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公元1573年九月初九,大雨傾盆,這一天是漢人的重陽節,也是西蜀僰(bó)人的“賽神節”。


西蜀九絲城裡,僰人正在歡度這個堪比漢人春節的“佳節”,所有危險的氣息都隱藏在這一天的傾盆大雨之中。


就在僰人無比興奮激昂的歌舞聲中,忽然響起一陣不和諧的喊殺聲——幾百個身著制服的明軍揮舞著大刀,殺了上來,而領頭則是一個少年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但這個少年的武器,卻明顯異於常人——更重、更長,而素來英勇善戰的僰人,卻沒人能接他一刀


僰人首領阿大還在愣神的時候,就已經被這少年生擒了,他怎麼也想不通,這幫明軍是怎麼殺進來的。


其實,這幫不要命的人,是從懸崖峭壁上“攀巖”上去的,這才給了僰人突然的“驚喜”。


正是在這個少年的帶領下,九絲城被攻破了!這一天之後,曾經稱雄西南兩千年的僰人——從歷史除名!只有懸崖峭壁上的大小懸棺,見證這一強悍部落曾經的存在。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而這個被雨水與血水沾染了滿身少年,他叫劉綎,是此次軍隊主帥劉顯的兒子。


無論是先登之功,還是擒敵之功,這一戰,劉綎都足夠獲得“列寧勳章”了。


但誰也不知道,九絲城之戰,只是這個領頭少年的崛起之戰,他的一生都將與血雨腥風相伴!


抗緬之戰

公元1582年,西南邊境又出事了——東南亞的小國緬甸入侵,而緬甸之所以敢悍然入侵,跟一個叫嶽鳳的漢奸有關。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這嶽鳳原本是個在西南一帶做生意的江西商人,後來做到隴川宣撫司多士寧的書記官。


老多對待嶽鳳相當不錯,可是他卻在1573年,誘殺了多士寧,順帶著鳩佔鵲巢,把老多的地盤也佔了,為了防止明朝報復,甚至直接就投靠了緬甸——背靠小樹也能涼快一會兒。


後來,嶽鳳勾結緬甸莽應龍,對中國西南一帶燒殺劫掠,妄圖製造獨立王國。


碰巧,大明朝那幾年是多事之秋,對西南一帶管得比較鬆散,把莽應裡趕跑之後,沒有過多問責。


結果,嶽鳳居然逍遙了10年之久。


直到1582年,緬甸莽應裡繼位,這又是雄心勃勃的主。小莽覺得自己很牛氣、很霸氣,手下幾十萬軍隊不是吃素的——可以向外擴張了。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野心家嶽鳳和膨脹家小莽,倆人心有靈犀,一個帶路、一個發兵,又開始對中國西南磨刀霍霍。


還別說,緬甸人的大象軍團,一度十分生猛,明軍指揮吳繼勳、千戶祁維垣等人先後戰死。


最後,明朝派出了黔國公沐昌祚移師洱海(今雲南境),巡撫劉世曾移扎楚雄(今屬雲南),這才穩定住了形勢。


同時,明朝還派出了遊擊將軍劉綎。


劉悍將趕到的時候,嶽鳳正率領好幾萬人馬,攻打鄧子龍鎮守的姚關,劉綎一看敵兵,就很興奮,帶著手下5000人就衝了上去。


帶路黨嶽鳳搞陰謀詭計是好手,平時作威作福、欺軟怕硬還行,真遇上劉悍將這種衝鋒不要命的主,直接被揍了個鼻青臉腫,最後被追得實在沒辦法,嶽鳳和他兒子——投降了!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沒有了帶路黨,緬甸人入侵的劇本就被徹底改寫了:以前是嶽鳳帶著緬甸人打明朝,現在則是劉悍將指揮著嶽鳳的部隊,打緬甸!


眼瞅著勇武得不要命的劉大刀來了,西南各土司紛紛投降反水,都綁了緬甸士卒和戰象、戰馬向劉綎獻俘。劉綎又進一步移師圍困孟璉,生擒孟璉的土司,隴川一帶終於平定。


再之後,就是明軍“出國”反攻了,劉綎、鄧子龍、李材和高國春等名將各出奇招,甚至直接威脅到了莽應裡的王位:小莽出師不利,導致國內叛亂不斷,連曾經被征服的暹(xiān)羅也開始重新獨立。


總之,此後的緬甸,也基本掀不起什麼風浪,盛極一時的東籲王朝,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1585年,劉悍將又連克三城,成功平定了羅雄之亂。


救援朝鮮

1592年,真正的硬仗來了——日本入侵朝鮮。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作為大明的屬國,朝鮮位於明王朝的東北疆,日本每次想登陸東亞,都要先打朝鮮。

此時正是日本戰國結束的時代,而親手終結戰國的豐臣秀吉雄心勃勃,派遣小西行長統領著從戰國硝煙中鍛煉出來的日本武士,來挑戰東亞的霸權。


雖然有李舜臣這樣的名將在,可是朝鮮軍隊,怎麼說呢,戰鬥力實在是欠發達,只能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明朝派出了悍將李如松援助朝鮮,李如松一頓猛打,欺負慣了朝鮮的日軍被打懵逼了,日軍苦戰3年不勝,只能講和。


可是僅2年後的1597年,日本就再次發動了對朝鮮的入侵。這也不奇怪,日本多年的傳統就是“吃飯睡覺打小韓”,吃了2年飽飯,才來打朝鮮,也不算吃飽了撐的。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按照傳統和慣例,“威武雄壯”的朝鮮又一次丟盔棄甲,留守朝鮮的楊鎬、李如梅也吃了敗仗。


救火時刻,劉綎又一次出征朝鮮,與上次不同,這次的劉綎自己唱主角。


日本方面還是老對手小西行長,聽說猛將劉綎殺來,想想六十多斤的大砍刀,小西行長直接就放棄了正面決戰,轉而深挖高壘,直接轉入了防守戰。


但挖溝這事,對於猛將其實真沒啥用,一輪猛攻猛砸之下,小西行長的營壘被揍扁了。


號稱無畏的日本武士,只要聽見“劉綎來了”,就會被嚇得肝膽俱裂、只顧逃命。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再不久,一統日本的豐臣秀吉病死了,大本營都變天了,這支日本遠征軍的命運——也只能為他們默哀了。

壯烈殉國

從西南邊疆到朝鮮,天南到海北,劉綎,就像大明王朝的螺絲釘,哪裡需要哪裡擰。


時間來到1619年,劉綎已然61歲,時間奪去了他的青春,也鑄就了他無數功勳,而大刀劉綎的威名,卻在歲月洗禮中,更加堅挺。


這一年的4月,為了徹底解決建州女真問題,大明王朝發兵12萬,啟動了薩爾滸之戰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平心而論,這12萬大軍,都是明朝的能征慣戰優質資源。北面由馬林指揮,西路軍是主力杜松,西南由李如柏指揮,南面則是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北上。


明軍的這種部署,是要對女真人進行戰略包圍,想要團滅努爾哈赤。


想法很不錯,如果這場大戰的指揮官是李成梁或者李如松,運氣好的話,戰略目標沒準可以實現,只是可惜,這場大戰的總指揮是號稱“君子”卻不會打仗的楊鎬,他將完美詮釋這句話:主帥無能,累死三軍。


總之,好好的戰略合圍,在楊鎬的指揮下,被女真人各個擊破——打成了篩子。


4月18日,薩爾滸阿布達裡崗,4萬女真騎兵包圍了劉綎的南路軍。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面對女真人的主力,已經61歲的劉大刀嘆了口氣,自己手裡的2萬部隊,絕不可能是這4萬女真騎兵的對手,他知道這可能是他生命的最後一戰

臨陣肉搏最考驗一個人的勇氣,很多口號派將領的做法是:兄弟們衝啊!自己卻是不斷後縮。而劉綎則一聲怒吼,他舞動手中六十多斤的大刀,殺向女真騎兵。


不久,劉綎的重甲之上插滿了箭矢,左右雙臂都已重傷,甚至還有一刀砍中了劉綎的臉,直接帶走了老劉半張臉皮,但劉大刀早已夠本——他的刀下,已經躺下了幾十個女真武士。


(《明史》:陣亂,綎中流矢,傷左臂,又戰復傷右臂、猶鏖(áo)戰不已,內外斷絕,面中一刀,截去半頰,猶左右衝突,手殲數十人而死)


幾個小時之後,女真騎兵環伺著這具不屈的軀體,雖然早已沒有溫度,但是很久都沒有人敢上前斬下他的首級,因為沒人敢確認這頭猛虎一樣的男人,是否真的死去!真正虎死威猶在!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讀過《三國》的朋友,估計會對這幅場面有一定的熟悉感:這不就是當年的典韋嗎?


有這種想法,一點都沒錯,中國歷史上總有一些勇猛彪悍的人類,會在突然之間綻放出異常璀璨的光芒,他們瞬間爆發出的耀眼光輝,會令群星失色、日月無光。當年的典韋是這樣,明末的劉綎也是這樣!


劉綎死了,他的勇武為他掙來了身後的無上哀榮:崇禎元年(1628),將其衣冠與夫人兵部尚書張鏊之女合葬於新建縣,又建“表忠祠”於南昌百花洲,今地亦稱劉將軍廟。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為國捐軀的將軍,入主本朝的祠廟,自然無可厚非,而後世敵方的追諡,則是對這位悍將的高度認可。


後來,劉綎更是贏得了“明國第一無雙將軍”的美譽。


這樣的劉綎,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可是在他曾經幫助過的“思密達族人”眼裡,就不是這樣了:


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電視劇《不滅的李舜臣》曾經火遍韓國,但在這部影視劇中,卻完全是思密達族人唱主角,一方面不停給自己戰敗找理由,另一方面不斷抹黑前來增援的明軍——這些明軍與其是來增援的,不如說來的添亂的,基本等同於“意大利盟友”:


比如,令日本聞風喪膽的名將陳璘,在這個電視劇裡竟然變成了昏庸無能的統帥;而“無雙將軍”劉綎,在這部電視劇裡,硬是被黑成了不敢出兵的無能之輩,甚至勾結倭寇、畏敵如虎。


為了美化李舜臣,電視劇不惜莫名加戲,讓劉綎把放跑日軍的責任強行加在李舜臣頭上。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思密達族人的各種反轉、反串操作,瞬間讓人感覺到了滿滿的歷史“殺馬特”風。

其實,梳理涉華韓片,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古裝涉華題材,絕大多數片中的中國人都充當了反派,韓國主角則成為民族英雄,這些片,基本上都是意淫歷史的抗中神劇


或許,韓國對於中國,充滿了矛盾和複雜:既有對中國人的“鄙視”,這是思密達族人後來居上的心理優勢在作祟,在以一種先進發達文明俯視落後文化的視角來進行說事;同時又對強鄰中國心懷畏懼,心中酸溜溜不是滋味,畢竟這是曾經的宗主國和文明來源。


這種矛盾的心理,可以用分家類比:曾經的一家人分家了,小字輩發達後,回味過往老大的提攜,又發現後來老大的衰落了。

他是大明無雙將軍,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但卻被韓國人黑成鼠輩

再後來,發現老大還是老大,這小弟內心的波瀾堪稱是一波翻一波,不知道咋面對了。所以,乾脆一通胡編亂造,說到根本,還是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是狹隘的民族自卑情緒在作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