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土包拯墓:只剩下35塊碎骨,至今有人守墓,原因令人感動

漫漫中華數千年,單從官品來談,仕宦者只分兩類人:一類是包拯,另一類是包拯之外的人。

包拯為人,餘者為己。“開封府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在並不久遠的年代,“包青天”也曾是我們的童年,包拯也曾是人們的偶像。在此,我想讓大家,看一下1000年前,包拯在生命最後10天,吊著最後一口氣,留下的千秋祖訓。

安徽出土包拯墓:只剩下35塊碎骨,至今有人守墓,原因令人感動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家訓

後世子孫如果做官,有貪贓枉法的,不準回到本家;病故之後,不準葬於祖墳。如果誰違背了這份志向,也就不是我包拯的子孫。從包拯家訓中,“正直”、“清廉”之氣,迎面而來。那麼這千年以來,包氏子孫做得如何呢?安徽合肥,出土的包拯家族墓,向世人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也詮釋了何為真正的“名門望族”。

1973年,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公墓,迎來了一場浩劫。當地要徵用土地,限期遷走所有墓葬,違期統一按無主墳墓處理。萬幸的是,李德生老將軍對此十分重視,及時聯繫包拯後代,並組織人手,決定遷走包公墓。考古專家吳興漢,臨危受命,主持遷走包公墓。但眼前的一幕,卻讓所有人的心情變得沉重了,人們口口相傳的“包公墓”,被完全挖開了。

安徽出土包拯墓:只剩下35塊碎骨,至今有人守墓,原因令人感動

這座被盜竊的“包公墓”,編號為M6,是人們熟知的“包公墓”,但奇怪的是,包公的屍骨,卻在M1出土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比起主墓M6,M1極不顯眼,連封土都沒有。但就是M1其貌不揚,才使得包公倖免於難。小小的M1中,卻有著一口貴重的楠木棺材,和“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誌銘”和“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

安徽出土包拯墓:只剩下35塊碎骨,至今有人守墓,原因令人感動

M1中的35塊碎骨,經過檢測後,全都是一位五六十歲的中年男人留下的,再加上包公墓誌銘。可以確定,其貌不揚的M1,就是包公棲身之處。但包拯的33代子孫包義旭,卻指出:歷代包氏子孫,口口相傳,被毀掉的M6主墓,就是包公墓,是必須年年祭拜的。包公的墓誌銘,實實在在的放在M1,可是包拯後代,口口相傳的是M6主墓,究竟誰是正確的呢?

在清理掉淤泥和積水之後,被盜的M6主墓中,找到了M1包拯之妻董氏墓誌銘缺失的一角。這說明,M6是原本的主墓,但為了防止盜墓,包拯夫婦被遷移到了更小的M1。但是,這段辛秘年代久遠,加上保密目的,並沒有傳給包拯後世子孫,M6主墓仍然是他們年年祭拜的存在。原本事情該告一段落了,但是73歲的夏廣宏老人,作為包公墓守陵人,卻告訴專家吳興漢,真正的包拯墓,在公路下邊。

安徽出土包拯墓:只剩下35塊碎骨,至今有人守墓,原因令人感動

根據守陵人夏廣宏的描述,一個比M6更大的M8地下墓葬,重見天日。在M8中,有著一個35釐米高的木俑,是宋代陪葬高級官員的十二辰神,包拯家族只有包拯一人有這個資格使用,一個更大的秘密揭開了。最後由守陵人說出的M8,是包拯原本的墓穴,而包拯子孫祭奠的M6,是包拯妻子董氏的墓穴,兩人是分開下葬,最後一起遷移到其貌不揚的M1的。

在包拯死後,60多年時,金人覆滅了北宋,並且肆虐了安徽地界。宏偉的M8包公墓,作為宋代高級官員,被金兵報復性破壞,完全崩塌。金兵北返後,包拯子孫將包拯和妻子董氏,殘存的棺材、碎骨等物,一起遷到了小小的M1。並掩蓋了這一消息,因此包公棲身之所,得以安寧近千年。守陵人一代代,傳下的是被金兵毀掉的M8包拯墓;包拯後代祭祀的是M6董氏墓;而遷走合葬的M1,得到了充分保護。

整個包拯家族墓中,最有價值的文物,就是6塊墓誌銘,和上面的1萬多文字記載。而這背後,更是包拯臨終家訓,留下的清廉之風。

包拯的小兒子包綬,25歲起做官,做過國子監丞、汝州通判,為官23載,卻在死後連遷回家鄉安葬的錢財都沒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包綬仕宦二十三載,卻沒錢葬回祖墳,在包綬死後整整16年,他成年的兒子們,才湊足錢財,將其遷回合肥。

安徽出土包拯墓:只剩下35塊碎骨,至今有人守墓,原因令人感動

整個包拯家族墓葬,沒有金銀珠寶,有的只是墓誌銘、香爐、銅鏡、硯臺、銅印,等尋常隨身之物。在不多的文字中,寫滿了清廉的包拯家族子弟,因貧寒而終;為官多年,卻無葬己之財,經常10多年後,由子孫湊錢遷回合肥。

為官如此,當真是清廉如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但我始終認為,墓誌銘可以高尚的千秋,通行證終將為人所遺忘。在此,願厚黑、利己主義,大行其說的當下,諸君可以恪守本心。用心底殘存的一絲溫暖,相信浮躁將會化為消散的雲煙。時間的長河,終究會留下千秋的沉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