4代軍”車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