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髮展的阿里巴巴為何不回A股呢?


90年代,國內科技創業如火如荼,但當時的A股市場90%都服務於國有企業,上市指標由地方政府管理,沒有多少名額留給民營企業,更不用說那些處於創業階段的IT公司。


1997年,提出要開辦創業板,為民營中小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但在2000年前後,互聯網泡沫的破裂,讓原本即將落地的創業板陷入難產。
創業板難產,國內創投行業的發展前景也不容樂觀,互聯網創業公司不得不依靠海外資金來輸血維持生計,進而因為外資問題而紛紛遠走境外上市。
從搜狐、新浪、網易到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一代代互聯網頭部企業都選擇遠走海外,而與此同時,紅杉基金,老虎基金,日本軟銀等外資創投機構卻在中國市場盆滿缽滿。
而A股市場化機制改革一直難以執行到位也是眾多頭部企業重回A股的攔路虎。一方面註冊制遲遲無法落地,上市門檻太高,另一方面,90年代沿用至今的監管制度難以對股市造假者進行有效的嚴厲打擊。
從90年代的銀廣夏事件,到後來的藍田造假案,再到今天的獐子島與康美,對於動輒上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造假規模,區區60萬的頂格處罰根本是九牛一毛。另一方面,對於投資者的賠償官司也常常是曠日持久的鏖戰,造假者很難及時為造假行為付出代價。
以至於服務於科技股的創業板成立之後,仍舊擋不住眾多巨頭紛紛赴香港、美國上市,除了阿里巴巴選擇迴歸香港外,就連飛鶴這樣的國內奶粉龍頭企業也悄然登陸港交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