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瞭解的自保公司:中國僅8家半數在香港 開業即盈利

你所不瞭解的自保公司:中國僅8家半數在香港 開業即盈利

 

“不打廣告、不網絡銷售、不風險外溢、不給金融市場添亂”,作為保險業態的一種,專業自營保險公司(自保公司)儘管在國內默默存在了近20年,但鑑於其特殊的保險形式,極少為外人所知。

所謂自保,是指由非保險公司設立的,主要對母公司或者關聯公司的風險進行承包或再保險的保險機構,與商業保險、相互保險一道,並稱為成熟保險市場的“三劍客”。

在我國,近20年的時間裡也僅成立了8家自保公司,4家在內地,4家在香港,股東方均為石油、電力、鐵路、海運等具有特殊風險模型的大型央企、國企。

自保公司從形式上來說屬於財產險,與商業財產險公司存在競爭關係,比如,同一款保險產品,自保公司由於更加熟悉母公司的風險情況,所以報價往往更低,但與商業財產險不同的是,自保只對內,不對外,走不出母公司的範圍,利潤自留的同時,風險也留在了母公司的內部。

所以,無論是設立條件,還是運作條款,監管對於自保公司都相當嚴苛。

“短期來看,自保公司可能會分攤原屬於商業保險的一點份額,但從長期來看,自保公司無論從自身發展角度還是從母公司角度,都有強烈地發揮自身風險管理平臺的意願;有做好產品研發和服務的意願;有提升自身價值的意願;也有做強、做大保險市場的意願。”廣東粵電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韋華認為,自保和商業保險不是競爭,而是合作關係,未來中國的自保公司會越來越多。

自家的風險管理工具

商業財產險公司在對企業的某一種風險進行承包的時候,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導致對風險發生率難以評估,高估風險就會帶來保費上的競爭弱勢,低估風險將會帶來虧損。

而這顯然是自保公司的最大優勢所在,由於自保公司和承保的項目同屬一個集團管理,目標利益一致,通過自保公司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原有保險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與此同時,自保公司通過加強防災防損和量化風險服務,使保險從事後賠付過渡到事前預防,以實現集團和項目安全保障的最終目的。

另外,通過自保平臺,可以使企業直接對接再保市場,第一時間通過自保獲得再保真實報價,有效控制整體保險成本,掌握保險安排的主動性,確保項目公司獲得最大的利益,並且可以優先選擇國際評級高、安全性強的再保人,最大程度上保障賠款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及時性。

所以,自保公司不僅僅是一家保險公司,更是母公司的風險管理工具。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6600多家自保公司,在世界500強中,70%的企業有自保公司,如果剔除掉中資公司,那麼,這一比例將上升到90%。

在我國,自保公司的職能最初是以自保基金的形式存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陸續成立了中石油自保基金、中石化社保基金、鐵路保價基金和交通運輸行業的車輛安全統籌基金等,企業每年按照財產價值的一定比例提取自保基金。

“雖然自保基金起到了自我留存風險資金的作用,但也存在天生的缺陷,比如只能風險自理;同時,很難利用公司治理等現代工具來管理自己的風險;另外,稅收方面缺乏政策支持;跟國際也不接軌,只是中國特有的形式。”劉韋華說。

鑑於自保基金的侷限性,自保公司的形式被引入到中國,2000年8月,中國海外石油總公司設立的中海油石油保險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自保公司。

在內地,第一家自保公司是成立於2013年底的中石油專屬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專屬”),2015年中國鐵路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成立(下稱“中鐵路自保”),2017年,中遠海運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下稱“中遠海運自保”)和廣東粵電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下稱“粵電自保”)也相繼成立。

在香港設立的自保公司除了中海油石油保險公司,還包括2014年成立的中廣核保險有限公司以及2013年設立的中石化保險有限公司等,今年3月,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官網披露稱,旗下上海電氣保險有限公司獲得香港保險監管局批准,正式拿到保險牌照,這是我國第8家專業自保公司。

優勢明顯、劣勢也明顯

但相對於商業保險來說,自保公司的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存在感上,都是微乎其微的。

在內地4家自保公司中,規模較大的是中石油專屬,其在2019年上半年實現保費收入6.17億元,淨資產63.34億元,淨利潤1.6億元。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336%。

中鐵路自保在2019年上半年實現保費收入3.77億元,淨資產25.59億元,淨利潤1.04億元。

中遠海運自保上半年保費收入3730萬元,淨資產22.15億元,淨利潤2935萬元。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396%。

最為年輕的粵電自保上半年保費收入3159.46萬元,淨資產僅為5.28億元,淨利潤1387.51萬元。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 1653.80%。

4家自保公司的保費收入在今年上半年6706億元財產險保費收入中,佔比僅0.15%。

但自保公司也顯示出了與商業保險不同的盈利週期,比如,粵電自保在成立第二年實現了盈利,而前面3家則在成立當年就實現了盈利,且一直保持盈利。

儘管與商業保險公司相比,自保公司雖然存在天生的優勢,但也存在天生的劣勢。

“最大的劣勢就是自保公司存在風險分擔不徹底、資金壓力比較大、風險控制水平和再保險的合理安排的問題,自保公司把保費自留的同時,也把風險自留了,所以這就要求自保公司的承保策略要非常謹慎,再保的策略也要提前做好安排。”劉韋華說。

“同時,自保公司的准入門檻高,應用範圍也窄。”劉韋華說。

目前涉及自保公司的主要監管文件有兩份:《關於自保公司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保監發〔2013〕95號)和《關於進一步完善自保公司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保監發[2015]23號),根據銀保監的要求,自保公司的母公司資產總額不低於1000億元,自保公司執行的是保險公司最低2億元資本金的規定,對母公司的保險管理能力和既有保費規模都有一定的要求,並強調母公司應當恪守對自保公司承擔全部風險責任的承諾。

“另外,就是專業能力不足,自保公司的保險管理經驗還有待加強,專業人員對風險的認識和管理能力也十分有限,短時間內無法與專職經營風險的商業保險公司相比。”劉韋華說,產業集團做金融還是需要積累經驗,而且自保公司比較少,8家自保公司根據母公司的業務劃分,關注的領域都不一樣,所以互相能夠借鑑的經驗比較少,很多需要自己摸索。

因此,這就需要自保公司在聚焦自身發展的同時,充分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

中遠海運自保總經理鄭曉哲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自保公司也是保險,不是保險業發展的攔路虎,自保公司一方面通過與保險市場合作再保險的途徑來分散企業風險,另一方面也在採購有服務網點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的落地服務,或者共同承保保險業務,甚至可以共同開發保險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