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1

中國的孩子,一生都活在“賽場”上。

對於家長來說,從接受孩子的存在開始,我們就被孩子綁架了。

手忙腳亂的出生、摸不清方法的啟蒙、沒有意識的早教、入學、課外班、升學、考試……

終身操不完的心,這是為人父母的戰場。

而對於孩子而言,考試更是時刻存在,每年高考狀元出爐時,都有無數家長圍觀羨慕。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家還在穿紙尿褲的寶寶,還真有點期待呢!

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家長對寶寶的重點關注,除了身高,大概就是智商了!聽到別人誇自家寶寶“真機靈”、“聰明過人”,寶媽奶爸心裡那是美滋滋的。

民間更有多種方法來鑑定寶寶的聰明程度,比如“頭上兩個旋兒的聰明”“大頭寶寶更聰明”“左撇子更聰明”……

可見,養育一個更聰明的孩子,可以說是每個家庭的期望。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究竟因為什麼?聰明的孩子可以培養嗎?這些家長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有沒有辦法讓寶寶更聰明呢?

2

首先,別讓“聰明”的定義跑偏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受外界刺激,家長常常喪失自己的分辨能力,容易跟風從眾。比如盲目追求“不輸在起跑線”,對聰明的定義侷限在鋼琴練到了多少級、會背多少英文單詞、能背多少古詩、有沒有勇氣在萬眾矚目中展現才藝……

很多家長會質疑,孩子多才多藝不好嗎?

沒有人會否認孩子的技能才藝是一種優秀的表現,但作為家長,你要記住,你得允許並接納你的孩子可能只是個普通人這件事,他天生五音不全,要怎麼強求他學會彈鋼琴?她性格安靜,更喜歡繪畫,又為什麼要強迫她必須學習如何當個演說家呢?

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家長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孩子需要有自我選擇的權利,他有沒有說不的權利?

尊重孩子獨特的天性,除了利於親子關係發展,更重要的是,家長可以以一種平和的眼光發現你的小傢伙身上真正的閃光點並就此去培養他。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足夠持久的觀察一個孩子,就會發現這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擁有著某種過人之處,這種過人之處甚至讓身為成年人的我們都常常感嘆和自愧不如。

印象很深的一段,演員霍思燕和杜江的孩子嗯哼大王,上《爸爸去哪兒》時才四歲,在節目裡,爸爸杜江問嗯哼「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

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大多數還沒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應該就會被問住了,或者開始自己天馬行空的“瞎想”。

然而萬萬沒想到~嗯哼居然答出來了:

「就是我們天黑以後,它會給美國人帶來溫暖,這邊亮了,他們那邊就黑了。」

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我們初高中學過的關於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知識,竟然被4歲的嗯哼用大白話解釋出來了!

接著,杜江又問「為什麼飛機可以飛在天上?」

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這是個連一些大人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這回他應該不知道了吧。

沒想到他毫不猶豫的回答:

「因為他有噴射引擎,用力旋轉就可以飛 。」

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天啊,你敢相信這是4歲小孩說的嗎?我反正是被驚呆了。

後來有網友私下詢問才知道,因為嗯哼從小就對天文很感興趣,因此在天文學習方面格外認真。

3

所以你看,所謂聰明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是因為他感興趣,並且喜歡這件事。

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相信所有的家長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嗯哼一樣,優秀、聰慧、知識廣。

於是從小給孩子上輔導班、課外興趣班、才藝特長一個不落。

孩子明明忙的像個陀螺卻好像和別的孩子差距越來越大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家長開始迷茫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同樣都在教養孩子,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忽略了啟蒙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向:「立足孩子的閃光點,科學啟蒙」。

有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孩子具備某種天賦,父母只需要給他展現的機會。

可是,這種機會的給予一定是建立在一個“被發現”的前提上的,作為父母。你有認真觀察過孩子在生活中的閃光點嗎?

孩子的特長跟天賦,不應該被侷限的定義在學術、藝術等方面,而是應該被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孩子們小小的身軀中往往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只是很多家長長久以來並沒有給予這些能量足夠的重視,更不用說去培養這些潛能了。

沒有不“聰明”的孩子,除非,是家長不需要這種聰明。

4

認真的觀察並瞭解你的孩子,他的“聰明”表現,會令你驚喜!

不要打斷孩子變“聰明”的過程

孩子對於學習有著天生的本能。

小孩子靈活的大腦有能力適應多種不同的環境和情形,孩子的學習模式與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在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個工作特別沉迷,在不被打斷的情況下可以連續專注於這項工作十幾分鍾甚至是幾十分鐘。

孩子的學習能力就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本能探索世界的慾望,也是專注力發展的關鍵時期。

並非危言聳聽,這個時期大人的過度和關注打擾對孩子絕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很常見的情況,孩子正專心搭著積木,家長就湊上前這邊遞水,那邊喂水果;孩子正認真在紙上塗鴉,家長又開始要麼提醒拿筆姿勢,要麼問長問短。這些不分場合的關心,都在無意間干擾著孩子的思維,讓孩子的專注力時間越來越短。

還有過度的影響孩子玩遊戲。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或者看書的時候總是試圖打斷孩子。

比如,當寶寶自己看一本畫著小人的書時,爸媽或者爺爺奶奶,拿著另一個玩具或者書說:“寶寶看這個是什麼呀?”孩子剛靜下來的心立馬被吸引過去了。更有甚者,孩子沒有被吸引走,大人還不甘心,想法設法的說:“這個書上面有機器人哦,有好吃的哦”,總之,不打亂孩子的節奏就是不甘心,孩子不看你就覺得挫敗。

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為樂並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可以現象一下破壞孩子的專注力發展過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做事沒有耐心、三分鐘熱度”

“讀書不專心、上課坐不住”

“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

最後導致孩子上學之後總是無法認真聽講,沒有自己探索學習的慾望,成績不好,對什麼事情都三分鐘熱度,沒有探索欲。

誰能相信呢,這些問題的根源一開始只是因為家長毫無惡意的無心之失。

孩子天生的本能就是學習,通過自己的探索、觀察去嘗試並掌握一切對自己成長有利的知識,通過重複的工作鍛鍊自己的肌肉,掌握各種技能,才能最終變“聰明”。

5

被“控制”的孩子不會變聰明

我什麼都沒做,卻得到了一個你們都想要的聰明孩子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不懂事,他不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樣的選擇對他是好的,所以需要父母的監督和指導。的確,孩子的認知發展還沒有到成熟的地步,但父母監督與指導的“好意”在很多時候很容易不自覺的變為控制與強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重視過程的探索,而這恰恰和父母重視結果的思考方式相反。

例如,在搭積木的時候家長希望孩子搭的更快更漂亮,而孩子想要搭積木只是因為他想要把東西摞起來,想要去探索積木的更多種組合可能性。

有些父母時常思忖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自己的話,為什麼孩子老是和自己反著來,希望孩子的一切都按照自己的預期發展卻常常感到失望。

紀伯倫在其散文詩集《先知》“關於孩子”一章中充分闡釋了父母該持有何種教育風格——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很多父母習慣於把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壓縮成話語試圖灌輸給孩子,並美名其曰讓孩子少走點彎路。

實際上很多事不親歷就難以理解箇中道理,並且他們當年的人生經驗往往已不適用於新的時代。

當父母竭盡所能避免孩子犯錯的時候,正是堵塞了孩子從試錯中改變的機會,讓他無法脫離父母真正成長起來。

這不是愛,而是變相的一種阻礙和傷害。

這樣以愛為名的控制,一點點的阻礙了孩子變聰明。

人的大腦發育是要經過一個過程的,不要以自己成人的經驗來看待嬰幼兒的成長,科學的養育孩子,儘早的讓孩子科學的認識和感受世界,這就是家長能給孩子最好的“聰明養成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